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讀:在影視作品中,小到修復穿幫的鏡頭,大到重新構建人物角色,CG特效幾乎無處不在。但在國內的CG技術卻始終被觀眾詬病。所以CG特效怎樣幫助影視作品塑造不同的風格?「五毛特效」的鍋又應當由誰來背呢?
文丨楊蓮潔
來源丨新京報
1976年,盧卡斯電影公司旗下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創造性地使用CG技術製作《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由此開啟了特效行業的新時代。小到修復穿幫的鏡頭,大到重新構建人物角色,CG特效幾乎無處不在。
在中國影視劇行業裡,CG特效是一個發揮不穩定的存在。特效做得好的時候,可以成就《流浪地球》這樣的作品,做得不好時,又會出現「五毛特效」。而和國產電影比起來,國產電視劇特效整體水平更不穩定。
CG特效怎樣幫助影視作品塑造不同的風格?「五毛特效」的鍋由誰來背?記者專訪《全職高手》特效製作公司原力動畫CEO趙銳、《長安十二時辰》的特效導演、視點映畫的視效總監莊嚴等影視特效從業者,試圖揭開影視行業幕後的秘密。
CG特效是影視特效的一種。影視特效,是指電影或電視劇在拍攝製作或後期製作的過程中,無法使用自然環境或人物表現的場景和情節時,採用特殊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獲得最終畫面的技術。1988年兒影廠出品的兒童科幻片《霹靂貝貝》,劇組用兩口直徑2.5米的金屬大鍋扣在一起,挖上孔在裡面裝上白熾燈吊起來轉動,做出了太空飛碟的效果,這就是早期的影視特效。影視特效是一個外延不斷變化的概念。隨著技術的發展,一些技術已經不再屬於特效,比如彩色電影和剪輯中的一些手段;另一些新技術被納入特效的範疇,比如被簡稱為CG的電腦動畫技術。CG是Computer Graphics(計算機圖形學)的縮寫,指藉助計算機來製作動畫的技術,通常需要前期美術層面的概念設計,用3D軟體製作模型,最後合成渲染完成製作。相比好萊塢,中國的CG特效起步比較晚,從1998年第一部大量使用電腦特效的電影《風雲之雄霸天下》算起,至今也不過20多年,但國產影視劇就已經都離不開特效了。《流浪地球》共有2003個特效鏡頭,75%由中國特效公司完成;正在熱播的《全職高手》,葉修帶領戰隊在虛擬世界戰鬥的特效內容超300分鐘,原力動畫動用了涉及50個工種的566人參與製作;《長安十二時辰》,在9000多個特效鏡頭的輔助下才打造出了一座具有真實歷史質感的長安城。據原力動畫CEO趙銳介紹,《全職高手》裡虛擬世界的部分是使用虛擬引擎實時拍攝渲染技術和動作捕捉技術完成的。首先用開放的UE4遊戲虛擬引擎搭建出劇中的虛擬世界。場景類的,如空積城、個人競技場、蜘蛛洞穴、神之領域等。人物採用全真人CG技術建模,以真擬真,用三維掃描系統將真人掃描形成1:1的3D數字人物,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後續製作,完成還原度達到90%以上的三維虛擬角色的模型。然後,由演員穿著動作捕捉服進行表演,相關數據被抓取並重新定向到虛擬角色上完成動作捕捉。虛擬引擎的實時渲染功能將演員的表演實時渲染在屏幕上,一方面所見即所得讓導演可以直觀看到接近後期的場景效果,另一方面讓演員可以隨時結合動畫場景調整自身的表演,從而避免了以往特效做完才發現有問題需要返工的情況,大大節省了製作時間。這一步完成後,還要對虛擬世界的內容進一步後期加工,比如虛擬世界裡角色技能的特效「伏龍翔天」、「龍抬頭」等。趙銳說,這套全新的技術流程本是為製作動漫連續劇開發的,能大大提高製作效率,但並不是所有題材的真人劇集都合適,像《全職高手》這樣的電競題材劇集就很契合。CG特效技術有很多種,特效團隊會根據影視作品的不同特點,在跟主創溝通後,選擇使用不同的特效技術來幫助實現既定風格的視覺效果。《全職高手》和《長安十二時辰》的影視特效團隊就選擇了不同的特效技術,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一個打造了「榮耀」的虛擬世界,一個再現了具有真實歷史質感的長安城。至於《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要求真實,特效導演莊嚴帶領的特效團隊就通過傳統的CG技術完善場景延伸、夜戲修復和動作戲細節的補充等各種細節,呈現出實拍一樣的真實感。拍攝地象山周圍都是山,鏡頭稍微高一點就會穿幫,需要CG特效予以修復。鏡頭下延伸出去的長安城的街道建築,很多也是用CG特效做出來的。劇中很多動作戲都是靠CG特效還原真實感,比如坐馬車飛奔的戲,拍攝時用假馬模型在軌道上推著走;張小敬牽著尋人的細犬,拍攝時只是綠色的道具狗……都需要CG技術做出真實的馬車和狗。整部劇的故事發生在24小時內,拍攝對光的要求非常嚴格。單純依賴自然光的話,就意味著每天只能在固定時間拍2-3小時,前提是10天內天氣還不能有大的變化。劇組採取了日戲夜拍的方法,戲都放到晚上打燈拍,拍多少天都能保證光不會有變化。特效部門要記錄每一場戲的光源位置,後期按照光位還原這個時辰該有的環境。而夜拍鏡頭帶到了人物背後更深的場景,或者是天空,也需要特效復原成白天的樣子。莊嚴說,特效是為作品服務的,實際上要做到寫實比做出炫酷的效果更難。「特效有很多機會可以騙過人的眼睛。但人對於經常看到的東西,很容易分辨出真假。《長安十二時辰》,如果特效做的房子和周邊房子對光的反射不同,觀眾就可能察覺出來。」雖然用的是同樣一批特效公司、同樣的影視特效技術,但和國產電影比起來,國產電視劇特效水平整體的確要遜一些,被罵「五毛特效」的多數是國產電視劇。這跟電影和電視劇的播放載體有關係,大銀幕決定了電影特效場面的精細程度是超過電視劇的。趙銳透露,很多特效科技,都是先在電影製作裡運用,然後轉到電視劇製作上來。「我們做電影《爵跡1》的時候就用到了和這次《全職高手》類似的特效,後來優化升級,開發了虛擬引擎技術,這回是第一次用到了電視劇裡。」趙銳說,電影是在大銀幕上放映的,對特效的精細度要求更高。比如要出現人臉的特寫,電視劇2k的尺寸就可以了,電影需要8k,技術沒有什麼不同,難度更大,是四倍的工作量。莊嚴也認為,電影和電視劇的特效技術,從創意到執行都沒有太大的分別,但電影對特效細節的要求不一樣。他舉了個例子,《長安十二時辰》裡有一場龍波和毛順看大仙燈的戲。「如果是電影的話,這段戲必須是特效鏡頭。戲是在棚裡拍的,演員眼珠裡反射的是現場的燈光,但按照劇情他的眼珠裡應該反射大仙燈的光。在手機或者電腦上看,觀眾可能不會注意到這樣的細節,但大銀幕上這就不行了。」電影跟電視劇對特效的要求和重視程度不同,也導致了製作方對特效的了解程度、支持力度不同。從事影視劇後期特效工作四年的鄭治(化名)告訴記者,很多時候被罵「五毛特效」,特效公司也很冤。不是特效公司不想做好,也不是在技術上做不出精良的效果,而是製片方給的時間和資金不夠支撐做出好的CG特效。「電影項目還好一點,能給特效留相對長的時間,也比較重視最後的質量。國產電視劇項目留給特效的時間基本上都是不夠的,我們接手的項目,超過九成都要趕工。經常接一些『急活』,要求一個月內搞定,因為已經定了播出時間了!大牌的特效公司選擇自由度大一些,有些一看明顯要背鍋『五毛特效』的項目,就不接了。但更多的中小規模特效公司沒有這樣的底氣,畢竟都是要吃飯的。」在他看來,很多國產電視劇的製作方,對特效既不懂也不重視但又非常依賴,很矛盾的心態。一方面覺得特效萬能,前期拍攝的所有遺留問題都可以交給後期特效修復——拍攝穿幫不要緊,讓特效公司後期抹掉,打光不對也不要緊,後期找特效公司調整;另一方面,對特效的投入又十分吝嗇,在整個電視劇的成本裡佔比還不到10%,留給特效的時間還特別緊張。事實上,特效也是一種藝術創作,需要相對充裕的時間才能磨出好作品,不是靠人海戰術就能在短時間內堆出來的。但目前國內影視特效基層從業人員的薪酬並沒有很強的競爭力,起薪四五千左右,上漲空間不大,加班是常態。鄭治說,很多新人變成熟手之後看不到升職空間就會跳槽去收入更高的遊戲行業,畢竟一份職業不可能僅憑熱愛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