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平講述數十載義務看守無名烈士墓情形,對很多細節記憶猶新。 劉林 攝
中新網宿遷4月1日電 (記者 劉林)「這裡埋葬的都是英雄,是為了解放事業犧牲的戰士,我們現在的好生活是怎麼來的?都是這些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的墳不能平。」3月31日,在江蘇省泗洪縣家中,老人邱德平回憶起數十載義務看守無名烈士墓的情形,對很多細節記憶猶新。
臨近清明,臧餘年正在打掃無名烈士墓。 劉林 攝
「解放後,時間久了,有村幹部以為這些是無主墳,想平了種莊稼,我據理力爭,終於將這幾座烈士墓保存了下來。」邱德平生於1923年,已經97歲的她精神矍鑠,表述清晰。她告訴記者,數十載的護墓生涯中,她曾勸誡過想平墳的村幹部,阻止過佔地的村民,也多次將在墳頭嬉戲的孩童趕走……
在江蘇省泗洪縣朱湖鎮的藏橋村後,8座混凝土堆砌的矮矮墳包,從南到北一字排開。墓周邊新植的青松青翠欲滴,為方便祭奠,墓前鋪設了100餘平方米的水泥廣場,道路硬化等工程也在開展。
「老母親年紀大了,我在2005年前後接替她看守這些烈士墓。」正在墓前打掃綠化雜物的臧慶年說,他是邱德平的二兒子,母親年紀大了進城生活,自己就接了班,義務看守烈士墓。「我就住在附近,沒事就過來逛逛,以前是土墳的時候就添添土,現在打掃打掃衛生,幾天不來就覺得少做了點什麼。」
2015年,朱湖鎮人民政府為8座無名烈士墓立了碑,墓志銘上交代了烈士墓的由來。
2015年,當地鎮政府為無名烈士墓立了碑。 劉林 攝
抗戰勝利後,國共和談破裂,國民黨向蘇北解放區大舉進攻,我軍江淮獨立旅第一團、第二團奉命轉移。1946年8月,獨立旅和國民黨107軍孫良成部隊,在孫園、陳圩附近遭遇,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戰鬥,俗稱「車路口」戰鬥,獨立旅傷亡慘重,傷情較重的轉移到位於藏橋村的後方醫院救治,有9位戰士不幸犧牲。
由於我軍急需轉移,未來得及核實犧牲戰士的姓名,就用8口棺材匆匆安葬了他們。
「安葬了烈士後,一位首長將一張『憑據』交給我,大概意思就是由我保管的8口棺材已經使用。」邱德平告訴記者,自己永遠記得當時的場景,九位犧牲的戰士渾身血跡,年紀最大的不過30歲出頭,最小的一位才15歲。「他非常瘦小,我就一遍遍地擦拭他臉上的血汙。」
當時的邱德平是當地婦救會主任,1944年入黨。「我是黨員,首長臨行前給了我憑條,我就有責任看守好烈士墓。」
邱德平年輕時與丈夫合影。(翻拍老照片) 劉林 攝
是什麼樣的信仰讓邱德平數十載如一日義務看守無名烈士墓呢?
「這些犧牲的戰士太年輕了,一想到他們我就特別心疼,我必須要守好他們。」邱德平告訴記者,她的丈夫也是一名解放軍戰士,看到這些犧牲的戰士,就想到自己的丈夫。「你說他在外面為解放事業戰鬥,如果哪天犧牲了,是不是也和這些戰士一樣,連個名字都不知道,家人都不知道他埋葬在哪裡呢?我守好這些墓,要為這些烈士的親人保留一絲尋到親人的機會。」
解放後,經過多次走訪、核實,發現葬於第二座烈士墓的是泗洪縣原盧溝鄉的是藏爾成烈士,這也給了邱德平一些安慰。
現在的無名烈士墓,已經成了當地的紅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很多人前來祭奠。為方便祭奠,村裡發出修繕無名烈士墓捐款倡議。邱德平得知後,執意從其不多的生活費中捐出一萬元,在她帶動下,僅半天時間就募集到3萬餘元資金。「以前我母親身體好的時候,清明節都為前來祭奠的學生們講九位烈士的故事,現在接力棒交給了我,我也要講好這個故事。」臧慶年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