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民族情感來說,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的表現還算可圈可點,以彈丸之地,不足一億人口,在侵華戰爭中竟然佔了大半個中國,簡直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們口中的小日本,差點就將我們亡國滅種。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動員了將近九百多萬人,基本上不超過十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當兵的,相比於中國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國家,在抗戰巔峰時期只有四五百萬的軍隊,兩者間呈現的差距簡直是讓人不敢想像。
擁有如此強勁實力的日本,都有哪些缺點呢?
憑藉武士道精神的洗腦,殘酷的訓練,日本軍隊的確擁有頗為強勁的戰鬥力。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日本軍隊就毫無缺點,更不意味著日軍不可戰勝。二戰時期,日軍的缺點可以拉出一大籮筐,例如差勁的歪把子機槍,例如薄皮坦克,例如海陸之爭,例如無腦的以下克上等等。
還有不注意戰場上各兵種的火力協同作戰,對坦克和裝甲部隊的運用遠比不上西方軍隊。中高級軍官反而素質很差,思想僵化,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菲律賓戰役期間,日軍坦克第三旅團長重見伊三雄少將在美軍的打擊下屢戰屢敗,驚慌失措,竟然自作主張把坦克埋進土坑裡作為固定炮臺使用,結果當然被美軍飛機非常"舒服"地一一炸毀,重見少將本人也在乘坐指揮車逃跑時被連車帶人一炮打飛。這也算是二戰史上一大笑料。
日本軍隊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其軍隊制度。
日本的戰時大本營制度,嚴重的限制了日本軍隊的戰略規劃。
大本營制度導致日本可以集中力量打大規模的戰爭,短時間內可以保證動員大部分的資源。可就是這種看上去符合日本國情的戰時制度,卻嚴重影響了日本的對外決策,因為這裡涉及一個海陸軍指揮權的問題,也就是說日本不能權衡陸軍和海軍的發展。
日俄戰爭之前,日本決策的是先海政策,也就是先發展海軍。而戰爭爆發之後,陸軍一直是處於一種炮灰狀態。因為當時攻打旅順的時候,是日本陸軍單獨作戰,由於事先同海軍缺乏交流,導致了極大的傷亡。而最後攻下旅順之後,日本陸軍非常不滿海軍的所作所為。
戰時大本營制度使得日本高層一直處於較勁狀態,也就是海陸軍不合。並且日本軍隊對內閣的態度也是非常惡劣,二二六事件中,上級軍官不滿當時的內閣,策動下級軍官發動兵變,殺死了一大半內閣成員。這件事情造成的影響就是軍人當政,軍政合一。
而日本真正的弱點是資源的匱乏。
日本是一個島國,而且資源匱乏,所以日本人才想著要侵略我國,奪取我國的資源。
第一個問題:遠離本土
日本是一個島國,發動侵略戰爭必然遠離本土。遠離本土作戰必然帶來諸多的限制,比如說不僅要面對正面戰場的敵後,還得面對敵後戰場的敵人。我們能抗住日本人瘋狂進攻,正式依託了本土作戰的優勢。
第二個問題:速戰速決
資源匱乏導致日本人只能速戰速決,如果長時間的進行拉鋸戰,日本會慢慢的被拖死,資源消耗一空,國內經濟崩潰。
第三個問題:資源依賴進口
當美國停止與日本的貿易,封鎖日軍的貿易路線時,日本人慌了,只能鋌而走險進攻美國,進軍東南亞,以此尋求資源,從而把美國這巨無霸拉入戰場!
第四個問題:追求個人效率
資源匱乏導致日軍的作戰方式和訓練方式都是追求個人效率的模式,所以前期日軍的單兵素質是比較高的,這一點在中國戰場上體系比較明顯。然而,當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面對美軍,在美國人的彈藥傾瀉下,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毫無作用,只能送死。
結語
雖然對比幾乎完全為農業國的中國,日本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但是,一旦進入現代化戰爭,龐大的戰爭消耗,使得根基薄弱、資源匱乏的日本根本無法承受。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在1941年孤注一擲,偷襲珍珠港,進軍東南亞,挑釁美國和英國的根本原因。
尤其當德國在蘇德戰場取得勝利後,也許還有可能救日本一命。因此,賭性極強的日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對英美宣戰。
當然,結果我們都看到了,日本成為法西斯三國中最後一個投降的國家,也成為唯一一個「享受」了原子彈待遇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