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詹程開文/攝通訊員胡艦航肖玲娟葉瑩
今天(7月22日)上午,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崇軍周」活動啟動儀式在崇軍大廈杭州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舉行,也意味著杭州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新館正式啟用。
在新館裡,120餘件帶著紅色記憶的「軍旅老物件」一起亮相。其中,一張志願軍戰士和朝鮮阿媽妮(媽媽)依依不捨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照片的拍攝者,是一位90歲的抗美援朝戰地記者,聽聽他講述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90歲的抗美援朝戰地記者,講述一張老照片背後的「依依不捨」
此次建館,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動駐杭部隊、全市退役軍人及承接軍民融合項目的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校共同參與到展館資料整理、物品徵集等工作中。
整齊的軍裝,珍貴的老照片,保存完好的胸章……120餘件帶著紅色記憶的「軍旅老物件」一起亮相。其中,一張志願軍戰士和朝鮮阿媽妮(媽媽)依依不捨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照片的拍攝者俞風樓是參加抗美援朝的戰地記者,隨同展出的還有收錄了這張照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畫冊。
俞鳳樓今年虛歲90了,看上去稍顯清瘦,但卻精神矍鑠。俞老笑著說,這都是年輕的時候在部隊裡鍛鍊出來的,所以身體還算不錯。老人很溫和,也很健談。
他一邊翻閱著畫冊裡的照片,一邊回憶那段崢嶸歲月。
1952年8月,俞風樓隨軍進入朝鮮。他說,從鴨綠江大橋進朝鮮後,都是靠兩隻腳,每天夜行軍。「朝鮮北部山多,河流多,我們一個晚上走40多裡,要蹚過好幾次河,褲腿溼了,過河後接著走。」
為了不暴露目標,炊事班都不點火做飯,大家到河溝裡找來水,啃著背包裡的壓縮餅乾。天一黑,繼續行軍。為了不掉隊,後面的戰士拉著前面戰士的衣服或背包,迷迷糊糊地拽著往前走。
俞風樓受命成為一名戰地攝影記者。他經常利用作戰空隙,給戰士照相。
「戰地記者一定要靈活,這樣才能躲避槍林彈雨,拍攝到好的作品。」俞風樓說,這張依依不捨的照片,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一張作品。
富有杭州特色的拱門黛瓦,酷炫十足的武器飛彈,都能在這裡看到
新啟用的杭州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位於江幹區271號崇軍大廈一樓,佔地面積1560平方米。展館圍繞「省會特點、崇軍特色、服務特質、聯動特性」精心設計布展,設置服務大廳、榮譽展館、老兵之家、智慧中心等「一廳一館一家一中心」四大功能區塊。
在展陳設計上,可見富有特色的拱門黛瓦、錢江橋錢江潮等杭州元素,也有酷炫十足的武器飛彈、艦艇模型等軍隊物件,通過杭味與軍味相輝映、歷史與現代相銜接、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方式,多角度、全景式鋪展開了一幅杭州退役軍人工作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這個歷時半年精心打造的「紅色打卡勝地」,以全新的面貌對外開放,成為服務全市26萬餘名退役軍人的窗口陣地,也成為市民了解杭州革命鬥爭史及擁軍崇軍文化的宣傳平臺和重要載體。
小時新聞記者了解到,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自2020年起,將在「八一」前夕開展「崇軍周」活動,從7月22日開始至8月1日結束,組織走訪慰問退役軍人和駐杭部隊、集中發布退役軍人政策、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宣傳優秀退役軍人故事等系列活動。
其中,7月29日將發布「老兵碼」等智慧老兵項目和2020年最美退役軍人名單,7月30日將會同市慈善總會協同省慈善總會舉辦「我飛擁軍」慈善項目杭州市集中發放儀式,幫扶困難退役軍人。7月31日將舉辦杭州市「迎八一耀戎光」退役軍人書畫展。
崇軍周期間,還將邀請軍轉幹部、軍休幹部、軍創企業家等社會各界退役軍人召開座談會,聽取做好退役軍人工作的意見建議,凝聚起做好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的強大合力。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