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如期而至,小編想到電視劇《十送紅軍》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紅軍戰士鍾石發的一個兒子犧牲了。在掩埋兒子的時候,碰到同樣喪子的劉四喜,鍾石發曾阻攔並說服他不要去扯當兵的兒子的後腿,劉四喜問他:「你欠了老子一個兒子和一口棺材,你拿什麼還?」
鍾石發給老鄉敬了一個軍禮,回答說:「今天欠你一口棺材,明天還你一個世界。」
在這個祭掃先烈的日子,你可能會猛地意識到,自己的每一份幸福,原來都與長眠於此的這座座墓碑息息相關。
祭者,記也。這無疑是一個帶著淡淡憂傷的節日。
而此刻,你可能還沒有想到,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竟然用自己的後半生守在這裡。他們是烈士英靈的「守墓人」。
是何種力量在支撐著他們心裡深處的堅守,他們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一座豐碑, 20餘畝墓園,2400多位抗戰英魂,只為60多年前戰場上與戰友的一個生死約定。
抗戰老兵歐興田以一己之力為犧牲的戰友們建立陵園,並堅持守墓35年。他說,生為其守靈,死與其共眠。老人倔強而執著的堅守令聞者肅然起敬。3月6日晚,這位抗戰老兵走完了自己平凡的一生,享年91歲。生前他把看護烈士陵園的接力棒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歐福建和孫子歐陽,並特別交待家人:不收禮金、不開追悼會、不立碑,生為戰友守墓,死與戰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園裡。
普通農民賀思群:守墓63年,從青年到老年直至生命最後一刻賀思群,一位普通農民,平凡、樸實,仿佛馬陵山下的一株玉米,黃河岸邊的一把泥土。然而,他以自己63的堅守,實踐了對英烈的承諾,默默地為11位無名烈士看墓守靈。63年,他從白天守到夜晚,從春天守到冬天,從青年守到老年,直至生命最後一刻。他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俺們今天的好日子,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怎麼能忘記?他們活著的時候,俺沒有機會報答,現在終於可以為他們做點事情這是一份終生難以放下的牽掛。」
1978年,20歲的張順京光榮參軍,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張順京懷著一腔報國熱血,義無反顧奔赴戰場。戰鬥中,一顆炮彈在他身旁爆炸,後來從戰友處得知,當時他已經被抬上了運送屍體的車,是一名軍醫發現我還活著。由於彈片壓迫神經,導致他半身不遂,那時,他僅僅21歲。一年後,偶然一次機會,張順京聽說幾公裡外有一座革命公墓,由於常年無人打理幾乎成了一塊荒地。「當時沒想太多,只覺得有一種強烈的念頭讓我不得不這麼做。同我並肩作戰過的戰友都葬在了雲南,我什麼都不能為他們做,這些烈士是我們的前輩,守著他們就仿佛守著我的戰友。」這一守就是34年。墓園裡,張順京拖著殘疾的左腿,步履蹣跚的走進墓園,偉岸的身軀與巍峨的華山交相輝映,悄然隱於繁華背後。
頭裹白頭巾,腳穿解放鞋,手拿竹掃帚,45個春秋如一日,每天穿梭於72級臺階間,打掃枯枝散葉兩次……這就是堅守在魯班鎮紅軍烈士陵園近半個世紀的掃墓人劉福昌。他曾英勇抗日,參加過渡江戰役、淮海戰役。因不忍烈士陵園無人照看,遂留了下來,一留就是45年。劉福昌老人說:「我家五輩都是貧農,受地主壓迫,我親眼看見紅軍長徵途中發生在家鄉的那場血戰,英勇無畏的紅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願為紅軍烈士守墓,在清貧中堅守自己的那份寧靜與快樂。」
王晉桓,瘦小而單薄的身材,很難想像28年來,他如何堅持守護著10位烈士的墳冢,風雨無阻。而當年,十幾歲的他只是與其中一名烈士相識。自1985年起,王晉桓老人就自願為這10名烈士看護墳墓。王晉桓是個重感情的人,和陳連長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讓他刻骨難忘。2013年10月16日清早,當地政府和部隊負責人一起為10名英烈舉行了遷葬儀式,10名英烈將永遠和他們的戰友一起長眠於東風陵園。
50多年來,不管時空如何轉換,人事如何變遷,人們對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的真誠懷念之心沒有變、崇敬感佩之情沒有減。1958年,從部隊轉業的徐振明任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管理所第一任所長,看護陵園22年。1980年,20歲的徐永軍從父親手中接過守陵的接力棒,成為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的第二代「守陵人」。徐振明曾參加過抗日戰爭、抗美援朝,還參加過剿匪,並立下赫赫戰功。他的老戰友都沒有了,他說自己能夠活著就是幸福。徐永軍每天都和同事們清掃院落,擦拭靖宇將軍塑像。在徐永軍眼裡,這樣的堅持既是責任,也是幸福。
劉延寶,一家四代,數十年如一日地為7位革命先烈守墓。為了一句「俺能行」的諾言,無論世事如何變幻,守墓的接力棒卻代代相傳。四代人用67載的誠心,譜寫了一曲信義之歌。1967年7月,爺爺劉修芝在彌留之際,留下了唯一的遺願:「千萬不敢忘了莊南邊那幾座烈士墓,無論出現什麼事,也要保住,好好看管起來……」2000年8月,父親劉振順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臨終前他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再次囑咐:「只要咱劉家有人,就要有人看好那墓。」
陳俊貴,只因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託的誓言,數十年守護在天山築路士兵墓園。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他種在山頂的松,巋然不動。他說,這是為了讓天山腳下的老班長永不寂寞。2005年10月,陳俊貴趕赴湖北省羅田縣尋找班長家人。得知班長父母都已去世,陳俊貴跪在班長父母墳前說:「對不起,我來晚了,你們不要牽掛,今生今世我都將守在鄭林書墳前,讓他永不寂寞!」為了一個承諾,陳俊貴在班長的墳前一待就是28年。這情深似海的堅守,是不朽的戰士,永遠的軍魂!
只為風雪之夜一次生死相託,你守住誓言,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後陣地。灑一碗酒,那碗裡是歲月崢嶸;敬一個禮,那是士兵最真的情義。雪下了又融,草黃了又青,你種在山頂的松,巋然不動!
天山守墓老兵陳俊貴的事跡經解放軍報及網絡新媒體報導後,感動了無數人,他也獲評2014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上面頒獎詞,情思靈動,特別打動人的是這樣一句:「為我們守住心靈的最後陣地」。
崇敬的目光投向一位位革命烈士陵園、墓地守護人,我們受到精神洗禮。他們守護在烈士人生的「最後一站」,卻把我們的思緒引向英雄的革命徵途、犧牲瞬間,乃至我們革命的出發點。
莫忘初心,精神永駐!
清明哀思,緬懷先烈,軍報微信連日來組織編發守陵老兵系列報導,受到廣大網友的關注。一諾一生,甚至是幾代人接續守墓守陵。正如網友跟帖所言,又到緬懷先烈時,英雄從不寂寞,向守陵人特別是那些守墓老兵致敬!
一個人的心靈需要呵護、滋養,一個民族的心靈亦須如此。循著守陵老兵的足跡,我們走上精神高地、心靈溼地,給了我們奮力前行的力量,給了我們凝神聚力的定力。
守陵老兵選擇與英烈相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就選擇清苦與寂寞。他們的堅守,書寫了平凡中的不凡。
感悟「陳俊貴」們的精神追求,感悟他們的思想境界,我們不禁為之深深感動……
(文軍)
祭奠先烈,這些紀念館是你的去處
我國有多少烈士?約有2000萬。他們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為了民族獨立、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英勇犧牲。沒有這些犧牲,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沒有改革的成功,更談不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祭奠先烈,這些紀念館是你的去處!(林穎)
誓言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