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上午,在江西宜春萬載縣,一群從湖南遠道而來的客人和當地村民一起,前往一座45位無名紅軍烈士的合葬墓祭掃,緬懷先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這些從湖南過來的人們,是湖南徐氏宗親代表。事情起緣於一徐姓紅軍烈士犧牲前贈予當地村民藍真才的一枚銀戒指。這枚男式銀戒,戒面為正方形,上面刻著「徐垂銓章」四個大字,背面刻著「正美」二字。紅軍戰士為何會給藍真才留下一枚銀戒指呢?藍真才的兒媳、現年78歲的曾先華老人對這枚戒指的來歷記憶猶新。
萬載縣茭湖鄉上峰村村民 曾先華:這個戒指是紅軍拿的,送給我家公的。
曾先華老人說的紅軍正是1933年4月「株木橋大戰」中受傷的徐姓紅軍,當時被安置在茭湖鄉上峰村的紅三醫院救治。
萬載縣茭湖鄉上峰村村民 曾先華:紅三醫院就駐紮在這裡,傷員也在這裡,徐班長眼睛受傷了,疼,我家公拿了雞蛋給他擦了眼睛,還抓了石蛙和泥鰍給他吃,徐班長就拿了這個戒指給我家公,後來(1934年)就犧牲了,拿了戒指沒幾天就犧牲了。
直到徐姓紅軍犧牲,也無人知道他的確切姓名。當地村民將他與其他無名烈士一道集中安葬,自發守護無名烈士墓。
從1950年開始,村民凌端清的父親就開始守護烈士墓,這麼多年來,他們家人風雨無阻都來祭掃、緬懷。
萬載縣茭湖鄉上峰村村民 凌端清:到1950年解放了,我父親也長大成人了,所以到1950年的時候他就開始祭掃,那時候他就拿鐵鏟、鐮刀為紅軍烈士墓除草、開溝排水。
徐姓紅軍烈士傳下來的戒指經過湘贛兩省媒體報導之後,徐氏宗親在湖南瀏陽、平江廣泛徵集線索,幫助尋找徐姓紅軍的家屬或者後人,但目前仍未找到確切身份信息。
萬載縣湘鄂贛革命紀念館原支部書記 王練:村民們自發守護無名烈士墓,說明了萬載人民與當年紅軍的濃厚感情,村民們的世代守護,體現了革命精神、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
(編輯 黎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