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電影 [戰地攝影師]拍照的死神

2021-02-16 看電影雜誌

地攝影師]一片圍繞詹姆斯·納切威的職業生涯,記錄了他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讓我們見證這一高危職業的真正面目。他每天採集著悲傷的淚水,給世人帶來鮮為知曉的慘絕人寰,建立起獨屬於自己的、由影像構建而成的「苦難博物館」。

[戰地攝影師]War Photographer

導演:克裡斯蒂安·弗雷Christian Frei

主演:詹姆斯·納切威James Nachtwey/克裡斯汀·阿曼波Christiane Amanpour/漢斯-赫曼·卡萊爾Hans-Hermann Klare

出品:瑞士

年代:2001

推薦指數:★★★★

適宜人群:攝影愛好者

關於導演:在旁人眼裡,詹姆斯·納切威或許是一個帶來死亡訊息的不詳之人,但在看過本片之後,相信許多人會改變對戰地攝影師這一職業的看法。他是個勇敢的瘋子,一個有擔當的職業攝影師,一個「拍照的死神」,卻始終只是遙望著那把鐮刀,而從未舉起。


高危職業

這年頭,凡自負著有顆文藝心腸的男男女女都會操起一把單反或雙反,沒事就到落滿枯葉的街道上,一個勁地按下快門,並把自己的攝影作品發到各個社交網站上,博來無數個有心或無意的讚嘆。然而,他們與遠在大洋彼岸的詹姆斯·納切威,即本片的主角相比,簡直都弱爆了。納切威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看到了大量從越戰現場傳回國內的照片後,立志成為一名攝影師。在他眼裡,攝影不能僅僅是按下快門,記錄著歌舞昇平,或是滿足著自己的小資情緒,而應該兼顧著通過真實的力量改變世界的重任。於是,義無反顧,他成為了一名戰地攝影師。


轉戰職業後,他去過科索沃,去過中東,到過印度尼西亞,到過南非,來到烏幹達,來到剛果……他在世界上每個充滿硝煙與苦難的角落出現,為的只是將這些沒有被主流媒體記錄在案並向公眾發布的現實記錄下來,告知整個世界。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他參加了科索沃地區平民的葬禮,用一張張悲慟的臉龐摩擦我們眼睛;我們看到了雅加達鐵路邊上的殘疾人,是如何與妻子和四個孩子誰在鐵路邊的貧屋裡,日復一日,渾然無覺;我們看到了非洲剛果共和國的難民,餓得瘦骨嶙峋,掙扎在人與畜生之間,不堪受苦。


這些苦難我們難以想像,如果不是納切威的照片,誰會在暖融融的臥室裡,在聲色犬馬的城市中,在衣食無憂的生活裡,想到這些。更何況,即使有這些鐵證般的照片,仍有人在懷疑——這是真的嗎?這是納切威的痛苦,更是戰地攝影師的悲傷。納切威的同行在影片中對此述了苦,「這是最無法忍受的,竟然還有人在懷疑。」


旁人的懷疑縱然心酸,但更大的質疑接踵而至。許多人都覺得納切威的照片,不過是為自己賺取名利的武器。納切威對此笑而不語,影片也通過其同行的話語,為納切威進行辯護。在蘇哈託政權倒臺後,印尼局勢動蕩,納切威與另一記者來到雅加達,拍攝當地情況。當原本的遊行示威慢慢變成毫無理性的暴動時,另一記者勸告納切威,「是時候走了。」而納切威卻說,「不,現在工作才剛剛開始。」他留了下來,留在了獸群之中,身邊的每一個印尼人都可能拿他開刀,原因僅僅是他不屬於他們。正是憑藉著這樣的勇氣和專業精神,納切威留在了車臣,留在了盧安達,留在了中東,留在了每個下一秒就要和死神撞個滿懷的地方。


如果說,拍攝那些珍貴的照片,是納切威為自己賺取名利的手段。那麼,用生命賺取自己的名利,有何不可?更重要的一點是,在納切威的照片發表後,在社會上得到了積極的回應。好比印尼鐵路邊的殘疾人一家,在照片刊登之後,各類捐款紛至沓來,還有人為他們成立的專門基金,保障了這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納切威做到了,用他的照片改變了世界,並順便收穫了名利,這是最完美的方式。


當然,將納切威作為參照系,並不意味著其他攝影師都是過家家的小孩子。我們在此,只是為了襯託出納切威的力量。有人拍照是為了記錄美,有人則是為了記錄真實,納切威屬於後者,而後者往往更有力量。而為這份力量所付出的代價,則是戰地攝影師的高危職業性。在納切威看來,這是場公平的等價交換。在我們看來,這令人肅然起敬。

雙重記錄

[戰地攝影師]一片是瑞典紀錄電影人克裡斯蒂安·弗雷通過兩年時間,沒日沒夜地跟隨納切威而拍攝完成的。片中出現了許多納切威的第一人稱鏡頭,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受,仿佛與納切威一同深入苦難,攝取絕望,記錄死亡。達到如此效果的原因,在於弗雷為拍攝本片,特別製作了一臺小型攝像機,安置在納切威的照相機上。於是,觀眾不僅可以近距離地觀察納切威的工作細節,連他按下快門的「咔擦」聲都無比清晰,還能產生極好的代入感。這很好地體現了戰地攝影師們的信條,「再靠近一點,讓你的照片再真實一些。」


由這點出發,我們可以辨識出這部紀錄片的屬性。如今的紀錄電影,大抵分為兩類,一類是偏向劇情片的編織類,好比前年相當火熱的[尋找小糖人]。導演在明知羅德裡格茲並沒死的情況下,硬是將聽聞他各種死法的消息安排在前,為的就是之後抖響包袱,製造出其不意的戲劇效果。縱然從記錄者的時間軸來看,不知其死確實發生在知其未死之前,但導演的這種安排,仍然有著明顯的刻意氣息;另一類則如同本片,不在情節順序上玩太多的花活,只是以納切威這個中心人物為軸,記錄下他的工作,以其工作本身的內容達到另一類紀錄片編排情節的效果,即震撼力。在我們看來,兩類紀錄片都無可厚非,但後者是更為純粹的紀錄片,而前者有很高的跑偏風險。因此,[戰地攝影師]是一部傳統的紀錄電影,以特殊職業的本質作為主打內容,再以這一職業所蘊含的真實力量打動觀眾的心靈。


不過,本片也有著不同一般的特質。同樣是注目於特殊職業的紀錄片,講述摺紙的[摺疊之間]與[戰地攝影師]相比,給人的新鮮感雖足,但力量則遜色不少。這當然與職業本身的屬性有關,其中重要的一點在於,戰地攝影師本身就是一份記錄職業,而關於記錄職業的紀錄電影,也就具備了「雙重記錄」的質地。


犯罪片

[聾啞部落]

導演:米諾斯拉烏·斯拉波斯皮特斯基

演員:季格瑞·菲瑟克

過於寂靜的喧囂。

運動片

[公平競賽]


導演:安德拉·希德拉科娃

演員:喬迪特·巴多斯

被奴役的藝術。

冒險片

[垃圾男孩]


導演:史蒂芬·戴德利

演員:魯妮·瑪拉

少年的烏託邦夢。

溫情片

[不可思議的海岸物語]


導演:成島出

演員:吉永小百合/阿部寬

蒙特婁載譽歸,國民影后首次擔當製片。

自毀片

[賭徒]


導演:魯伯特·瓦耶特

演員:馬克·沃爾伯格

導演的賭局。

經典鑑賞人|wes


相關焦點

  • 影像意志力 戰地攝影師與經典相機
    某一次戰鬥中,一位文字編輯和卡洛搭檔報導一場戰鬥,卡洛把相機架在戰壕外,一邊拍照一邊講戰鬥的現場狀況,文字編輯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從戰壕裡站直向外看,被卡洛一把拉下去,卡洛告訴他:你是個寫字的,不需要看,我才是那個拍照的!
  • 佳作欣賞 | 戰地攝影師訓練營記
    CPW是英國知名的戰地攝影師Jason P Howe創立的專門針對戰地攝影師的培訓課程,涵蓋了:急救知識,野外生存技能,模擬戰爭環境拍攝,圖片編輯報導等面面俱到。因為他長年遭受戰爭創傷後遺症(PTSD)已經沒有能力再回到戰地,但又不想脫離戰地攝影師這個群體,轉而退到幕後訓練可以繼續戰場拍攝的人。今年的導師配置也很贊:著名的攝影師Eric Bouvet和J.b.
  • 戰地攝影師的武器!那些勇敢男人背後的故事
    電影改編自唐·麥庫寧的自傳《不合理的行為》,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麥庫寧在星期日泰晤士報工作,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從越南、柬埔寨到比夫拉、烏幹達,只要有戰爭的地方,就有他留下來的黑白影像。  在戰場上,軍人手中的武器是槍與炮,而與他們並肩作戰的戰地攝影師手中有的只是一臺小小的相機和膠捲而已,相機和膠捲雖然不能製造硝煙,但是卻能讓這些意志的記錄永存於世。
  • 【攝影器材推介】戰地(紀實)攝影師與經典相機
    某一次戰鬥中,一位文字編輯和卡洛搭檔報導一場戰鬥,卡洛把相機架在戰壕外,一邊拍照一邊講戰鬥的現場狀況,文字編輯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從戰壕裡站直向外看,被卡洛一把拉下去,卡洛告訴他:你是個寫字的,不需要看,我才是那個拍照的!
  • 戰地攝影師的武器!那些世上最勇敢男人背後的故事
    電影改編自唐·麥庫寧的自傳《不合理的行為》,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麥庫寧在星期日泰晤士報工作,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從越南、柬埔寨到比夫拉、烏幹達,只要有戰爭的地方,就有他留下來的黑白影像。  在戰場上,軍人手中的武器是槍與炮,而與他們並肩作戰的戰地攝影師手中有的只是一臺小小的相機和膠捲而已,相機和膠捲雖然不能製造硝煙,但是卻能讓這些意志的記錄永存於世。
  • 影像意志力,戰地攝影師與經典相機(一)
    >沙飛作為中國戰地攝影師的代表,在戰爭年代拍攝了大量解放軍保衛國土的紀實攝影作品。救命的相機作為尼康專業單反F系列的開山之作,大F絕對是戰地攝影師們忠實可靠的夥伴,這中間就有麥庫寧。作為戰地攝影師,他和他的前輩羅伯特·卡帕一樣,著力表現的是戰爭的殘酷。從1964年他登上賽普勒斯的土地開始,他的戰地攝影幾乎涵蓋了二戰後主要的軍事衝突:六日戰爭、以巴衝突、越戰、北愛爾蘭衝突等等。
  • 真實的戰地攝影師工作狀態
    人們時常會在雜誌、網絡上看到極富視覺衝擊力的戰地紀實照片,卻往往會忽略照片背後的英雄。為了2012年12月31日,敘利亞北部城市阿勒頗,路透社記者Ayman al-Sahili被巴沙爾政府軍狙擊手擊中大腿。
  • 英格麗·褒曼和卡帕:奧斯卡影后與戰地攝影師的「萍水相逢」
    一個是當時正值事業巔峰的好萊塢影星,一個是有著自由靈魂的戰地攝影師,兩位在不同領域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在那個年代產生交集並擦出了火花。直至今日,那段短暫的感情在褒曼和卡帕各自豐富的人生中或許都顯得不值一提。但正是那個當時在洛杉磯還並不出名的卡帕,卻或多或少地為褒曼的情感生活和演藝生涯開闢了新的天地。
  • 戰地攝影師 Don Mccullin
    Don McCullin唐·麥庫寧英國戰地攝影記者
  • 18位戰地攝影師自述:這張照片差點要了我的命
    >『不許拍照』,有人喊道。,但是,當你真正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你要知道,那不是電影。你看過電影,讀過小說,能想像這一切。但當你真的面對這些事情時,感覺和電影絕對不一樣。我們出發時一共有六十個人,回來時只剩下三十個,幾乎個個帶傷。我活下來算是幸運。當陽光出現,我拍攝了這幅照片。這是我看到的第一幕場景。這個頭上綁著繃帶的人在昨天失去了他的朋友,這讓他整夜都沒有入睡。我並不覺得同情,儘管他們一直照顧著我盡力保護著我。沒有他們,我不可能完成這項報導。我是唯一的見證。
  • 電影推薦丨攝影師必看影片:一千次晚安
    從電影中汲取養分是攝影師和修圖師常常會做的事情,我們會模仿電影的構圖,色調,比如模仿王家衛,模仿《布達佩斯大飯店》,模仿《香水》。所以小修決定從今天開始每周為大家推薦一部電影,我們一起從電影中汲取養分,充實自己。做為這個欄目的第一篇推薦,小修為大家安利一部以攝影師為題材的電影——《一千次晚安》。2013年10月18號上映。
  • 「周末恐怖片推薦」:《死神來了3》,遊樂園一秒變地獄
    接著昨天的文章來說,因為小編周末要去水上樂園,所以昨天推薦了美版恐怖片《鬼水怪談》,這是關於水的恐怖片。而今天,我繼續推薦一部關於遊樂園的恐怖片《死神來了3》。「死神來了」到目前為止總共有5部,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恐怖系列電影,各種死法在這一系列電影中層出不窮,讓你大呼過癮。
  • 羅伯特·卡帕,定義戰地紀實攝影
    這名歷史上最有名的戰地攝影師形象,永遠被定格在了他40歲的模樣。匈牙利裔美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1947年攝於巴黎)那時的他,曾通過《生活》雜誌和美國戰時「圖片共享聯合體」,成為「二戰」最有名的攝影師。
  • 「戰地攝影連」集結 電影頻道攜手數百位電影人發起公益觀影
    1月10日,電影頻道主持人藍羽、曉麗在「戰地攝影連——紀錄電影《武漢日夜》」融媒體直播中,與《武漢日夜》導演曹金玲一起,邀請陳卓、譚海燕、陳亮、邱磊、唐曉洲5位影片攝影師做客導演工作室,並連線身在武漢、上海的其他攝影師代表,一同分享了這次特殊的「跨時空」合作背後的動人故事。《武漢日夜》幕後的31位「戰地英雄」攝影師,既是這場「戰疫」的記錄者、見證者,同時更是參與者和陪伴者。
  • 《武漢日夜》「戰地攝影連」集結 電影頻道攜手數百位電影人發起...
    1月10日,電影頻道主持人藍羽、曉麗在「戰地攝影連——紀錄電影《武漢日夜》」融媒體直播中,與《武漢日夜》導演曹金玲一起,邀請陳卓、譚海燕、陳亮、邱磊、唐曉洲5位影片攝影師做客導演工作室,並連線身在武漢、上海的其他攝影師代表,一同分享了這次特殊的「跨時空」合作背後的動人故事。《武漢日夜》幕後的31位「戰地英雄」攝影師,既是這場「戰疫」的記錄者、見證者,同時更是參與者和陪伴者。
  • 不會拍照的明星不是好的攝影師
    明星們最近開始搶攝影師的飯碗了?先是在《斛珠夫人》的拍攝現場,陳偉霆擔當起楊冪的攝影師,各種尋找最佳拍攝角度。拍下滿意的照片後,陳偉霆馬上給楊冪看,還可愛的確認:「可以了吧於是羅晉在自己微博上發了自己「壓箱底」的滿意作品並配文:「作為一個攝影師,講真,Leica的黑白,我還是更中意的。」
  • 《武漢日夜》「戰地攝影連」集結 數百位電影人發起公益觀影
    1月10日,電影頻道主持人藍羽、曉麗在「戰地攝影連——紀錄電影《武漢日夜》」融媒體直播中,與《武漢日夜》導演曹金玲一起,邀請陳卓、譚海燕、陳亮、邱磊、唐曉洲5位影片攝影師做客導演工作室,並連線身在武漢、上海的其他攝影師代表,一同分享了這次特殊的「跨時空」合作背後的動人故事。《武漢日夜》幕後的31位「戰地英雄」攝影師,既是這場「戰疫」的記錄者、見證者,同時更是參與者和陪伴者。
  • 我的男孩——謹以此紀念17歲戰地攝影師
    ——謹以此悼念十七歲的戰地攝影師巴拉卡特麥克阿瑟說,幸運的是,我們只會失去一次生命。這句話深刻地闡述了生命的珍貴,而現實的相當一部分人,恨不能掛長繩於西天,系此西非之白日,生命的意義在於尋找生活的出口,尋求生命的真諦。
  • 戰地攝影師詹姆斯·納赫特韋 | 用20年拍盡了人性的灰暗,照片就是他的證詞
    大師公益課第2期,紀實攝影師張濤向大家推薦的攝影師是詹姆斯·納赫特韋(James Nachtwey),也是當今世界最廣為人知也是最受讚譽的戰地攝影師之一,他用20多年的時間穿越30多個國家,記錄著那裡的悲壯戰場,他的照片越震撼,人類在這裡表現越軟弱。
  • 對越自衛反擊到底有多殘酷,一起來看看這位戰地攝影師拍的照片
    借著電影《芳華》的上映,那段塵封的歷史又被半遮半掩地掀開了。然而電影終究是電影,真實的歷史又有誰在紀錄?其實那時候就有這麼一批中國的戰地攝影記者,在他們的「芳華」年代,出生入死地拍攝了那場殘酷的邊境戰爭。柳軍、王紅(曾在拍攝中負重傷)、梁子(當時唯一的女戰地攝影師)、袁熙(在戰場犧牲)、張富漢……還有更多的名字,他們才是真正的戰地攝影師,他們是中國的羅伯特·卡帕、姬達·塔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