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不只是CG!這些實拍「特效」腦洞不服不行

2021-02-09 FZDfilms朱峰視覺

⇧ 點擊上方FZDfilms朱峰視覺選擇「置頂公眾號」或加星標

 看「朱峰概念設計分享視頻」和「影視專業內容」

上次科普了點劇情片有時也需要用特效,比如本次奧斯卡得獎和入圍選手《綠皮書》《寵兒》《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有興趣的點擊連結回顧一下:電影離不開特效了?這些劇情片為什麼要用CG?

然而還是遺漏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羅馬》,這部採用65毫米膠片拍攝的黑白電影,居然也有特效!看來只要有些年代感的片,特效輔助是常態。

電影《羅馬》特效製作前後

而就在我們通過這些電影重新認識特效應用的時候,另外一些電影又用事實告訴我們,那些原以為是特效的鏡頭,也有可能是實拍!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電影《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在經歷了數年的延期之後終於上映,這部電影獲得無數好評的原因之一,是導演喬治·米勒對實拍效果的高度依賴,而不是過多的CG。

比如上圖中的經典鏡頭——火焰吉他,以及角色不同尋常的裝扮和他背後的音響,它們都是真實的!


同時,這部電影的很多追車戲也是實拍。幾乎每輛車都是真實的,超酷!

真·超級英雄

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雷神2:黑暗世界》無論怎麼想,都應該是一部充滿特效的視覺大片,但他們卻把一輛真正的水泥卡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烤雞。

後期只需要清除巨大的液壓臂就可以,特效團隊用它來提著卡車繞著演員們旋轉。

混亂的爆炸場面,實際上也來自實景拍攝。類似的炸車場面,在超級英雄電影裡還真是不要太多,有錢的拍法就是震撼。

連大背景可以綠幕摳圖這麼便捷的操作(估計大多數觀眾會這麼認為),也被他們認真到整個劇組搬到冰島,實景拍攝那些荒涼風景中打鬥場景。

說到漫威,還有一段經典的實拍「特效」。

製作設計團隊沒有使用CG技術,而是在託盤上塗上了某種形式的強力膠水,從而讓託比·馬奎爾能夠同時握住瑪麗·簡和託盤。然而,事實證明,要抓住託盤上的每一件東西是困難的;幾次嘗試之後,馬圭爾終於在第156次的時候把所有的球都投對了。

災難大場面

災難片最愛用特效了。但《2012》卻竭盡所能實拍了很多大場面,甚至把整個場景翻倒來重現沉船的場景。

而最令人驚嘆的,是劇組建造的一個50萬噸、8000平方英尺、由液壓驅動的鋼鐵震動地板來創造地震場景,並沒有像很多影片中那樣通過搖晃攝像機實現地震效果。

不過很遺憾,雖然真實演繹會為電影增色,但故事的缺失依舊是這部電影的硬傷。

妖魔鬼怪

下面輪到恐怖片了,怪力亂神、妖魔鬼怪都很喜歡特效的。但很多導演都喜歡把怪物們做出來實拍。然後拍攝現場就有可能是下面這個樣子。

恐怖諷刺電影《林中小屋》中,主創們想要一個幾乎所有類型的恐怖電影人物都會客串的鏡頭,有的只出現半秒鐘,佔屏幕很小的一部分。

然後他們讓特效人員去製作所有這些醜八怪的真實版本,很多可能要暫停下來才會注意到的怪物。(無所不能的綠人組合可以出道了)

不可能鏡頭

特效還經常使用在一些「不可能鏡頭」中,比如狹小空間的連續拍攝,或徑直穿過車窗什麼的。

上面這兩個鏡頭片段來自電影《突襲2:暴徒》,但,看到這裡你大概也猜到了,它們都是實拍!

看看那個地方的牆有多小,他們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攝像頭在裡面移動呢?攝影師是鬼嗎?

如果這是CG特效,可能只會在後期製作中添加牆壁。但是,既然不是這樣,他們必須要有創意:

是的,他們實際上是在鏡頭前移動了布景——好像單獨編排一場打鬥還不夠複雜。它既愚蠢又簡單,又富有創意。

上面這個還比較好理解,但汽車追逐鏡頭它們是怎麼做到的?

居然是偽裝!厲害了!他們面對面地傳遞攝像機,一名攝像師偽裝成汽車座椅,另一名攝像師被綁在車的側面。

人工特效

論實拍「特效」,湯姆·克魯斯一個人就承包了好幾部電影,比如「碟中諜系列」,每一部都有新挑戰。

光去年上映的《碟中諜6》,又是挑戰軍事級別高空跳傘,又是自己開飛機,連跨樓跳躍都要親自上陣。(一起跳傘的攝影師也是牛得一批)

一般這樣比較危險的動作場面,為了保護演員,都會選擇在綠幕前拍攝,用特效實現最後視覺效果。但,那不是阿湯哥!

除了碟中諜系列,阿湯哥在《明日邊緣》中也是勇敢「獻身」。

而且據說劇組中的每個人都經歷了瀕死體驗。至少,從幕後鏡頭來看:

這是一部湯姆·克魯斯的電影,他顯然找了個藉口脫下西裝,從一架墜落的直升機上逃跑,只用自己的兩條腿。(為阿湯哥開飛機是個玩命的活)

有沒有錢一樣任性

而在好萊塢,克里斯多福·諾蘭絕對是一個喜愛追求真實效果的導演。他的作品一般規則是,如果一個效果看起來不真實、不可能,他可能會要求一種真實的方法。

比如《盜夢空間》中眾所周知的旋轉走廊,它的真實存在也讓演員的表演更加真實。


還有下面這個情景。

最意外的當屬在主演坐在巴黎一家咖啡館裡的一個場景中,一堆碎片以慢鏡頭一個接一個地爆炸。為了讓這個場景發揮作用,劇組使用了一系列的空氣炮,用專門的相機以每秒1500幀的速度拍攝這一場景。

諾蘭的另一部電影《星際穿越》中,主演進入蟲洞五維空間,那些編織時空的無形織物創造了一種迷幻感覺,你可能甚至沒有想過他們是如何製作那個場景的,因為這正是CG的初衷。不然他們怎麼能做到呢,把演員扔到某個亂七八糟的遊樂場所前?嗯,差不多。

內部的蟲洞場景是在一個實際的三層樓的場景中拍攝的,這是一個「堅不可摧的藝術網格」,由高解析度雷射列印、牆壁投影和一些老式的透視技巧組成。

而聰明的、活動自如的機器人塔斯也不是CG,你在電影中看到的機器人大約80%是物理模型完成的。而且他們真的讓塔爾斯的配音演員比爾·歐文站在模特身後,給他講臺詞。

聽起來很費力……直到你知道他們還用起重機把一艘52英尺的宇宙飛船帶到更低的地方。

另一件大家都認為是CG的東西是那些瘋狂的沙塵暴,因為大多數導演都足夠體貼,不會把一線演員放在他們的眼球不斷受到飛塵顆粒攻擊的情況下。但這不是諾蘭。

他們甚至不能把自己帶到綠色屏幕的外太空,而是選擇在同樣巨大的布景外面建造巨大的太空投影牆。

就連當初拍DC超級英雄蝙蝠俠系列,諾蘭也是能實拍就是實拍。超帥氣!


如何用實際拍攝達到想要的視覺效果,諾蘭已經修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更有自己的套路。

能用真的不用假的,沒有真的模型也得以假亂真,如果連模型都沒有,紙板也不是不可以!這裡說的是《敦刻爾克》。

如果不說下面的車是紙板,誰能一眼辨別出來!

人數不夠特效湊,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諾蘭偏不,紙片人也能用得登峰造極。

越來越懶惰的好萊塢?

好萊塢在過去幾十年看起來變得越來越懶惰。早在七八十年代,那些電影裡滿是精心製作的木偶和在機器人裡汗流浹背的人。

當然那時還沒那麼高超的電腦特效,所以主創人員只能想盡辦法用實拍來達到一些視覺效果。

比如《星球大戰》(始於1977)

比如《銀翼殺手》(1982)

比如《侏羅紀公園》(始於1993)

說到這裡,就有必要說一下物理特效了。

上面這些涉及到的一些特效化妝、特殊道具、機械仿生、微縮景觀、災難裝置、機械平臺等都屬於物理特效範疇。

影視物理特效區別於影視CG特效,是可觸摸真實存在的特效部分,所以物理特效又名實體特效。

另外一些還要靠工作人員超高的拍攝技術了,比如下面為了捕捉到更吃驚的效果,帶著攝影設備的工作人員都是或先於或追隨汽車跳下飛機的。這些只是為了得到一個你可能根本意識不到是用實物拍攝的酷鏡頭。

電影呢,實際上可以認為是欺騙眼睛的藝術,不管怎麼拍,怎麼用CG,達到視覺效果並讓觀眾信以為真、沉浸其中才是最終目的。

最後說個有意思的。這個開場字幕是不是特別眼熟,這個怎麼想都應該是電腦製作的效果。

但是,它真的就是實拍效果。實拍哦!

推薦閱讀

設計就是解決問題,功能邏輯合理最重要

這些劇情片為什麼要用CG?

視覺先行:電影《少數派報告》背後的設計「智囊團」

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解析

《阿麗塔:戰鬥天使》概念稿驚現撒冷城最初設計

轉載或商務合作請關注我們後在後臺與我們聯繫

▼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揭秘CG特效行業內幕,特效公司只是「五毛特效」的「背鍋俠」
    在中國影視劇行業裡,CG特效是一個發揮不穩定的存在。特效做得好的時候,可以成就《流浪地球》這樣的作品,做得不好時,又會出現「五毛特效」。而和國產電影比起來,國產電視劇特效整體水平更不穩定。CG特效怎樣幫助影視作品塑造不同的風格?「五毛特效」的鍋由誰來背?
  • 那些你以為是CG特效的實拍短片
    實際上,像這樣通過實景拍攝,卻達到CG特效視覺般的短片,還有更多酷炫案例。*L'Éloi團隊酷愛在現實世界中構建自己想像的團隊並不少見,如1999年創立於加拿大蒙特婁的L'Éloi。這個創意工作室的成員構成包含了攝影師、導演、美術指導、設計師等視覺工作者的核心角色。他們有很多都看似是使用特效實現,其實是共同設計和搭建製作而成的場景。
  • 你以為的電影特效,其實都是實拍
    這些都可以用特效來操作。+實拍的結合。這些車不是特效,都是真車!這裝扮,這懸浮術,總不可能是實拍吧?依然有很多團隊採取實拍。雖然特效比實拍更便捷,但實拍的真實性和自然性,絕對是特效無法比擬的。特效+實拍,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做出優秀的電影。
  • 乾貨 比CG特效更牛逼的電影特效竟然是它
    除了Ray帶來的精美定格拍攝效果之外,已故的偉大西班牙特效巨匠Emilio Ruiz Del Rio的一些前景蒙版繪景也讓觀眾大快朵頤。Emilio的常用手法是使用手繪的前景蒙版並在片場同步即時拍攝。這種一度頗為流行的手法可以上溯到默片時代,這種古老技法的最大好處就是能讓導演直接在攝像機中當場看到特效完成後的效果,不需等待後期製作。
  • 這些看似不可能的電影鏡頭,居然不是特效!第一期:《盜夢空間》
    那麼隨著時代推進,特效技術誕生並逐漸成熟,漸漸地它已然成為許多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大作中,仍有一些看似不可能的鏡頭並非特效炮製。毋庸置疑,這樣一部鴻篇巨製中,運用到特效技術的地方自然數不勝數;但有幾個偽裝的非常像特效的鏡頭,其實是實拍。
  • 電影史 | 比CG特效更牛逼的電影特效竟然是它
    除了Ray帶來的精美定格拍攝效果之外,已故的偉大西班牙特效巨匠Emilio Ruiz Del Rio的一些前景蒙版繪景也讓觀眾大快朵頤。Emilio的常用手法是使用手繪的前景蒙版並在片場同步即時拍攝。這種一度頗為流行的手法可以上溯到默片時代,這種古老技法的最大好處就是能讓導演直接在攝像機中當場看到特效完成後的效果,不需等待後期製作。
  • 這是我看過最棒的特效美劇
    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上,特效似乎已經成為一部好的商業大片必不可少的元素。不久之前,國產最強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和號稱經費全砸在特效上的《阿麗塔.戰鬥天使》更是讓觀眾享受到了驚豔的視覺大餐。相較於這些經費充足的商業大片,經費不足的電視劇在特效上則是相形見絀。
  • 【特效製作】好萊塢 電影做特效都有哪些步驟?
    圖1-3 特效電影製作流程在實拍電影製作流程中,介紹了前期製作、製作、後期製作三個主要部分,在特效電影依然適用,只是具體技術有很大的不同,但劇本策劃、預算制定聲音製作等環節,這些環節與特效製作同時開展,不再對前文所述的內容重複了。
  • 【解讀】好萊塢這些「床戲」,居然是用CG特效拍出來的...
    但是在不受客觀因素限制的情況下,用不用特效,完全取決於導演的心情。有些導演會不惜大成本來拍一些「看起來像是電影特效但其實不是的鏡頭」。比如,《速度與激情7》那場最出名的這場「豪車空投」的鏡頭就是實拍的。
  • 完全實拍!新《蝙蝠俠》預告全片0個CG鏡頭,電影不會依賴特效
    僅僅靠20%的拍攝完成度就可以剪出一支非常不錯的預告片,這是非常難得的,其中還不乏一些爆炸、飛車撞人的大場面鏡頭,但是這居然完全都是實拍的。作為一部超級英雄題材的電影,最終的成片裡肯定還是會使用CG特效技術的,但是從這部預告片就可以一窺導演和攝像深厚的專業功底了。
  • 特效太假,打戲不行,武打動作儘是旋轉的武俠劇有翡令人失望
    此前筆者並沒有看過原著小說《有匪》,因此觀看過程沒有帶著偏見,觀後感是不太行,打戲不行,特效不行。雖然個人比較喜歡真刀實槍、拳拳到肉的打戲,但適當的特效的確也能為打戲增色。這糟糕的特效估計也要花點錢,因此你在打戲片段中還能看到不少實拍鏡頭,和特效穿插顯得更糟糕了。比如這段,謝允踩到網狀絲線上下落回彈的鏡頭明顯是實拍,葉子是假的,後面突然變細的絲線則是特效。落差極大,不僅是絲線的粗細,還有莫名變好的「輕功」。
  • 製作一部特效電影,需要走完的那些套路!(一)
    所以大概可以估算一下,按照國外這樣工業化的產能,除去選角定妝這些事情外,視效製作進入在電影項目中的製作時間平均在1.5-2年左右(不包含動畫片和基本全CG製作類電影),要是按我國產能折算應該是.(這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的重點是:講一部特效片落地一共分幾個步驟,要走幾次套路。
  • 還在認為這些是電腦特效?盤點漫威那些誤認為是特效的電影鏡頭!
    而在這一段鏡頭中,在實際上拍攝上,海拉手中捏碎的雷神之錘,在拍攝時只是用了一個紙殼製作的道具,甚至來連雷神錘的道具都沒有使用,靠著也是後期使用的特效鏡頭。對於這些特效鏡頭很多粉絲並不會陌生,也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在於——漫威系列的電影中,那些「讓你以為是特效但又不是特效」的鏡頭!
  • 電腦特效為什麼這麼貴?(一)
    作者:小夫子老男孩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40247/answer/393961113來源:知乎cg特效的成本,高出我們想像太多了。在10年前那個會個ps就是大神的時代,阿凡達的特效就達到了2億多美元。
  • CG特效製作:與其後期背「鍋」,不如前期拆「雷」
    至於《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要求真實,莊嚴帶領的特效團隊就通過傳統的CG技術完善場景延伸、夜戲修復和動作戲細節的補充等各種細節,呈現出實拍一樣的真實感。拍攝地象山周圍都是山,鏡頭稍微高一點就會穿幫,需要CG特效予以修復。鏡頭下延伸出去的長安城的街道建築,很多也是用CG特效做出來的。
  • 【特效】做一個有靈魂的特效師
    有當時關於特效的理解,也有那個年齡和工作階段的困惑與糾結,回首再看竟更感慨萬千,時光荏苒,似乎也在啟迪現在。裡面包含2011-2013年間做的個人練習和參與的商業項目,慚愧未有什麼太值得樂道的作品,也沒有接觸過真正意義的高質量項目,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在摸索和研究,然後做些測試。雖然有太多都和當初想的不一樣,可是內心依舊懷著那個單純的想法,想要做些好的東西。
  • 特效電影不光是錢,中國CG離「到位」還有多遠?
    美術總監傅鶇畫了一版草圖,發給美國洛杉磯的一家公司——他們將為演員做特效化妝。  第二天,對方就回了郵件,把草圖裡箭豬妖身上零星的刺改為渾身密布。  「你看這樣行不行?」對方問。「太好了!」傅鶇回復。修改後的效果表現力更強。  洛杉磯來信提了更多更細的問題:箭豬妖的刺該有多粗、多尖?上面該有什麼樣的紋路?蛇妖的表皮應該是什麼顏色?
  • 投資3億大片,《流浪地球》特效團隊,《徵途》靠特效拯救不了它
    當然作為遊戲改編的影片也不在少數,諸如《魔獸世界》等。遊戲改編,自然影片的特效無疑是重中之重,當然作為電影,除了特效觀眾更看重的顯然是故事內容。而《徵途》這部影片顯然除了特效之外,故事內容並不過關。01.
  • 拒絕特效!蘋果新廣告火了,用32臺iPhone同時拍攝,實拍效果屌炸天!
    象君之前就寫過一篇文章揭開蘋果廣告幕後我們的iPhone、apple watch上的動態壁紙就是純實拍的>會發生什麼▲實拍大片   蘋果:老子就是不用特效最近蘋果發布了一則實驗短片其實算不上廣告只是召集一些感興趣的團隊用iPhone手機拍點好玩的東西這一次他們用32部iPhone XR做實驗拍出了一部驚豔大片沒有任何情節,專注造物的拍攝其中包括
  • 從真人特效,到CG特效,奧特曼和怪獸的戰鬥場景,有何不同?
    原本我們以為是特效的場景,比如變身場景,奧特曼從小變大的場景,以及奧特曼飛行的場景,都是利用現有的條件,使用不同的拍攝角度,拍攝得跟特效一樣。雖然是拙劣的特效,但這並不影響奧特曼的流行。真人特攝奧特曼,雖然場景可以造假,但演員的服裝卻假不了。奧特曼的皮套、怪獸的皮套等,都是要花費巨資去精心設計和製作。而動畫,就很好的解決的這個問題,不用花錢請皮套演員,更不用設計製作皮套。圓谷的那些怪獸皮套,有的只是用一次,就再也沒有使用過了,能夠發揮的二次價值也是比較有限的。動畫拍攝還能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怪獸有多大?奧特曼的身高有多大?奧特曼和怪獸的技能如何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