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照《死吻》的背後,是無數少年烈士的不甘和戰地護士的悲慟

2021-01-18 秦思君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從古至今,因為或反擊或主動出擊等各種原因,我國土地上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戰爭。無數英雄和帝王從戰爭中站了起來,但同時,在他們的背後,有無數的英魂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一個有一個的戰場上,正是無數的英雄們為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抗美援朝的戰爭當中,戰士黃繼光用自己的血肉身軀為身後的戰友們爭取了更多的生存機會。

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讓無數人印象深刻,但鮮少有人知道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勝利之後,雲南的悲慘命運其實並沒有得到停止。針對越軍一直在邊境線上侵騷的行為,我軍再次對越軍發起了持續性的反擊與防守,因為被侵佔的地點是雲南老山,因被稱為老山戰役。

戰況慘烈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老山戰役的開端是非常慘烈的,它以雲南邊境上無數被越軍欺壓得被迫搬家,被迫住進巖洞的民眾為開端,以我邊境軍民死傷數百人為開端。為了徹底將越軍打退,讓越軍不敢再犯,這場戰役持續了九年。

「5年來,越軍不斷地向中國境內農場、村寨、學校開槍開炮、發射各種槍彈4萬餘發。」在1984年4月28日的老山收復戰雖然讓我國成功收復了老山和者陰山,但並沒能打消越軍的侵犯之心。

在這之後,越軍多次反攻,在對方的攻擊和我方的反擊當中,雙方互有往來,而老山的數個高地也處在來回易主當中。

老山戰場照《死吻》拍攝在1986年,那一年包括第47軍所屬部隊、「第21軍61師,蘭州軍區炮兵第1旅」在內的數個部隊先後進入「文山、硯山兩縣集結駐訓」。

為了保衛雲南邊境人民,我軍在長達九年的老山戰役裡一直派遣軍隊進駐雲南輪換守防。在當時,因為我軍有炮位偵測雷達,所以越軍的火炮每每剛一出膛,我軍就有數個火炮轟向了越軍炮位,在這種炮火上佔不到任何優勢的情況下,越軍決定「遊擊襲擾,消耗我有生力量。」

1986年47軍在老山戰區的作戰期間,雖然讓越軍傷亡慘重,但同樣也因為越軍的頑強不屈,讓我軍「負傷892人,犧牲149人。」這場慘烈的老山之戰讓無數英雄在戰場上先後離去,與救護隊女戰士張茹一起拍攝照片《死吻》的戰士就是其中一個。

生死一線

「我沒有為家鄉父老丟人,你們的兒子是光榮的。」在《死吻》中被拍攝的軍人,同樣也是在老山子戰役中英勇犧牲的戰士,是「原步兵第421團五連副班長」趙維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只想看看家鄉的方向,只想最後感受一下溫暖。

趙維軍副班長之前被地雷所炸傷,當時只能現先他的雙腿截肢。在截肢的兩三天之後,因為戰區條件較為惡劣,傷亡將士較多,趙維軍副班長的傷口開始感染。據救護隊女戰士張茹的描述,當時的情況非常危急,「直升飛機盤旋了三四個小時下不來」,她們只能抬著擔架「苦苦地等。」

女戰士張茹1965年出生,1983年10月在西安入伍後,在原步兵第139師醫院擔任衛生員。早期的經歷讓她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在1985年11月的時候,她跟隨同事「赴滇參加對越防禦作戰。」

在去到老山戰場之後,在擔任「戰地女子救護隊」的隊員期間,她始終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多次參加了最危險的一線搶救行動,並且深入到前沿陣地上送醫藥物品。

在救護五連副班長趙維軍的過程當中,張茹一直盡心盡力,在苦等直升飛機的時候,趙維軍突然問張茹等人,「護士姐姐,蘭州是哪個方向?」

蘭州不僅是他家人所在的方向,同時也是他最後希望去往的方向。張茹等人將他的擔架朝向西北方向之後,趙維軍戰士對西北方說出了最後的話,在對家人說完遺言之後,他奄奄一息地說,「姐姐,我還是不爭氣,我不行了,我可以擁抱一下你們嗎?」

永遠銘記

「我迅速俯下身把他抱起來,他的頭就倒在了我的懷裡。」這一段記憶在張茹戰士的腦海裡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那樣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在她的手中離去,而就在不久前,這個生命還在戰場上熱血奮戰、揮灑汗水。

老山戰役之後,趙維軍戰士被評為一等功,張茹戰士被評為三等功。趙維軍戰士的英勇事跡和愛國精神鼓舞了無數將士,也讓他獲得了許多榮譽,但遺憾的是,他再也不能知道這些了。

張茹戰士從老山戰役退下來之後,一直去往各個有家人死在戰場上的家庭,在為他們送去慰問物資的同時,也用自己的溫暖話語向他們表達自己的由衷敬佩。「在二十多年來,她以行動詮釋了《死吻》的內涵,至純至真,至善至美。」

在《死吻》的照片當中,金黃色的光芒凝聚在兩人輕微相觸的臉龐之上。讓人被這幅唯美的景象所打動的同時,又為兩人背景上慘烈的戰場所心驚。

在祭奠趙維軍戰士時,張茹帶著哭腔嗓音沙啞地說,趙維軍就這樣「走完了他18歲的生命歷程。」在死亡之前,身體漸漸變冷,漸漸感覺思緒開始不受自己的控制。

想到讓自己守護了一輩子的國家就在腳下,而家人卻不在身邊,感到寒冷的趙維軍戰士希望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感受到一點點溫暖。看著這個年紀尚小的小戰士,張茹用她的善良給予了他生命最後的溫暖。而在這之後,張茹並沒有停下她的腳步。

數年的時光裡,張茹開始了一場「使命之旅」,她希望用她的行動來給那些烈士家屬帶去哪怕一絲絲的溫暖。在後來的數年時光裡,她帶領著無數被她所感染的人們走進了無數痛失親人的家庭當中,讓那些人感受到世間的愛與溫柔。

小結:

「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如果說入伍參加戰鬥,在危急時刻數次奔赴前線陣地是張茹戰士工作認真負責的體現,那麼在離開戰場之後,始終堅持給無數烈士家屬送去溫暖就是她大愛無私的體現。

和趙維軍的那張《死吻》雖然事發突然,但《死吻》背後所的精神卻一直在持續,那代表著張茹戰士的善良心靈和大愛無疆。在那樣血肉橫飛、炮彈轟炸的戰場上,她看著這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在自己的懷裡漸漸冷卻,內心無比震撼。

親身奔赴前線的張茹戰士見證了無數生命的逝去,她「多次參加一線搶救傷員任務,參加了救護一等戰鬥英雄徐良、「排雷大王」駱牡淵等救護行動。」在戰場上她無懼生死,一心只想從死神的手下多搶回幾個戰士的生命。在她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光芒無比耀眼且強大。

1986年的老山之戰讓無數英雄們被迫永遠的離開這個世界,在那場老山之戰中,戰場照《死吻》令人觸目驚心,本應該殘酷血腥的戰場卻因為這張溫情的《死吻》帶去了一絲溫暖。女戰士張茹在這之後,一直奔走在「使命之旅」中,奔走在烈士家屬的心中,為他們帶去慰藉。

相關焦點

  • 犧牲醫護,當以烈士待之!受傷醫護,當照軍功撫恤!附議者轉!
    郎送妻子上戰場,兒別母親再出徵當大家都在躲避的時候逆行者深夜集結,奔赴前線女兒剪髮,送走孩子,淚別爹娘請戰書,生死狀,豪言壯語震河江而,每一個堅強的背後 哪個不是掩面淚流不是醫生護士,怎能體會這生命的負重因為這裡是戰場
  • 【拂曉紀實】巍巍老山祭忠魂——當年雲南邊境保衛戰烈士洗消火化寫真
    於是,我拿起悲痛的筆將烈士們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和一個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記錄下來,寄給一些新聞媒體。鑑於當時戰場環境比較複雜,硝煙炮火正濃,為了穩定軍心、鼓舞士氣,避免過多渲染慘烈的戰場景況、以此給參戰官兵及其親屬帶來心理上的痛苦和一些負面影響,不少報刊都紛紛退回稿件並回覆:雖然稿子內容豐富鮮活、事跡生動感人,但不宜刊發。
  • 戰地攝影師 Don Mccullin
    1935-Don McCullin,著名的英國戰地記者,被公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作為瑪格南圖片社的成員,他的戰地生涯長達18年,足跡遍及剛果、柬埔寨、越南、奈及利亞、印度、巴基斯坦、撒哈拉和北愛爾蘭等世界各地,無數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甚至曾被關入烏幹達阿敏的死亡監獄,記錄了殘酷的戰爭和暴力,並將圖片發表在世界一流的雜誌上,獲得過「華沙攝影金牌獎」、「世界新聞攝影家獎」等許多獎項,成為戰爭攝影中的著名攝影家。
  • 新《亮劍》戰地護士穿緊身裙,李雲龍:這是過家家?
    自2005年上映至今,已經過去了15年,在這期間湧現過無數的抗戰影視作品,但《亮劍》卻依舊「長盛不衰」,甚至在今天它依舊是大多數人心中的國產抗戰劇巔峰。但《亮劍》中也有一些和「抗日神劇」一樣的「尿性」,例如一開場:李雲龍只有500人,但他卻打掉了坂田的3000人…可即便《亮劍》有一些「抗日神劇」的性質,但不可否認它依舊經典。
  • 《東方戰場》李沁謠化身戰地記者
    劇中,青年演員李沁謠飾演戰地記者蘇婭,她以一個記錄者的視角見證了硝煙四起的戰爭年代。同時,蘇婭與李天白之間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劇中的一大亮點。  《東方戰場》自開播以來,真實而精彩的劇情引起了廣大觀眾熱議。918事變、江橋戰役、騎兵大戰、淞滬會戰、長城抗戰……一幕幕觀眾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逐一展現於螢屏之上,再度燃起了人們對那段崢嶸歲月的真摯追憶。
  • 戰地攝影師的武器!那些勇敢男人背後的故事
    在戰場上,軍人手中的武器是槍與炮,而與他們並肩作戰的戰地攝影師手中有的只是一臺小小的相機和膠捲而已,相機和膠捲雖然不能製造硝煙,但是卻能讓這些意志的記錄永存於世。我不知道這款機器是不是真的有很多戰地攝影師用,畢竟它誕生在Leica M和Nikon F的時代,但這樣的相機,在戰場上絕對也是非常實用的,畢竟,它可以拍72張啊!至少換膠捲的時間減少了。Pen F最經典的這幅廣告照片中的攝影師就是尤金·史密斯。
  • 聯贊活「烈士」李玉安老英雄
    聯贊活「烈士」李玉安老英雄1.王海順(巴彥 )戰火難銷鐵骨,剿蔣援朝,松骨峰前拼一死積功更鑄軍魂,埋名俯首,英雄譜上炳千秋 2. 王漢恩(牡丹江)抗美援朝,偉岸身軀成典範檢斤敬業,平凡歲月鑄英雄31.於開泉(慶安)擔使命,戰場殺敵,看似痴人也鑑初心,家鄉隱譽,實則好漢哉32. 張泓泉(佳木斯 )戰地英雄,陷陣揚威,諴口不言功顯赫無心利祿,埋名隱姓,盡責履職業輝煌 33.
  • 新《亮劍》戰地護士穿緊身裙
    這部抗戰劇不僅有偶像劇的影子,很多情節都讓人無法接受,如戰地護士穿緊身裙,打耳洞,穿高跟鞋等雷人場景,甚至打髮膠成為了全體男演員的標配。高偉光飾演的郭勳魁甚至還在戰場上悠閒地喝咖啡演員在戰場上的表現也很誇張
  • 戰地攝影師的武器!那些世上最勇敢男人背後的故事
    在戰場上,軍人手中的武器是槍與炮,而與他們並肩作戰的戰地攝影師手中有的只是一臺小小的相機和膠捲而已,相機和膠捲雖然不能製造硝煙,但是卻能讓這些意志的記錄永存於世。我不知道這款機器是不是真的有很多戰地攝影師用,畢竟它誕生在Leica M和Nikon F的時代,但這樣的相機,在戰場上絕對也是非常實用的,畢竟,它可以拍72張啊!至少換膠捲的時間減少了。Pen F最經典的這幅廣告照片中的攝影師就是尤金·史密斯。
  • 「影片背後的故事」《私人戰爭》揭秘離上帝最近的職業:戰地記者
    該片是在《名利場》撰寫的戰地女記者瑪麗·科爾文生平事跡文章基礎之上進行創作的,帶我們窺探了科爾文每篇報導背後的狀況,其或許只是報紙上的一欄,只是一些文字和幾張照片,但電影還原了現場的衝擊真相,也為普通大眾揭開了戰地記者這個離上帝最近職業的神秘面紗。戰地記者又稱「隨軍記者」,是新聞工作者中的一種職業分工。他們根據親身經歷和見聞所採寫的戰地現場新聞或目擊新聞就是戰地報導。
  • 中國退役軍人丨安振江:戰場餘生不了情
    戰場歸來後,他一直沒有忘記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堅持常年到烈士陵園看望和祭奠犧牲的烈士,足跡走遍雲南、廣西的16座烈士陵園,並為2000多位烈士墓碑貼上遺照,常年探望傷殘戰友和烈士父母,替戰友盡孝,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老兵的家國情懷和與戰友的生死情義。
  • 克裡米亞戰場的護士——瑪麗·希科爾
    但在克裡米亞戰場上還有另一位與她一起並肩服務的護士——瑪麗·希科爾(MarySeacole,1805—1881),她的名字在戰後一度被人遺忘。直到20世紀70年代,英國才有人記起這位女性。她一度成為黑人護士、人權機構和婦女解放運動的象徵。兩位救死扶傷的「夜鶯」,一人被銘記,一人被遺忘,箇中緣由是為何?
  • 這六部戰爭紀錄片,告訴你真實戰場的殘酷
    為了尋找其中的原因,他開始試著採訪其他戰地記者,讓他們在鏡頭前述說自己在戰場上的經歷、恐懼、悲傷。接受採訪的對象包括了過去幾十年來最有聲望的戰地記者,其中有幾位普立茲獎得主,他們坦誠地分享那些最糟糕的噩夢,如被ISIS綁架、在敘利亞受傷、在世界各地失去自己的朋友……影片從獨特的視角檢視戰爭的無情和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以戰地記者的精神創傷為主題,具有濃烈的人文關懷色彩。
  • 她是世界第一位戰地攝影女記者,卻被世界遺忘在男人的背後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格爾達前往西班牙巴塞隆納,與卡帕和另外一位著名的戰地攝影師大衛一起報導戰事。格爾達也因此獲得了Lapequeñarubia的綽號(「小金髮女郎」)。他們在阿拉貢東北部和科爾多瓦南部一起報導這場內戰。塔羅的攝影作品:
  • 難忘為黃繼光烈士整理遺容《閃亮的名字》今晚致敬志願軍英雄
    ,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不舍晝夜,奔波著照顧傷員,而她也是電影《上甘嶺》中用嘴為傷員排尿的王蘭的原型人物。今晚,紀實尋訪類節目《閃亮的名字》推出特別節目,王清珍和當年親歷抗美援朝戰場的中國志願軍們以及他們的親友通過電視熒幕,通過他們的回憶,向我們展示這場讓世界對新中國刮目相看的戰爭,更讓我們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和平盛世。
  • 《戰地春夢》——原來海明威是個直男
    看了根據《永別了,武器》改編的電影《戰地春夢》,我就覺得女主凱薩琳是個傻白甜,男主亨利是有海明威的影子的,或者說是他心中理想男人的形象。在他的作品裡男主大部分是硬漢形象。這是一部有著自傳性質的作品。     一戰本沒有美國什麼事,男主亨利卻千裡迢迢趕去義大利,作為戰地救護志願者隨部隊進退。雖然身在前線但戰爭卻似乎離他好遠。正如他自己所說 「哼,我知道我是不會死的。不會死於這次戰爭中。
  • 悲慟!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朝鮮戰場,陳紹昆任志願軍第39軍116師政治部主任,參與指揮所屬部隊參加抗美援朝著名的雲山戰役。韓戰進入尾聲時,他調任115師政委,師長是王扶之,兩人密切配合,部隊反空降反登陸準備充分,讓美軍無隙可乘,為和平談判創造了有利條件。陳紹昆回憶戎馬生涯,十分感慨:「我經歷了14年的革命戰爭,一直在一線帶兵作戰,參加大仗惡仗無數,身邊不斷有戰友倒下,我竟然從來沒有負傷。
  • 周末看電影 [戰地攝影師]拍照的死神
    於是,義無反顧,他成為了一名戰地攝影師。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他參加了科索沃地區平民的葬禮,用一張張悲慟的臉龐摩擦我們眼睛;我們看到了雅加達鐵路邊上的殘疾人,是如何與妻子和四個孩子誰在鐵路邊的貧屋裡,日復一日,渾然無覺;我們看到了非洲剛果共和國的難民,餓得瘦骨嶙峋,掙扎在人與畜生之間,不堪受苦。
  • 我的男孩——謹以此紀念17歲戰地攝影師
    ——謹以此悼念十七歲的戰地攝影師巴拉卡特麥克阿瑟說,幸運的是,我們只會失去一次生命。這句話深刻地闡述了生命的珍貴,而現實的相當一部分人,恨不能掛長繩於西天,系此西非之白日,生命的意義在於尋找生活的出口,尋求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