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無聲,他隱姓埋名28年,用無私的精神鑄就大國之盾牌

2020-11-19 騰訊網

他,出身書香門第,畢業於西南聯大,後來赴美留學,僅用22個月就獲得了博士學位。他,有賢惠的妻子,一雙可愛的兒女,父親是著名美學家。

人生道路,本來是無比輕鬆、平坦的。但是,為了一個使命,他選擇了為祖國隱姓埋名28年,與親人聚少離多,他把全部才智和精力,都貢獻於深愛的國家,自己卻因輻射傷害和極度疲勞

過早逝去。我們不禁要問:有些人,就是帶著使命來到人間?

▲致敬鄧稼先

96年前的今天,1924年的6月25日,在安徽懷寧鄧家「鐵硯山房」,一個男孩出生了,男孩的六世祖鄧石如,是清代書法金石學家和文壇泰鬥、經學宿儒;男孩的祖父鄧藝孫,曾任安徽教育司長,是安徽學界頗有名氣的人物;男孩的父親鄧以蟄,被譽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是與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共享"南宗北鄧"之美譽的「北鄧」。

32歲的鄧以蟄為兒子取名「稼先」,意味深長。《說文》中說:稼,禾之秀實為稼,莖節為禾

「稼先」,預示著這位鄧家後代根植於中華大地,並且早早地秀實和成熟,成為造福民眾的滄海之一粟。

▲右一為鄧稼先

▲前排鄧以蟄夫婦。後立者長女鄧仲先(中)、次女鄧茂先、長子鄧稼先

鄧稼先,就這樣帶著父親的期許來到了人間,誰也不會預料到,這個出了書法家、篆刻家、美學家、哲學家的大家族,卻有一位走上核彈研究之路,成為科學家的後世子孫。

求學

8個月大的鄧稼先,隨母親來到北京,離開了蟬噪林靜、鳥鳴山幽的鐵硯山房,終其一生,再也沒有回去過。就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的父親鄧以蟄,學貫中西,視野開闊,要求鄧稼先不僅熟讀四書五經,還要讀外國名著,並親自兼任兒子的英語老師,給他提供了一個充實而又寧靜、閒逸的童年。

12歲的鄧稼先,插班考上北平崇德中學,在這裡他認識了高兩級的楊振寧。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與鄧以蟄既是同鄉又是同事,兩人經歷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篤,常來常往。父輩的友情延續到了孩子們身上,而鄧稼先和楊振寧,保持了整整50年的友誼。

▲鄧稼先與楊振寧最後一次合照

突如其來的七七事變,打亂了鄧稼先的求學生活,而生病的父親無法攜全家隨學校南遷。日寇凶相畢露,北平形勢日緊,終於在1940年,全家決定由16歲的鄧稼先帶著弟弟南下。臨行前,鄧以蟄對兒子說:「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學科學對國家有用」。1941年,鄧稼先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學號A4795。

▲鄧以蟄先生像

在物理系讀書,鄧稼先至少具備了三個方面的優勢:一是物理系超豪華的師資陣容,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饒毓泰、周培源、吳大猷、王竹溪……有這些大師、名師指點迷津,少走了多少彎路;二是大姐夫、光譜學家、物理教育家,後來做了物理系主任的鄭華熾教授,有了教授姐夫的經常指導,鄧稼先獲益良多;三是少年時的好友楊振寧早已入學,正在西南聯大讀書,在學習生活上給予他很多幫助。

在這所後來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精神豐碑的大學裡,鄧稼先和其他青年一樣,潛心求學,無問西東,為即將畢生從事的研究事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響噹噹的西南聯大物理系出了被譽為「四傑」的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和朱光亞,還有郭永懷、錢三強等。抗戰勝利,鄧稼先受聘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一邊勤奮學習,著手赴美留學考試。

而這段時間,他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兩個人,一位是北大醫學院學生許鹿希,在許鹿希從醫學院畢業後,兩人結為夫妻,相伴終生另一位是物理系大二學生于敏,兩人邂逅在北大校園,卻相見恨晚,一見如故。時隔二十年之後,兩人再度相逢,將攜手幹出一番大事業。

▲194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左起:楊振寧、鄧稼先、楊振平

1948年,短暫的北大助教生涯結束,鄧稼先遠赴重洋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就讀物理系。從入學的1948年10月算起到獲得博士學位的1950年8月,鄧稼先在普渡大學的學習和研究時間只有22個月,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以《氘核的光致蛻變》一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這一年,他26歲。

▲博士學位留念照

如此勤奮、聰慧的學生,導師德爾哈爾教授十分欣賞,有意帶他去英國繼續深入研究,那裡平臺更大,前景會更廣闊。但他沒有片刻猶豫,婉拒了導師的好意,拿到學位的第九天,鄧稼先就登上了回國的輪船,東方,有他的父母和愛人,東方,還有一個嶄新的中國。

▲趙忠堯、錢學森、鄧稼先等百名留美學生學成歸國,在甲板上集體合影

炮仗

新中國的50年代,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希望,歸國後的鄧稼先生活平穩、輕鬆、愉快。1950年10月,鄧稼先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3年與許鹿希成婚。也許,鄧稼先陪著夫人回到娘家的時候,除了家長裡短,應該還會聊一聊物理學,因為,鄧稼先的嶽父許德珩

除了「五四領袖」、水產部長等政治身份外,還曾師從著名科學家居裡夫人研究放射性物理學。鄧稼先的嶽母勞君展,是居裡夫人唯一的中國籍女學生。幸福接連而至,1954年女兒典典出生了,大名鄧志典,1956年兒子平平出生了,大名鄧志平,四口之家,其樂融融。

▲鄧稼先全家

在新中國一片空白的原子核物理領域,他在學術上也享受到奔騰的樂趣,一篇篇有分量的論文相繼發表,為我國原子核理論研究做了很多開拓性的工作。沉浸在幸福中的鄧稼先,不知道新中國正在醞釀自己的原子彈計劃,毛主席拍板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籤下了,第二機械工業部成立了。那麼,誰來代表中方與蘇聯人打交道呢?這個人必須專業過硬、政治可靠,還要覺悟高、品德優、外語好,留過洋最好不過了,最好還能處事靈活,「非鄧稼先莫屬」。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極力推薦,二機部、中科院同意了。

這是1958年8月的一天,鄧稼先來到了錢三強的辦公室。 「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調你去做這項工作,怎樣?」鄧稼先沒有猶豫,義無反顧地同意了,34歲的他可能還沒意識到,這對自己以後的人生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回到家,只能對妻子許鹿希說:「我要調動工作了。」「調到哪?!」 「這不能說。」「做什麼工作?!」「這也不能說。」鄧稼先只說了兩段話:「我今後恐怕照顧不了這個家了,這些全靠你了。」「我的生命從此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生命就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這一年,鄧稼先34歲,妻子許鹿希30歲,兩個孩子大的4歲,小的只有2歲。那一晚,他們一家人,一起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第二天清晨,鄧稼先離開妻兒,匆匆奔赴新崗位。

攻關

相對平順的生活和良好的家教,還有豐富的學識造就了鄧稼先溫文爾雅、為人隨和、性情恬淡。而1958年,已經成為他性格上的一個分水嶺,1958年7月13日,二機部在北京成立核武器研究所(九所),設立兩個研究室:一室是理論研究室,主任是鄧稼先;二室是實驗研究室,主任是陳能寬。因為原子彈研製工作的保密範圍太大,做什麼,不能說,在哪裡,不能說

和誰一起工作,不能說。這使得鄧稼先與朋友交流的話題,劃到了最小的範圍,活潑開朗的鄧稼先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久而久之,鄧稼先的性格朝著自己所不喜歡的孤獨沉悶的方向發展。

鄧稼先的沉默,也源自肩上的責任和壓力,向「蘇聯老大哥」還沒學上一年,1959年6月,中蘇關係就徹底破裂了。中國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核武器,而這,相當於從零起步,談何容易呢。鄧稼先苦苦思索,終於撥雲見日,選定了原子彈理論設計的三個主攻方向,鄧稼先全面領導著三個組,隨時參與小組討論,他成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

▲鄧稼先工作照,左邊三人從左至右: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右邊中間是鄧稼先

那時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能夠提供給鄧稼先們的研究硬體設施,只有運算速度每秒不到5萬次的大型計算、手搖計算機、拉力計算尺和算盤,就是利用這些簡陋的計算工具,鄧稼先的研究隊伍計算出了內爆型原子彈的物理流程。九次演算用掉的演算紙,可以從地面堆到房頂,華羅庚把他們所計算的問題稱作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就這樣,整整三年時間,鄧稼先帶著一群年輕人,已經大略勾畫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輪廓,鄧稼先開始著手原子彈理論設計的框架和構想。

1962年,二機部一個報告打到中央:爭取1964年,最遲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毛主席大筆一揮:很好,照辦。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1962年年底,由周總理擔任主任的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從全國13個部門抽調了一萬五千人的施工隊伍,舉全國之力支持原子彈的研發、爆炸工作,中國的原子彈工程,叫做「596工程」。

核爆

1964年10月16日15時,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隨著10、9、8、7、6、5、4、3、2、1的倒計時報出,爆心區一股強烈的閃光之後,便是驚天動地的巨響,接著巨大火球轉為蘑菇雲沖天而起,衝擊波如排山倒海向效應區衝去,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畫面

這是鄧稼先為國家搞的第一個「大炮仗」,既是鄧稼先不辱使命的一份交待,也是他寫給家人的一份萬言家書,來不及慶功和休整,鄧稼先全身心投入到氫彈的研究中去。

其實,在1963年9月,鄧稼先領導的研製原子彈的全班人馬,已經接到第一顆氫彈的理論設計任務,第一顆氫彈的代號就叫做639。原子彈與氫彈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原子彈是核裂變,氫彈是核聚變,打個比方,點燃香菸要用火柴,點燃氫彈就要用原子彈了。由於鄧稼先及其科研隊伍的不懈努力和艱苦探索,形成了有充分論證根據的氫彈設計方案,就是以鄧稼先和于敏姓名命名的「鄧-於理論方案」。為驗證理論,1965年進行了一次,1966年進行了三次核爆實驗,充分證明了理論方案的正確性。

▲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於是,第二個「大炮仗」很快就來了,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其威力相當於300萬噸的TNT炸藥,是第一顆原子彈的150倍。從原子彈到氫彈,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前蘇聯用了4年,而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功勳

1972年以後,鄧稼先先後擔任了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和院長,肩負重任。他不辱使命,雖然官職越來越大,但毫無官氣,也沒有架子,始終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能得到上至中央領導人的信任,也能得到普通工人的信任,被公認為:「難得的帥才」。

鄧稼先從事核武器研究這些年,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研究工作都是親手參與、把關、最後拍板的,很多方案都是他親筆寫的,但他沒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在我國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鄧稼先32次親歷現場,15次擔任現場總指揮。

▲1979年在新疆核試驗基地的戈壁灘,左邊為鄧稼先

1984年,第32次核試驗又一次圓滿成功,鄧稼先就是這樣帶著新式核武器,也就是中子彈,伸手可及的喜悅,告別了羅布泊。研製核武器有一個最可怕的惡魔,就是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傷害,1979年的一次核試驗,鄧稼先也不幸受到了輻射,1985年8月,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病情十分嚴重。1986年6月,中央軍委做出決定:鄧稼先為了研製核武器隱姓埋名一輩子,做了一輩子的犧牲,不能讓他就這樣走了,國家決定對他解密,公開他的身份,宣傳他的光輝事跡。這時候,人們才第一次知道了鄧稼先的名字,知道是他是「兩彈元勳」,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理論方案的主要設計者,知道他是一個英雄。

但,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與世長辭,終年62歲。鄧稼先的嶽父,90歲的許德珩老人,在挽幛上寫下「稼先逝世,我極悲痛」,是啊,何其悲痛!

奉獻

楊振寧在悼文中寫道:「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這個評價雖有情感成分,但也客觀真實。1985年,鄧稼先住院期間,楊振寧回國探望,曾問起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獲得多少獎金?鄧稼先說,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原來,1985年,國家頒發原子彈特等獎時,總數是1萬元。九院決定平均分配,由於參與研發的人數太多,院裡墊上了十幾萬元後,才按照10元、5元、3元這三個等級發下去。

鄧稼先去世後,他主要參與的四個項目:原子彈的突破和武器化、氫彈的突破及武器化、第二代氫彈裝置的突破、核武器的重大突破,被追授國家科技成果特等獎,獎金各1000元,鄧稼先的家屬把這些獎金悉數捐給了九院設立的科技獎勵基金。

1996年7月29日,在鄧稼先逝世十周年的這一天,中國進行了第45次核試驗,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次核試驗。當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鄭重宣布:中國暫停核試驗

原子彈、氫彈這兩個「大炮仗」,意義非凡。一是打破了美蘇核壟斷、核訛詐;二是打碎了「離開蘇聯中國造不出原子彈」的國際嘲諷;三是使中華民族揚眉吐氣;四是培養了一大批核專家、材料專家,這是「爭氣彈」!

傳承

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曾說自己的偶像是鄧稼先:「看到他,你會知道怎樣才能一生無悔,什麼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梁。當你面臨同樣選擇時,你是否會像他那樣義無反顧?」

2009年,鄧稼先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鄧稼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鄧稼先逝世後,楊振寧寫了一篇紀念文章《鄧稼先》,飽含感情地寫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好準確地描述了鄧稼先的一生。

1996年,鄧稼先曾經的同事——于敏、胡仁宇等著名科學家聯名以《十年,我們深刻懷念》為題在《光明日報》著文,充滿深情地回憶:「每當我們在既定的目標下,越過核大國布下的障礙,奪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時,無不從心底欽佩稼先的卓越遠見。」

▲身患重病的鄧稼先在醫院與同行探討學術問題

鄧稼先留給後人的,除了戈壁灘上的身影,還有他以身許國的精神。正如他自己說的:「我對自己的選擇,終生無悔。假如生命終結之後能夠再生,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今天,#鄧稼先去世34周年#

緬懷,致敬!

參考文獻:

[1]許鹿希,鄧志典,鄧志平,鄧昱友.鄧稼先傳[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2]才雲鵬.鄧稼先:溫文爾雅的堅守[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

[3]田豐.兩彈元勳鄧稼先傳[M].吉林:長春出版社,2017.

[4]普渡偶遇鄧稼先博士論文,《中國科學報》 (2013-05-23 第8版 校園)

相關焦點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張懷紅:用40萬米焊道鑄就閃光匠心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張懷紅:用40萬米焊道鑄就閃光匠心 央視網消息(記者 宋春燕):以電焊為生,卻不僅僅是為了謀生,他將電焊作為畢生的事業。他叫張懷紅,是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的一名電焊工。
  • 盤點國產諜戰神劇,暗算、潛伏、誓言無聲、風箏、偽裝者
    因為一段特殊時期的歷史,鑄就了一個特殊的題材。那個年代,電視劇也不按照集數收錢,所以《誓言無聲》的節奏幾乎是完美的,角色呈現的非常細膩,演員表現出色,時代感十足,它用很真實的視角塑造了新中國第一代諜報人員的辛酸苦辣,它著眼點並不是諜,而是參與其中的人。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素材積累:38個人物事例
    4.孫筆幹   原駐伊拉克使館復館小組組長孫必幹,他於花甲之年臨危受命,遠離故土只為續寫使命傳奇。為了達成和平,他遊刃於戰火之間,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邊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這才是國之脊梁:幹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撒貝寧說這是他聽過最震撼的演講
    92歲的黃老為了這次演講,手寫了十幾頁演講稿,從武漢到北京,他說他想講50分鐘,他說這麼長的演講,很可能是他人生的最後一次…… 雖然已到鮐背之年,滿頭白髮的黃老依舊精神矍鑠,現場演講鏗鏘有力。 黃老曾在武漢隱姓埋名工作三十年,被廣為人知卻是三年前,此時他已將近九十高齡。
  • 28年隱姓埋名,「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有他無人敢動中國!
    一代偉人,中國「氫彈之父」28載隱姓埋名,填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今屬天津市)。他的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生於普通百姓家庭。和很多普通家庭一樣,于敏的父母親起早貪黑的工作,用著不多的工資來養家餬口,他們對于敏的並沒有太多的教導。而于敏年少的時候正是中國兵荒馬亂之時,軍閥混戰接著日本又大舉侵略中國。
  • 《大國擔當之伊波拉前線》開機 羅晉毛曉彤匠心品質致敬援非醫療隊
    開機現場,主創陣容宣誓「出徵」,全力以赴打造品質佳作,用當代影視人的誠意和匠心呈現新時代之下的大國擔當,致敬援非醫療隊的英勇壯舉,用正能量的故事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的決心;片方總製片人茅熠引領整個劇組宣讀《出徵誓言》,宣誓「以熱情和勇敢戰勝艱難,以堅韌和專業鑄就品質。
  • 誓言無聲!他們為烈士守墓,從青絲到白頭
    王晉桓,瘦小而單薄的身材,很難想像28年來,他如何堅持守護著10位烈士的墳冢,風雨無阻。而當年,十幾歲的他只是與其中一名烈士相識。自1985年起,王晉桓老人就自願為這10名烈士看護墳墓。四代人用67載的誠心,譜寫了一曲信義之歌。1967年7月,爺爺劉修芝在彌留之際,留下了唯一的遺願:「千萬不敢忘了莊南邊那幾座烈士墓,無論出現什麼事,也要保住,好好看管起來……」2000年8月,父親劉振順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臨終前他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再次囑咐:「只要咱劉家有人,就要有人看好那墓。」
  • 首部反間諜懸疑劇《誓言無聲》,經典在《潛伏》之前,為了誰?
    很多人不知道在《潛伏》之前,還有一部《誓言無聲》更低調、更現實,是國產最好的諜戰劇、反特劇之一,也是現在極少數提及階級鬥爭的經典作品之一,尤其是塑造了藍美琴這樣一個女性,敏銳、獨立、勇敢,心懷天下,巾幗不讓鬚眉。
  • 鄧稼先:隱姓埋名28年,直到去世,才被公開身份,他是民族的英雄
    「兩彈元勳」鄧稼先,這是眾人對他飽含敬意的稱呼,是他高尚品格和重大貢獻的光榮象徵。然而,在他成名前28年,他的人生是「無名的」,伴隨著他的是對國家的真誠,和堅定信念的心。鄧稼先的生活是一種「默默無聞」的生活,卻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萬象更新的時代。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稼先,帶著父親鄧以蟄的殷殷期許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
  • 弘揚偉大勞模精神 鑄就新的歷史偉業
    他還堅持技術攻關,先後解決技術難題十幾項,並成功自製大型軋輥,譜寫了一曲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讚歌。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勞動者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拼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勞動奇蹟,用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匯集成全民族的奮鬥詩篇。
  • 《大秦帝國之崛起》豆瓣評分9.0是虛高?「強勢生存」精神契合2017中國「大國崛起」關鍵年
    從某種程度上說,其背後的民族精神與歷史厚重感彌補了電視劇攝製本身的些許不足。觀眾在評論中直言:秦國要崛起了,贏稷的誓言讓人心頭澎湃!對應當下國際態勢:中國要崛起了,2017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川普當選美國新任總統及一系列戰略政策,用索羅斯的話來說:「將大大有助於中國被接受為國際社會的領導成員(leading member),他起的作用甚至會超過中國人自己」。去年國際上發生的「美國大選」、「英國脫歐」兩大黑天鵝事件或許就是中國的國運啊。
  • 《金剛川》:血肉和精神鑄就通往勝利之橋永不坍塌
    血肉和精神鑄就通往勝利之橋永不坍塌《易經》數「九」為陽,兩九相逢,謂之重陽,我國歷來有登高祭祖
  • 鑄就大國重器,習近平強調這些關鍵
    大國工程關乎國家富強,國之重器關乎民族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此作出重要論述,黨建網微平臺與您共同學習體會。——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考察三峽大壩左岸電站時的講話大興國際機場能夠在不到5年的時間裡就完成預定的建設任務,順利投入運營,充分展現了中國工程建築的雄厚實力,充分體現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
  • 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開拓前行
    原標題: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開拓前行 我國已經在載人航天領域一舉跨越發達國家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攀登這座航天科技高峰的徵程中,航天人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
  • 誓言無聲 話劇《深海》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的一生
    誓言無聲 話劇《深海》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的一生.mp33:00昨晚(13號),根據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故事創作的話劇《深海》在武漢琴臺劇院上演。該劇由廣東省話劇院出品,講述了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載,帶領研發團隊攻堅克難、嘔心瀝血打造國之重器的感人故事,引發觀眾的強烈共鳴。一開場,潛艇內部的場景將觀眾一下子帶回到了1988年初,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在浩瀚南海展開首次300米的極限深潛試驗,作為總設計師的黃旭華決定親自登上核潛艇參與試驗。
  • 一面託付著整個民族的盾牌:美國隊長的精神意義
    那麼今天我們來看一看,美國隊長這面盾牌和這個稱號的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故事。美國隊長最開始是一名二戰時期的士兵,但是最開始的他身體非常的瘦弱,不被軍隊所看好,但是他還是一廂情願的想要加入軍隊。雖然在軍隊當中的訓練都十分刻苦,並且對他來說甚至有些困難,但是他仍舊堅持了下來。美國隊長最特殊的新地方不是他的強壯的身體,而是他高貴的精神。
  • 《仁醫 完結篇》無私的愛情,無私的友誼,無私的仁心…
    總覺得自己很幸運,美好的東西總在不遠處等著我,讓我不至錯過,感謝上蒼……兩年前偶然遇見《仁醫》,便不能割捨,一路追完《仁醫完結篇》,伴著笑,伴著淚……為之動情,為之扼腕……如今掩卷長嘆,欲將依依不捨之情付之於筆端……卻不知如何書寫,恐貧瘠匱乏的語言無法表達劇中豐富的內涵與情感……《仁醫》不是單純的愛情劇,留給南方仁和橘咲的只有五分鐘的溫存,仁一句「我去去就回」,便是一百五十年的時空相隔
  • 誓言無聲 大愛無形——一家三代共產黨員的家國情懷
    誓言無聲,父子「撞捐」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家庭式戰鬥堡壘大年正月初一,納章鎮的方朗村天寒地凍,漫天的雪花在風中飛舞,「簌簌」地落進龍洞河裡,瞬間就被融化,悄無聲息地奔流遠方。他神色凝重,用沙啞的聲音與老伴兒商量:「老伴兒,沒有國家的安寧就沒有幸福的小家,現在國家遇到困難了,我是共產黨員,還是捐點錢吧?」老伴習慣性欣然支持他,這也不是第一次,她已經習慣了。同樣的想法也在兒子李文輝的心中萌生,在安排完防疫工作後,他與村委班子的同事說:「習總書記大年初一大清早就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國歷史上從沒有過。
  • 40年了,上萬英烈鑄就熱血方陣
    對於背信棄義之徒,中國人深惡痛絕!這兩個方面加在一起,黨中央、中央軍委痛下決心,要狠狠教訓教訓越南!       靜靜的,他們躺在那裡,猶如夢的山野為大地,奏一曲無聲的青春之歌,紗一樣縹緲的雲霧,和雲霧一樣濃重的夢,掩蓋著你們漸漸化為泥土的肌膚,細雨洗淨了全身的血跡,硝煙散去,冷卻了唇邊的最後一抹微笑,墓碑前,聳立著高高的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