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扶瑤》的媽媽,教不出讀《論語》的孩子

2021-02-19 育兒團

文/葉子

本文由:簡單好家長(jd100jz)

授權育兒團發布

  昨天跟媽媽聊天,聽她「吐槽」了我的舅媽。事情是這樣的:

 

二人合開了一家蛋糕店,舅媽有一個小女兒,今年四歲多,剛上幼兒園,每天放學後,舅媽就把她接到店裡玩。

蛋糕店剛剛起步,每天都很忙。但在極少的閒暇時間裡,舅媽卻全部用來看《扶搖》,每集必追,還想拉著媽媽一起看。

 

  在電話的最後,媽媽說,你說,她這樣天天看電視劇,孩子怎麼可能愛看書!

 

  聽到這,不禁想起之前朋友圈裡熱傳的一張圖片:

  地鐵上,一位母親痴迷的玩著手機,而旁邊的女兒伸長了脖子看著。

  而旁邊的母子,各自全神貫注地看著書。

  有網友評論說:從你身上,可以看出孩子20年後的樣子。

  我們總是說階層固化,其實真正固化的,不只是階層,還有思維方式。

  20年後,孩子真正繼承的,不是你的車子房子票子,而是你的精神世界——你是怎樣的人,怎樣度過閒暇時間,是否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放棄自我成長……這些,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也會融進自己的生命中。

 

  所以,你怎樣,你的孩子就怎樣。看《扶搖》的媽媽,教不出讀論語的孩子。

  之前有一位爸爸來問葉子老師:孩子不愛讀書怎麼辦?

  平時,葉子老師可能會分享一個「讓孩子愛上閱讀的50種方法」給這位爸爸看,但這次,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到,您平時下班回家後一般做什麼呢?

吃晚飯時喝點小酒,飯後抽會煙,一邊看看電視,刷刷手機,有時候出去和朋友打牌。

「您為什麼不看書呢?」

「上班一天多累啊,再說很多年不看書了,現在一看帶字的就頭疼……」

 

  你看,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孩子的事情沒效果,是因為父母自己也做不到。就像俞敏洪之前在演講中舉的例子:

 

家長一邊打麻將,一邊呵斥孩子去學習,孩子當然不願意學習。當父親說:「老子沒出息,你也想跟老子一樣沒出息嗎?」孩子就會想,你說你沒出息,那打麻將時我看你也挺開心,你沒上大學也挺開心,為什麼非要我上大學呢?

 

  而《世說新語》裡,則記錄了另外一個故事。作為東晉著名政治家的謝安,平時從不耳提面命地教育兒子。有一天,謝安的夫人忍不住問他:怎麼平時看不見你教孩子呢?謝安回答說:我的日常行為自然在教導孩子啊(「我行自教兒」)。而事實證明,謝安也確實做到了,謝家子弟個個如芝蘭玉樹,出類拔萃,謝家也成為東晉著名的名門望族之一。

 

  所以,父母是孩子看世界的窗口,從這個窗口,孩子可能看到鮮花與芳草,也可能看到枯枝與敗葉。其關鍵就在於家長的引導。而在引導過程中,怎麼做,比怎麼說重要的多。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我們父母在有意無意地培養出來的。就像東北人說東北話,四川人吃四川菜一樣,仿佛生來就會不需要培養,而事實並非如此,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於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質教育。

  動畫片《馬男波傑克》中,有一段關於「凍齡點」的臺詞,可以看做給所有成年人的提醒:

凍齡點就是你停止成長的那一刻。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步入婚姻殿堂,開始安居樂業的那一刻……你就再也不會成長了。

  這一點,相信很多媽媽深有體會。結婚生子後,多少媽媽放棄了自己的山川湖海,安於廚房與愛。

 

  最近憑藉《朗讀者2》再次圈粉無數的董卿,也曾經遇到事業和家庭的兩難。

 

  2015年前後,她剛剛從美國生產歸來,初為人母的她坦言:「我的時間全部被孩子佔據,人也變得瑣碎平庸。」對她而言,那是一段特別艱難的日子。

 

  那時,她覺得自己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既不願錯過孩子的成長,也不想就此放棄事業,將孩子作為生命中的全部,左右為難的董卿,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好在,一位朋友及時點醒了她:「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可以了。」

 

  這句話猶如醍醐灌頂,董卿說:

 

我應該很努力地把自己變得更好,讓孩子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會對你有愛也有尊敬,他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我不想放棄我繼續成長的可能,我不想因為孩子而變得止步不前。

 

  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好的影響,就是永遠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不把孩子當做生命的全部,也不變成孩子生命中的全部。像一束光,引領孩子向前,卻不代替他前行;像一場雨,滋潤孩子生命的沃土,卻不填滿這土壤的每一個縫隙。

  所以,想讓孩子多讀書,不妨自己先做一個愛讀書的人;想讓孩子熱愛生活,不如自己先放下手機、發展興趣;想讓孩子孝順,自己先多花時間陪陪老人……

 

  因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耳提面命的說教,而是說到做到的榜樣。

文/葉子,來源;簡單好家長(jd100jz),簡單好家長公眾號,是由簡單學習網發起並運營的。做個好家長,每天看點對孩子有用的內容!原文標題:《深度|看《扶瑤》的媽媽,教不出讀《論語》的孩子。》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沐辰

相關焦點

  • 論語·初讀|尋春
    ▲ 跟誰學論語?先生說:「一道初讀論語,不是跟我學。」讀論語,要讓孔子說話,讓孔子活起來。先生想方設法把大家往聖人面前拽(同修周建民語)。但甚至,讀論語也不是跟孔子學。所以,讀論語,我們到底學什麼呢?——不過是找回一顆心。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格言聯璧》講:「收吾本心在腔子裡,是聖賢第一等學問」。你看,古人和我們有同樣的困惑。近2小時,進度快的一組也只讀了4章。
  • 「三曹」談《論語》——萬裡城實驗學校四(4)曹耀天、一(2)班曹耀遠兄弟倆在父親帶領下讀論語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讀國學有感 曹耀天我的認字啟蒙是從國學開始的。
  • 從另一視角解讀《論語》
    陳小雲沒想到,給女兒講《論語》本是一己之事,無意中竟促成了一本暢銷書。12年間,從《教女兒學〈論語〉》到《給孩子講〈論語〉》,作品累計發行十幾萬冊,悄無聲息地成為這一領域頗有口碑的實力暢銷書。時光追溯到2004年。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切問近思:以古學之法重讀《論語》大概可以說,《論語》是先秦諸子中最容易讀進去的一部典籍。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讀周志文《論語講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婦孺皆知的《論語》開篇第一章。看似平易,卻蘊含奧義。周志文先生在《論語講析》(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2019年10月)中獨闢蹊徑,把這三句話視為一個整體,給出了與眾不同的解釋。
  • 扶瑤:我們都難以接受愛而不得
    01《扶搖》劇中的裴瑗是一個人設很不討人喜歡的角色,處處陷害設計扶搖。因為她所愛慕的大師兄,愛的是扶瑤,所以她處處刁難扶瑤。但是導致她變成這樣的,除了她的性格問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她難以接受愛而不得。
  • 「饅頭大師」張瑋:給孩子講《論語》,如何做到合適
    2019年一次同學聚會上,張瑋和同學們聊起了大學時讀《論語》的時光,忽然萌生了一個念頭:「我當時第一次讀《論語》,最強烈的感受就是『讀得太晚了』,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開一門針對孩子的論語課呢?」張瑋是復旦大學1998級文科基地班本科生,班主任是後來被學生們親切地尊稱為「傅子」的中文系教授傅傑。
  • 「我讀《論語》微徵文」投票 心屬誰家
    聽木鐸餘音,猶是純粹真摯、昂然恢弘,總在瑣碎惶惑間將我拉出那一隅淺短。錢 年少時常憂安身立命之所。看孔子,其志向亦不過"老者安之"云云,卑之無甚高論。大學畢業漂泊西南,受領導、同事善待,滿心感激。再讀"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心有戚戚。至於今,"己立立人"一章已成座右銘。
  • 扶瑤問鼎《夢三國2》2019無雙杯春季賽落幕!
    春季決賽對陣結果五局拉滿,扶瑤鏖戰6小時翻盤奪冠!4月28日19:00,巔峰對決開啟,成功會師總決賽的TOP俱樂部3隊和扶瑤上演了6小時奪冠大戰,期間兩次搶賽點,直至第五局扶瑤抗住壓力驚險翻盤,最終以3:2的比分擊敗TOP,斬獲春季賽冠軍!而在同時開賽的季軍賽中TOP俱樂部9隊1:2不敵霧隱戰隊,止步殿軍。
  • 背《論語》十二章,不如教孩子多角度解讀,作文引經據典終身受益
    我一直覺得讀論語不該如讀史書一樣去深挖背景立意,該如智慧箴言一樣刻進心裡,但根據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各自理解成自己的樣子。兒子今年初一,上學期的課本剛好有《論語十二則》。那天我把《樊登講論語》帶回家,兒子特意翻看了剛學過的十二則,說樊登講得有意思,突然覺得孔子很可愛。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士志於道,不恥惡衣惡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說:一個志向於道,卻羞恥於穿破衣吃不好的人,不值得議論。】「士」在古代主要指士大夫一類的人,或者說是知識分子,放在今天人人平等的社會準則下,需要理解為所有人。前面剛講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誰都想吃好穿好,但是如果條件不允許,唯一能做的是面對現實尋求改變。
  • 【名家薦書】著名作家李寬定:《論語》教你坐看傳統文化半壁江山
    北宋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清代梁啓超也曾言:「《論語》是中國人兩千年來思想的總源泉」。《論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家喻戶曉的。歷代中國文化人都認為「通《論語》,則通孔子;通孔子,則儒家通,儒家通,可得中國傳統文化半壁江山」。可是,《論語》雖好,卻不是人人都能讀得懂。
  • 關於春節的這9個禮儀,你教給孩子了嗎?
    女子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手腕不要挨著,並前後搖動。在祝福語方面,家長可以教會孩子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之類的吉祥話和祝辭。 長輩給紅包的時候,小朋友們要雙手接過並向長輩們說聲謝謝。如果孩子太小還不會做,爸爸媽媽可以扶著孩子的手,雙手接過紅包,然後帶著孩子一起說「謝謝」。家長要事前跟孩子們說好,接過紅包,千萬不能當著客人面拆開,這樣做是沒有禮貌的。
  • 莫把《論語》作書讀,這個外國人這樣讀孔子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可謂是國人的經典啟蒙讀物。《論語》同時也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中久負盛名,朝鮮、日本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中的高知階層都曾按照孔孟之法治學治國。而在西方社會,人們也讀孔子、讀《論語》。
  • 教孩子努力殘酷嗎?福原愛的媽媽給出了答案
    這部一共用了3000盤錄像帶素材的紀錄片,既還原出了一個天才少女的長成記,也還原出一個懂得愛和堅持的媽媽。3歲9個月時,小福原愛站到了桌球桌前,媽媽福原千代就是她的啟蒙教練。看了紀錄片,有些朋友覺得,媽媽有點狠,教那麼小的孩子吃那麼多苦、付出遠超常人的努力。可是,當我看到一個走得越來越遠,同時還樂觀堅韌,充滿活力和自信的成年福原愛站在那裡時,我只覺得,她真的有一個超級棒的媽媽。
  • 「全家共讀一本書」獲獎書評欣賞(一)
    論語——我家的「育兒指南」童玉娟         愛上《論語》是在三十歲以後,晚上沏一杯香茗,和先生一起或是靜默感悟,或是放聲誦讀,自有一番滋味在其中。孩子入學後,在廣濟老師的教導下,學習並背誦了近百首古詩和七十多篇古文。孩子的古文素養日漸深厚,於是,我家讀《論語》增至三人。有了孩子的加入,不僅虎虎有生氣,且將《論語》活學活用。
  • 男孩英語單詞讀不出被媽媽送到派出所 警察蜀黍現場教學
    孩子哭哭啼啼他告訴民警,老師布置了作業,要將整張英語試卷讀出來並反饋。可是自己好多單詞都讀不出來,媽媽教了半天也沒有效果,於是一氣之下就把他送進派出所。孩子下車後,媽媽竟然直接開車走人了。   就在孩子和民警交流時,孩子的媽媽已經偷偷折返了回來,在門外觀察著孩子。見此情景,民警並沒有告知孩子,而是決定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給他指點指點英語。
  • 讀經:幸福的開端
    二、親子共讀的開始(一)陪孩子一起讀第一次參加讀經班,孩子是有一些挫折感的,因為是中途插班,感覺每個小孩背誦經典都嚇嚇叫,兒子四年級還較能融入其中,女兒中班大字不認幾個,更何況是經典,剛開始要培養興趣甚至成為習慣,真的是會遇到瓶頸,譬如孩子想玩或看電視不想讀經、經典背不起來、讀經好無聊喔、為何要讀經….還好徐老師不定期舉辦座談會或親職講座,我在親子共讀上才有進一步的體會
  • 讀論語: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 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一位資深中學語文老師,讀經一年後的感受!
    我於2016年7月29號開始正式讀經,每天打卡。《大學》讀夠100遍之後,開始讀《中庸》,之後又讀《論語》。我讀經的速度很慢,因為我上有近80歲的媽媽,下有2歲的外孫女,學校有初三年級2個班的語文課。我想只要每天堅持讀,總會有成效的。如今,讀經已將近一年,一本《學庸論語》馬上就能讀完100遍了。我有變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