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隱姓埋名戈壁灘28年,病危前才告訴楊振寧獲得20元獎金

2020-12-25 君臨天下QYD

他,一個忠厚樸實的人,卻毅然決然地參與了我國核研究工作;他,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戈壁的風沙吹散了他的姓與名;他,一個滿腔熱血的人,為祖國隱姓埋名幾十年。當歲月的車輪碾過那片戈壁時,他的臉上也留下了車轍;當戈壁風沙在天空狂舞時,那個不知道是誰的灰色身影與風沙融合在一起。他是黨最忠心的兒子,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看到這裡,不禁讓人潸然淚下,熟知兩彈一星歷史的朋友們,想必十分熟悉這段話,這便是張愛萍將軍悼鄧稼先的詞。

鄧稼先,中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的開拓者和奠基者,被國人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在他心中國為重,家為輕;事業為重,名利為輕;鄧稼先敢做無名英雄,一生紮根奉獻西北戈壁灘28年。

28年後當鄧稼先這三個字在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曾經帥氣陽光的「娃娃博士」已經變成白髮蒼蒼的老者,此時他已經離開自己的妻兒和這個家28年。28年的時間裡,他的父母妻兒很少可以看到到,更不知道他做什麼工作,偶爾可以在家中看到他,他也只是匆匆在家待一會陪伴下家人,有時候可以在家中住宿一宿,然後又要匆匆而去。

28年後,他終於和他的妻子許鹿希女士相見了,但此時鄧稼先已經是兩鬢斑白的老人,本以為聚少離多28年,鄧老終於可以和家人團聚了,但他們相見的地點是在醫院裡。此時的鄧稼先已經查出了身患直腸癌,已經到了晚期,一心撲在工作中忙碌奮鬥28年的鄧稼先終於停下來了,他之所以願意停下來還是被醫院查出患有直腸癌晚期,被醫院「強制」留下來接受住院治療。

但此時已經為期已晚,儘管醫院竭盡所能挽救這位「國寶科學家」的生命,在鄧稼先被查出患有直腸癌後,一直到鄧稼先逝世前,鄧稼先先後接受了三次手術,但最終都未能挽救這位「國寶科學家的生命」。

在生命的最後盡頭,他忍著巨大的病痛折磨,在病床上和于敏先生共同完成了一份關於中國未來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

在鄧稼先去世的前不久,組織上為他配備了一輛個人專車,而鄧稼先在家人的攙扶下,坐上這輛專車轉了一小圈,他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給予他的待遇。

對於自己病情,在病床上的鄧稼先是這樣說的:「我知道這一天會到來的,只是沒有想到會來的這樣快」。

在臨終前,鄧稼先對妻子許鹿希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我還會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鄧稼先臨終前留下的遺言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62歲。

這就是一位一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給腳下土地的科學家。

那麼,鄧稼先是如何實現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28年的,他又是如何臨終前才告知好友楊振寧,研製兩彈的獎金是20元?

在北平認識生命中最重要的好友——楊振寧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在鄧稼先出生後不久,鄧稼先全家就搬遷到北平,此時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是北平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文學院的教授。

在這裡,鄧稼先結識他兒時乃至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玩伴——楊振寧。

由於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和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多年的至交好友,他們的祖籍都都是安徽,兩家又都居住在清華園為鄰居,兒時的鄧稼先和楊振寧便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讀書後的鄧稼先和楊振寧二人後來先後考入北平崇德中學。

怒撕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旗子,從此走向科學為國效力的道路

鄧稼先的童年在時局動蕩的北平度過,然而即使這樣的日子也不是久遠的。

1937年7月1日,日軍帝國主義侵略者在北平製造了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守衛北平的中國軍隊奮起反抗,但最終北平還是陷落。日寇在佔領北平後,強迫北平市民舉行「遊行」,「慶祝」日寇所謂的「勝利」。

面對這種屈辱,年僅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日寇這種侮辱,當著眾人的面將日寇侵略者的旗子撕扯的粉碎扔在地上,然後又重重地在地上踩上幾腳。

此事發生後,當時北平已經成為淪陷區,到處布滿日寇侵略者和漢奸走狗,鄧稼先父親的一位好友勸說鄧稼先的父親,還是選擇趕緊離開此地吧,否則有可能遭遇日寇侵略者的報復。

在萬般無奈之下,鄧稼先的父親不得不讓鄧稼先離開北平,由於此時鄧稼先的父親患有肺病,時常咳血不止,於是此時送鄧稼先離開的任務交給了鄧稼先的大姐。

自從日寇侵略者進入北平城後,罪惡滔天的日寇侵略者到處無處不在,此時北平城內的學校早已經失去了安靜讀書的機會,不久,清華大學和北大撤向南方,隨同的還有眾多清華和北大的教授乃至眾多的朋友。

在鄧稼先撤離北平前,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對鄧稼先說了這樣一番話:「稼先,你以後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可以救國,對國家有用。

鄧稼先父親的這番話深深地刻在了鄧稼先的大腦中,讓他永久不要忘懷,日寇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了自己腳下這塊生長的土地。此時民族仇亡國恨都湧上鄧稼先的心頭。

抗日戰爭勝利後,鄧稼先順利從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畢業後的鄧稼先在昆明參加了「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鬥爭。

後來,鄧稼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北平,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助教,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京大學教職工的聯合會主席。

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本領,鄧稼先決定決定出國深造,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的考試。

1948年,鄧稼先進入美國普頓大學攻讀物理系;在美國普頓大學深造期間,鄧稼先不畏艱辛,發奮圖強的學習,時常經常廢寢忘食的學習到深夜,在鄧稼先刻苦的努力下,鄧稼先的學習成績很突出,結果他以不滿兩年的時間修滿了在普頓大學的學分,並且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拿到了普渡大學博士學位,此時的鄧稼先年僅26歲,由於鄧稼先憨厚燦爛的笑容,得到一個「娃娃博士」稱號。

在短短不滿兩年的時間內就成功拿到美國普渡大學的碩士學位,以當時鄧稼先的條件,他完全可以在美國找到一份條件待遇優惠的工作可以繼續從事他的事業,以當時美國先進雄厚的科研實驗室,鄧稼先日後極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更可以名利雙收。

但這位「娃娃博士」怎麼可能忘記少年時期日寇鐵蹄踐踏自己母國家園的回憶,更不可能忘記當年其父的一番叮囑。

功名利祿在鄧稼先眼中如同浮雲,在拿到學位的9天後,這位「娃娃博士」依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買了一張美國威爾遜總統號輪船票選擇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

歸來後的鄧稼先,在招待會上有人問鄧稼先帶回來了什麼?

鄧稼先回答道:「一,帶來了幾雙眼下咱們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自己的父親,二、帶回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歸國後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院從事原子核理論工作研究。

1953年,鄧稼先和許鹿希結婚,結婚後他們度過了五年安靜幸福的生活。

隱姓埋名戈壁灘28年

1958年秋,已經歸國8年的鄧稼先,終於等來了期待已久的心願。

一天,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詢問他是否願意參與這項工作。

出於保密的需要,「大炮仗」的參與者都需要嚴格遵守保密,上不能告知父母,下不能告訴妻兒,而且只能做無名英雄,不可以公開發表自己的學術論文,更沒有任何可以名譽,有的只有伴隨戈壁灘的守候。鄧稼先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這一天晚上鄧稼先很晚才回到家中,鄧稼先去世多年後,許鹿希回憶道:「這一天,鄧稼先回到家中想必往常略顯的很沉重,但什麼也沒提,只是簡單告訴許鹿希自己要調動工作了,問他調動到哪裡去?他說不能說,又問他做什麼工作,鄧稼先又說不能說,在問他那可以給我工作的地址嗎?鄧稼先又答到可能也不行。」

面對妻子許鹿希一連串的提問,鄧稼先只是簡單回答不能說,然後告訴妻子許鹿希,以後很少在能照顧家裡和孩子了,家裡一切就拜託許鹿希了。

也就是從這一天,這位獲得「娃娃博士」的鄧稼先從大眾和身邊好友的視野中消失了,「鄧稼先」這三個字也從所有學術刊物上消失了,仿佛世間就從來沒有這個人似的。從此,鄧稼先和許鹿希這對年輕夫婦開始了長達28年聚少離多的日子。

當時對於研製原子彈這個東西,國內了解它的人十分稀少,很多人甚至都是第一次聽說原子彈這個東西。

後來鄧稼先和王淦昌教授、彭桓武教授一起投入籌建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始研究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的研究。

但是當時的我們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多年的戰爭使得經濟遭到崩潰,急需要時間進行休養生息和恢復經濟,當時溫飽都尚未全面解決,更沒有資金和條件來做原子核物理理論的研究。

為了儘快解決研究原子彈教學模型的大廳和試驗場地,鄧稼先帶領一批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分晝夜的在現場跳轉拾瓦參與試驗場地的建設,大家一起牟足精神奮戰,累的時候之間互相加油吶喊,相互鼓勵;就是在這種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鄧稼先帶領年輕的大學生們硬是在一片亂墳路修建出來一條寬闊的柏油路,原子彈教學模型也拔地而起。

原子核理論研究基地有了,而關於原子核相關資料也是十分匱乏,畢竟當時連了解原子彈的人才儲備都十分貧乏,很多人可能都是第一次聽說原子彈,更不要談原子彈是什麼東西?關於原子彈的資料了。

老話講得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沒有資料,可以自己查找印刷學習,就這樣鄧稼先找來一批關於原子世界的資料和書籍,鄧稼先帶領年輕的科研團隊開始刻苦學習理論。

1959年,蘇聯拒絕提供之前答應的原子彈數學模型和相關技術資料。後來,蘇聯又撤走了全部的專家,甚至連一張紙片都沒有留下。甚至還譏諷道:「沒有他們幫助,中國20年也造不出原子彈」。

面對蘇聯毀約,並沒有嚇到我們,反而更加激勵我們自己獨立製造我們自己的原子彈。

鄧稼先帶領年輕的科研隊伍從零開始,一點點的日以繼夜的探究原子彈內部的世界。

當時,歐美國家在這方面使用計算器和更先進的電腦進行演算,而鄧稼先帶領的科研團隊,他們手中使用的是算盤和草稿紙,為了提高效率,早點摸清原子彈理論的內部世界,鄧稼先他們採取「三班倒」方式,人停珠不停,日以繼夜的演算原子彈的理論研究。

在演算原子彈理論的過程中,鄧稼先他們遇到一個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和蘇聯專家留下的數據不一樣時,為了驗證這個至關重要的數據,鄧稼先帶領科研團隊經過反反覆覆的計算,其推算的草稿紙可以堆滿一間屋,最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科學嚴謹的方式推翻了蘇聯專家留下的原有結論。鄧稼先這一演算數據的成功,從而解決了關係到我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數據。

在鄧稼先帶領科研團隊不懈的努力下,終於確定了將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這三個方面作為研製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主攻方向。

選對了原子彈的主攻方向,為原子彈理論設計的最終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研製原子彈最關鍵的時候也是當時最艱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候,當時很多人都面臨吃不飽,儘管當時對於尖端領域科員人員的糧食有較高的保證,但是由於缺乏油水,很多科員人員又夜以繼日拼命的工作,因此他們也經常餓著肚子。

此時鄧稼先作為原子彈理論設計的領導,他儘管可以從他嶽父那裡可以得到一些省吃儉用下來的糧票,鄧稼先用這些糧票會購買一些餅乾等東西,然後分給大家,而他自己卻不捨得吃一口。

儘管生活十分艱巨,但鄧稼先領導的公關團隊依舊熱情高漲的日以繼夜的加班奮戰。

鄧稼先作為原子彈理論研究的領導者,他不僅要待在科研院所裡嘔心瀝血的工作,更時常深入西北戈壁灘試驗場,無論寒冬還是酷暑,他都要深入試驗場地,以便更好的了解試驗第一手資料,而這樣的生活,鄧稼先在試驗場度過了8年。

1964年10月16日,在鄧稼先領導科研團隊和無數默默無聞英雄努力下,在西北戈壁灘實驗場所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原子彈成功爆炸,極大的提高了我們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

接著,鄧稼先帶領科研團隊繼續向氫彈進軍,經過兩年零八個月的努力,我國又成功爆炸了我國的第一顆氫彈。

從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到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了6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

在成功爆炸原子彈和氫彈後,鄧稼先帶領科研團隊繼續朝原子武器進軍。

在鄧稼先帶領下,他們相繼攻克了地下核武器試驗、中子彈等核武器領域,他們用一代人做出了國外幾代人貢獻。

在一次地下核試驗中,一個機器出現故障,當時有人主張把機器拉上來查看,但是這樣做實在太危險了。得知情況後的鄧稼先,不顧寒冷,親自下井到下面,一直到解決了問題才上來。

在解決完問題後,大家一起開個慶祝會,鄧稼先喝了一小杯酒就倒下了,原因在於連續疲勞工作,沒有休息好,當醫院人員給他量血壓時,鄧稼先的血壓低到可怕,後來經過幾個晝夜的搶救,鄧稼先終於醒過來,而他醒過來的第一句話是:「研究報告出來沒有」。

此時他的心中只有工作,而根本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身體。

在一次空投氫彈試驗中,由於降落傘沒有打開,氫彈從飛機上下來直接砸在地上,索幸沒有爆炸,但氫彈摔碎了。

後來派了100多個防化兵去尋找氫彈下落,但都沒有找到,鄧稼先自己親自奔向核彈落下來區域,最終被他找到了,找到氫彈後的鄧稼先為了確保氫彈是否安全,他親手捧起摔碎的彈皮,這使他遭受了嚴重的核輻射。

在檢查完畢後,一向從來不拍工作照的鄧稼先在臨走前,主動和二機部副部長趙敬璞一起合拍一張照片作為紀念。

此時的鄧稼先心理已經十分明白他的身體被這次核輻射帶來的後果,只是沒有讓他想到的是這一天來的比他想像的更快。

不久後回工作匯報的鄧稼先在醫院被查出患有直腸癌,已經晚期了,此時他的身體已經不能再繼續工作,必須在醫院接受治療。

這一刻,鄧稼先終於和妻子許鹿希相聚了,這一天他的家人等了28年

10元的獎金,鄧稼先告知摯友楊振寧獲得20元獎金

1985年8月,鄧稼先做了切除直腸癌的手術,1986年3月和5月,鄧稼先又分別做了一次手術。

曾經有人這樣問過鄧稼先,「原子彈爆炸成功後,鄧稼先得到了多少獎金。」

對於這個問題,鄧稼先總是笑而不答,一直到1985年6鄧稼先病危前,此時回國的楊振寧到醫院來看他,再次向他提起這件事,面對楊振寧的疑問,鄧稼先終於做了回答,只見他伸出兩根手指,說到:「人民幣十元,原子彈十元,氫彈十元」

面對鄧稼先道出,楊振寧先生有些不信,楊振寧說:「您不是在開玩笑吧?」

鄧稼先回答到:「這是事實,不是玩笑。

1985年國家頒布原子彈特等獎的獎金是10000元,從事原子彈研究人員很多,由於人多,就按照10元、5元和3元三個等級發下去,即使這樣,單位還墊付十幾萬元。

後來多年以後,楊振寧在《鄧稼先》中這樣評價鄧稼先:

「……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鐘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誠真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病逝,享年62歲。

相關焦點

  • 無雙國士鄧稼先:病危時楊振寧問國家獎多少錢?他的回答令人落淚
    不過這是後話,鄧稼先學業之路非常順利,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 鄧稼先:隱姓埋名28年,直到去世,才被公開身份,他是民族的英雄
    「——鄧稼先兩彈元勳鄧稼先,雷部正神下九天。喚出一聲霹靂猛,神州從此無硝煙。有些人帶著使命來到這個世界,鄧稼先就是其中之一。「兩彈元勳」鄧稼先,這是眾人對他飽含敬意的稱呼,是他高尚品格和重大貢獻的光榮象徵。然而,在他成名前28年,他的人生是「無名的」,伴隨著他的是對國家的真誠,和堅定信念的心。
  • 1986年,鄧稼先生命垂危,楊振寧問:國家給多少錢,值得命搭進去
    1986年,鄧稼先生命垂危,楊振寧問他:「國家給了你多少錢,值得把自己的命搭進去?」鄧稼先伸出兩根手指。 後來我們才知道,他去了有警衛把守的大院和戈壁灘。 那時,鄧稼先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原子彈設計工作上,雖然條件艱苦,設備差,資料少,環境惡劣,但是他帶著科研人員克服一切困難,日夜辛勞。 皇天不負有心人,沒有什麼能打倒我們的精神。
  • 誓言無聲,他隱姓埋名28年,用無私的精神鑄就大國之盾牌
    但是,為了一個使命,他選擇了為祖國隱姓埋名28年,與親人聚少離多,他把全部才智和精力,都貢獻於深愛的國家,自己卻因輻射傷害和極度疲勞 過早逝去。我們不禁要問:有些人,就是帶著使命來到人間?
  • 鄧稼先因核輻射病危,楊振寧看望,一問才知造兩彈國家給了多少錢
    為我國核事業的開拓和奠基並做出突出貢獻的鄧稼先和世界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楊振寧有半世紀以上的深厚友誼,這在當時的科學研究圈裡被人羨慕的。他們兩人的友誼緣分來自父輩,他們兩個人的父親都是上個世紀的戰亂時期的知識分子,是同鄉也是同事,有很深的交情。
  • 結婚33年,分離28年,重逢時生命已進倒計時,妻子才知他的事業
    他是我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了我國的兩彈事業,鄧稼先付出了太多太多。而這其中就包括與妻子許鹿希的長達28年的分離。此後,鄧稼先徹底音訊全無地「人間蒸發」了,就連他在刊物上的名字也消失了。包括他的妻子在內,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在做什麼。從此,鄧稼先隱姓埋名進入了與世隔絕的戈壁灘。這一走,就是二十八個春秋。
  • 兩彈元勳鄧稼先:用28年經歷一段特殊愛情,臨終留1句話讓人淚目
    1960年,蘇聯撕毀合約,一夜之間把專家都撤走了。在臨走前,蘇聯專家留下一個重要的參數,鄧稼先帶領同事們計算九次都是和蘇聯專家的數值是不一致的,為此,鄧稼先和同事們用算盤,計算尺,手搖計算機等計算了滿滿一屋子的稿紙,終於得出蘇聯專家是錯誤的結論。一天,鄧稼先下班回來後,只是告訴妻子他要去出差了,然後收拾好行李就走了,這一走就是28年。
  • 鄧稼先夫人口述:1971年夏天楊振寧回國探親救了鄧稼先
    ,於1948年和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他去布朗大學)一起乘「哥頓將軍」號輪船去美國。鄧稼先最初接受的任務是向蘇聯專家學習,看懂吃透他們允諾提供的教學模型彈,並翻譯數量巨大的俄文資料。但是1959年6月20日,蘇聯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接著8月又撤退全部專家,並帶走了所有資料,蘇方還揚言:沒有他們的幫助,中國20年也造不出原子彈。「洋拐棍」沒有了,鄧稼先他們一磚一石在高梁地裡蓋起的原子彈模型倉庫也沒用了。
  • 橫空出世電影原型,科學家鄧稼先,值得我們永遠尊敬
    由於任務的特殊性,他必須隱姓埋名,嚴格保密,自己的工作動向連妻子也不能告訴。最終,在陸光達帶領下,經過多年的艱苦鑽研,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發。 鄧稼先院士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製工作的主要領導者之一,為了我國的國防事業,隱姓埋名多年,直到他去世,他的真實身份才公開,他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做出的貢獻才為大眾所熟知。 鄧稼先出生在安徽懷寧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父親鄧以蟄是美國留學生,回國以後在多所大學任教,跟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是多年好友,因此鄧稼先跟楊振寧也是少年相交。
  • 鄧稼先、錢學森和楊振寧誰的貢獻最大?三人各有成就,不好評判!
    鄧稼先、錢學森和楊振寧誰的貢獻最大?三人各有成就,不好評判!鄧稼先,錢學森對我的貢獻最大,他們在國家最困難時期義無反顧的回到祖國,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他們的豐功偉績照耀中華大地,俗話說得好,狗不嫌家貧,孩不嫌娘醜,鄧老、錢老是在我國最困難時期回到祖國的,他們才是讓我們最崇敬的人!
  • 鄧稼先和許鹿希的愛情:28年等候28年追尋
    鄧稼先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核物理專業攻讀博士學位,他僅用了23個月就完成了題為《氘核的光致蛻變》的博士論文,於1950年8月20日獲得博士學位。懷揣著科技報國的遠大理想,鄧稼先決定回國建設祖國發展。就在歸國3年之後,鄧稼先終於和戀愛許久的許鹿希成婚。遠在鄧稼先還沒有接受國家「機密任務」之前,兩人的婚後生活也是非常甜蜜幸福。
  • 等待--鄧稼先的故事
    一張分別前的合影。年輕的妻子不知道丈夫要去哪裡,要去做什麼,她本以為啊,分開可能就是幾個月,最多也就是一年吧。可她怎麼都沒有想到,這匆匆的一別就是整整28年的聚少離多。這位妻子名叫許鹿希,當時是北京醫學院的老師,她的丈夫是我們熟知的兩彈元勳鄧稼先。是什麼,讓一位34歲的年輕人,告別了他的妻子和四歲的女兒兩歲的兒子,隱姓埋名,義無反顧的走進大漠荒煙。
  • 鄧稼先病故前,給23歲警衛員留下一個約定,讓他13年後兌現
    鄧稼先和于敏各種各樣的毛病不斷出現1985年7月被確診為癌症。但其實1984年便早已有徵兆。但鄧稼先卻篤定地說,應該不會,他可能會比父親還要先走。每次去試驗場的路上,鄧稼先都會分點點時間出來,看一看馬蘭花。他很喜歡這種花,長在這種環境惡劣的戈壁灘上,不僅生存下來了,還開得很好看,很旺盛,生命力很強。花是如此,他何嘗不希望自己也能如此。
  • 鄧稼先和許鹿希
    這是一張拍攝於一九五八年的全家福,一張分別前的合影。年輕的妻子,不知道丈夫要去哪裡,要去做什麼。她本以為啊,分開可能就是幾個月,最多也就是一年吧,可她怎麼都沒有想到,這匆匆的一別,就是整整二十八年的聚少離多。這位妻子名叫許鹿希,當時是北京醫學院的老師,她的丈夫,是我們熟知的「兩彈元勳」鄧稼先。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兩人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獲獎的,其實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國籍是中國。1956年10月,李政道、楊振寧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了他們合作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假設。1957年1月,美國有三組科學家幾乎同時通過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理論假設。
  • 中國人,你真的不了解楊振寧
    ——莊子《逍遙遊》大多數人知道楊振寧,基本停留在82歲老頭娶了28歲姑娘的程度。更讓人恨得咬牙切齒的是,13年過去了,兩人竟然還沒有離婚,老頭身體依然槓槓的。楊振寧到底有多厲害,簡單來講,他是有史以來排名前15的物理學家(《Quora》評),與費曼、朗道奠定20世紀物理學的白銀時代,是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20世紀物理學最卓越的設計師(弗裡曼·戴森語)。他是華人驕子中的驕子,他的偉大是歷史級別的偉大。可能有人說,你這話置霍金於何地。
  • 楊振寧真實身份終於曝光,提到他只能想到緋聞,真的太不公正!
    楊振寧當然也是偉大的,同樣值得我們宣傳和學習。2000年,《自然》評選了人類過去千年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只有20多人上榜,楊振寧先生在這個評選中,名列第18位,並且他還是這個榜單裡唯一一個在世的物理學家。與他一同登上這個榜單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科學巨匠,包括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薛丁格,波爾,海森堡等等……
  • 楊振寧:我沒從與愛因斯坦交談中獲得智慧,看了他的排名就明白了
    我們國家偉大的科學家很多,如楊振寧、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袁隆平、丁肇中、鄧稼先等,他們都在各自領域舉得偉大成就,做出偉大貢獻。但要論在國際上有影響力,代表我國「天才」的應該是楊振寧。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總覺得楊振寧是個現代人,而愛因斯坦離我們很遙遠,其實他們兩個人生活的時間是有著重合的,愛因斯坦生於1879年,逝世於1955年,楊振寧生於1922年,1945年通過庚子賠款獎學金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國芝加哥留學,和愛因斯坦來到了同一片土地。
  • 他是鄧稼先!
    34年前的今天 他走了 鞠躬盡瘁了一輩子 嘔心瀝血了一輩子 而絕大多數人 直到他去世前一個月 才第一次聽說了他的名字 —— 鄧稼先 鄧稼先圓滿完成大學學業 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畢業 他回到北京 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助教生涯很短暫 因為他一心想著 學習、掌握更先進的知識 才能報效國家 1948年,鄧稼先遠渡重洋 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就讀物理系 1950年8月,獲得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