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國產劇的五毛特效

2021-03-02 娛樂資本論


作者/王雅莉 編輯/吳立湘

花神和水神的虐戀、人族與異魔的大戰、形似小鹿的魘獸和虎身蟒尾的火蟒虎……每年夏天,總有幾部玄幻劇被搬上螢屏,今年也不例外。前有《香蜜沉沉燼如霜》(下簡稱《香蜜》),後有《武動乾坤》,每部玄幻劇播出,都會引起一番關於特效的討論。

「《武動乾坤》的塔鬥特效我給101分。」「《香蜜》特效為什麼這麼6啊!」不同於以往玄幻劇播出後大家的瘋狂吐槽,大多數觀眾都對這兩部劇的特效給出了好評。 三年前《花千骨》中讓人出戲的特效包子,一年前《楚喬傳》中酷似玩具的特效鸚鵡,似乎都已成為歷史。

但據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了解,其實兩部戲的特效在成本上有一定的差距:

一部是37000多個特效鏡頭,背後由18家特效公司鏖戰10個月而成,堪稱影視工業化集約式生產管理在中國劇集領域的巔峰之作。不過《武動》的收視率不如人意,導致特效這方面的優勢並未得到傳播。

另一部《香蜜》也不少,總共近25000個特效鏡頭,但背後總共只有2家特效公司,更多是依靠有遊戲美術背景的製作團隊,在精度和美學方面的「細節控」而成。恰是因為這些精細化管理,《香蜜》整個美術+特效融為一體,充分利用「水墨風」、「置景虛實結合」、著重動物性格塑造等技巧,將成本壓縮在合理區間的較低值。

看起來,《武動乾坤》和《香蜜》在特效領域恰好代表了影視界的兩個努力方向,一個重工業體系和流程管理,一個重成本管理和整體美術的統一。

而這,也是娛樂資本論為何深入採訪兩部劇的特效團隊,挖掘幕後特效故事的原因。

他們共同證明了一件事:國產劇距離「五毛特效」越來越遠了。

特效效果呈現:一切為劇情服務  

 1、《武動》:主打寫實,成本高企 

「《武動乾坤》的特效是比較寫實的,這在玄幻劇裡是一個新的嘗試,和以往的玄幻劇都很不一樣。」《武動乾坤》的視效總監秦偉告訴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

的確,從服裝道具到場景畫面,《武動乾坤》都透著股原始的野性。為了增強現實感,導演張黎在拍攝火蟒虎時全程手持拍攝,每個鏡頭都是動態的。因為運動軌跡的非線性,這就增加了特效團隊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溝通成本。

「過去很多劇的特效,只能簡單地符合劇情需要。『砰』地一下,一個人物就從法術中出現了。再『砰』地一下,這個人物又隨著光效瞬間消失,就像變魔術一樣。」秦偉把這種做法稱為「一鏡完結」。

但在電影中,特效會更深入地參與敘事,同樣是人物隨著光效出現的畫面,可能需要二三十個特效鏡頭。隨著特效技術的提高,國產劇中的特效也開始承擔更多的敘事功能。正如《武動乾坤》中的特效角色火蟒虎。

「所有的鏡頭都需要跟蹤匹配,要把三維流程全部都走一遍,沒辦法去簡單化處理。而且它還有和樹葉的交互,和人的交互。」秦偉說。短短三分鐘的鏡頭,特效團隊做了三個多月。

因為參與敘事,《武動乾坤》的特效做得很慢。原本一個月能做一百分鐘電視劇特效的團隊,一個月只能做30分鐘。就這樣,37000多個鏡頭,1700多分鐘,近千名技術人員做了十個月。

 2、《香蜜》:主打虛幻唯美 

相比寫實的《武動乾坤》,《香蜜》的特效要「虛」得多。一切都是唯美和夢幻的,既符合愛情玄幻劇的定位,也符合大多數女性觀眾的審美。從服裝道具到布景特效,美術風格都非常統一。

但和《武動乾坤》相同的一點是,《香蜜》中的特效也深度參與敘事。「我們一直強調一切為劇情服務,否則你就算把服化道、置景和特效做得無比精良,如果不能貼合內容,還是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也沒有代入感。」《香蜜》的製片人劉寧說。

劇中CG角色的設計都能和劇情相對應。比如男二號潤玉的真身是白龍,他的技能又屬於水系法術,所以,當他召喚真身特效的時候,就設計了水幻化的龍的形態。

另一個符合《香蜜》整體氣質的特效角色是魘獸。魘獸渾身雪白,鼻子是粉紅色的心形,看起來很有靈性。「它的形象參考了真實動物小鹿。只有真實存在的東西,才能引起觀眾的共情。」《香蜜》的藝術總監李玲說。

更重要的是,雖然這個魘獸承擔了很多和女主互動的敘事作用,但特效組並沒有把情緒過多的體現在魘獸的表情上,「表情要做到擬人非常難也非常貴」。解決方法就是用「搖尾巴」、「豎耳朵」這種動物擬態來解決,既便宜了,也能表意。

在李玲看來,還有些特效是為了烘託場景氛圍。劇中有場天后過壽的戲,一開始是藍天白雲,天後天帝等人入場後,天空瞬間霞光萬丈。

劉寧總結道,特效在敘事上的總體作用是:「追求簡潔、乾淨、真實、自然,通過特效起到對整個故事和情感的推動作用。」

特效團隊搭建:規模越來越大

 1、《武動》:啟用視效監製機制 

《武動乾坤》總共有37000多個特效鏡頭,1700多分鐘,特效量非常龐大。為了方便管理,《武動乾坤》啟用了好萊塢常見的視效監製機制。

「我們一開始搭建了兩個做批量生產的特效團隊,後來又陸續搭建了幾個擅長做光效、角色等模塊類型的團隊,總共找了18家特效生產團隊。」《武動乾坤》的視效總監秦偉告訴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作為視效總監,他要負責搭建前期的概念設計團隊、中期的跟組拍攝團隊,以及後期的特效生產團隊。

整個視效監製組包括秦偉在內有七個視效總監,分別處理資產、動畫和光效等不同模塊類型的特效。在秦偉看來,《武動乾坤》的特效管理團隊相比電影已經簡化很多了。「在好萊塢做大型電影,視效總監的數量達到二三十個很正常,每一個模塊都有總監,且極其專業,所以才能做到這麼好。」

除了視效總監,《武動乾坤》的視效監製團隊還設有視效製片這一職位,負責制定特效預算、管理預算,以及配合視效總監選擇合適的供應商。不過,由於國內電視劇特效行業起步較晚,工業化分工很不成熟,只有少數大型電視劇才會區分視效製片組和視效總監組。

視效製片就是質量、成本和周期這三個維度的博弈。

在視效製片層面上,《武動乾坤》並沒有爭取到太多單價的預算,但卻為視效總監和創作團隊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從而保證了《武動乾坤》的特效質量。

 2. 《香蜜》:追求簡單好溝通有經驗 

相比之下,《香蜜》的視效團隊搭建要簡單得多。藝術總監李玲前期在世界觀部門負責概念設計,中期帶領團隊跟劇組,確保香蜜的世界觀概念落地執行,同時監督實景搭建(據悉劇中場景超過70%為實景搭建),並在搭建時就考慮到後期的配合。後期還要把控項目全程的特效製作。至於視效預算,則由劇組的後期主任制定和管理。

和《武動乾坤》不同的是,《香蜜》只找了兩家特效公司參與特效製作,這兩家公司都做過同類型劇的特效,如《上古情歌》《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有著豐富的綠布處理經驗。

「用特效團隊多了,管理會比較麻煩。」《香蜜》的製片人劉寧說,「有的影視作品用了很多家特效公司,特效的輸出並不穩定。有些特效很好,但有些鏡頭就差強人意。」

特效後期製作:管理構架越來越工業化

 1、 《武動》:引進新的管理系統 

素材拍攝完畢定剪後,特效組會把特效鏡頭分成各種等級和類別,分包給不同的特效團隊。這是特效製作的最後一個階段。以往電視劇大多是按照集數分包的,電影是按照鏡頭分包的,《武動乾坤》則介於兩者之間。

「我們是按場次劃分,這一場主要是角色類特效,就給善於做角色類特效的團隊。這麼分下來,一集裡七八家公司同時協作的情況也很多。」秦偉說,視效監製團隊會根據這些公司擅長的模塊類型分配鏡頭。

如何同時管理18家特效公司?以往視效總監管理項目,大多用瀑布式的任務單或excel表,一兩家特效公司,每天幾十個鏡頭,一個表單管理起來倒也方便。

但《武動乾坤》不同,平均每天都有一兩千個鏡頭從十幾家公司發來。原先的管理方式效率太低。

技術轉型提高了溝通效率。《武動乾坤》的視效監製團隊引進了一種新的管理系統,可以把整集內容導入,按場次審核鏡頭,技術人員還在這個系統上開發了一些反饋和標識插件,視效總監審核鏡頭時,可以直接查看這個鏡頭來自哪個特效公司,它的狀態是什麼樣的。

但更多的時候,還是得靠視效總監去各個特效公司講戲。《武動乾坤》的特效做到後端,視效組和製片組的工作人員分成四組,分別去18個特效公司溝通,「我一天至少要轉三家公司,這樣一個星期才能夠剛剛轉過來。每家公司在每周都會有不同的問題。」秦偉說。

在這種層層傳話的金字塔結構下,能否準確傳遞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秦偉慢慢意識到,單純靠他和特效公司的負責人反覆確認,作用十分有限。信息經過層層轉述,傳到底層製作人員那裡變味是常有的事。

解決的辦法是把需求視覺化和數據化。秦偉說,「因為我們最終呈現出來的是畫面,你在審核每個鏡頭時,覺得哪不好,就要畫圖給他。」修改意見也要儘量說準確,位置偏移多少、尺寸如何增減,都要精確到數值。有時視效總監的一句話,就需要幾十人配合修改。

 2、 《香蜜》:揚長避短做減法 

《香蜜》也是按照場次劃分鏡頭。但和《武動乾坤》不同的是,《香蜜》因為只用了兩家特效公司,所以在管理特效製作方面就沒這麼麻煩,主要還是用excel表格。

直到今天,她的電腦裡還保留著發給特效公司的修改意見表,每集一個表格。從單個鏡頭確認,到整場確認,再到整集確認,《香蜜》總共兩萬五千多個特效鏡頭,每個鏡頭她都審了不止十遍。

在和特效公司溝通時,李玲也會遇到溝通不暢的問題。有時,是因為特效人員在以往的工作中養成了做特效用力過猛的習慣,沒能很好地理解劇情的需要。

《香蜜》中有場戲是旭鳳給潤玉療傷。特效公司交來的初版中,一個金色的光罩佔據了畫面的三分之二,把演員的臉都遮住了。最終,在李玲的建議下,原先的特效被縮減為一個從紅到白的吸附過程,以表現火毒被拔除,「我們走的是中國的水墨風,講究意境和留白。特效風格追求簡潔、乾淨和細膩。」

有時則是因為客觀存在的技術劣勢。一般來說,在CG角色的製作中,毛髮和面部表情是最難做的部分。觀眾總愛吐槽玄幻劇中CG角色做得太假,除了設計上的不足,技術上的限制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大多數國產劇採用的CG技術,還無法做到讓角色精確地做表情。

為了規避國內CG特效在細節上的劣勢,李玲想了很多其他的特效表現形式,「我們可以用動作來代替表情傳遞情緒。饜獸只要把耳朵、尾巴一耷拉,頭稍微低一低,委屈的感覺就有了。只要把眼睛一睜,尾巴一甩,脖子一仰,馬上可愛的感覺就來了。」李玲說。

這種揚長避短的做法,在BOSS窮奇的身上也有所體現。窮奇是個虛構的特效怪物,毛髮呈針狀,質地堅硬,「如果做成軟毛,一長就飄逸,一飄逸就容易做得不好看。」

在多次修改依然無法達標的情況下,李玲會要求特效公司「做減法」,「就別做這麼多了,簡單做完即可。做不到非常加分的東西,就別丟分。」

國產劇「五毛特效」的時代結束了嗎?

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武動乾坤》還是《香蜜》的方法論,其實都有頗多相通相融之處。

 

總體看來,國產劇特效從製作理念、管理體系到技術水平都在逐步提高。特效崗位越來越細分,特效管理體系也越來越工業化。在特效技術存在客觀劣勢的情況下,從業者也會想辦法主動規避,既降低了特效成本,又能讓特效更好地為劇情服務,兼容並蓄地用好這「路線之爭「。

看到文末怎麼能沒有福利!!!

娛樂資本論聯合淘票票為大家準備了周末觀影小禮包,禮包內含兩張影票兌換碼,不限場次和影片,轉發此文章到朋友圈並截圖反饋至娛樂資本論後臺即可參與抽獎,一共七個中獎名額喲~

活動截止8月31日15:00。快不要猶豫的轉起來吧~~

相關焦點

  • 818那些雷到肝顫的國產劇五毛特效,畫面太美你敢看嗎?
    其實國產劇之所以有這麼多五毛特效,不光是經費問題,更多的是審美能力,很多劇組其實也砸了大把大把的銀子,但是儘管有技術,特效人員的審美卻不一定和創作者貼近。既然一開始就定義為五毛特效劇,我們先來看看特效到底有多五毛,首先是男主富二代王元豐設計出來的一個機械小人,長這樣,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五毛特效」
    雖然李安在電影技術上已經翻開了劃時代的篇章,但國產影視依舊停留在「解放前」,企圖用小鮮肉、五毛特效、粉絲經濟去迎戰好萊塢巨製。尤其是近年來大熱的玄幻題材,一個走工業化流程,一個沿用「小作坊」技術,這樣看來,中美之間差了可不止一個太平洋。繼宮廷劇和青春偶像劇之後,國產玄幻IP劇承包了暑期檔的各大熒幕,今年夏天如果被說成是「玄幻季」也不誇張。
  • 盤點那些「驚為天人」的國產劇五毛特技,畫面太美不敢看!
    :i199IT近期,一部《少年四大名捕》duang一聲火,因為主演個個顏值爆表!菇涼們紛紛表示忍不住要舔屏啦!!!只是。。。小編很納悶,那滿屏的五毛錢特效是什麼鬼!!!還讓不讓人愉快地看劇啦!!雖然並不期望國產劇能即時變身美國大片,但作為國產劇中神一般的存在,五毛特效總能分分鐘刷新三觀閃瞎眼~~下面,小編帶大夥欣(tu)賞(cao)下國產劇萬年不變的五毛特效。
  • 揭秘CG特效行業內幕,特效公司只是「五毛特效」的「背鍋俠」
    在中國影視劇行業裡,CG特效是一個發揮不穩定的存在。特效做得好的時候,可以成就《流浪地球》這樣的作品,做得不好時,又會出現「五毛特效」。而和國產電影比起來,國產電視劇特效整體水平更不穩定。CG特效怎樣幫助影視作品塑造不同的風格?「五毛特效」的鍋由誰來背?
  • 陳情令:說好的仙俠劇怎麼變武打劇,而且還只五毛特效
    其實演技還不是決定《長安十二時辰》的收視與口碑超過《陳情令》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特效,《長安十二時辰》劇組為拍此劇,專門搭建了一個長安城,其拍攝手法也採用了電影的方法,那種氣勢看著就爽,自然開播就被觀眾大讚。而《陳情令》是仙俠劇,本應該特效更好,但觀眾看到的卻是滿屏五毛特效,因此開播就遭到吐槽。
  • 抱怨國產劇五毛特效?你來看看港劇《降魔的》八大尷尬特效鏡頭
    五毛特效當為首要的原因,須知道奇幻類劇集的特效為重中之重,當一套奇幻劇沒有好的CG效果配合。劇本、演員再好亦只會慘淪為笑柄,本文將與大家盤點八個《降魔的》的五毛特效穿幫鏡頭。雖然明白該處特效是希望表達施法時的氣勢,但是不斷無中生有落葉,在畫面上亦頗為礙眼。如果置換成美金紙鈔,相信整個畫面圖象會和諧得多,至少氣勢上比落葉更強。
  • 良心特效五毛劇情的《海上牧雲記》
    《海上牧雲記》這部劇,算是這兩年來社長看得最矛盾的一部電視劇。
  • 穩居國產劇王,「五毛特效」的它憑什麼封神?
    請務必點擊上方藍字【電影天堂】→右上角菜單【···】→設為星標★震驚!
  • 可是這五毛特效是認真的嗎?
    畢竟近幾年國產劇的特效真的是結果誰能想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國產劇的特效卻在退步了你永遠不知道,咱們的國產劇到底有多少種車禍起飛方式……雖然很多劇被嘲笑是「五毛特效」,但也有看得出劇組用心的!比如2018年播出的《將夜》也是為國產劇的特效爭了一口氣,特效打鬥畫面非常震撼,妥妥的大片即視感呀!
  • 棄了哈士奇的狼,卻弄來個動畫版的鸚鵡,《楚喬傳》的特效果然還是國產五毛的水準……
    你特麼是在逗我?《楚喬傳》裡的狼終於沒用哈士奇了,大家高興得奔走相告(國產特效到底把觀眾的底線拉得多低,可想而知)這十幾年過去了,國產劇的製作水平不升反降,也是很傷觀眾的心。但把這隻「鸚鵡」放到這幾年國產劇的動物特效製作上,倒也不突兀——都一樣醜,和假。
  • 滿屏的五毛特效太辣眼,來感受一下什麼是高級特效
    真正的「五毛特效」其實是會有喜劇效果的。
  • 國產特效現狀調查:很多時候是給製片方擦屁股
    像是約好一樣,這個暑假國產電視劇特效上演了一出「群體式」的突飛猛進。《老九門》《九州天空城》《幻城》《青雲志》前僕後繼登場,不得不說,國產特效承包暑期已經是「潮流」!提起「國產特效」,肯定會有網友張口評論:「不用圍觀,絕對五毛!」那麼,人人喊打的「五毛特效」實際投入成本是多少?怎麼做出來的?
  • 「扒劇」最近爆火的《武神趙子龍》,又是一部特效五毛的顏值劇.
    跳跳在朋友圈看到有魚兒在吐槽這部劇,然後昨晚也偷偷的去看了一下,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跳跳心目中,趙子龍應該是個一身是膽英姿颯爽的白袍小將,但是林更新這麼憨厚的長相真的和這個角色搭嗎?而且劇組之前發布了通稿表示:在國內「五毛特效」逐漸磨去觀眾的熱情與信任之時,「一部用心的特效製作電視劇無異於一劑營養針,而《武神趙子龍》正是填補了這個空白。」
  • 同是五毛特效,為何新《尋秦記》被罵慘,《降魔的2.0》卻被吹捧
    而縱觀觀眾對新版《尋秦記》不滿的原因,首先是所用的五毛特效,有觀眾這樣評價道「開始以為要演我寶貝看過的『快樂星球』,再看吳奇隆以為是『火影忍者』,最後告訴我是新版尋秦記,我暈啊!」豆瓣截圖真是很令人質疑,這樣的五毛特效是怎麼花掉的2個億的投資的?
  • "五毛特效"兒童動畫逆襲手遊!《葉羅麗》是下一個熊大?
    成為「準備被亮瞎」的代名詞,國內網友們一邊嘲笑著國產兒童雷劇的「五毛錢特效」,一邊又私底下看的欲罷不能,微信圖庫裡珍藏著劇照做成的表情包。但上述兩款,只是中國兒童雷劇、雷動畫的冰山一角。手遊《葉羅麗精靈夢》是由動畫《精靈夢葉羅麗》改編而來、而這部動畫可謂正宗國產「五毛特效」起步的3D兒童動畫,更令人意外的是,這部可能被動漫迷和遊戲公司初看瞧不上眼的雷人動畫,實際已經誕生超過5年,連動畫都做到了第六季,比很多大廠手遊生命周期都長
  • 《劍王朝》劇本太弱,特效五毛,好像註定要撲街了
    《劍王朝》目前來看,最大的問題就是,想演的東西太多,但又不知道應該從什麼地方演,結果造成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該劇的劇本,在開始的幾集當中,並未塑造出有效的敘事骨幹,也並未給觀眾形成追劇期待。《劍王朝》在「大情節」上是失敗的,沒有通過劇情的方式形成觀眾期待力。更或者,該劇的編劇可能也不知道「大情節」到底是什麼?當然,可能會有一些粉絲觀眾來抬槓,看過原著小說,當然知道劇情到底要做什麼了。這其實,正是電視劇《劍王朝》的失敗之處。
  • 包貝爾《歡喜獵人》上線,五毛特效配三毛劇情,賈玲也拯救不了
    文\娛鋪子包貝爾《歡喜獵人》上線,五毛特效配三毛劇情,賈玲也拯救不了由湖南廣電芒果芒果娛樂、包貝爾工作室、大碗娛樂聯合出品的科幻愛情喜劇《歡喜獵人》正在正版視頻網站播出,該劇由 《歡喜獵人》《歡喜獵人》標榜「國產科幻喜劇愛情題材的一次大膽嘗試」,這句話不由得讓小編菊花一緊,事實上這次嘗試又失敗了。
  • 《天·火》五毛特效的又一力作
    4:五毛特效,PS痕跡太重,哎,什麼時候能提升到六毛特效。
  • 電影《徵途》收穫好口碑,劉憲華演技獲得好評,國產特效終於看到
    一提起特效炸裂的電影,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好萊塢電影,確實,好萊塢電影憑藉特效在世界範圍內圈粉無數,廣受好評。但是一說到國產劇的特效水平,大多數網友都持同樣一個態度,就是「五毛特效」確實是不敢恭維。不過最近幾年國產電影的特效確實一直在進步,2019年的《流浪地球》可以說將國產特效電影帶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說他是開啟了中國特效片的新時代也並不過分。
  • 電影火了但丟了口碑,五毛特效,何必拍成真人動畫?
    邱意濃在這部劇的造型和妝容都讓人無力吐槽,尤其是一開場5分鐘出現在山間與孩子們嬉戲的「村姑」模樣就勸退不少觀眾,總給人一種「人工造」的既視感。怎麼也難以讓人把她跟妖媚無比的蘇妲己聯繫在一起。​五毛特效,何必拍成真人動畫?當然,打著奇幻電影的標籤,這部片子在特效製作上也是頗為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