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歲老人看護無名烈士墓數十載:世代講好他們的故事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邱德平講述數十載義務看守無名烈士墓情形,對很多細節記憶猶新。 劉林 攝

中新網宿遷4月1日電 (記者 劉林)「這裡埋葬的都是英雄,是為了解放事業犧牲的戰士,我們現在的好生活是怎麼來的?都是這些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的墳不能平。」3月31日,在江蘇省泗洪縣家中,老人邱德平回憶起數十載義務看守無名烈士墓的情形,對很多細節記憶猶新。

臨近清明,臧餘年正在打掃無名烈士墓。 劉林 攝

「解放後,時間久了,有村幹部以為這些是無主墳,想平了種莊稼,我據理力爭,終於將這幾座烈士墓保存了下來。」邱德平生於1923年,已經97歲的她精神矍鑠,表述清晰。她告訴記者,數十載的護墓生涯中,她曾勸誡過想平墳的村幹部,阻止過佔地的村民,也多次將在墳頭嬉戲的孩童趕走……

在江蘇省泗洪縣朱湖鎮的藏橋村後,8座混凝土堆砌的矮矮墳包,從南到北一字排開。墓周邊新植的青松青翠欲滴,為方便祭奠,墓前鋪設了100餘平方米的水泥廣場,道路硬化等工程也在開展。

「老母親年紀大了,我在2005年前後接替她看守這些烈士墓。」正在墓前打掃綠化雜物的臧慶年說,他是邱德平的二兒子,母親年紀大了進城生活,自己就接了班,義務看守烈士墓。「我就住在附近,沒事就過來逛逛,以前是土墳的時候就添添土,現在打掃打掃衛生,幾天不來就覺得少做了點什麼。」

2015年,朱湖鎮人民政府為8座無名烈士墓立了碑,墓志銘上交代了烈士墓的由來。

2015年,當地鎮政府為無名烈士墓立了碑。 劉林 攝

抗戰勝利後,國共和談破裂,國民黨向蘇北解放區大舉進攻,我軍江淮獨立旅第一團、第二團奉命轉移。1946年8月,獨立旅和國民黨107軍孫良成部隊,在孫園、陳圩附近遭遇,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戰鬥,俗稱「車路口」戰鬥,獨立旅傷亡慘重,傷情較重的轉移到位於藏橋村的後方醫院救治,有9位戰士不幸犧牲。

由於我軍急需轉移,未來得及核實犧牲戰士的姓名,就用8口棺材匆匆安葬了他們。

「安葬了烈士後,一位首長將一張『憑據』交給我,大概意思就是由我保管的8口棺材已經使用。」邱德平告訴記者,自己永遠記得當時的場景,九位犧牲的戰士渾身血跡,年紀最大的不過30歲出頭,最小的一位才15歲。「他非常瘦小,我就一遍遍地擦拭他臉上的血汙。」

當時的邱德平是當地婦救會主任,1944年入黨。「我是黨員,首長臨行前給了我憑條,我就有責任看守好烈士墓。」

邱德平年輕時與丈夫合影。(翻拍老照片) 劉林 攝

是什麼樣的信仰讓邱德平數十載如一日義務看守無名烈士墓呢?

「這些犧牲的戰士太年輕了,一想到他們我就特別心疼,我必須要守好他們。」邱德平告訴記者,她的丈夫也是一名解放軍戰士,看到這些犧牲的戰士,就想到自己的丈夫。「你說他在外面為解放事業戰鬥,如果哪天犧牲了,是不是也和這些戰士一樣,連個名字都不知道,家人都不知道他埋葬在哪裡呢?我守好這些墓,要為這些烈士的親人保留一絲尋到親人的機會。」

解放後,經過多次走訪、核實,發現葬於第二座烈士墓的是泗洪縣原盧溝鄉的是藏爾成烈士,這也給了邱德平一些安慰。

現在的無名烈士墓,已經成了當地的紅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很多人前來祭奠。為方便祭奠,村裡發出修繕無名烈士墓捐款倡議。邱德平得知後,執意從其不多的生活費中捐出一萬元,在她帶動下,僅半天時間就募集到3萬餘元資金。「以前我母親身體好的時候,清明節都為前來祭奠的學生們講九位烈士的故事,現在接力棒交給了我,我也要講好這個故事。」臧慶年說。(完)

相關焦點

  • 江西萬載縣村民自發世代守護無名烈士墓
    8月1日上午,在江西宜春萬載縣,一群從湖南遠道而來的客人和當地村民一起,前往一座45位無名紅軍烈士的合葬墓祭掃,緬懷先烈。事情起緣於一徐姓紅軍烈士犧牲前贈予當地村民藍真才的一枚銀戒指。這枚男式銀戒,戒面為正方形,上面刻著「徐垂銓章」四個大字,背面刻著「正美」二字。紅軍戰士為何會給藍真才留下一枚銀戒指呢?藍真才的兒媳、現年78歲的曾先華老人對這枚戒指的來歷記憶猶新。
  • 他們為烈士守墓,從青絲到白頭
    而此刻,你可能還沒有想到,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竟然用自己的後半生守在這裡。他們是烈士英靈的「守墓人」。  是何種力量在支撐著他們心裡深處的堅守,他們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抗戰老兵歐興田以一己之力為犧牲的戰友們建立陵園,並堅持守墓35年。他說,生為其守靈,死與其共眠。老人倔強而執著的堅守令聞者肅然起敬。3月6日晚,這位抗戰老兵走完了自己平凡的一生,享年91歲。生前他把看護烈士陵園的接力棒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歐福建和孫子歐陽,並特別交待家人:不收禮金、不開追悼會、不立碑,生為戰友守墓,死與戰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園裡。
  • 一家三代73年,守衛無名烈士墓,2018年烈士身份終於被揭開
    本文所要講述的故事就是一個英魂歸故裡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時間跨度長達七十餘年。一家三代堅守73年,守衛無名烈士墓,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烈士身份終被解開。守墓者的使命也終在多年之後得到了完成。被委託的這名老百姓對墓中的二人基本上沒有什麼了解,只是隱約的知道好像其中有一個人姓「周」,其餘的信息就不知道了,在五年之後的公元1950年,其中一個墓地擁有者的後人找到了這裡,他們將墓中先烈的屍骨帶走了,這番尋找歷程也是十分的艱辛,好在當時逝者所在的部隊還在附近的一些地區,家屬最終還是找到了這裡。
  • 為什麼三代人在深山裡,為一座無名紅軍烈士墓,苦守84年?
    為什麼3代人在深山裡,為一座無名烈士墓苦守84年?讀了《澎湃新聞》關於湖南一家三代為紅軍烈士在深山守墓的故事,突然有了感慨,想寫一點文字。這是一座無名烈士墓,一位紅軍戰士躺在這裡已經有84年了。而守墓人從最初的謝忠芝,到他的兒子謝臣明,到如今的謝紅軍。
  • 山東一位92歲的老人,為了當年的一句承諾,守墓74年
    如果不是他們,中國就會完全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人民就會淪為亡國奴。因此,老百姓一直記得他們的好。更重要的是,一位山東老人為了一句承諾,為一位無名英雄守墓74年,等待烈士的家人來接他。1941年冬,山東省沂南縣西陶花村駐有40多名鬼子,西邊山頭有兩個日本哨兵。
  • 清明,致敬為英烈守墓的他們!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守墓人」。年年春花開又落,歲歲風雪起又息 ,他們與英魂相伴,默默地守著一座座豐碑,幾十年初心不改…… 是何種力量在支撐著他們心裡深處的堅守,他們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在這座墳塋後的長坪山上,800多座烈士墓依山林立。從1933年至今,馮煉一家四代人已經在「紅軍劉連長墓」旁守護了86個春秋。
  • 菏澤一社區黨支部書記幫無名烈士回家
    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佃戶屯街道張和莊社區內有一處烈士陵園,蒼松翠柏之間安放著100多塊墓碑,碑上的字幾乎都一樣: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二十三師,無名烈士。他們都是在70多年前的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戰士。1947年底,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發起菏澤戰鬥,張和莊是戰地醫院。
  • 犧牲70年 13位無名烈士知是誰?
    他們姓甚名誰?他們的家鄉在哪裡?如今還有親人嗎?70年過去了,13位烈士的事跡,被駐晉城市陽城縣東哄哄村的扶貧隊員白軍社無意間發現。11月15日,他通過新浪微博發出「尋找十三位無名烈士」的帖子,幫助尋找13位烈士的部隊、家鄉和親人。
  • 用《英雄兒女》講好「英雄兒女」故事|《故事裡的中國2》再現經典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故事裡的中國》延續節目用實證精神和藝術創新講好中國故事的獨特手法,以重新演繹的經典文藝作品為媒介,證史之實,傳史之真,為英雄故事補足有血有肉的真實細節。在10月23日召開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向老一輩革命家、志願軍將士、英勇犧牲的烈士們以及所有為這場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致敬。他說,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傳承發揚好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文藝作品責無旁貸。
  • 河北故事|河間小村莊81載深情守護烈士英靈
    戰鬥結束後的81年來,當地鄉親們自發堅持祭奠烈士並保護烈士墓,還為烈士們尋找親人,以此向烈士們致敬,感謝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當今的幸福生活與和平安寧。齊會戰鬥,15名烈士長眠於此1939年4月23日至25日,賀龍率領120師在河間齊會一帶與侵華日軍吉田大隊戰鬥。
  • 看護老人的日本新思路
    近年來,日本部分地區創造了遠程看護、共享看護等模式,有助於緩解老人看護難以及勞動年齡人口因需要看護老人而離職等問題。據有關看護的社會意識調查,當今日本社會20多歲的年輕人大多對於父母老去、未來要承擔看護感到「害怕」和「難以想像」,原因是他們從小生活在只有雙親或單親的家庭,與老人接觸少。一個主婦的創新日本鳥取縣米子市的N.K.C公司是提供遠程看護的先行者。
  • 60歲老伯幫4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久而久之,他們都像是我的親人
    如果是遼寧地區的烈士,楊寧會馬上行動,到烈士家鄉拜訪當地民政部門或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繼續核對原籍地登記的烈士信息,再據此尋找烈士家屬。可貴州對於當時的楊寧來說,太遠了。「面對行政區域劃分的變更、不盡準確的信息、陌生的環境,我只能暫時把信息整理好,等待時機。」楊寧說。
  • 革命烈士紀念館設計,如何講好「紅色故事」?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革命烈士紀念館如何講好「紅色故事」,這是當前革命烈士紀念館設計中所面臨的問題。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化革命烈士紀念館設計中,數位化技術的引入也快速地改變著傳統的展陳模式,把一個個 「紅色故事」講得更精彩、更有吸引力。
  • 【清明祭】兒子戰場犧牲 86歲父親帶故土從四川到雲南撒在烈士兒子墳頭
    得知這一消息後,已經86歲高齡的蒲運海激動地落下了眼淚,他告訴記者,趁自己還走得動,想去看看埋骨他鄉的兒子……兒赴戰場 父親等到一張烈士證明早些年,人們都羨慕蒲運海命好,24歲就有了一大一小兩個兒子,妻子溫柔嫻淑,母親善良慈祥。然而造化弄人,27歲時, 蒲運海妻子因病去世,當時二兒子蒲仕平只有三歲。
  • 離家54載,餘慶籍烈士馬效順遺骸「回家」
    據餘慶縣烈士馬效順遺屬馬成學的要求,今年6月以來,縣有關部門積極與重慶市潼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溝通對接,於12月16日,將離家54載的餘慶籍烈士馬效順的遺骸從潼南區接回到家鄉餘慶,至此,犧牲在他鄉51年的烈士終於回到故裡。
  • 日本有一片「中國烈士墓」,可是沒有人去祭拜,只因墓碑上的2字
    日本有一片「中國烈士墓」,可是沒有人去祭拜,只因墓碑上的2字相信很多朋友在清明節的時候都去掃過烈士墓,在中國,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烈士墓
  • 揚州93歲老人圓了多年心願:烈士喬東皋,終於找到了!
    12月6日一早,烈士的兒媳75歲的朱曉雲和家人,拜訪了抗日戰爭時期揚州地下工作者、揚州城建專家朱懋偉,了卻了這位93歲老人多年的心願。   70年前與摯友永別   「聽我一講,他們立馬就答應了,沒過幾天他們就去了江都邵伯。在楊祖彤的安排下,他們參加了邵伯解放區的工作,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6年,喬東皋他們隨組織北撤,朱懋偉與他失去了聯繫。再度見面時是1950年,喬東皋從部隊回來探親了。   「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我們再也沒有等到喬東皋回家。
  • 467年,浙江「神秘」家族世代守護一座明代墓!
    81歲的胡如英,比他小14歲的妻子劉美琴,一輩子沒有走出過湯溪鎮。用兒子胡益源的話來說,沒有踏出過山門一步。不是概念上的沒有,是地理和肉身的定立不動。他們沒有離開過那座墓一步。左起:劉美琴、胡益源、胡如英墓,背靠金華很有名的九峰山。
  • 66歲老人住山村,1人看護5個家,看她為啥怕下雨
    在過去的農村,村民們看到誰家建造漂亮的房子,就說對方家庭條件不錯,相反,倘若看到誰家房子破舊,就稱對方家庭條件不太好,看房子辨別家境曾是一些人的觀點,的確,只要條件允許,誰都希望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和提升,不過,如今,用這種眼光看待農村房子,衡量家境是完全行不通的。
  • 【津雲調查】 6年背回21位烈士 太行山「背骨人」揭開塵封70多年的秘密
    今年44歲的郭海波是土生土長的孔家峧村人。來此之前,津雲記者就聽說郭海波上山背骨的故事,但沒想到採訪當天,就被郭海波帶上了山。一個黃色口袋,一把鐮刀、兩瓶礦泉水、三袋方便麵,這是郭海波所有的裝備。柏油路只修到村子的盡頭,往山上走幾乎就沒有路,平均1.5米高的植被,滿地碎石,無論爬山還是乘車都吃盡了苦頭。1個小時後,一隻輪胎報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