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攝影師的武器!那些世上最勇敢男人背後的故事

2021-02-26 宏達偉業攝影網

據外媒報導,湯姆·哈迪將要出演英國傳奇戰地攝影記者唐·麥庫寧的傳記片,飾演這位傑出的戰地記者。電影改編自唐·麥庫寧的自傳《不合理的行為》,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麥庫寧在星期日泰晤士報工作,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從越南、柬埔寨到比夫拉、烏幹達,只要有戰爭的地方,就有他留下來的黑白影像。
  在戰場上,軍人手中的武器是槍與炮,而與他們並肩作戰的戰地攝影師手中有的只是一臺小小的相機和膠捲而已,相機和膠捲雖然不能製造硝煙,但是卻能讓這些意志的記錄永存於世。

約瑟夫·寇德卡——與25mm的視角一同流放布拉格


  寇德卡和很多大師一樣不拘小節個性鮮明,同樣鮮明的也是他的攝影風格,獨愛25mm視角的他也讓寇德卡式的戰地攝影橫跨新聞與藝術。(代表作:《吉普賽人》、《1968布拉格》,參與事件:布拉格之春)


  相機與鏡頭:Praktica,Carl Zeiss 25mm F4

被流放的視角


  這是攝影師裡的一個另類,如果說卡帕是勇士,史密斯是藝術家,納切威是知識分子的話,約瑟夫·寇德卡就是一個流放者。
  這個謎一樣的人,他加入了瑪格南但從不接受什麼特定的拍攝任務,很少掙到錢,一般都是突然消失幾周甚至幾年,又突然出現在圖片社,帶著一大包膠捲,裡面是神一樣的照片。他除了早年在已故著名攝影師詹尼西克遺孀那裡半忽悠半買的25毫米廣角鏡頭之外,基本只能用別人送的或者是借給他的相機。有一張他的自拍照說明他是怎樣的窘境:草地上一雙皮鞋、一雙襪子、一條褲子和一件襯衫,以及他手裡的相機,這就是他的全部家當,以至於他的拍攝對象,一群流浪的吉普賽人都可憐他,有時候接濟他一點麵包之類。
  我們不知道寇德卡用的什麼相機,不過鑑於寇德卡一貫的經濟狀況,估計他也就用得起當時東德的Praktica了。當然也有傳說寇德卡的25mm鏡頭是安裝在艾山泰克相機上,不過這並不重要。照片,才是最重要的。而事實上他拍攝的這些照片在拍完之後,就沒有敢衝洗出來,而是被妥善保存好了,在話劇劇團出國交流演出的時候,寇德卡找到機會,把底片送出國,最終得以發表。

這組《入侵·1968》最初以「匿名攝影師」的名字,獲得了國際攝影界的最高獎——「羅伯特·卡伯獎」的金獎

流浪的布拉格之春


  1968年,一個動蕩的年份,在五月的巴黎,薩特帶領著學生們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面。而布拉格的人民沒有這麼幸運,突然有一天,平時散步的大街上,開上了蘇軍的坦克。
  我想當時的場景大概就像《布拉格之戀》電影裡那樣,特蕾莎拿著相機走上街頭,拍攝那些震撼人心的畫面。那個站在坦克上高舉旗幟的青年,還有那些流露出迷茫的眼神和坦克一起衝進布拉格的蘇軍士兵。寇德卡用攝影告訴我們,這些對捷克犯下罪行的人,時間會記住你們,永遠都別想抹殺這一切。

1968年,蘇聯坦克入侵布拉格,寇德卡用他的25mm鏡頭捕捉了爬上坦克抗議的捷克人民

沙飛——關於一臺相機的革命友誼


  沙飛作為中國戰地攝影師的代表,在戰爭年代拍攝了大量解放軍保衛國土的紀實攝影作品。說起他拍攝的作品和他在戰場使用的相機,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中國人熟悉的名字——白求恩。(代表作:《魯迅先生最後的留影》、《八路軍戰鬥在古長城》,參與事件:抗日戰爭、百團大戰)


  相機及鏡頭:Kodak RetinaⅡ35mm 摺疊相機。

「藝術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人類去理解自己,改造社會、恢復自由。因此,從事藝術的工作者,尤其是攝影記者,就不應該再自囚於玻璃棚裡,自我陶醉,而必須深入社會各階層、各個角落,去尋找現實的材料。」

混血相機在東方


  這是一臺掛著美國商標的德國相機,這是一颱風靡世界30年的精美工藝品,這也是一臺走上過中國反法西斯戰場拍下不朽畫面的拍攝利器,這就是Kodak Retina(柯達雷汀娜)。
  關於Retina和Kodak之間的關係要從Retina之父,德國人August Nagel博士說起。他最早在位於Stuttgart的Contessa-Nettel從事相機的設計和製造(這個廠於1926年與另外幾個廠一起合併成為相機界的巨人Zeiss Ikon),後來創辦了自己的Nagel Camerwerks,地點仍然設在Stuttgart。1931年,Kodak買下了Nagel Camerwerks,改名為Kodak A.G.,但仍然由August Nagel負責管理,Retina就是從這裡誕生的。
  1938年春, 白求恩來到延安,隨身帶著的相機就是一臺柯達雷汀娜Ⅱ(Kodak RetinaⅡ)。即使以現在的眼光看,Retina II型也是非常便攜的。它是一臺平視取景的135摺疊相機,可配測距儀,Kodak A.G為Retina相機設計了一個鏡頭整組移動調焦機構,有點像派寶瑪奇娜(Plaubel Makina),使其能夠完全發揮其固定標準大光圈鏡頭的優異素質。Kodak Retina從1937年開始投產至1939年停產,型號為type142,共有三個鏡頭規格的版本,分別是:Kodak Ektar 50mm F3.5;Schneider Xenon 50mm F2.8;Schneider Xenon 50mm F2.0 。而白求恩的相機是Schneider Xenon 50mm F2.0這個版本。

網友收集的全系列Kodak Retina相機以及附件

因攝影結緣白求恩


  沙飛第一次和白求恩見面是1938年,沙飛在山西五臺縣耿鎮河北村的軍區衛生部衛生所養病。6月,白求恩率領醫療隊從延安到達五臺縣金剛庫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駐地,正住院的沙飛趕到司令部,拍下了白求恩的照片。
  1938年8月,五臺縣松巖口村興建「模範醫院」。白求恩每天除了醫務工作外,還參與了醫院施工,沙飛常常背著相機來拍照。9月15日,根據地第一所模範醫院的落成典禮上,身著軍裝的白求恩顯得格外精神,沙飛拍攝了很多模範醫院和白求恩的珍貴鏡頭。
  沙飛和同樣是攝影愛好者的白求恩很快成了好朋友,並同沙飛一起千方百計將拍攝到的照片送往延安、重慶、敵佔區以及國外發稿,力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抗戰情況。白求恩對沙飛的攝影技術非常欣賞,他曾經寫信給延安的馬海德:「……今後,我們打算就在這裡(晉察冀根據地)衝洗膠捲,因為我們已經從天津弄來一些照相器材,我們還有一個很出色的攝影師……」

《轉戰在喜峰口外的晉察冀八路軍》

白求恩遺願:相機贈沙飛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河北唐縣黃石口村去世。白求恩去世前夕,寫了遺囑,其中一句是「照相機給沙飛」。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照相機被交到司令部作戰科長李廷佔手裡後,他感覺很珍貴就沒給沙飛。沙飛得知後跑去找他索要。他跟沙飛說,想要照相機要用手錶交換,沙飛毫不猶豫地把手錶摘下換回了相機。沙飛接過相機時流下了眼淚,這是白求恩對戰友最後的支持。
  在1942年7月7日出版的《晉察冀畫報》創刊號上,沙飛精心編輯了一組「紀念國際反法西斯偉大戰士諾爾曼·白求恩醫生」的專題攝影報導,表達了中國人民對白求恩的緬懷之情。當時放大照片所用的就是白求恩留下來的放大機。

白求恩在山西五臺松巖口模範病室動手術

唐·麥庫寧——他用相機擋住了敵人的子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位重要戰地攝影師唐·麥庫寧和他的尼康F有著一段傳奇的故事,尼康相機幫他擋住子彈的故事結尾可能大多數人都聽說過,但是故事的開始卻也同樣傳奇。(代表作:《毀滅的事業》、《歸鄉》、《巴勒斯坦人》,參與事件:剛果、柬埔寨、越南、奈及利亞、印度、巴基斯坦、撒哈拉、北愛爾蘭等地區衝突)


  使用相機:Nikon F系列

發表時間:2016年06月29日 來源:fotomen 作者:張允一編輯:Rorschach點擊數:5973

  「我們不能向攝影女神要求太多,一年一張好照片——也許一輩子只有一張,要知道節制。」
  

救命的相機


  作為尼康專業單反F系列的開山之作,大F絕對是戰地攝影師們忠實可靠的夥伴,這中間就有麥庫寧。作為戰地攝影師,他和他的前輩羅伯特·卡帕一樣,著力表現的是戰爭的殘酷。
  從1964年他登上賽普勒斯的土地開始,他的戰地攝影幾乎涵蓋了二戰後主要的軍事衝突:六日戰爭、以巴衝突、越戰、北愛爾蘭衝突等等。在這些戰爭中陪伴他的,就是Nikon F。1968年,在柬埔寨金邊東部的波羅勉,麥庫寧跟隨的越南軍隊兩度遭遇伏擊,在第一次中伏時,他的大F擋住了一枚射向他的子彈,令麥庫寧倖免遇難。不過在第二次被伏擊時,他被迫擊炮彈片擊中身負重傷,但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他還在用這臺大F進行拍攝。


用單反對抗旁軸之作


  Nikon F在中國我們習慣稱之為大F。1954年,Leica公司推出了劃時代的M3,幾乎埋葬了日本相機廠商。日本廠商為了尋求出路,只好放棄旁軸相機轉而開發單反結構相機。在1959年2月,Nikon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第一臺SLR:Nikon F,開創了Nikon系統相機的先河,從而奠定了Nikon在專業市場的地位。Nikon F是從早期的旁軸系列演變過來的,從1959年開始一直生產到1974年。

尤金·史密斯——戰場上的美型相機


  奧林巴斯的美型設計從著名設計師米谷美久開始,至今仍然影響深遠,Pen F便是他的經典之作,然而這臺小巧高素質的半格相機卻吸引了著名戰地攝影師尤金·史密斯。(代表作:《智子入浴》、《通向天堂之路》、《三K黨》,參與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


  使用相機:Olympus Pen F

從備機到主力


  PEN F誕生之初,奧林巴斯想讓設計師米谷美久用6000日元研發一臺相機。但當時奧林巴斯相機的最低生產價格是23000日元,這意味著用原來四分之一的錢生產一臺相機,而米谷居然打算設計一臺Leica備機。Pen F小巧便攜,而且可以拍72張,非常方便快速,甚至成為很多攝影師的主力相機。我不知道這款機器是不是真的有很多戰地攝影師用,畢竟它誕生在Leica M和Nikon F的時代,但這樣的相機,在戰場上絕對也是非常實用的,畢竟,它可以拍72張啊!至少換膠捲的時間減少了。Pen F最經典的這幅廣告照片中的攝影師就是尤金·史密斯。

這就是那張著名的奧林巴斯PEN F的相機廣告,尤金·史密斯把它掛在胸前

叛逆地開啟戰地攝影生涯


  它曾三次去過日本。他的第一次訪問是在二戰期間。1944年,他重返《生活》雜誌。伴隨著理想和激情,初上二戰戰場時,想要拍攝洋溢著愛國情感的照片,但他被眼前的場景嚇壞了。他放棄了辨別交戰雙方誰是正義的而誰不是的想法,全身心地投入展現他所看到的戰爭所帶來的恐懼和掙扎,這次經歷對他影響很深。

史密斯拍攝的《水俁(Minamata)》專題照片,在世界範圍內引起極大的轟動

羅伯特·卡帕——用影像和諾曼第登陸一起名垂青史


  小提示:傳奇攝影師羅伯特·卡帕究竟用過多少相機拍過什麼照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Contax II型相機拍下了諾曼第登陸,而陰錯陽差留下的少量照片則成就了這位攝影師和他用的那臺旁軸相機。(代表作:《戰士之死》、《越南的悲劇》,參與事件:包括西班牙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第一次中東戰爭以及第一次印支戰爭)


  使用相機:Contax II 35mm 旁軸

「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

他的一生都是傳奇


  每一個攝影愛好者都有一個戰地攝影的夢,每一個夢的開始都可能伴隨著這個名字——羅伯特·卡帕。卡帕原名安德魯·弗裡德曼(André Friedmann),是匈牙利裔美籍攝影記者。他參與報導過五場二十世紀的主要戰爭。二戰期間,卡帕是唯一一位和盟軍一起衝鋒的攝影師。
  卡帕的人生不僅僅只有攝影,他堂堂一表凜凜一軀,配合著那些浪漫的情史(他甚至有一位三屆奧斯卡得主的戀人:英格麗·褒曼);他那位同樣堪稱傳奇的攝影師女友卡洛;他那本著名的戰地攝影日記《失焦》;他身上瀟灑不羈的氣質,和他的攝影作品一起,成了戰地攝影師的標準形象。
  關於它的女友卡洛,有很多人認為卡帕的成名作《自由戰士之死》其實是卡洛拍的。作為一個女性,她衝在戰場第一線做攝影師。某一次戰鬥中,一位文字編輯和卡洛搭檔報導一場戰鬥,卡洛把相機架在戰壕外,一邊拍照一邊講戰鬥的現場狀況,文字編輯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從戰壕裡站直向外看,被卡洛一把拉下去,卡洛告訴他:你是個寫字的,不需要看,我才是那個拍照的!

卡帕使用Contax II型相機拍攝的那張著名的「失焦」諾曼第登陸

諾曼第一戰成名


  把卡帕和Contax II型送上神壇的,是諾曼第登陸戰役。卡帕冒著槍林彈雨,拍攝了一百多張照片,據他自己回憶,說其中不乏佳作。但膠捲送回後方暗房衝洗製作時,由於暗房師過於激動,在烘乾時操作不當,絕大部分被燒毀了,經過搶救只留下十張(還有說十一張或者是八張)。最終,《生活》刊發了這次舉世聞名的報導,並在這些模糊而感人的照片下附了一行小字:羅伯特·卡帕的手抖得厲害。
  幾年前我在《失焦》上看到這個故事,當時滿腦子想的就是那些被毀掉的照片,會是怎樣的畫面,但後來我意識到,也許就是這樣的遺憾,成就了卡帕;那些在海水裡迎著子彈和炮火前進的士兵,那些混亂模糊失焦的畫面,帶給我們更深刻的感動。
  我不知道還有哪些戰地攝影師的主力是Contax II,其實我也不關心他們都用什麼相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裡,這些用生命去報導真相的人們,都是我的英雄。

卡帕在諾曼第登陸前,在船艙裡拍攝的準備上岸的士兵

羅森塔爾——它拍了一張要用一生去超越的照片


  和很多攝影師一樣,羅森塔爾的一生便是因為《星條旗插在硫磺島上》一張照片讓全世界了解,也因為這一張難以企及的照片,讓他的一生都活在自己的過去當中。(代表作:《國旗插在硫磺島上》,參與事件:硫磺島戰役)


  使用相機:Graflex Speed Graphic 大畫幅相機

為畫質而生的新聞機


  中國人熟悉《星條旗插上硫磺島》這張照片,離不開《父輩的旗幟》這部電影。這張照片是美國人勇氣和堅毅品質的象徵,它曾經登上美國郵票,數以百萬計的海報和宣傳畫上印有這張照片。這張照片,是美軍隨軍記者,戰地攝影師喬·羅森塔爾用他的美軍攝影師制式裝備——Graflex Speed Graphic拍攝的。

X光透視下的Graflex Speed Graphic相機內部結構清晰

一張照片的人生


  喬·羅森塔爾拍攝的這張《星條旗插上硫磺島》為他獲得了1945年普立茲獎。美軍於1945年2月19日,發動了硫磺島登陸戰,4天後的2月23日,美軍一支小分隊經過浴血奮戰,衝上硫磺島主峰折缽山,在山頂升起一面美國國旗。因為這張照片一舉成名的羅森塔爾,一生也被這張照片所累。當時他先抓拍了這一張照片,之後他不確定照片效果,就請插旗的士兵們又做了歡呼的動作,補拍了一張。因為照片發表後他沒有看到,羅森塔爾並不確定是哪一張照片最終發表,在採訪他的記者的描述下,他以為是補拍的第二張,就說那是後來又擺拍的照片。因為這段採訪,後來有很多人對事件和照片的真實性提出質疑,羅森塔爾幾乎用了一生的時間,為英雄們正名。

羅森塔爾最著名的作品《國旗插在硫磺島上》

納赫特韋——他的武器不是機槍而是自動相機


  如果說EOS 1N的誕生奠定了如今佳能EOS系列的輝煌,那麼納赫特韋則讓EOS 1N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戰地攝影師手中的機器,無論是紀錄片中的他還是戰場中的他,手中都少不了這臺專業相機的連拍聲。(代表作:《廢墟—世界貿易中心》,參與事件: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瓜地馬拉、黎巴嫩、加沙、約旦河西岸、以色列)


  使用相機:Canon EOS 1N

攝影師的第一視角


  提到EOS1N就不能說到一部奧斯卡紀錄片《戰地攝影師》。瑞士電視製片人C·弗雷製作的記錄片《戰爭攝影師》是以攝影師為題材的電影首次問鼎奧斯卡獎,記錄片的主人公納赫特韋再次備受關注。
  為拍攝這部96分鐘長的記錄片,弗雷跟蹤採訪納切威長達2年之久。拍攝方法也很特別:將一架特製的超小型攝像機掛在納切威的照相機上,不僅使觀眾可以看到這位著名攝影師如何觀察、如何拍攝,甚至可以使我們聽到他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按下的快門聲。電影用納赫特韋的一段獨白作為開場白:「在現場的每一分鐘,我都在想要逃走,我不想看到所發生的這一切。但我是一個拿相機的人,我是按一下快門就躲開,還是應該負起攝影記者的責任?」

這張納赫特韋在蘇丹拍攝的照片曾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

膠片時代的絕唱


  EOS 1N是佳能EOS專業級相機1系列的第二部相機,它改良了前作EOS 1的種種缺點,對機身功能做出了不少加強措施,特別是怎麼讚美都不過分的極其可靠的防塵防水功能。雖然EOS 1和1N外表區別並不大,但EOS 1N的電子元件都經過大幅度改良,無論對焦還是測光系統甚至閃燈控制系統都是全新設計。EOS 1N還在卷片設計上採用了膠片浮動支撐設計,使得機內卷片聲音大大下降(只有EOS 1的1/8)。
  EOS 1N堅固可靠,快門耐用,對焦準確快速,配合各種佳能鏡頭都能有很好的配重,手感極其優秀,而且比尼康F5省電。憑藉良好的口碑,佳能EOS 1N迅速佔領了戰地攝影師們的攝影包。

《戰地攝影師》電影截圖

戰場上永遠的萊卡


  徠卡相機幾乎伴隨著戰地攝影師的攝影生涯到現在依然生生不息,為什麼戰地攝影師偏愛徠卡相機,除了它的體積小巧畫質出色之外,或許快速的手動對焦和紮實的機械結構才是吸引他們的重要原因。


  1913年德國小鎮Wetzlar,Leitz公司研究室主任,攝影迷兼紀錄片迷奧斯卡·巴納克手工製作了第一臺和第二臺135規格相機。但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量產計劃就擱淺了,這大概是Leica另類的第一次與戰爭結緣。戰爭結束後,巴納克的照相機才正式投產。隨著時間的退役,相機的功能也開始逐漸完善。攝影師們對Leica的認可度也足夠了,另外就是這世道也開始不那麼太平了,Leica在戰場上開始發威了。

因為它小巧輕便,成像優異,而且結實,基本上成了戰地攝影師的首選。也有軍方直接採購Leica作為軍用產品,比如德國就採購了一大批Leica相機作為陸軍軍用相機,Leica公司有詳盡的原廠遞送記錄可供查閱。鑑於當時質量上乘,性能優異的135相機就那麼幾個型號,所以很難說哪個攝影師不用Leica的,而且1932年左右,很多新聞機構就給自己的攝影師裝備Leica II型相機了,仗一打,這些人就上了戰場,Leica自然也就去了。一些比較知名的攝影師,比如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他的《勝利之吻》就是Leica拍的。對了,葉挺和陳賡也用Leica III,江青也是。

《生活》 雜誌的攝影師阿爾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拍攝的《勝利之吻》使用的是徠卡IIIa相機

  1954年,Leica發布了劃時代的卡口旁軸相機M3,配備了堪稱奢華的測距取景系統,於是大賣特賣。據說布列松為M3的最終定型提供了很多寶貴意見,最初的M3都是銀色機身,布勒松覺得它過於漂亮了,太引人注目,用黑膠布把銀色部分都貼住了,還建議Leica應該生產黑色機身和鏡頭。名人就是有力量,Leica產了1320臺黑色M3,現在這些相機和遠超這個數字的後來塗裝的假黑色M3都被收進了收藏家的防潮箱。

布列松和他貼了黑膠布的徠卡

  電影中出現的徠卡徠卡除了經常出現在戰場上被戰地攝影師鍾愛之外,電影導演也對它格外的喜歡。《間諜遊戲》中布拉德·皮特和《血鑽》裡詹妮弗·康納利都使用的是徠卡M6相機,《忠貞》裡的蘇菲·瑪索也用的是M6,還有《Closer》裡的朱莉婭·羅伯茨和《情迷巴塞隆納》裡的佩內洛普·克魯茲。

全世界都愛徠卡

今晚宏達攝影俱樂部

長按識別 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戰地攝影師的武器!那些勇敢男人背後的故事
    在戰場上,軍人手中的武器是槍與炮,而與他們並肩作戰的戰地攝影師手中有的只是一臺小小的相機和膠捲而已,相機和膠捲雖然不能製造硝煙,但是卻能讓這些意志的記錄永存於世。·麥庫寧和他的尼康F有著一段傳奇的故事,尼康相機幫他擋住子彈的故事結尾可能大多數人都聽說過,但是故事的開始卻也同樣傳奇。
  • 戰地攝影師詹姆斯·納赫特韋 | 用20年拍盡了人性的灰暗,照片就是他的證詞
    大師公益課第2期,紀實攝影師張濤向大家推薦的攝影師是詹姆斯·納赫特韋(James Nachtwey),也是當今世界最廣為人知也是最受讚譽的戰地攝影師之一,他用20多年的時間穿越30多個國家,記錄著那裡的悲壯戰場,他的照片越震撼,人類在這裡表現越軟弱。
  • 她是世界第一位戰地攝影女記者,卻被世界遺忘在男人的背後
    她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一生最摯愛的女人。1954年卡帕在越南踏上地雷的時候,他胸前的錢包裡有一張褪色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就是——全世界第一位戰地女記者:格爾達·塔羅。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格爾達前往西班牙巴塞隆納,與卡帕和另外一位著名的戰地攝影師大衛一起報導戰事。格爾達也因此獲得了Lapequeñarubia的綽號(「小金髮女郎」)。他們在阿拉貢東北部和科爾多瓦南部一起報導這場內戰。塔羅的攝影作品:
  • 周末看電影 [戰地攝影師]拍照的死神
    他是個勇敢的瘋子,一個有擔當的職業攝影師,一個「拍照的死神」,卻始終只是遙望著那把鐮刀,而從未舉起。納切威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看到了大量從越戰現場傳回國內的照片後,立志成為一名攝影師。在他眼裡,攝影不能僅僅是按下快門,記錄著歌舞昇平,或是滿足著自己的小資情緒,而應該兼顧著通過真實的力量改變世界的重任。於是,義無反顧,他成為了一名戰地攝影師。
  • 影像意志力 戰地攝影師與經典相機
    編輯:劉念 文:張允一 [alert type=white ]在戰場上,軍人手中的武器是槍與炮,而與他們並肩作戰的戰地攝影師手中有的只是一臺小小的相機和膠捲而已,相機和膠捲雖然不能製造硝煙,但是卻能讓這些意志的記錄永存於世。
  • 佳作欣賞 | 戰地攝影師訓練營記
    CPW是英國知名的戰地攝影師Jason P Howe創立的專門針對戰地攝影師的培訓課程,涵蓋了:急救知識,野外生存技能,模擬戰爭環境拍攝,圖片編輯報導等面面俱到。因為他長年遭受戰爭創傷後遺症(PTSD)已經沒有能力再回到戰地,但又不想脫離戰地攝影師這個群體,轉而退到幕後訓練可以繼續戰場拍攝的人。今年的導師配置也很贊:著名的攝影師Eric Bouvet和J.b.
  • 【攝影器材推介】戰地(紀實)攝影師與經典相機
    他用相機擋住了敵人的子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位重要戰地攝影師唐·麥庫寧和他的尼康F有著一段傳奇的故事,尼康相機幫他擋住子彈的故事結尾可能大多數人都聽說過,但是故事的開始卻也同樣傳奇卡帕的人生不僅僅只有攝影,他堂堂一表凜凜一軀,配合著那些浪漫的情史(他甚至有一位三屆奧斯卡得主的戀人:英格麗·褒曼);他那位同樣堪稱傳奇的攝影師女友卡洛;他那本著名的戰地攝影日記《失焦》;他身上瀟灑不羈的氣質,和他的攝影作品一起,成了戰地攝影師的標準形象。關於它的女友卡洛,有很多人認為卡帕的成名作《自由戰士之死》其實是卡洛拍的。作為一個女性,她衝在戰場第一線做攝影師。
  • 影像意志力,戰地攝影師與經典相機(一)
    在戰場上,軍人手中的武器是槍與炮,而與他們並肩作戰的戰地攝影師手中有的只是一臺小小的相機和膠捲而已,相機和膠捲雖然不能製造硝煙,但是卻能讓這些意志的記錄永存於世
  • 真實的戰地攝影師工作狀態
    人們時常會在雜誌、網絡上看到極富視覺衝擊力的戰地紀實照片,卻往往會忽略照片背後的英雄。為了2012年12月31日,敘利亞北部城市阿勒頗,路透社記者Ayman al-Sahili被巴沙爾政府軍狙擊手擊中大腿。
  • 他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戰地攝影師」,也把自己的一生過成了傳奇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要喜歡你拍的人,還要讓他們知道」.羅伯特·卡帕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戰地攝影師」,他的一生也充滿了傳奇色彩
  • 新片聚焦戰地攝影師
    據了解,這位演導俱佳的女電影人,已經確定要拍攝一部名為《不合理行為》的影片,該片將聚焦在英國戰地攝影師唐·麥庫寧的生平故事。據了解,該片改編自唐·麥庫寧的同名傳記,湯姆·哈迪擔任影片的製片人,格利高裡·伯克將執筆影片的劇本。主演人選方面,尚無定論,但有報導稱,湯姆·哈迪很有希望在片中扮演唐·麥庫寧本人。
  • 戰地攝影師 Don Mccullin
    Don McCullin唐·麥庫寧英國戰地攝影記者
  • 英格麗·褒曼和卡帕:奧斯卡影后與戰地攝影師的「萍水相逢」
    一個是當時正值事業巔峰的好萊塢影星,一個是有著自由靈魂的戰地攝影師,兩位在不同領域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在那個年代產生交集並擦出了火花。直至今日,那段短暫的感情在褒曼和卡帕各自豐富的人生中或許都顯得不值一提。但正是那個當時在洛杉磯還並不出名的卡帕,卻或多或少地為褒曼的情感生活和演藝生涯開闢了新的天地。
  • 評測丨「戰地風雲1」:感受一戰的殘酷
    不過,要論誰家打槍最火最熱?那定然是《戰地風雲1》。無論是《戰地風雲》系列還是其他射擊遊戲系列,在題材上都很少涉及一戰,並非一戰題材不如二戰那麼吸引人,只是在那場現代化武器尚未成熟的年代,戰場上比較缺少玩家熟知的武器以及那些耳熟能詳的戰役。
  • 90歲的抗美援朝戰地記者,講述老照片背後的「依依不捨」
    照片的拍攝者,是一位90歲的抗美援朝戰地記者,聽聽他講述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90歲的抗美援朝戰地記者,講述一張老照片背後的「依依不捨」此次建館,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動駐杭部隊、全市退役軍人及承接軍民融合項目的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校共同參與到展館資料整理、物品徵集等工作中。
  • 《武漢日夜》「戰地攝影連」集結 數百位電影人發起公益觀影
    1月10日,電影頻道主持人藍羽、曉麗在「戰地攝影連——紀錄電影《武漢日夜》」融媒體直播中,與《武漢日夜》導演曹金玲一起,邀請陳卓、譚海燕、陳亮、邱磊、唐曉洲5位影片攝影師做客導演工作室,並連線身在武漢、上海的其他攝影師代表,一同分享了這次特殊的「跨時空」合作背後的動人故事。《武漢日夜》幕後的31位「戰地英雄」攝影師,既是這場「戰疫」的記錄者、見證者,同時更是參與者和陪伴者。
  • 那些年動漫背後的故事——勇敢的《蠟筆小新》
    《蠟筆小新》是由日本漫畫家臼井儀人,在《weekly漫畫action》上開始連載創作的漫畫故事。其故事以小孩的角度,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兒童們獨特想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童真的世界。但是本故事原型來自一位母親描繪本,而這本用蠟筆畫下的描繪本就是那個給我們帶來無限歡笑與溫馨故事的出處。《蠟筆小新》中的原野太太的原型就是描繪本的作者野原美伢,她家裡有一位五歲的小男孩,一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直到有一個小男孩為了保護自己的妹妹,在一次車禍中不幸去世,而野原美伢因為無法接受事實傷心過度精神異常進了醫院。
  • 「戰地攝影連」集結 電影頻道攜手數百位電影人發起公益觀影
    1月10日,電影頻道主持人藍羽、曉麗在「戰地攝影連——紀錄電影《武漢日夜》」融媒體直播中,與《武漢日夜》導演曹金玲一起,邀請陳卓、譚海燕、陳亮、邱磊、唐曉洲5位影片攝影師做客導演工作室,並連線身在武漢、上海的其他攝影師代表,一同分享了這次特殊的「跨時空」合作背後的動人故事。《武漢日夜》幕後的31位「戰地英雄」攝影師,既是這場「戰疫」的記錄者、見證者,同時更是參與者和陪伴者。
  • 《武漢日夜》「戰地攝影連」集結 電影頻道攜手數百位電影人發起...
    1月10日,電影頻道主持人藍羽、曉麗在「戰地攝影連——紀錄電影《武漢日夜》」融媒體直播中,與《武漢日夜》導演曹金玲一起,邀請陳卓、譚海燕、陳亮、邱磊、唐曉洲5位影片攝影師做客導演工作室,並連線身在武漢、上海的其他攝影師代表,一同分享了這次特殊的「跨時空」合作背後的動人故事。《武漢日夜》幕後的31位「戰地英雄」攝影師,既是這場「戰疫」的記錄者、見證者,同時更是參與者和陪伴者。
  • 玩家解包《戰地5》發現中國武器「大刀」 很有親切感
    玩家解包《戰地5》發現中國武器「大刀」 很有親切感5》遊戲的推特網友temporyal在遊戲的文件中發現了三把新武器,除了兩款造型獨特的近戰武器外,其中居然有來自中國的經典武器「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