作者/王雅莉 編輯/吳立湘
花神和水神的虐戀、人族與異魔的大戰、形似小鹿的魘獸和虎身蟒尾的火蟒虎……每年夏天,總有幾部玄幻劇被搬上螢屏,今年也不例外。前有《香蜜沉沉燼如霜》(下簡稱《香蜜》),後有《武動乾坤》,每部玄幻劇播出,都會引起一番關於特效的討論。
「《武動乾坤》的塔鬥特效我給101分。」「《香蜜》特效為什麼這麼6啊!」不同於以往玄幻劇播出後大家的瘋狂吐槽,大多數觀眾都對這兩部劇的特效給出了好評。 三年前《花千骨》中讓人出戲的特效包子,一年前《楚喬傳》中酷似玩具的特效鸚鵡,似乎都已成為歷史。
但據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了解,其實兩部戲的特效在成本上有一定的差距:
一部是37000多個特效鏡頭,背後由18家特效公司鏖戰10個月而成,堪稱影視工業化集約式生產管理在中國劇集領域的巔峰之作。不過《武動》的收視率不如人意,導致特效這方面的優勢並未得到傳播。
另一部《香蜜》也不少,總共近25000個特效鏡頭,但背後總共只有2家特效公司,更多是依靠有遊戲美術背景的製作團隊,在精度和美學方面的「細節控」而成。恰是因為這些精細化管理,《香蜜》整個美術+特效融為一體,充分利用「水墨風」、「置景虛實結合」、著重動物性格塑造等技巧,將成本壓縮在合理區間的較低值。
看起來,《武動乾坤》和《香蜜》在特效領域恰好代表了影視界的兩個努力方向,一個重工業體系和流程管理,一個重成本管理和整體美術的統一。
而這,也是娛樂資本論為何深入採訪兩部劇的特效團隊,挖掘幕後特效故事的原因。
他們共同證明了一件事:國產劇距離「五毛特效」越來越遠了。
特效效果呈現:一切為劇情服務
1、《武動》:主打寫實,成本高企
「《武動乾坤》的特效是比較寫實的,這在玄幻劇裡是一個新的嘗試,和以往的玄幻劇都很不一樣。」《武動乾坤》的視效總監秦偉告訴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
的確,從服裝道具到場景畫面,《武動乾坤》都透著股原始的野性。為了增強現實感,導演張黎在拍攝火蟒虎時全程手持拍攝,每個鏡頭都是動態的。因為運動軌跡的非線性,這就增加了特效團隊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溝通成本。
「過去很多劇的特效,只能簡單地符合劇情需要。『砰』地一下,一個人物就從法術中出現了。再『砰』地一下,這個人物又隨著光效瞬間消失,就像變魔術一樣。」秦偉把這種做法稱為「一鏡完結」。
但在電影中,特效會更深入地參與敘事,同樣是人物隨著光效出現的畫面,可能需要二三十個特效鏡頭。隨著特效技術的提高,國產劇中的特效也開始承擔更多的敘事功能。正如《武動乾坤》中的特效角色火蟒虎。
「所有的鏡頭都需要跟蹤匹配,要把三維流程全部都走一遍,沒辦法去簡單化處理。而且它還有和樹葉的交互,和人的交互。」秦偉說。短短三分鐘的鏡頭,特效團隊做了三個多月。
因為參與敘事,《武動乾坤》的特效做得很慢。原本一個月能做一百分鐘電視劇特效的團隊,一個月只能做30分鐘。就這樣,37000多個鏡頭,1700多分鐘,近千名技術人員做了十個月。
2、《香蜜》:主打虛幻唯美
相比寫實的《武動乾坤》,《香蜜》的特效要「虛」得多。一切都是唯美和夢幻的,既符合愛情玄幻劇的定位,也符合大多數女性觀眾的審美。從服裝道具到布景特效,美術風格都非常統一。
但和《武動乾坤》相同的一點是,《香蜜》中的特效也深度參與敘事。「我們一直強調一切為劇情服務,否則你就算把服化道、置景和特效做得無比精良,如果不能貼合內容,還是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也沒有代入感。」《香蜜》的製片人劉寧說。
劇中CG角色的設計都能和劇情相對應。比如男二號潤玉的真身是白龍,他的技能又屬於水系法術,所以,當他召喚真身特效的時候,就設計了水幻化的龍的形態。
另一個符合《香蜜》整體氣質的特效角色是魘獸。魘獸渾身雪白,鼻子是粉紅色的心形,看起來很有靈性。「它的形象參考了真實動物小鹿。只有真實存在的東西,才能引起觀眾的共情。」《香蜜》的藝術總監李玲說。
更重要的是,雖然這個魘獸承擔了很多和女主互動的敘事作用,但特效組並沒有把情緒過多的體現在魘獸的表情上,「表情要做到擬人非常難也非常貴」。解決方法就是用「搖尾巴」、「豎耳朵」這種動物擬態來解決,既便宜了,也能表意。
在李玲看來,還有些特效是為了烘託場景氛圍。劇中有場天后過壽的戲,一開始是藍天白雲,天後天帝等人入場後,天空瞬間霞光萬丈。
劉寧總結道,特效在敘事上的總體作用是:「追求簡潔、乾淨、真實、自然,通過特效起到對整個故事和情感的推動作用。」
特效團隊搭建:規模越來越大
1、《武動》:啟用視效監製機制
《武動乾坤》總共有37000多個特效鏡頭,1700多分鐘,特效量非常龐大。為了方便管理,《武動乾坤》啟用了好萊塢常見的視效監製機制。
「我們一開始搭建了兩個做批量生產的特效團隊,後來又陸續搭建了幾個擅長做光效、角色等模塊類型的團隊,總共找了18家特效生產團隊。」《武動乾坤》的視效總監秦偉告訴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作為視效總監,他要負責搭建前期的概念設計團隊、中期的跟組拍攝團隊,以及後期的特效生產團隊。
整個視效監製組包括秦偉在內有七個視效總監,分別處理資產、動畫和光效等不同模塊類型的特效。在秦偉看來,《武動乾坤》的特效管理團隊相比電影已經簡化很多了。「在好萊塢做大型電影,視效總監的數量達到二三十個很正常,每一個模塊都有總監,且極其專業,所以才能做到這麼好。」
除了視效總監,《武動乾坤》的視效監製團隊還設有視效製片這一職位,負責制定特效預算、管理預算,以及配合視效總監選擇合適的供應商。不過,由於國內電視劇特效行業起步較晚,工業化分工很不成熟,只有少數大型電視劇才會區分視效製片組和視效總監組。
視效製片就是質量、成本和周期這三個維度的博弈。
在視效製片層面上,《武動乾坤》並沒有爭取到太多單價的預算,但卻為視效總監和創作團隊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從而保證了《武動乾坤》的特效質量。
2. 《香蜜》:追求簡單好溝通有經驗
相比之下,《香蜜》的視效團隊搭建要簡單得多。藝術總監李玲前期在世界觀部門負責概念設計,中期帶領團隊跟劇組,確保香蜜的世界觀概念落地執行,同時監督實景搭建(據悉劇中場景超過70%為實景搭建),並在搭建時就考慮到後期的配合。後期還要把控項目全程的特效製作。至於視效預算,則由劇組的後期主任制定和管理。
和《武動乾坤》不同的是,《香蜜》只找了兩家特效公司參與特效製作,這兩家公司都做過同類型劇的特效,如《上古情歌》《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有著豐富的綠布處理經驗。
「用特效團隊多了,管理會比較麻煩。」《香蜜》的製片人劉寧說,「有的影視作品用了很多家特效公司,特效的輸出並不穩定。有些特效很好,但有些鏡頭就差強人意。」
特效後期製作:管理構架越來越工業化
1、 《武動》:引進新的管理系統
素材拍攝完畢定剪後,特效組會把特效鏡頭分成各種等級和類別,分包給不同的特效團隊。這是特效製作的最後一個階段。以往電視劇大多是按照集數分包的,電影是按照鏡頭分包的,《武動乾坤》則介於兩者之間。
「我們是按場次劃分,這一場主要是角色類特效,就給善於做角色類特效的團隊。這麼分下來,一集裡七八家公司同時協作的情況也很多。」秦偉說,視效監製團隊會根據這些公司擅長的模塊類型分配鏡頭。
如何同時管理18家特效公司?以往視效總監管理項目,大多用瀑布式的任務單或excel表,一兩家特效公司,每天幾十個鏡頭,一個表單管理起來倒也方便。
但《武動乾坤》不同,平均每天都有一兩千個鏡頭從十幾家公司發來。原先的管理方式效率太低。
技術轉型提高了溝通效率。《武動乾坤》的視效監製團隊引進了一種新的管理系統,可以把整集內容導入,按場次審核鏡頭,技術人員還在這個系統上開發了一些反饋和標識插件,視效總監審核鏡頭時,可以直接查看這個鏡頭來自哪個特效公司,它的狀態是什麼樣的。
但更多的時候,還是得靠視效總監去各個特效公司講戲。《武動乾坤》的特效做到後端,視效組和製片組的工作人員分成四組,分別去18個特效公司溝通,「我一天至少要轉三家公司,這樣一個星期才能夠剛剛轉過來。每家公司在每周都會有不同的問題。」秦偉說。
在這種層層傳話的金字塔結構下,能否準確傳遞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秦偉慢慢意識到,單純靠他和特效公司的負責人反覆確認,作用十分有限。信息經過層層轉述,傳到底層製作人員那裡變味是常有的事。
解決的辦法是把需求視覺化和數據化。秦偉說,「因為我們最終呈現出來的是畫面,你在審核每個鏡頭時,覺得哪不好,就要畫圖給他。」修改意見也要儘量說準確,位置偏移多少、尺寸如何增減,都要精確到數值。有時視效總監的一句話,就需要幾十人配合修改。
2、 《香蜜》:揚長避短做減法
《香蜜》也是按照場次劃分鏡頭。但和《武動乾坤》不同的是,《香蜜》因為只用了兩家特效公司,所以在管理特效製作方面就沒這麼麻煩,主要還是用excel表格。
直到今天,她的電腦裡還保留著發給特效公司的修改意見表,每集一個表格。從單個鏡頭確認,到整場確認,再到整集確認,《香蜜》總共兩萬五千多個特效鏡頭,每個鏡頭她都審了不止十遍。
在和特效公司溝通時,李玲也會遇到溝通不暢的問題。有時,是因為特效人員在以往的工作中養成了做特效用力過猛的習慣,沒能很好地理解劇情的需要。
《香蜜》中有場戲是旭鳳給潤玉療傷。特效公司交來的初版中,一個金色的光罩佔據了畫面的三分之二,把演員的臉都遮住了。最終,在李玲的建議下,原先的特效被縮減為一個從紅到白的吸附過程,以表現火毒被拔除,「我們走的是中國的水墨風,講究意境和留白。特效風格追求簡潔、乾淨和細膩。」
有時則是因為客觀存在的技術劣勢。一般來說,在CG角色的製作中,毛髮和面部表情是最難做的部分。觀眾總愛吐槽玄幻劇中CG角色做得太假,除了設計上的不足,技術上的限制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大多數國產劇採用的CG技術,還無法做到讓角色精確地做表情。
為了規避國內CG特效在細節上的劣勢,李玲想了很多其他的特效表現形式,「我們可以用動作來代替表情傳遞情緒。饜獸只要把耳朵、尾巴一耷拉,頭稍微低一低,委屈的感覺就有了。只要把眼睛一睜,尾巴一甩,脖子一仰,馬上可愛的感覺就來了。」李玲說。
這種揚長避短的做法,在BOSS窮奇的身上也有所體現。窮奇是個虛構的特效怪物,毛髮呈針狀,質地堅硬,「如果做成軟毛,一長就飄逸,一飄逸就容易做得不好看。」
在多次修改依然無法達標的情況下,李玲會要求特效公司「做減法」,「就別做這麼多了,簡單做完即可。做不到非常加分的東西,就別丟分。」
國產劇「五毛特效」的時代結束了嗎?
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武動乾坤》還是《香蜜》的方法論,其實都有頗多相通相融之處。
總體看來,國產劇特效從製作理念、管理體系到技術水平都在逐步提高。特效崗位越來越細分,特效管理體系也越來越工業化。在特效技術存在客觀劣勢的情況下,從業者也會想辦法主動規避,既降低了特效成本,又能讓特效更好地為劇情服務,兼容並蓄地用好這「路線之爭「。
看到文末怎麼能沒有福利!!!
娛樂資本論聯合淘票票為大家準備了周末觀影小禮包,禮包內含兩張影票兌換碼,不限場次和影片,轉發此文章到朋友圈並截圖反饋至娛樂資本論後臺即可參與抽獎,一共七個中獎名額喲~
活動截止8月31日15:00。快不要猶豫的轉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