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魚水情!江西萬載縣村民自發世代守護無名烈士墓

2020-12-23 央視新聞

8月1日上午,在江西宜春萬載縣,一群從湖南遠道而來的客人和當地村民一起,前往一座45位無名紅軍烈士的合葬墓祭掃,緬懷先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這些從湖南過來的人們,是湖南徐氏宗親代表。事情起緣於一徐姓紅軍烈士犧牲前贈予當地村民藍真才的一枚銀戒指。這枚男式銀戒,戒面為正方形,上面刻著「徐垂銓章」四個大字,背面刻著「正美」二字。紅軍戰士為何會給藍真才留下一枚銀戒指呢?藍真才的兒媳、現年78歲的曾先華老人對這枚戒指的來歷記憶猶新。

萬載縣茭湖鄉上峰村村民 曾先華:這個戒指是紅軍拿的,送給我家公的。

曾先華老人說的紅軍正是1933年4月「株木橋大戰」中受傷的徐姓紅軍,當時被安置在茭湖鄉上峰村的紅三醫院救治。

萬載縣茭湖鄉上峰村村民 曾先華:紅三醫院就駐紮在這裡,傷員也在這裡,徐班長眼睛受傷了,疼,我家公拿了雞蛋給他擦了眼睛,還抓了石蛙和泥鰍給他吃,徐班長就拿了這個戒指給我家公,後來(1934年)就犧牲了,拿了戒指沒幾天就犧牲了。

直到徐姓紅軍犧牲,也無人知道他的確切姓名。當地村民將他與其他無名烈士一道集中安葬,自發守護無名烈士墓。

從1950年開始,村民凌端清的父親就開始守護烈士墓,這麼多年來,他們家人風雨無阻都來祭掃、緬懷。

萬載縣茭湖鄉上峰村村民 凌端清:到1950年解放了,我父親也長大成人了,所以到1950年的時候他就開始祭掃,那時候他就拿鐵鏟、鐮刀為紅軍烈士墓除草、開溝排水。

徐姓紅軍烈士傳下來的戒指經過湘贛兩省媒體報導之後,徐氏宗親在湖南瀏陽、平江廣泛徵集線索,幫助尋找徐姓紅軍的家屬或者後人,但目前仍未找到確切身份信息。

萬載縣湘鄂贛革命紀念館原支部書記 王練:村民們自發守護無名烈士墓,說明了萬載人民與當年紅軍的濃厚感情,村民們的世代守護,體現了革命精神、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

(編輯 黎佳易)

相關焦點

  • 97歲老人看護無名烈士墓數十載:世代講好他們的故事
    邱德平講述數十載義務看守無名烈士墓情形,對很多細節記憶猶新。 劉林 攝中新網宿遷4月1日電 (記者 劉林)「這裡埋葬的都是英雄,是為了解放事業犧牲的戰士,我們現在的好生活是怎麼來的?都是這些烈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的墳不能平。」
  • 河北故事|河間小村莊81載深情守護烈士英靈
    烈士們為國捐軀,鄉親們自發守護烈士忠骨並建起革命烈士墓地,2016年這裡被命名為「英烈園」,目前已經成為河間市愛國主義教育和滄州市國防教育基地。重修立碑,向革命先烈致敬一代又一代堅持祭掃烈士墓,北留路東村的鄉親們以自己的方式深情守護烈士忠骨。
  • 為什麼三代人在深山裡,為一座無名紅軍烈士墓,苦守84年?
    為什麼3代人在深山裡,為一座無名烈士墓苦守84年?讀了《澎湃新聞》關於湖南一家三代為紅軍烈士在深山守墓的故事,突然有了感慨,想寫一點文字。這是一座無名烈士墓,一位紅軍戰士躺在這裡已經有84年了。而守墓人從最初的謝忠芝,到他的兒子謝臣明,到如今的謝紅軍。
  • 菏澤一社區黨支部書記幫無名烈士回家
    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佃戶屯街道張和莊社區內有一處烈士陵園,蒼松翠柏之間安放著100多塊墓碑,碑上的字幾乎都一樣: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二十三師,無名烈士。他們都是在70多年前的解放戰爭中犧牲的戰士。1947年底,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發起菏澤戰鬥,張和莊是戰地醫院。
  • 守護烈士忠魂 一個都不能少
    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對全市近千座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開展專項保護守護烈士忠魂 一個都不能少如皋是革命老區,有著輝煌的革命鬥爭歷程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全國較早傳播革命火種的地區之一,素有「華東紅色革命搖籃」之稱。
  • 一家三代73年,守衛無名烈士墓,2018年烈士身份終於被揭開
    一家三代堅守73年,守衛無名烈士墓,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烈士身份終被解開。守墓者的使命也終在多年之後得到了完成。三代守墓者在山西平遙的一個小山村中,有兩座同時建起來的墓地,他們都是屬於已經犧牲的我軍戰士的墓地,不知是何時出現的,當地的村民只知道這是當時在此地區駐守的部隊留下的,兩人是同時犧牲的,最後經過部隊的安葬後他們的墓地就安置於此。
  • 清明,致敬為英烈守墓的他們!
    在四川省南部縣漏米巖村,一座紅軍墓依山而立。從1933年起,村民陳修昆家幾代人接力守在墓旁。如今,接力棒交到第四代人馮煉手中。在距離馮煉家十幾米的地方,有一座墳塋,墓碑上面寫著「紅軍劉連長墓」。在這座墳塋後的長坪山上,800多座烈士墓依山林立。從1933年至今,馮煉一家四代人已經在「紅軍劉連長墓」旁守護了86個春秋。
  • 犧牲70年 13位無名烈士知是誰?
    白軍社向烈士墓鞠躬70年過去了,13位烈士的事跡,被駐晉城市陽城縣東哄哄村的扶貧隊員白軍社無意間發現。11月15日,他通過新浪微博發出「尋找十三位無名烈士」的帖子,幫助尋找13位烈士的部隊、家鄉和親人。  一次聊天引出往事  「在陽城縣西南山區的董封鄉東哄哄村,一片草木茂盛的山崗上,掩埋著13位無名烈士。他們是當年為保護鄧小平政委而壯烈犧牲的。
  • 467年,浙江「神秘」家族世代守護一座明代墓!
    世代離村索居只為守著祖先墓裡的人,是胡如英的「太公」。但他並不清楚,太公跟他之間,究竟隔了多少代人。他只知道,太公是明代的。沒關係。模糊、遙遠,都沒關係,只要這是我們的太公,是我們的祖先就可以了。胡家獨門獨戶,離最近的村莊也有4公裡左右。自胡如英記事起,就住在這裡了。
  • 《半條棉被》上映 再現長徵苦難輝煌、軍民魚水情深
    電影《半條棉被》由孟奇編劇、執導,童蕾、陶慧、劉暢、陳衍利、葉新宇、孫亮聯袂出演,該片以紅軍長徵為歷史背景,以三個女紅軍戰士和沙洲村民徐解秀之間的故事為主線,生動描述了紅軍長徵的苦難輝煌,深刻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的革命情懷。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深情講述了一段關於「半條棉被」的溫暖往事。
  • 【益動社區•幸福惠南】「軍民魚水情深 共建美好家園」公益系列活動圓滿開展
    「軍民魚水情深 共建美好家園」公益系列活動
  • 走訪慰問武警官兵 再續軍民魚水情深
    走訪慰問武警官兵 再續軍民魚水情深 20-07-29 16:38 來源:中國甘肅網 編輯:任磊
  • 他們為烈士守墓,從青絲到白頭
    然而,他以自己63的堅守,實踐了對英烈的承諾,默默地為11位無名烈士看墓守靈。63年,他從白天守到夜晚,從春天守到冬天,從青年守到老年,直至生命最後一刻。他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俺們今天的好日子,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怎麼能忘記?他們活著的時候,俺沒有機會報答,現在終於可以為他們做點事情這是一份終生難以放下的牽掛。」
  • 江西萬載縣中小學收取課後託管費549元,家長為什麼不樂意?
    近日,江西某地學校把不交託管費的學生趕出教室一事引起網友們關注。根據家長的反饋稱,2020年1月6日,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中小學催學生交549元的託管費,如果不交託管費的學生不得託管,而且必須籤訂安全承諾書,家長表示很不理解。江西省萬載縣良福小學下午正常放學時間為下午3時50分。但是,很多家長覺得放學太早,家長們都還在上班,沒人接送孩子。
  • 志願者探訪「新莊中國兵墓」,擬為於抗戰犧牲的無名烈士重新修墓立碑
    易傳榮一邊哭一邊偷偷和村民們把他們的遺體收斂起來,葬在自己家的祖墳裡。此後,每年的清明節,易傳榮都會在祭掃自家祖墳的同時,給兩名中國兵掃墓、燒紙。易傳榮1969年的時候去世了,邵翠明就從公公易傳榮那裡接過了守護的「接力棒」。她知道公公做了一輩子的事,她也會繼續做。今時寧靜的村莊,昔日曾是南京保衛戰外圍最慘烈的戰場。
  • 軍民攜手魚水情 軍政團結暖冰城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同駐哈部隊一道,堅持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強化使命擔當,促進軍地共建,譜寫出軍政軍民團結奮進的時代新篇。哈市不斷完善雙擁工作機制,及時調整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大力發展市、區、街道、社區四級雙擁組織,實現雙擁創建規範化、常態化;全力服務保障部隊建設,針對駐哈部隊需求,主動辦實事、出實招;認真落實各項優撫、安置政策,紮實開展國防教育,大力弘揚擁軍傳統,立足實際逐步提高撫恤補助標準;深入開展「雙擁在基層」「雙擁志願單位」建設等活動,推動社會化擁軍向縱深發展,居民社區和各類企業自發組織的雙擁共建活動形式多樣
  • 江西萬載縣命案嫌犯逃亡畫面曝光:身穿迷彩服,逃進鄉間小道草叢
    新京報訊(記者 羅振宇)11月18日,新京報記者獲取的一段視頻顯示,江西萬載縣某養生會所命案嫌犯身著迷彩樣式服裝,在豐城市某鄉間小道上迅速逃進草叢。豐城各重要路口均已設卡排查,並出動民兵及當地幹部晝夜持棍巡邏。目前,追捕工作仍在進行中。
  • 電影《半條棉被》正式上映「半條棉被」見證軍民魚水情
    三湘都市報記者 袁雋永 一條棉被,剪成兩半,見證著深厚的軍民魚水情。9月4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廣播影視集團主辦,瀟湘電影集團承辦,講述長徵溫暖往事的電影《半條棉被》湖南首映式舉行,作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影片,《半條棉被》已被列為2020年湖南省「光影鑄魂」電影黨課的推薦片目,即日起將在各大院線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