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絕密工程》形象塑造
也許你曾為祖國偉大的「兩彈一星」事業感到驕傲自豪,卻未曾親歷那茫茫戈壁,與朝鮮戰場歸來的工程兵們一同,飽嘗基地建設過程中的辛酸血淚。光影的出現不僅延長了人的生命,更讓處於和平年代的我們能夠透過銀幕、穿過鏡頭,細細體味歷史的厚度與深度,探尋那一段未曾公之於眾的「絕密工程」。
那段鮮少被人提及的往事發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國正面臨著一個棘手問題——超級大國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的核訛詐和核壟斷。以毛澤東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作出發展「兩彈一星」的重大戰略決策。許多愛國科學家克服萬難回到祖國,全身心投入於祖國的原子彈製造事業。在此期間,湧現出一批偉大的科學家。但少有人知的是,同一時期,在遙遠的戈壁,有著十萬工程兵為「兩彈一星」的基礎建設默默付出著。
影片《絕密工程》帶領我們重回那段充滿血與淚、同時滿懷溫暖的時代遺事中,通過鏡頭描摹層層黃沙泥土背後的無名英雄。以小視角俯瞰大社會,以小人物鑄就大時代,他們是戈壁中挺立的一顆顆胡楊樹,無怨無悔地為祖國偉大事業而奮鬥,奉獻自己的青春也從不言悔。營長魏鐵北、技術員劉小溪、老班長、小石頭、教導員,一個個鮮活的工程兵形象,映射出十萬工程兵甘願為祖國奉獻青春甚至生命的質樸真心。
營長魏鐵北:鐵漢柔情、熱血真心
朝鮮戰場上的魏鐵北為了營救隊友違背命令,被上級處分降級為營長。歸國後立即奔赴戈壁,帶領工程兵駐紮營地,充當強有力的建設後盾。在黃沙漫天的戈壁灘中,他是嚴謹負責的營長,更是工程兵們暖心的守護者。
女技術員劉小溪初入營時,鐵北特意準備了一大簇鮮豔的紅綢,方便其在茫茫沙漠中快速找尋設備。在旁人眼中,鐵北是個連毛線衫穿到破舊不堪都不曾更換的糙漢,而面對初出茅廬的新隊員以及勘測所需的設備時,他的身上卻展現出了別樣的柔情與細膩。一次勘測中,惡劣天氣襲來,劉小溪離開了人世,留下的紅綢沾滿了沙塵,代表了不朽的精神與永存的生命力。對於小溪的離開,最痛苦的莫過於魏鐵北,為了找尋被沙塵暴席捲的小溪,鐵北不停地在黃土中翻找,完全喪失了理智。平日作為營長的他身負重擔,時時刻刻操心著工程建設,完全無心在意男女之事,始終將兩人的感情視作戰友情。而如今小溪意外離開,他只能將這份感情永遠刻在心間,那份來自小溪的溫暖,化作嶄新的紅毛衣,緊跟著鐵北踏上新的徵途。
從小就跟著鐵北參軍的小石子是其心腹。他們之間的感情卻是飽含著超越友情,更像是親情的真摯。營中的食物緊缺,本就不香的窩窩頭一次次地縮減,小溪將自己的窩頭分一半給鐵北,而鐵北卻轉送給了正在長身體並且每日都吃不飽的小石頭。小石頭與鐵北舉著窩頭推搡,最終小石頭還是被說服,吃下來窩頭。在導演的畫面中,小石頭淚眼汪汪的看向窩頭,狠狠咬一口後大哭起來,仿佛嚼著世上最昂貴的食物。一半窩頭,在這已完全超出了食物的含義,更多的是象徵著艱苦時期戰士們之間無私的愛與分享。那半片窩頭的芬香遠超現實,而魏鐵北身上透出的共產黨員甘於成全他人、委屈自己的精神是時代造就的,也是黨性鑄造而成的。
炊事班老班長:無私奉獻、忘我尋覓
炊事班的老班長是全片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現沙漠中夕陽西下的大全景畫面,落日餘暉映襯著他孤零零的剪影。為了全營能夠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填飽肚子,他每日都站在高高的沙漠峰中遙望遠方的糧車。一輩子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他,在舉起槍枝、攔截糧車的那一刻爆發出從未有過的勇氣與力量。為了讓全營吃上口飯,他不惜放棄自身的職務、背負罵名,甚至是冒著丟失生命的風險迎難而上。當戰士們吃上闊別已久的白面饅頭正歡欣雀躍之時,鏡頭一轉至老班長身上,他面帶慈祥而欣慰的微笑,而手中卻捧著一碗洗面水。導演巧妙運用對比蒙太奇手法,將一窩蜂湧來的戰士們與獨立於灶臺旁的老班長形成空間與數量上的對比,造成十足的落差感。為了讓戰士們吃上飽飯不惜捨棄自己的那份糧食,老班長的自我犧牲精神讓人動容,同樣也預示著其後續悲劇的發生。
同樣是一個日落午後,老班長拄著破舊不堪的細木拐杖再次搭上了茫茫沙路,只為給大家找尋更多的食物。熱火灼燒著他的眼,惺忪朦朧之中,他望見遠處的生長出一株鬱鬱蔥蔥的大樹。伴隨著眼前沙漠中的那一抹綠,老班長被流動的黃沙逐漸掩埋,但眼前不曾消失的是那株大樹,它象徵著大漠中工程兵隊伍的建設希望,更意味著勃勃滋長的生命,這生命是千千萬萬戰士們生命的集大成,是具有團結無畏力量的強大生命,支撐著祖國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也正是這一個個大無畏的英雄生命鑄成了祖國光明的前途與未來。
教導員:父愛無疆、一心為公
肖教導員一向受人尊敬,他處事冷靜、穩重,是魏鐵北的生死搭檔。在眾人眼中,他一直是和藹溫和的教導員,但隱藏在他每日的笑容背後,卻是他人無法感受的疼痛。一直壓在他枕頭底下的那封信件,來自遠方的戰場,是關於親生兒子戰死後如何處理遺骸的回覆。收到信件的那晚,篷外的冷風呼嘯,但風帶來的刺痛遠不及他心臟一點點撕裂開來得疼。撲閃的煤油燈下,肖教導員舉著單薄的信件微微顫抖,那厚重的生命化作一頁追悼函,永遠埋葬在戰火紛飛的遠方。鏡頭特寫著教導員眼角欲奪眶而出的淚,此時窗邊穿過剛回來的鐵北,肖教導員立即收起信件,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書籍。他用褶皺的手擦去臉上的淚珠,託舉著著臉,生怕被人發現心情的任何一點異樣。肖教導員積極正面、健康樂觀,從不願將自己不安的情緒傳遞給大家,自我消化與癒合成為了這名黨員始終秉持的觀念。從肖教導員的身上,散發出的是一名父親的細膩與愛;是一名軍人不屈不撓;更是其作為一名光榮中產黨員的「舍小家,為大家」的偉大精神。
優質的影片最為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擁有鮮活有力的人物形象,作為一部題材別樣的主旋律影片,《絕密工程》在人物塑造上飽滿而有力,其中不能忽視的是編劇彭健先生的努力。數十年間,他嘔心瀝血挖掘當年不為人知的「絕密工程」,將這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通過影像,走進他們、走進那荒無人煙的茫茫戈壁、走進那段篳路藍縷的徵程。用鏡頭深入層層黃沙泥土,感受這群披襟斬棘、熱血奮鬥戈壁灘胡楊樹們一點一滴播種自己、一絲一縷紮根自己。長久無法為自己發聲的他們,終於通過影像道出自己深根於祖國大地的「胡楊心」。那一顆顆高大挺拔、矗立於邊疆之林的「胡楊們」是那個時代團結拼搏的象徵,更是中國偉大歷史上不可抹滅的力量之源。為祖國建設奉上青春、奉上年華、奉上一生的「胡楊們」,值得我們獻上最具崇高敬意的鮮花。
作者:林露瑩,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
(點擊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