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號看閬中
在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四川閬中籍戰士蒲仕平在戰鬥中不幸犧牲。戰爭結束後,遠在千裡之外的父親蒲運海盼著與兒子團聚,等來的卻是一張《烈士證明書》。沒看見兒子的遺體和墓碑,固執的老人堅持尋找了38個年頭,依然杳無音信。
3月27日,記者獲悉,在眾多好心人的幫助下,在雲南烈士陵園裡發現了蒲仕平烈士的墓碑。得知這一消息後,已經86歲高齡的蒲運海激動地落下了眼淚,他告訴記者,趁自己還走得動,想去看看埋骨他鄉的兒子……
兒赴戰場 父親等到一張烈士證明
早些年,人們都羨慕蒲運海命好,24歲就有了一大一小兩個兒子,妻子溫柔嫻淑,母親善良慈祥。然而造化弄人,27歲時, 蒲運海妻子因病去世,當時二兒子蒲仕平只有三歲。
為了孩子和老母親的幸福,蒲運海沒有再娶,守著母親和兩個兒子,一家四口相依為命。蒲運海起早摸黑,撐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母親去世後,他又將兩個孩子撫養成人。1976年,有著遠大理想的蒲仕平選擇了報國參軍,然而才剛剛3年時間,卻傳來年僅24歲的兒子在戰場上犧牲的噩耗。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蒲運海堅強的撐了下去,他希望兒子犧牲後,能夠落葉歸根。1979年春天,蒲運海對前來慰問安撫他的部隊首長及當地相關部門領導提出:想去看看在戰場上犧牲的兒子。而當時戰爭還沒完全結束,蒲運海的願望根本無法實現,沒有看到兒子的任何遺物,蒲運海捧著一紙《烈士證明書》肝腸寸斷。
這一等就是38年,蒲運海從人生的中年等到了老年,腰馱了,頭髮也白了。「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見到我的兒子,哪怕只有墓碑,為他掃掃墓也好。」蒲運海雖然年事已高,但渴望在有生之年到兒子的埋骨地,親手為兒子掃墓的心願卻一直沒有改變。
多方援手 老人找到兒子埋骨地
為了尋找兒子的埋骨地,蒲運海先後多次前往民政部門查詢,都因時間太過久遠,也沒有兒子部隊和戰友的聯繫方式而宣告失敗。近年來,隨著通訊工具的迅猛發展,信息得以快速匯聚和擴散,為尋找蒲仕平烈士提供極大的方便。
2016年冬,曾在閬中市政府機關工作的蒲仕川偶然在網上看到雲南烈士陵園祭拜英烈的帖子後,馬上和發帖人取得了聯繫。當《尋找蒲仕平烈士》的消息經微信傳播後,立即引起了當年參戰老兵的關注,雲南省當地愛心人士積極行動,先後多次前往文山州及紅河州烈士陵園逐一走訪查詢。
在屏邊縣烈士陵園中,只有一座烈士墓上的名字和籍貫為:四川省閬中縣(註:現為閬中市)。這座沒有具體鄉鎮的烈士墓引起了愛心人士的注意,但墓碑上烈士的名字叫「卞仕正」與蒲仕平三字相差甚遠,愛心人士根據墓碑上刻留的部隊番號和戰役簡介,通過多種渠道聯繫到了當時參戰人員及閬中市民政部門,對烈士身份進行確認,經閬中民政部門核實,閬中籍參軍人員及烈士名冊上均無此人,只有蒲仕平烈士至今沒有找到墓地。
雲南的愛心人士又將烈士墓碑拍照後發到蒲仕平生前的戰友及委託尋找人手中,墓碑上的照片清晰可見,大家一下就認了出來,墓中安葬的烈士正是當年在戰場上犧牲的蒲仕平!當蒲運海老人看到自己兒子的照片後,雖早有準備,但還是忍不住抹眼淚。
最大心願 赴雲南為兒子掃墓
蒲仕平為何變成了「卞仕正」?曾經當過教師的蒲仕川道出了原委。原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流行簡體字,標準的蒲字被簡寫成「卞」字,平字變正字可能是寫有軍人個人信息的部位殘損或模糊造成。簡體字刻上墓碑,讓烈士的親人苦尋了38年, 在這一刻終於畫上了句號。
儘管38年過去了, 當年和蒲仕平一起浴血奮戰的參戰老兵並沒有忘記長眠雲南的英雄和他們的親人。「蒲仕平的父親還健在,今年都86歲了。」2017年春節,全國各地的參戰老兵紛紛給「父親」蒲運海打去電話,問寒問暖,關懷備至。蒲仕平烈士當年的戰友還不辭辛勞,千裡迢迢趕往四川省閬中市涼水鎮薛家溝村看望慰問蒲運海,送去了參戰老兵們的一片心意。
兒子的戰友們和愛心人士的關懷給蒲運海老人莫大的心靈安慰, 讓他度過了38年來最寬心的一個新春佳節。「趁著自己現在還能走, 我想親自為兒子掃墓,告訴他,父親來看他了。」蒲運海說。
據了解,在蒲仕平犧牲後,閬中市也為烈士父親提供了政策性的優撫保障,近年來,又為老人辦理了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 確保了老人衣食無憂。
時隔38年「爸爸看你來了」 86歲老父親帶故土從四川到雲南撒在烈士兒子墳頭「平兒啊,爸爸看你來了!」4月2日,歷時兩天多上千公裡的奔赴,四川省閬中市86歲的烈士父親蒲運海,終於來到了雲南省屏邊縣烈士陵園。盼了38年,他終於站在了兒子蒲仕平的墓前!
手捧菊花的蒲運海人在兒子的墓前佇立良久,突然失聲痛哭:「兒啊,我來看你了,30多年都沒把你找到,你媽走得早,小時候後我把你抱在懷裡長大,如今你卻躺在這裡……我這次就是專門來看你啊!」老父親扶著墓碑熱淚長流,雙手顫抖著把從家鄉帶來的泥土撒在兒子的墳頭,用紙巾一遍又一遍擦拭著墓碑上兒子的名字,半晌後才依著兒子的墓碑坐了下來。
父愛如山,這動情的一幕讓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潸然淚下。
1976年,閬中小夥蒲仕平參軍報國。3年後,年僅24歲的蒲仕平不幸犧牲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場上。
1979年春天,蒲仕平的父親蒲運海對前來慰問安撫他的部隊首長及當地相關部門領導提出:想去看看在戰場上犧牲的兒子。然而當時戰爭還沒完全結束,蒲運海的願望根本無法實現,也沒有看到兒子的任何遺物。捧著一紙《烈士證明書》,蒲運海肝腸寸斷。
誰知,這一等就是38年!
2017年春節,在川滇兩地眾多愛心人士的幫助下,86歲的蒲運海老人終於得知兒子的埋骨地,「趁著現在還能走,我想親自為兒子掃墓,告訴他,父親來看他了。」蒲運海說,親自去給兒子掃墓是他餘生最大的心願。
閬中市愛心聯誼會在得知老人這一心願後,當即與其親屬取得聯繫,決定免費用專車護送烈士親屬前往雲南屏邊縣烈士陵園掃墓,全程費用由閬中市在外的鄉友贊助。
經過多方準備,3月31日,愛心車輛載著蒲運海老人及3名親屬從四川閬中出發,前往雲南省屏邊縣。臨行前,蒲運海老人特地在老屋前帶上一捧泥土裝進玻璃杯裡帶在身邊:「兒子離家已經有40多年了,他一定很懷念故土。我要把泥土帶去雲南灑在他的墓前。」
「再次感謝所有好心人的幫助,沒有他們,或許這輩子我都無緣再跟兒子見面。」蒲運海老人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