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FZDfilms朱峰視覺選擇「置頂公眾號」或加星標
看「朱峰概念設計分享視頻」和「影視專業內容」
上次科普了點劇情片有時也需要用特效,比如本次奧斯卡得獎和入圍選手《綠皮書》《寵兒》《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有興趣的點擊連結回顧一下:電影離不開特效了?這些劇情片為什麼要用CG?
然而還是遺漏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羅馬》,這部採用65毫米膠片拍攝的黑白電影,居然也有特效!看來只要有些年代感的片,特效輔助是常態。
電影《羅馬》特效製作前後
而就在我們通過這些電影重新認識特效應用的時候,另外一些電影又用事實告訴我們,那些原以為是特效的鏡頭,也有可能是實拍!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電影《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在經歷了數年的延期之後終於上映,這部電影獲得無數好評的原因之一,是導演喬治·米勒對實拍效果的高度依賴,而不是過多的CG。
比如上圖中的經典鏡頭——火焰吉他,以及角色不同尋常的裝扮和他背後的音響,它們都是真實的!
同時,這部電影的很多追車戲也是實拍。幾乎每輛車都是真實的,超酷!
真·超級英雄
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雷神2:黑暗世界》無論怎麼想,都應該是一部充滿特效的視覺大片,但他們卻把一輛真正的水泥卡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烤雞。
後期只需要清除巨大的液壓臂就可以,特效團隊用它來提著卡車繞著演員們旋轉。
混亂的爆炸場面,實際上也來自實景拍攝。類似的炸車場面,在超級英雄電影裡還真是不要太多,有錢的拍法就是震撼。
連大背景可以綠幕摳圖這麼便捷的操作(估計大多數觀眾會這麼認為),也被他們認真到整個劇組搬到冰島,實景拍攝那些荒涼風景中打鬥場景。
說到漫威,還有一段經典的實拍「特效」。
製作設計團隊沒有使用CG技術,而是在託盤上塗上了某種形式的強力膠水,從而讓託比·馬奎爾能夠同時握住瑪麗·簡和託盤。然而,事實證明,要抓住託盤上的每一件東西是困難的;幾次嘗試之後,馬圭爾終於在第156次的時候把所有的球都投對了。
災難大場面
災難片最愛用特效了。但《2012》卻竭盡所能實拍了很多大場面,甚至把整個場景翻倒來重現沉船的場景。
而最令人驚嘆的,是劇組建造的一個50萬噸、8000平方英尺、由液壓驅動的鋼鐵震動地板來創造地震場景,並沒有像很多影片中那樣通過搖晃攝像機實現地震效果。
不過很遺憾,雖然真實演繹會為電影增色,但故事的缺失依舊是這部電影的硬傷。
妖魔鬼怪
下面輪到恐怖片了,怪力亂神、妖魔鬼怪都很喜歡特效的。但很多導演都喜歡把怪物們做出來實拍。然後拍攝現場就有可能是下面這個樣子。
恐怖諷刺電影《林中小屋》中,主創們想要一個幾乎所有類型的恐怖電影人物都會客串的鏡頭,有的只出現半秒鐘,佔屏幕很小的一部分。
然後他們讓特效人員去製作所有這些醜八怪的真實版本,很多可能要暫停下來才會注意到的怪物。(無所不能的綠人組合可以出道了)
不可能鏡頭
特效還經常使用在一些「不可能鏡頭」中,比如狹小空間的連續拍攝,或徑直穿過車窗什麼的。
上面這兩個鏡頭片段來自電影《突襲2:暴徒》,但,看到這裡你大概也猜到了,它們都是實拍!
看看那個地方的牆有多小,他們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攝像頭在裡面移動呢?攝影師是鬼嗎?
如果這是CG特效,可能只會在後期製作中添加牆壁。但是,既然不是這樣,他們必須要有創意:
是的,他們實際上是在鏡頭前移動了布景——好像單獨編排一場打鬥還不夠複雜。它既愚蠢又簡單,又富有創意。
上面這個還比較好理解,但汽車追逐鏡頭它們是怎麼做到的?
居然是偽裝!厲害了!他們面對面地傳遞攝像機,一名攝像師偽裝成汽車座椅,另一名攝像師被綁在車的側面。
人工特效
論實拍「特效」,湯姆·克魯斯一個人就承包了好幾部電影,比如「碟中諜系列」,每一部都有新挑戰。
光去年上映的《碟中諜6》,又是挑戰軍事級別高空跳傘,又是自己開飛機,連跨樓跳躍都要親自上陣。(一起跳傘的攝影師也是牛得一批)
一般這樣比較危險的動作場面,為了保護演員,都會選擇在綠幕前拍攝,用特效實現最後視覺效果。但,那不是阿湯哥!
除了碟中諜系列,阿湯哥在《明日邊緣》中也是勇敢「獻身」。
而且據說劇組中的每個人都經歷了瀕死體驗。至少,從幕後鏡頭來看:
這是一部湯姆·克魯斯的電影,他顯然找了個藉口脫下西裝,從一架墜落的直升機上逃跑,只用自己的兩條腿。(為阿湯哥開飛機是個玩命的活)
有沒有錢一樣任性
而在好萊塢,克里斯多福·諾蘭絕對是一個喜愛追求真實效果的導演。他的作品一般規則是,如果一個效果看起來不真實、不可能,他可能會要求一種真實的方法。
比如《盜夢空間》中眾所周知的旋轉走廊,它的真實存在也讓演員的表演更加真實。
還有下面這個情景。
最意外的當屬在主演坐在巴黎一家咖啡館裡的一個場景中,一堆碎片以慢鏡頭一個接一個地爆炸。為了讓這個場景發揮作用,劇組使用了一系列的空氣炮,用專門的相機以每秒1500幀的速度拍攝這一場景。
諾蘭的另一部電影《星際穿越》中,主演進入蟲洞五維空間,那些編織時空的無形織物創造了一種迷幻感覺,你可能甚至沒有想過他們是如何製作那個場景的,因為這正是CG的初衷。不然他們怎麼能做到呢,把演員扔到某個亂七八糟的遊樂場所前?嗯,差不多。
內部的蟲洞場景是在一個實際的三層樓的場景中拍攝的,這是一個「堅不可摧的藝術網格」,由高解析度雷射列印、牆壁投影和一些老式的透視技巧組成。
而聰明的、活動自如的機器人塔斯也不是CG,你在電影中看到的機器人大約80%是物理模型完成的。而且他們真的讓塔爾斯的配音演員比爾·歐文站在模特身後,給他講臺詞。
聽起來很費力……直到你知道他們還用起重機把一艘52英尺的宇宙飛船帶到更低的地方。
另一件大家都認為是CG的東西是那些瘋狂的沙塵暴,因為大多數導演都足夠體貼,不會把一線演員放在他們的眼球不斷受到飛塵顆粒攻擊的情況下。但這不是諾蘭。
他們甚至不能把自己帶到綠色屏幕的外太空,而是選擇在同樣巨大的布景外面建造巨大的太空投影牆。
就連當初拍DC超級英雄蝙蝠俠系列,諾蘭也是能實拍就是實拍。超帥氣!
如何用實際拍攝達到想要的視覺效果,諾蘭已經修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更有自己的套路。
能用真的不用假的,沒有真的模型也得以假亂真,如果連模型都沒有,紙板也不是不可以!這裡說的是《敦刻爾克》。
如果不說下面的車是紙板,誰能一眼辨別出來!
人數不夠特效湊,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諾蘭偏不,紙片人也能用得登峰造極。
越來越懶惰的好萊塢?
好萊塢在過去幾十年看起來變得越來越懶惰。早在七八十年代,那些電影裡滿是精心製作的木偶和在機器人裡汗流浹背的人。
當然那時還沒那麼高超的電腦特效,所以主創人員只能想盡辦法用實拍來達到一些視覺效果。
比如《星球大戰》(始於1977)
比如《銀翼殺手》(1982)
比如《侏羅紀公園》(始於1993)
說到這裡,就有必要說一下物理特效了。
上面這些涉及到的一些特效化妝、特殊道具、機械仿生、微縮景觀、災難裝置、機械平臺等都屬於物理特效範疇。
影視物理特效區別於影視CG特效,是可觸摸真實存在的特效部分,所以物理特效又名實體特效。
另外一些還要靠工作人員超高的拍攝技術了,比如下面為了捕捉到更吃驚的效果,帶著攝影設備的工作人員都是或先於或追隨汽車跳下飛機的。這些只是為了得到一個你可能根本意識不到是用實物拍攝的酷鏡頭。
電影呢,實際上可以認為是欺騙眼睛的藝術,不管怎麼拍,怎麼用CG,達到視覺效果並讓觀眾信以為真、沉浸其中才是最終目的。
最後說個有意思的。這個開場字幕是不是特別眼熟,這個怎麼想都應該是電腦製作的效果。
但是,它真的就是實拍效果。實拍哦!
推薦閱讀
設計就是解決問題,功能邏輯合理最重要
這些劇情片為什麼要用CG?
視覺先行:電影《少數派報告》背後的設計「智囊團」
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解析
《阿麗塔:戰鬥天使》概念稿驚現撒冷城最初設計
轉載或商務合作請關注我們後在後臺與我們聯繫
▼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