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無聲!他們為烈士守墓,從青絲到白頭

2021-02-16 解放軍報

  清明如期而至,小編想到電視劇《十送紅軍》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紅軍戰士鍾石發的一個兒子犧牲了。在掩埋兒子的時候,碰到同樣喪子的劉四喜,鍾石發曾阻攔並說服他不要去扯當兵的兒子的後腿,劉四喜問他:「你欠了老子一個兒子和一口棺材,你拿什麼還?」

  鍾石發給老鄉敬了一個軍禮,回答說:「今天欠你一口棺材,明天還你一個世界。」

  在這個祭掃先烈的日子,你可能會猛地意識到,自己的每一份幸福,原來都與長眠於此的這座座墓碑息息相關。

  祭者,記也。這無疑是一個帶著淡淡憂傷的節日。

  而此刻,你可能還沒有想到,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竟然用自己的後半生守在這裡。他們是烈士英靈的「守墓人」。

  是何種力量在支撐著他們心裡深處的堅守,他們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一座豐碑, 20餘畝墓園,2400多位抗戰英魂,只為60多年前戰場上與戰友的一個生死約定。

  抗戰老兵歐興田以一己之力為犧牲的戰友們建立陵園,並堅持守墓35年。他說,生為其守靈,死與其共眠。老人倔強而執著的堅守令聞者肅然起敬。3月6日晚,這位抗戰老兵走完了自己平凡的一生,享年91歲。生前他把看護烈士陵園的接力棒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歐福建和孫子歐陽,並特別交待家人:不收禮金、不開追悼會、不立碑,生為戰友守墓,死與戰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園裡。

普通農民賀思群:守墓63年,從青年到老年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賀思群,一位普通農民,平凡、樸實,仿佛馬陵山下的一株玉米,黃河岸邊的一把泥土。然而,他以自己63的堅守,實踐了對英烈的承諾,默默地為11位無名烈士看墓守靈。63年,他從白天守到夜晚,從春天守到冬天,從青年守到老年,直至生命最後一刻。他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俺們今天的好日子,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怎麼能忘記?他們活著的時候,俺沒有機會報答,現在終於可以為他們做點事情這是一份終生難以放下的牽掛。」


  1978年,20歲的張順京光榮參軍,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張順京懷著一腔報國熱血,義無反顧奔赴戰場。戰鬥中,一顆炮彈在他身旁爆炸,後來從戰友處得知,當時他已經被抬上了運送屍體的車,是一名軍醫發現我還活著。由於彈片壓迫神經,導致他半身不遂,那時,他僅僅21歲。一年後,偶然一次機會,張順京聽說幾公裡外有一座革命公墓,由於常年無人打理幾乎成了一塊荒地。「當時沒想太多,只覺得有一種強烈的念頭讓我不得不這麼做。同我並肩作戰過的戰友都葬在了雲南,我什麼都不能為他們做,這些烈士是我們的前輩,守著他們就仿佛守著我的戰友。」這一守就是34年。墓園裡,張順京拖著殘疾的左腿,步履蹣跚的走進墓園,偉岸的身軀與巍峨的華山交相輝映,悄然隱於繁華背後。


  頭裹白頭巾,腳穿解放鞋,手拿竹掃帚,45個春秋如一日,每天穿梭於72級臺階間,打掃枯枝散葉兩次……這就是堅守在魯班鎮紅軍烈士陵園近半個世紀的掃墓人劉福昌。他曾英勇抗日,參加過渡江戰役、淮海戰役。因不忍烈士陵園無人照看,遂留了下來,一留就是45年。劉福昌老人說:「我家五輩都是貧農,受地主壓迫,我親眼看見紅軍長徵途中發生在家鄉的那場血戰,英勇無畏的紅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願為紅軍烈士守墓,在清貧中堅守自己的那份寧靜與快樂。」


  王晉桓,瘦小而單薄的身材,很難想像28年來,他如何堅持守護著10位烈士的墳冢,風雨無阻。而當年,十幾歲的他只是與其中一名烈士相識。自1985年起,王晉桓老人就自願為這10名烈士看護墳墓。王晉桓是個重感情的人,和陳連長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讓他刻骨難忘。2013年10月16日清早,當地政府和部隊負責人一起為10名英烈舉行了遷葬儀式,10名英烈將永遠和他們的戰友一起長眠於東風陵園。


  50多年來,不管時空如何轉換,人事如何變遷,人們對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的真誠懷念之心沒有變、崇敬感佩之情沒有減。1958年,從部隊轉業的徐振明任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管理所第一任所長,看護陵園22年。1980年,20歲的徐永軍從父親手中接過守陵的接力棒,成為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的第二代「守陵人」。徐振明曾參加過抗日戰爭、抗美援朝,還參加過剿匪,並立下赫赫戰功。他的老戰友都沒有了,他說自己能夠活著就是幸福。徐永軍每天都和同事們清掃院落,擦拭靖宇將軍塑像。在徐永軍眼裡,這樣的堅持既是責任,也是幸福。


  劉延寶,一家四代,數十年如一日地為7位革命先烈守墓。為了一句「俺能行」的諾言,無論世事如何變幻,守墓的接力棒卻代代相傳。四代人用67載的誠心,譜寫了一曲信義之歌。1967年7月,爺爺劉修芝在彌留之際,留下了唯一的遺願:「千萬不敢忘了莊南邊那幾座烈士墓,無論出現什麼事,也要保住,好好看管起來……」2000年8月,父親劉振順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臨終前他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再次囑咐:「只要咱劉家有人,就要有人看好那墓。」


  陳俊貴,只因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託的誓言,數十年守護在天山築路士兵墓園。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他種在山頂的松,巋然不動。他說,這是為了讓天山腳下的老班長永不寂寞。2005年10月,陳俊貴趕赴湖北省羅田縣尋找班長家人。得知班長父母都已去世,陳俊貴跪在班長父母墳前說:「對不起,我來晚了,你們不要牽掛,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鄭林書墳前,讓他永不寂寞!」為了一個承諾,陳俊貴在班長的墳前一待就是28年。這情深似海的堅守,是不朽的戰士,永遠的軍魂!

 

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託,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後陣地。灑一碗酒,那碗裡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你種在山頂的松,巋然不動!

天山守墓老兵陳俊貴的事跡經解放軍報及網絡新媒體報導後,感動了無數人,他也獲評2014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上面頒獎詞,情思靈動,特別打動人的是這樣一句:「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後陣地」。

崇敬的目光投向一位位革命烈士陵園、墓地守護人,我們受到精神洗禮。他們守護在烈士人生的「最後一站」,卻把我們的思緒引向英雄的革命徵途、犧牲瞬間,乃至我們革命的出發點。

莫忘初心,精神永駐!

清明哀思,緬懷先烈,軍報微信連日來組織編發守陵老兵系列報導,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一諾一生,甚至是幾代人接續守墓守陵。正如網友跟帖所言,又到緬懷先烈時,英雄從不寂寞,向守陵人特別是那些守墓老兵致敬!

一個人的心靈需要呵護、滋養,一個民族的心靈亦須如此。循著守陵老兵的足跡,我們走上精神高地、心靈溼地,給了我們奮力前行的力量,給了我們凝神聚力的定力。

守陵老兵選擇與英烈相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就選擇清苦與寂寞。他們的堅守,書寫了平凡中的不凡。

感悟「陳俊貴」們的精神追求,感悟他們的思想境界,我們不禁為之深深感動……

(文軍)

祭奠先烈,這些紀念館是你的去處

  我國有多少烈士?約有2000萬。他們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為了民族獨立、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英勇犧牲。沒有這些犧牲,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沒有改革的成功,更談不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祭奠先烈,這些紀念館是你的去處!

(林穎)

誓言無聲!

相關焦點

  • 清明,致敬為英烈守墓的他們!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守墓人」。年年春花開又落,歲歲風雪起又息 ,他們與英魂相伴,默默地守著一座座豐碑,幾十年初心不改…… 是何種力量在支撐著他們心裡深處的堅守,他們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2019年清明節前夕,張順京為前來祭奠掃墓的人們講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
  • 97歲老人看護無名烈士墓數十載:世代講好他們的故事
    邱德平講述數十載義務看守無名烈士墓情形,對很多細節記憶猶新。 劉林 攝中新網宿遷4月1日電 (記者 劉林)「這裡埋葬的都是英雄,是為了解放事業犧牲的戰士,我們現在的好生活是怎麼來的?都是這些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的墳不能平。」
  • 為什麼三代人在深山裡,為一座無名紅軍烈士墓,苦守84年?
    為什麼3代人在深山裡,為一座無名烈士墓苦守84年?讀了《澎湃新聞》關於湖南一家三代為紅軍烈士在深山守墓的故事,突然有了感慨,想寫一點文字。這是一座無名烈士墓,一位紅軍戰士躺在這裡已經有84年了。而守墓人從最初的謝忠芝,到他的兒子謝臣明,到如今的謝紅軍。
  • 守墓人——一個戰友的真實故事
    他們永遠躺在了荒野無論你怎麼喊他、背他他也醒不來活不來沒有人侍侯、也無人陪伴相依只有風聲、雨聲只有花開花謝、溪水無聲去他們和我一樣、都只有十八歲我怎能忍心離去讓他們失去最後一位兄弟孤孤單單留在這裡我跪著殘腿對天發誓向烈士保證
  • 一座紅軍烈士的墓,三代人為了信守同樣的諾言,把墓守了80年
    他是紅七軍團的主力師長,在粵桂遭遇敵四團,不幸死在一個老鄉家裡,老鄉答應好好照顧師長的遺體,一家三代八十年守著老師的墳墓,老師是李謙,守陵人是廖家祖的孫三一代。李謙1909年出生於湖南省醴陵縣,1920年,李謙考上了縣中學,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了反帝愛國學生運動,並和同學們成立了「社會問題研究會」,抨擊時弊,提出救國民主,1924年,他和左權離開家鄉,進入廣州陸軍講堂,後轉入黃埔軍校一期,同年秋,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黃埔支部的一員,黃埔畢業後,李謙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活動,由於表現突出,他從連長晉升為第一集團軍司令
  • 4月,望穿秋水,難抵相思,想你念你,願再牽你手,從青絲到白頭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4月,望穿秋水,難抵相思,想你念你的這幾個星座,願再牽你手,從青絲到白頭。,長時間這樣的話,就會讓愛人感覺到很大的壓力,最終離開他們。而當徹底失去了這段感情之後,獅子座也會自我反思,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他們想要忘記這段感情重新開始,但卻發現愛人的影子已經深深刻在了自己的腦海當中,無論如何也揮之不去,而這時候的獅子座也將會重拾信心,再度出發去找回愛人。4月,望穿秋水,難抵相思,想你念你的獅子座,願再牽你手,從青絲到白頭。
  • 一家三代73年,守衛無名烈士墓,2018年烈士身份終於被揭開
    雖然他們沒有見證過這一切,甚至都沒有想像過這樣的世界,但是他們卻是這個新時代的締造者,他們在這個國家最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他們為國家每做出的一份貢獻,為百姓每做出的一次犧牲都為這個民族的未來多添了一塊磚、一片瓦。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生而無畏的,每個人都有活下去的權力,但是這些先烈們在面臨生死抉擇之時,還是毅然選擇了國家利益和百姓未來。他們的行為無疑是偉大的。
  • 四川南充:南部新人被紅軍墓見證的婚禮!新華社都來人了,咋回事
    婚禮本來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但是近日,四川南部縣的一對新人,舉行了一場被紅軍英烈墓見證的婚禮,新華社都來人了,究竟咋回事呢?這是一場普普通通的農村婚禮,在南部縣長坪山山頂的一座小樓裡舉行,親朋好友們共同見證了一對新人的結合。
  • 山東一位92歲的老人,為了當年的一句承諾,守墓74年
    如果不是他們,中國就會完全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人民就會淪為亡國奴。因此,老百姓一直記得他們的好。更重要的是,一位山東老人為了一句承諾,為一位無名英雄守墓74年,等待烈士的家人來接他。1941年冬,山東省沂南縣西陶花村駐有40多名鬼子,西邊山頭有兩個日本哨兵。
  • 天秤座:從天光乍破,到暮雪白頭,願用青絲換皓首
    有無數的人用無數的言語描繪愛情,人潮擁擠,往來的人步履匆匆,總有一天,你你會遇到一個人,你願意為他放慢甚至停下腳步,他也許會張開雙臂擁抱你,也許會讓你痛哭流涕。從來愛情多磋磨,多少人從陌生回歸陌生,多少人嗟嘆再也不相信愛情。
  • 300年的袁崇煥墓,第17代最後一位守墓人去世,一生奔波為守墓
    02而這位士兵一輩子都守著袁崇煥的陵墓生活,還留下了遺願要子孫世世代代都要給袁崇煥守墓,至今已經十七代了,而十七代的守墓人是已經79歲的佘幼芝。佘家還有一個流傳了300年的祖訓就是:佘家世世代代不得回到廣州順德老家,只能留在北京為袁崇煥守墓;佘家後代都不能做官;佘家世世代代需要讀書明義,把袁崇煥的英勇事跡一直傳承下去。
  • 一個饅頭和一位守墓老兵的傳奇故事
    在生命的危急關頭,鄭林書將最後一個饅頭交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自己卻第一個倒下;幾年後,雙腿殘疾的陳俊貴帶著妻兒,遠離老家遼寧重返天山,為逝去的班長守墓,一守就是27年——  咽下這個饅頭竟令他終生愧疚,道出這聲承諾竟令他一輩子在墓前守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饅頭,這是怎樣的一聲承諾,這其中又有著怎樣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
  • 射洪,為陳子昂守墓的「啞巴」走了……
    到墓地時,看見一個戴著帽子,身材矮小的人,在門口看著我們。敬校長就告訴我說,那個人就是「啞巴」,為陳子昂墓地守墓的人。看見敬先生打招呼,「啞巴」便跑了過來。其實那時候,他已經沒守墓了。據附近的村民回憶,「啞巴」到這裡來守墓,是1994年左右。陳子昂的老墓地是一個大石墓,墓前有3塊石碑。
  • 袁崇煥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為修復墓地不剪髮,兒子因守墓去世
    為明末抗金民族英雄袁崇煥守墓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也是唯一的女守墓人,今年8月12日在京逝世,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81歲。 佘幼芝以及自己的先輩默默無聞為英雄袁崇煥守墓,他們不圖名利,只為先祖的一句承諾, 「終身不做官,不回廣東老家,世世代代為袁大將軍守墓。」 從1630年開始,到2020年,為了先祖這個承諾,佘家人一輩又一輩,他們一代又一代,就像是接力一般,風裡來雨裡去,為袁將軍守墓一直守了390年。
  • 文史 | 一個饅頭和一位守墓老兵的傳奇故事
    暴風雪中,他們奮戰了一天一夜。在生命的危急關頭,鄭林書將最後一個饅頭交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自己卻第一個倒下;幾年後,雙腿殘疾的陳俊貴帶著妻兒,遠離老家遼寧重返天山,為逝去的班長守墓,一守就是27年——         咽下這個饅頭竟令他終生愧疚,道出這聲承諾竟令他一輩子在墓前守候。
  • 江西萬載縣村民自發世代守護無名烈士墓
    8月1日上午,在江西宜春萬載縣,一群從湖南遠道而來的客人和當地村民一起,前往一座45位無名紅軍烈士的合葬墓祭掃,緬懷先烈。事情起緣於一徐姓紅軍烈士犧牲前贈予當地村民藍真才的一枚銀戒指。這枚男式銀戒,戒面為正方形,上面刻著「徐垂銓章」四個大字,背面刻著「正美」二字。紅軍戰士為何會給藍真才留下一枚銀戒指呢?藍真才的兒媳、現年78歲的曾先華老人對這枚戒指的來歷記憶猶新。
  • 張作霖守墓人:守墓30年,每月補貼100元,只為等一個張家人
    張作霖生前轟轟烈烈,是著名的東北王,也坐過國民政府最職位海陸空大元帥,但是他的墓地,卻顯得非常簡陋,跟兒子張學良的豪華墓相比,天差地別。即便張作霖的墓地如此簡陋,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有一個守墓人,這個守墓人,不論風吹雨打,還是時局動蕩,都持之以恆,堅持守墓30年,而辛苦的守墓,每個月也只有100元的補貼,他如此堅守,只是為了等一個張家人。他的行為如此感人,令人敬佩,這個守墓人到底是誰呢?他為何要這樣做呢?
  • 神秘家族為此人守墓800年,其背後的故事令人難以置信
    在任期間,他向朝廷推薦胡銓,王十朋,李道,辛棄疾等人為官員。後來,這些人都給歷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172年,虞允文演講後回鄉,任四川宣撫使。L174年病逝,享年64歲,葬於玉屏山。餘允文去世後,有一個姓宋的家族世代為他守墓。今年87歲的宋克成老人是宋家第十三代守墓人。宋家守衛這座大墓已有800多年。
  • 「走紅色之路 做紅色傳人」羅哲烈士墓:誰知雲雨兩無情 驀地釀成...
    羅哲烈士墓位於高塘社區金豐路一處小山坡上,現為省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墓冢朝西偏南,正中墓碑陰刻毛澤東主席手書「羅哲烈士之墓」,兩旁記載烈士生平事跡。羅哲為黨艱苦工作,我可作證,當時沒有別的證件……墳墓可由家屬修理。現寄上三百元,請你酌量處理。」在羅首章手中,有一封毛澤東寫給羅哲夫人曹雲芳的親筆書信複印件,原件在曹雲芳之女羅天亞後人手中。
  • 日本有一片「中國烈士墓」,可是沒有人去祭拜,只因墓碑上的2字
    日本有一片「中國烈士墓」,可是沒有人去祭拜,只因墓碑上的2字相信很多朋友在清明節的時候都去掃過烈士墓,在中國,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