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有一片綠洲灑落在茫茫戈壁灘上,與周邊的荒涼形成強烈反差,仿若「世外桃園」。這裡是中石化西北油田物資供應管理中心。一道道葡萄架從宿舍通到辦公樓,杏園、香梨園、蘋果園等鬱鬱蔥蔥;月季、格桑花等競相開放,人在花中走,各種不知名的鳥群在這裡安了家,「嘰嘰喳喳」為戈壁灘歡唱著生命之歌……(工人日報記者吳鐸思 通訊員 楊林)
很難想像,20年前這裡人跡罕至。西北30多公裡的天山繞了個弧形,為這裡繞出了一個風口,颳風時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颳得地下找不到草,抬頭看不見鳥。 2003年底,物資供應管理中心在這裡建立了佔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的庫區,用於油氣生產周轉和存籌各種石油管材設備等生產物資。雖然油田為這裡的員工們營造了良好的吃、住和辦公環境,但除了遍地的碎石,看不見一點綠,人們稱這裡為「孤島」。
「有些大學生在這裡呆不到一周就背上行李,不辭而別,甚至有個別幹部申請調走無望,乾脆辭職回家。」在老職工楊成建的記憶裡,當年這裡是留人難、難留人。
物管中心開始了艱難的創建綠色物管之路。「石油人找油時可以讓地球『抖上三抖』,播綠也不含糊。」楊成建說,戈壁灘上沒土,大家利用螞蟻搬家的辦法,不管大車小車,返回時都要從偏遠的地方拉回一麻袋一麻袋的土,有的職工坐公交車回來也要提上一兜子土。他們首先在圍牆邊、路邊栽樹,形成一道道的防風牆,深挖坑、填滿土、選好苗、澆足水,但惡劣的環境還是讓許多樹苗中途「夭折」。「樹苗死了,栽。再死,再栽!我們靠著韌勁,一排排的擋風牆硬是拔地而起,成了這裡千萬年來第一道充滿生命的風景。」(工人日報記者吳鐸思 通訊員 楊林)
物管中心黨委書記趙立虎告訴記者,在播綠的同時,在拴心留人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把知職工情、解職工憂、幫職工困、暖職工心作為凝聚人心的重要舉措,從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關愛職工。「職工及親屬病了或有其它困難,中心領導總是第一時間在現場慰問,幫助排憂解難;每逢學校暑假和寒假,鼓勵大家把孩子們接過來,對『小候鳥』們給予慰問,並給大人小孩的團聚提供一切方便。」
如今,這裡的人們下班後或到人稱「植物園」的職工之家,在碩果纍纍的香蕉樹下,喝茶、唱歌、練書法;或坐在魚塘邊垂釣、看書、聊天……美麗的環境穩定了隊伍。「我們要讓這片綠擴大,再擴大,讓這裡變成戈壁綠洲,讓荒漠戈壁造福人類!」 物管中心主任邢靜說。(工人日報記者吳鐸思 通訊員 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