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子
本文由:簡單好家長(jd100jz)
授權育兒團發布
昨天跟媽媽聊天,聽她「吐槽」了我的舅媽。事情是這樣的:
二人合開了一家蛋糕店,舅媽有一個小女兒,今年四歲多,剛上幼兒園,每天放學後,舅媽就把她接到店裡玩。
蛋糕店剛剛起步,每天都很忙。但在極少的閒暇時間裡,舅媽卻全部用來看《扶搖》,每集必追,還想拉著媽媽一起看。
在電話的最後,媽媽說,你說,她這樣天天看電視劇,孩子怎麼可能愛看書!
聽到這,不禁想起之前朋友圈裡熱傳的一張圖片:
地鐵上,一位母親痴迷的玩著手機,而旁邊的女兒伸長了脖子看著。
而旁邊的母子,各自全神貫注地看著書。
有網友評論說:從你身上,可以看出孩子20年後的樣子。
我們總是說階層固化,其實真正固化的,不只是階層,還有思維方式。
20年後,孩子真正繼承的,不是你的車子房子票子,而是你的精神世界——你是怎樣的人,怎樣度過閒暇時間,是否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放棄自我成長……這些,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也會融進自己的生命中。
所以,你怎樣,你的孩子就怎樣。看《扶搖》的媽媽,教不出讀論語的孩子。
之前有一位爸爸來問葉子老師:孩子不愛讀書怎麼辦?
平時,葉子老師可能會分享一個「讓孩子愛上閱讀的50種方法」給這位爸爸看,但這次,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到,您平時下班回家後一般做什麼呢?
吃晚飯時喝點小酒,飯後抽會煙,一邊看看電視,刷刷手機,有時候出去和朋友打牌。
「您為什麼不看書呢?」
「上班一天多累啊,再說很多年不看書了,現在一看帶字的就頭疼……」
你看,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孩子的事情沒效果,是因為父母自己也做不到。就像俞敏洪之前在演講中舉的例子:
家長一邊打麻將,一邊呵斥孩子去學習,孩子當然不願意學習。當父親說:「老子沒出息,你也想跟老子一樣沒出息嗎?」孩子就會想,你說你沒出息,那打麻將時我看你也挺開心,你沒上大學也挺開心,為什麼非要我上大學呢?
而《世說新語》裡,則記錄了另外一個故事。作為東晉著名政治家的謝安,平時從不耳提面命地教育兒子。有一天,謝安的夫人忍不住問他:怎麼平時看不見你教孩子呢?謝安回答說:我的日常行為自然在教導孩子啊(「我行自教兒」)。而事實證明,謝安也確實做到了,謝家子弟個個如芝蘭玉樹,出類拔萃,謝家也成為東晉著名的名門望族之一。
所以,父母是孩子看世界的窗口,從這個窗口,孩子可能看到鮮花與芳草,也可能看到枯枝與敗葉。其關鍵就在於家長的引導。而在引導過程中,怎麼做,比怎麼說重要的多。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我們父母在有意無意地培養出來的。就像東北人說東北話,四川人吃四川菜一樣,仿佛生來就會不需要培養,而事實並非如此,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於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質教育。
動畫片《馬男波傑克》中,有一段關於「凍齡點」的臺詞,可以看做給所有成年人的提醒:
凍齡點就是你停止成長的那一刻。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步入婚姻殿堂,開始安居樂業的那一刻……你就再也不會成長了。
這一點,相信很多媽媽深有體會。結婚生子後,多少媽媽放棄了自己的山川湖海,安於廚房與愛。
最近憑藉《朗讀者2》再次圈粉無數的董卿,也曾經遇到事業和家庭的兩難。
2015年前後,她剛剛從美國生產歸來,初為人母的她坦言:「我的時間全部被孩子佔據,人也變得瑣碎平庸。」對她而言,那是一段特別艱難的日子。
那時,她覺得自己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既不願錯過孩子的成長,也不想就此放棄事業,將孩子作為生命中的全部,左右為難的董卿,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好在,一位朋友及時點醒了她:「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可以了。」
這句話猶如醍醐灌頂,董卿說:
我應該很努力地把自己變得更好,讓孩子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會對你有愛也有尊敬,他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我不想放棄我繼續成長的可能,我不想因為孩子而變得止步不前。
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好的影響,就是永遠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不把孩子當做生命的全部,也不變成孩子生命中的全部。像一束光,引領孩子向前,卻不代替他前行;像一場雨,滋潤孩子生命的沃土,卻不填滿這土壤的每一個縫隙。
所以,想讓孩子多讀書,不妨自己先做一個愛讀書的人;想讓孩子熱愛生活,不如自己先放下手機、發展興趣;想讓孩子孝順,自己先多花時間陪陪老人……
因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耳提面命的說教,而是說到做到的榜樣。
文/葉子,來源;簡單好家長(jd100jz),簡單好家長公眾號,是由簡單學習網發起並運營的。做個好家長,每天看點對孩子有用的內容!原文標題:《深度|看《扶瑤》的媽媽,教不出讀《論語》的孩子。》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沐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