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黃菊枝頭生曉寒》黃庭堅 | 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

2021-03-04 綜藝大觀園

鷓鴣天·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

黃庭堅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①史應之:據黃庭堅《山谷詩內集》卷十三《戲答史應之三首》任淵註:史應之,名鑄,眉山人,落魄無檢,喜作鄙語,人以屠僧目之。客瀘、戎間,因得識山谷。

②莫放:勿使,莫讓。 

③簪(zān)花:以花插頭。倒著冠:倒戴著冠兒。此句暗用山簡典故,表現不拘世俗、風流自賞的生活態度。《世說新語·任誕》「山季倫為荊州,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日:『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暮倒載歸,茗芋無所知。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籬。」』白接籬,頭巾。

④且加餐:《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李白《代佳人寄翁參樞先輩》:「直是為君餐不得,書來莫說更加餐。」  

⑤黃花:同黃華,指未成年人。白髮:指老年人。牽挽:牽拉,牽纏。

⑥付與:給與,讓。 

⑦冷眼:輕蔑的眼光。 

深秋的清晨,黃菊枝頭顯露出了陣陣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冒著斜風細雨吹笛取樂,酒醉裡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頭上。

要趁著身體健康努力加飯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盡情歡樂。頭上黃花映襯著斑斑白髮,兀傲的作者就要以這副疏狂模樣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們冷眼相看。

本詞大約作於元符二年(1099)重陽節之後數日,當時黃庭堅在戎州(今四川宜賓)貶所,此時處於貶謫中整整四年,心情抑鬱。本詞同調同韻共有三首,此為第二首。第一首有副題曰:「明日獨酌自嘲呈史應之。」之後史應之做了和作,這首詞是黃庭堅在宴席間對史應之和作的再和。

「何當共讀香芸帙,最是詩情畫意時。」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

我們上一講講了蘇軾為豪放詞奠基之作。蘇軾之所以能改變詞史,他的學生,「蘇門四學士」之首的黃庭堅說,因為他和李白一樣,都是「謫仙人」。不過除了蘇軾和李白,對於「謫仙人」,黃庭堅認為還有第三個,也就是他自己。他曾說過「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這是他八歲做的詩)。那麼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品讀一下東坡居士的這位謫仙人弟子——黃庭堅的一首代表作《鷓鴣天•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詞云:「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我個人真的是非常喜歡這首詞,每每讀來,便覺一個不屈的靈魂形象宛在目前。平心而論,詞史上對黃庭堅的詞創作那是褒貶不一的。像宋人陳師道(陳師道,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漢族,彭城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潁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後山先生集》,詞有《後山詞》。)他就說「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爾」(出自宋·陳師道《後山詩話》:「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爾。」。)這個「秦七、黃九」這都取的唐人的習慣,取他們在族中的排行。秦觀排第七,黃庭堅在族中排第九,所以叫「秦七、黃九」。那意思在東坡居士之後,當代在詞壇執牛耳的,只有秦七、黃九了。

但同時的同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晁補之我們知道,他水平非常高的,但他就有一個比較客觀地評價,他說「黃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是當家語。」那意思是說黃庭堅寫詞,偶爾有高妙之語,但整體而言不是本色當行。所以一直到了清代,像陳廷焯(陳廷焯(1853—1892年),字亦峰,又字伯與,原名世琨,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人,光緒十四年(1888年)舉人。),那簡直就是很不客氣地說,「黃九於詞,直是門外漢」(出自《白雨齋詞話》,古代中國詞學專著。清代陳廷焯撰)。這個說的簡直是一無是處了。但其實黃庭堅的風格很像蘇東坡,不拘格套。而且他們早期都是把主要精力是放在詩的創作上。我們知道,黃庭堅在詩壇,在北宋詩壇上那不得了,那是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啊!實際上「一祖」託的是杜甫,「三宗」排第一就是黃庭堅,是整個江西詩派的領軍人物。而且嚴格意義上來說,江西詩派,那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個、可以說是一個正式的詩派。此前雖也有很多,比如說詩人並稱啊、文人團體呀,但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詩派的稱呼。其實江西詩派是中國詩史上、古代文學史、文化史上最早的一個很明確的詩派。

而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一代宗師,所以他在詩壇上的地位那是不得了的。所以在北宋詩壇上是「蘇黃」並稱的,也就是蘇東坡和黃庭堅並稱的。所以於詩詞創作上而言,可以說他們都是著意作詩、刻意作詩,那麼隨意作詞。所以對於詞的格律規範就往往有所突破,所以蘇東坡為什麼可以改變詞壇風氣,引領豪放詞的創作,那就是打破了規範、打破了束縛。但這樣一來,這種不破不立,對於一個人的才學要求就非常高了。蘇東坡還是無人可比,所以他既打破規範,又能卓然超絕、自有風範、避免淺俗。而黃庭堅呢,確實,總括其現存的200多首詞的創作來看,他有時寫得過於隨意了,反而顯得有些良莠不齊,所以也就給人留下了話柄。但我覺得瑕不掩瑜,他的創作,尤其是那些精品,比如說著名的《清平樂》:「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那也是惜春中的名篇。再比如這首《鷓鴣天》,我個人覺得就其人生來看,簡直就是他不屈人生,又滿庭堅樹、滿庭芳華的濃縮的縮影。

詞有小題,交待了創作的緣由,「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這說明是席間應答之作。這個史應之(據黃庭堅《山谷詩內集》卷十三《戲答史應之三首》任淵註:史應之,名鑄,眉山人,落魄無檢,喜作鄙語,人以屠僧目之。客瀘、戎間,因得識山谷。)是這個黃庭堅的好朋友,而且是東坡居士的老鄉,四川的眉山人。這個人啊,一生比較落魄,但狂放無檢(失去檢點),非常有性格、很有特色,尤喜歡,喜歡開玩笑、寫段子,「喜作鄙語」。看來跟東坡居士有點像,也是眉山人,也是個段子手。不知道黃庭堅是否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老師的影子。所以晚年黃庭堅被貶至西南,與史應之結交,兩個人一見如故。所以這個黃庭堅還有好幾首和史應之的酬和之作。

那麼這首詞就應該作於他們席間,酬和唱答之時的應和之作。既然是席間所作,那一定要有什麼東西呀?一定要有酒。但是,只有酒太孤單,所以黃庭堅選了另外一樣東西,這樣東西和酒放在一起,再加上人,這三樣東西,對影成三人,就可以表現一個獨特的靈魂了。那一樣東西是什麼呢?就是秋天裡傲立枝頭的菊花。所以他說「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這說明已經是到了深秋,黃菊枝頭顯出陣陣寒意了。既然是到了深秋,一年四季則已經是晚景了,對吧?那麼人生與之相對應已是人生短促,那麼就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莫放酒杯乾」。一般來說,我們講詞文化發現一個規律,就是上片如果是寫景,就把景寫透。下片再過渡到寫情。上片是寫情,把情寫透,下片用景來映襯。不論是我們前面講過王安石的《桂枝香》,還是範仲淹的《蘇幕遮》,其實都是這樣。按道理說,他上片寫「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就應該把「菊」和這個「酒」的景,眼前景寫透。

可是黃庭堅呢,急不可耐,只寫了兩句,接下來立刻就要讓那個人呼之欲出了:「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你看有一個人在酒席宴中,冒著斜風細雨、橫笛斜吹、風前自樂,那是何等的瀟灑呢!這個瀟灑,和我們想像中看武俠小說的那種大俠不一樣,和《書劍恩仇錄中》的餘於童,和《笑傲江湖》的劉正風,這些吹笛子的都不一樣。反倒有點兒像黃藥師,那黃藥師吹的是簫。為什麼像黃藥師呢?黃藥師和黃庭堅都姓黃,對吧?不是。因為下一句「醉裡簪花倒著冠」,一副狂人形象呼之欲出!酒醉之中,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呀,所以酒醉裡倒戴帽子,「倒著冠」,然後呢,還摘下菊花簪在髮髻,你看,這是不是東邪黃藥師呢?一副做派!

所以上片既然菊也有、酒也有,菊與酒中的那個黃老邪也已經出現,那麼下片索性就直吐心聲:「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這是對誰說的?對史應之、對在座的朋友說的。《古詩十九首》有雲,所謂「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行行重行行》),李白也曾說「直是為君餐不得,書來莫說更加餐」(《代佳人寄翁參樞先輩》等閒經夏復經寒,夢裡驚嗟豈暫安。南家風光當世少,西陵江浪過江難。周旋小字桃燈讀,重迭遙山隔霧看。真是為君餐不得,書來莫說更加餐。)這就像李白在《將進酒》裡說,勸酒時說:「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所以黃庭堅是勸史應之,也是自勸:「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要在黃花與酒之間,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盡情歡樂。因為要在不苟合於人世的坎坷命運中,留一個大寫的自我,付與時人、付與命運,冷眼相看。正所謂「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一副疏狂、一副孤傲、一副黃老邪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們冷眼相看!到這裡,一個一庭堅樹的黃老邪的形象,已經呼之欲出!

說實話,這樣的黃庭堅、黃老邪的形象,和我們從詩詞中獲得的對黃庭堅的印象還是比較吻合的。你看他早年做的《登快閣》,對吧,「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裡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那種境界,就是天生的豪氣、闊達。後來在人生坎坷面前,又別有蘊藉、別有情懷。他《寄黃幾復》中的名聯,所謂「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啊!(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我記得我們詩詞大會中有位特別突出的選手,能背下幾萬首詩詞的,就特別喜歡黃庭堅的這一首詩——《寄黃幾復》,然後網名就叫「江湖夜雨十年燈」。再後來,黃庭堅仕途坎坷、屢被貶謫,但到了嶽陽樓,登上嶽陽樓看君山,劉禹錫怎麼寫?「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純是寫景,寫得生動有趣;老杜怎麼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怎麼寫?「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可唯有黃庭堅,眼前風景全部到來,《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千古名作吧!「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灩澦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灩澦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裡看青山。)在嶽陽樓與君山之間,在洞庭湖的浩渺煙波之上,我們看不到任何風景,只有一個形象,一個「一笑」的形象,「未到江南先一笑」。這一笑,便讓那個大寫的人成為了在嶽陽樓上、洞庭湖上、天地之間最鮮活、最生動的風景。這就是桀驁不馴、疏狂自得的黃庭堅。這就和「醉裡簪花倒著冠」、和「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的黃庭堅,和那個頭上的黃花映襯著斑斑白髮、卻自有黃老邪風範的黃庭堅完全吻合了。

可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個印象,是後人從黃庭堅詩詞中獲得的印象,並不是黃庭堅在當時時人眼中的印象。在當時的時人眼中,黃庭堅恰好相反,恰好不是東邪、黃老邪的樣子,甚至反倒是一代大俠郭靖或者王重陽的那樣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形象。

黃庭堅自幼聰穎,天才兒童,而且非常的早熟,很小就顯露出很典型的理性思維,比如傳說中說他七歲就寫過一首《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你看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一個小牧童啊,這種認識何其深刻!所以他的舅舅李常(李常(1027~1090),字公擇,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生於宋仁宗天聖五年,卒於哲宗元祐五年,年六十四歲。少讀書廬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書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登皇祐進士,調江州判官。熙寧中,(公元一〇七二年左右)為右正言,知諫院。王安石與之善。時安石立新法,常極言其不便。安石遣親密喻意,常不為止。哲宗時,累拜御史中丞,出知鄧州。徙成都,卒於行次。),是一個文士,非常欣賞這個外甥,一到黃庭堅家便喜歡考問這個外甥的學問,而黃庭堅呢,總能對答如流。李常為之驚奇呀,說黃庭堅,少年的黃庭堅就有一日千裡之功。

後來,黃庭堅父親早喪,十五歲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然後就跟著舅舅李常到江淮一地遊學。十七歲的時候來到揚州,然後認識了北宋文人朋友圈裡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叫孫覺。

孫覺,號莘老。所以我們在很多筆記讀到,叫他孫莘老。這個人很有意思,揚州高郵人。為什麼說他是北宋文人朋友圈裡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呢?他首先是北宋「宋初三先生」,(宋初三先生:胡瑗,字翼之,世稱安定先生。胡瑗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學醞釀時期的重要人物 。)就是北宋理學先驅、理學大師安定先生胡翼之(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國北宋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慶曆二年至嘉祐元年曆任太子中舍、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等。)的弟子。而且他精於《易》學,說他不論任何事,都循《易》而行,「以是行已,以是立朝,或進或退,或語或默,或從或違,皆佔於《易》而後行也」,做任何事,交任何朋友,都遵循易理,佔卜過後再去做。所以他交幾個至交好友,以他為核心的一個朋友圈。你看他幾個知己呀,一個是蘇東坡,這個大家很熟悉的,孫覺和蘇東坡關係是非常好;他另外一個好朋友呢,是王安石。雖然王安石是「新黨」領袖,孫覺後來也算是舊黨,保守派的,但是他和王安石私交特別好;還有一個,就是蘇東坡當年「烏臺詩案」被關在監獄裡隔壁牢房的一個人,不得了的一個大人物,叫蘇頌。蘇頌,福建人,很多人都以為和蘇東坡是親戚,蘇軾是親戚,不是。兩個人名字很像,但蘇頌不得了。當時也被誣陷關在御史臺的監獄裡,就和這個蘇東坡是隔壁牢房,這也是二蘇的緣分。蘇頌在中國科學史上,那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式的人物。他是宋代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是個大科學家。他本來和蘇軾不熟,但和孫覺也是好朋友。還有曾鞏,也是這個孫覺的至交好友。那麼孫覺有兩個學生,他分別向兩個人推薦了他的兩個學生,這很重要了。一個是向蘇東坡推薦了他的學生,叫秦觀,秦少遊、秦七。以至於秦觀、秦少遊在大明寺牆壁上題詩,以假亂真。我們講秦少遊的時候講過,一個精美的策劃案,從而投入東坡門下。另一方面,他把另一個學生又推薦給了王安石,這個學生叫陸佃,也就是陸遊的祖父。所以你看在北宋文人的朋友圈裡,孫覺這個人多關鍵吧!

而黃庭堅,跟孫覺的關係就更不得了了。黃庭堅十七歲的時候,他舅舅帶他到江淮遊學見到了孫覺。當時在席中,眾人都是文人嘛,討論詩史。然後孫覺很推崇杜甫,認為杜甫的《北徵》這首詩勝過韓愈的《南山》詩。而另一個詩人呢,叫王平甫(王安國(1028-1074),字平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王安石之弟,北宋政治家、詩人。),則認為《南山》寫的比《北徵》好。兩個人反覆爭論,都不服對方。這一幫老人互相爭執不下的時候,到最後就問旁邊侍立的年輕人,正好十七歲的黃庭堅站在旁邊,說你怎麼看?然後黃庭堅面不改色、鎮定如常,坦然而答,說「若論工巧,《北徵》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雅、頌相為表裡,則《北徵》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孫莘老嘗謂老杜《北徵》勝退之《南山詩》,王平甫以為《南山》勝《北徵》,終不能相服。山谷尚少,乃曰:若論工巧,則《北徵》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雅》、《頌》相為表裡,則《北徵》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論遂定。」)哇!這是一種深刻而獨到的眼光啊,確實把杜甫《北徵》的歷史地位看得非常透徹。這一下在場前輩,眾皆心服。孫覺一看這個年輕人,覺得喜歡的不得了,不光是見識,尤其那種風雨不動、淡定如虹的姿態。然後孫覺一高興,欣賞這年輕人啊!欣賞到什麼地步呢?一高興就把自己最小的女兒許配給了黃庭堅。

所以黃庭堅,年少的黃庭堅因為一場問答、一個面試、一個問題,獲得了一樁美滿的婚姻。所以孫覺,就是黃庭堅的老丈人。而孫覺看中黃庭堅的,就是那份沉穩、鎮定和他深刻的見識。

所以黃庭堅後來去考進士,十九歲的時候第一次參加省試,當時就傳說他中了個解元。當時和他們住在一起的考生都慶賀他,設宴慶賀。可是正在飲酒時候,這時候有這個僕人闖進來告訴大家,說現場有三個人考中了。但是黃庭堅呢,其實不要說解元了,根本就落榜了。這一下大家都很尷尬,拍馬屁的人也紛紛散去。而十九歲的黃庭堅坐於席中,若無其事,自飲其酒。飲罷又和眾人一同去看榜,毫無沮喪之神色。這就像後來的王陽明啊,別人以落榜為恥,而我以落榜改色為恥。所以風雨不動,鎮定如恆,可見出一種強大的自信和氣場。

後來黃庭堅再次參加省試,第二次真的得了這個解元,第一名。又參加禮部試,然後中了進士。這時候,依然面無驕色,仿佛如常。不像孟郊,登科後,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所以黃庭堅時人對他最大的印象,氣場強大、學問精深,尤其是少年老成、老成持重。

所以,黃庭堅其實後來史學功底很深啊,《神宗實錄》後來就讓黃庭堅參與去編撰。但是我們知道是因為新舊黨爭,黃庭堅毫無疑問跟他的老師蘇東坡,這都屬於舊黨中的 「蘇黨」,備受打壓。一是蔡京等人,說他當年編纂《神宗實錄》有誣上之言,這是莫須有的罪狀,扣到頭上。二一個是,當年黃庭堅在王安石變法期間,在德州任職。那麼德州要推行王安石的市易法,當時德州民貧,百姓苦之,那個黃庭堅就在任上,和另外一個新黨的重要成員反覆爭論,以至於反目成仇,這就為他後來的命運埋下了禍根。

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很關鍵,這個人就是李清照的公公、趙明誠的父親,後來的新黨的副宰相,核心成員趙挺之(趙挺之,北宋大臣,字正夫,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石林燕語》卷三),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初,召試館職,為秘閣校理,遷監察御史。大觀元年(1107年)卒,年六十八,贈司徒,諡曰清憲。其子為趙明誠,明誠妻即李清照。)。黃庭堅當年與趙挺之這一段恩怨,也為他後來的人生命運埋下了禍根的伏筆。後來新黨執政,因為《神宗實錄》,因為與趙挺之個人恩怨,所以黃庭堅也是最後名列「元佑黨人碑」的(元佑黨人碑:宋徽宗時期,貪官蔡京勾結宦官獨專朝政。蔡京為了自己把持朝政,就給反對他的司馬光、蘇軾等三百零九人扣上「元祐奸黨」的帽子,在德殿門外樹立「黨人碑」,上面刻寫三百零九個黨人惡名,昭示全國。被刻上黨人碑的官員,重者關押,輕者貶放遠地,非經特許,不得內徙。)。屢被貶謫、屢被流放,一直遠貶西南,涪州、黔州。但黃庭堅面對人生命運,坎坷命運,一直鎮定如常,到哪兒別人都覺得苦不堪言的地方,向來是面不改色,只有在和朋友和老師在一起的時候,他會露出很戲謔的一面。

你比如說他和他的老師蘇東坡,這個蘇東坡說黃庭堅,黃庭堅的字,北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師生倆排最前面——蘇東坡、黃庭堅。那麼蘇東坡就調侃黃庭堅說,他的這個字啊,叫「樹梢掛蛇」。黃庭堅長得很瘦小,比較矮,但他字很長。蘇東坡就笑話他,說你這個字啊,瘦長瘦長的,黃庭堅學歐陽詢的字,那麼就像樹梢上掛了一條蛇一樣!你自己還沒那麼高呢,字寫得那麼長。黃庭堅反過來笑他老師,蘇東坡個子很高啊,但是蘇東坡的字,是比較寬,比較扁,黃庭堅就笑他的老師,說你說我的字「樹梢掛蛇」,您的字啊,那叫「石壓蛤蟆」,蛤蟆本來就夠扁的了,在上面壓一塊石頭得扁成啥樣啊?(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三:東坡嘗與山谷論書,東坡曰:「魯直近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輕議,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蝦蟆。」二公大笑,以為深中其病。)

所以可以看得出,受蘇老師的影響,黃庭堅骨子裡、內在的靈魂,也有那種戲謔真狂的一面。所以他的真性情啊,你看他後來因為貶謫,長期貶謫,身體不好。尤其不能喝酒,所以他戒酒曾經長達十五年。後來又連戒了五年,總共二十多年戒酒。但是,為什麼晚年所做這首《鷓鴣天》,卻是在和好朋友「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呢?為什麼是「醉裡簪花倒著冠」呢?這就和黃庭堅、和中國的一款名酒息息相關。

這就是黃庭堅和五糧液的關係。他貶到戎州之後,在戎州,淡然自處。但朋友們仰慕他的文名,然後這個請他喝酒。他平常不喝酒,但是當地有一款叫「姚子雪曲」,說是非常的獨特,就跟茅臺一樣。因為當地的赤水,赤水鎮嘛,赤水河,獨特的水源釀出來的酒。黃庭堅一嘗,啊!說這個當地用這個安樂泉釀出來的姚子雪曲,黃庭堅大為讚嘆。他於茶道、酒道,其實是非常精深的,跟他的老師蘇東坡一樣,但是他和他的老師蘇東坡一樣,酒道很深,但是酒量都不大。尤其黃庭堅有病,不能多飲酒。但是為了這個姚子雪曲,破了酒戒,所以到晚年把人生看得通通透透,「身健在,且加餐」,也加杯呀,所以「人生莫放酒杯乾」嘛。

因為有酒,因為有局,所以可以「醉裡簪花倒著冠」,所以可以「黃花白髮相牽挽」,所以可以把他內心深處的,表面上黃庭堅的性格是穩重,風雨不動,但內心的靈魂,是三個字,真、善與狂,這才是他內心的靈魂形象。

而「孤標傲世偕誰隱」的菊花,和「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酒,湊在一起,就可以讓「醉裡簪花」的狂放自我,讓「黃花白髮相牽挽」的內心裡真實的自我、輕狂的靈魂,傲立於天地之間。哪怕「付與時人冷眼看」!

所以生活裡一個風雨不動,具有強大氣場的黃庭堅,和內心裡、詩詞裡一個「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的黃庭堅,一個黃大俠的黃庭堅和一個黃老邪的黃庭堅,合在一起才是真實的黃庭堅,才是滿庭芳樹滿庭堅!

相關焦點

  • 風前橫笛斜吹雨 醉裡簪花倒著冠
    鷓鴣天·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黃庭堅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①史應之:據黃庭堅《山谷詩內集》卷十三《戲答史應之三首》任淵註:史應之,名鑄,眉山人,落魄無檢,喜作鄙語,人以屠僧目之。客瀘、戎間,因得識山谷。
  • 宋詞賞讀|黃庭堅: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細讀原詞鷓鴣天-座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宋代:黃庭堅黃菊枝頭生曉寒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清歡。 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
  • 橫笛吹雨原創詩詞專輯
    涪江畔送宗華兄支教阿壩文/橫笛吹雨浩浩煙波連碧空,故人今去與誰同?願君橫笛斜吹雨,笑對秋山九萬重。詠桃花文/橫笛吹雨嬌如少女自芬芳,不計蜚流短與長。縱在清明煙雨裡,含羞帶笑舞春光。詠荷文/橫笛吹雨身陷汙塘泥水中,不卑不媚意從容。雷轟雨打冰肌豔,羞煞驕陽羨煞風。
  • 轉:不曉春光醉幾家|詩韻唐山|鷓鴣天專輯
    鷓鴣天·憶南湖(新韻)周建平    水皺篙撐動畫船。疏風搖曳半湖蓮。繞開釣渚層林翠,駛過虹橋九孔彎。    前引鶩,側隨鷳。頑皮錦鯉助清歡。龍閣倒影漣漪處,人在層樓第幾環。鷓鴣天·春日雨花谷(新韻)楊國清    堤岸菖蒲初破芽,映湖野谷正飛花。新英簇簇搖芳徑,墜粉層層染玉沙。    風細細,雀喳喳。柳拖碧水蕩桴槎。歸來小飲青旗處,不曉春光醉幾家。
  • 黃庭堅的詩有哪些?黃庭堅的詩詞全集213首
    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清平樂·春歸何處 - 宋代·黃庭堅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 鷓鴣天·冬夜(竹榭)
    鷓鴣天·冬夜梅易明月依前灑院中,已無酒盞接青空。穿籬風氣誰家厲,繞指花香那處濃?燈影酷,犬聲慵,伶仃道上客匆匆。鷓鴣天·冬夜1希望一樹寒梅醉香風,半窗明月恨樓空。情深自許知花好,杯淺何須笑酒濃。當盛夏,又隆冬。時光總是太匆匆。
  • 50句寫雨的經典詩詞,總有一句你喜歡!
    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唐寅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5.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6.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遊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13.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遊 《臨安春雨初霽》14.
  • 『詞曲拔萃』風翻佛典禪心靜,水滴蓮花草木寒
    ♥鬱犁鷓鴣天·無題已慣尋常浪與沙,人生好比一杯茶。喝前有葉吹離口,飲後思園綻放花。親月色,夢天涯。吟之不會亂如麻。清詞賦就隨心唱,雁去何妨境地佳。颯颯西風,落葉遍階前。何處傳來聲戚戚,如哽咽,雨潺潺。椿庭不待共嬋娟,撇人寰,步雲端。昨日依稀,睹物是心酸。欲借香壇相問取,家尚在,怎承歡? ♥夢迪鷓鴣天·雨日隨感冷雨連綿溼野蕪,飄零木葉漸衰枯。一庭秋色幽情滿,半紙風鴉氣韻無。
  • 酌酒一杯,共賞西江月,共醉宋詞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譯文: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裡,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 每逢佳節倍思親,醉美重陽詩詞.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黃昏院落,悽悽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 夜闌臥聽風吹雨 | 古風歌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讀書示子聿》)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詠梅》)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逢人問道歸何處 笑指船兒此是家(《鷓鴣天·懶向青門學種瓜》) 風卷江湖雨暗村 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 我與狸奴不出門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