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品!」90歲的抗美援朝戰地記者,講述老照片背後的「依依不捨」

2020-12-22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詹程開文/攝通訊員胡艦航肖玲娟葉瑩

今天(7月22日)上午,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崇軍周」活動啟動儀式在崇軍大廈杭州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舉行,也意味著杭州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新館正式啟用。

在新館裡,120餘件帶著紅色記憶的「軍旅老物件」一起亮相。其中,一張志願軍戰士和朝鮮阿媽妮(媽媽)依依不捨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照片的拍攝者,是一位90歲的抗美援朝戰地記者,聽聽他講述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90歲的抗美援朝戰地記者,講述一張老照片背後的「依依不捨」

此次建館,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動駐杭部隊、全市退役軍人及承接軍民融合項目的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校共同參與到展館資料整理、物品徵集等工作中。

整齊的軍裝,珍貴的老照片,保存完好的胸章……120餘件帶著紅色記憶的「軍旅老物件」一起亮相。其中,一張志願軍戰士和朝鮮阿媽妮(媽媽)依依不捨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照片的拍攝者俞風樓是參加抗美援朝的戰地記者,隨同展出的還有收錄了這張照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畫冊。

俞鳳樓今年虛歲90了,看上去稍顯清瘦,但卻精神矍鑠。俞老笑著說,這都是年輕的時候在部隊裡鍛鍊出來的,所以身體還算不錯。老人很溫和,也很健談。

他一邊翻閱著畫冊裡的照片,一邊回憶那段崢嶸歲月。

1952年8月,俞風樓隨軍進入朝鮮。他說,從鴨綠江大橋進朝鮮後,都是靠兩隻腳,每天夜行軍。「朝鮮北部山多,河流多,我們一個晚上走40多裡,要蹚過好幾次河,褲腿溼了,過河後接著走。」

為了不暴露目標,炊事班都不點火做飯,大家到河溝裡找來水,啃著背包裡的壓縮餅乾。天一黑,繼續行軍。為了不掉隊,後面的戰士拉著前面戰士的衣服或背包,迷迷糊糊地拽著往前走。

俞風樓受命成為一名戰地攝影記者。他經常利用作戰空隙,給戰士照相。

「戰地記者一定要靈活,這樣才能躲避槍林彈雨,拍攝到好的作品。」俞風樓說,這張依依不捨的照片,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一張作品。

富有杭州特色的拱門黛瓦,酷炫十足的武器飛彈,都能在這裡看到

新啟用的杭州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位於江幹區271號崇軍大廈一樓,佔地面積1560平方米。展館圍繞「省會特點、崇軍特色、服務特質、聯動特性」精心設計布展,設置服務大廳、榮譽展館、老兵之家、智慧中心等「一廳一館一家一中心」四大功能區塊。

在展陳設計上,可見富有特色的拱門黛瓦、錢江橋錢江潮等杭州元素,也有酷炫十足的武器飛彈、艦艇模型等軍隊物件,通過杭味與軍味相輝映、歷史與現代相銜接、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方式,多角度、全景式鋪展開了一幅杭州退役軍人工作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這個歷時半年精心打造的「紅色打卡勝地」,以全新的面貌對外開放,成為服務全市26萬餘名退役軍人的窗口陣地,也成為市民了解杭州革命鬥爭史及擁軍崇軍文化的宣傳平臺和重要載體。

小時新聞記者了解到,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自2020年起,將在「八一」前夕開展「崇軍周」活動,從7月22日開始至8月1日結束,組織走訪慰問退役軍人和駐杭部隊、集中發布退役軍人政策、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宣傳優秀退役軍人故事等系列活動。

其中,7月29日將發布「老兵碼」等智慧老兵項目和2020年最美退役軍人名單,7月30日將會同市慈善總會協同省慈善總會舉辦「我飛擁軍」慈善項目杭州市集中發放儀式,幫扶困難退役軍人。7月31日將舉辦杭州市「迎八一耀戎光」退役軍人書畫展。

崇軍周期間,還將邀請軍轉幹部、軍休幹部、軍創企業家等社會各界退役軍人召開座談會,聽取做好退役軍人工作的意見建議,凝聚起做好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的強大合力。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瀋陽10月24日電(記者於力 包昱涵 高爽)照片,是定格的;歷史,是流動的。這些年來,有關抗美援朝的照片,常常被人提起,甚至被媒體轉發。它們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你的腦海中,可能有這樣一幅畫面。
  • 「影片背後的故事」《私人戰爭》揭秘離上帝最近的職業:戰地記者
    該片是在《名利場》撰寫的戰地女記者瑪麗·科爾文生平事跡文章基礎之上進行創作的,帶我們窺探了科爾文每篇報導背後的狀況,其或許只是報紙上的一欄,只是一些文字和幾張照片,但電影還原了現場的衝擊真相,也為普通大眾揭開了戰地記者這個離上帝最近職業的神秘面紗。戰地記者又稱「隨軍記者」,是新聞工作者中的一種職業分工。他們根據親身經歷和見聞所採寫的戰地現場新聞或目擊新聞就是戰地報導。
  • 眉山有個戰地記者——98歲盧陸念憶抗美援朝:以筆為槍,記錄崢嶸歲月
    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10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曾經奔赴抗美援朝戰場的記者、今年98歲高齡的盧陸念在眉山市彭山區家中,又唱起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數十年來,這首歌已經融入了他的骨血,無法磨滅。
  • 志願軍老戰士、戰地攝影記者俞風樓——定格最可愛的人
    浙江日報70年前,在抗美援朝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有一個身高僅1.55米的武義小夥背著一臺相機,用鏡頭記錄英雄兒女的故事。這個年輕的戰地攝影記者,就是俞風樓。與俞風樓的見面,約在他的家中。只見他身穿一件老式多口袋「攝影師馬甲」,雖已年近九旬,但精神矍鑠、思路清晰。翻開一本泛黃的相冊,老人回憶起那段烽火歲月。
  • 保家衛國筆為槍: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新華社記者
    在新華社社史館二樓的展廳裡,除了上述文字,還擺放著當年電文的手寫原稿,戰地記者的筆記本、記者證,以及獲得的各種軍功獎章,還有戰場上用過的電文發報機……在北京佟麟閣路新華社大院的這座古建築裡,不僅陳列著當年新華社記者奔赴抗美援朝戰場的相關文物史料,更有刻在烈士牆上的雕像和不朽的名字。抗美援朝時期新華社記者證件和獲獎證書、證章。
  • 抗美援朝老兵王明成和張士英講述作戰經歷:識途老馬救了通訊兵
    異口同聲的張士英老人和王明成老人,都是參加過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老兵。記者對兩位老人的採訪進行得並不順利,張士英耳朵幾乎聽不見,王明成走路都顫顫巍巍,手抖得連東西都拿不穩,從盒子裡拿出參加抗美援朝證書這樣一個簡單動作,用了足足1分鐘時間。
  • 用500件檔案文獻 講述抗美援朝往事
    本報記者 趙乃林 關豔玲 遼寧省檔案局、遼寧省檔案館與遼寧省委老幹部局聯合舉辦的「致敬!最可愛的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檔案文獻展覽」正在遼寧省檔案館展出。此次展覽是我省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
  • 早報超有料丨電影頻道抗美援朝紀念直播講述英雄故事 大鵬《吉祥如意》定檔
    獨家最有料 丨電影頻道特別推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融媒體直播 用電影人的方式講述英雄故事熱血鋪陳奮鬥底色,青春熔鑄家國情懷。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抗美援朝戰場,英勇作戰、保家衛國;70年後,山河無恙、國泰民安,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這個數字我們未曾忘記.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影頻道特別推出「紅星閃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融媒體直播活動,用電影人的方式講述英雄故事、唱響英雄讚歌、傳承偉大英雄精神。
  • 抗美援朝紀錄片《英雄》今晚開播
    本報訊(記者 楊文杰)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今晚9點35分,北京衛視重磅推出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廣播電視臺承制的紀錄片《英雄》。昨日,《英雄》發布預告片。該預告片通過電影級製作,聚焦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祖國英勇獻身和無私奉獻的中華兒女,謳歌了時代英雄骨血裡的民族精神,並在70年之後,用回溯的方式展現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深刻在時代血脈裡的代代傳承。
  • 抗美援朝美術作品儲存的歷史記憶
    作為志願軍總部軍人俱樂部美術組長,羅繼五在戰地繪製了《搶修清川江大橋》《坑道出擊》和《前線電話兵》等。日後在水彩畫上取得很大成就的哈瓊文,也經歷了朝鮮戰場的洗禮。他大學畢業不久即隨志願軍鐵道兵團赴朝,他創作的《鐵道偵察英雄閻萬庫》因有切身體驗而刻畫了雪地陽光反射到英雄臉龐上的絢麗光色。作為《戰友》出版社的特派記者,曹振峰用畫筆速寫了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獻身的陣地。
  • 《號角與戰鼓——晉察冀戰地記者》:為戰地記者紀言立行
    戰地記者雷行認為,記者要在調查研究上下功夫,只有深入群眾,才能寫出接地氣的作品,才能避免新聞失實。近年來新聞單位提倡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強調記者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接地氣,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這些倡導和做法就是戰地記者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 開拓創新是晉察冀戰地記者創造奇蹟的制勝法寶。
  • 《今日影評》特別策劃:致敬抗美援朝的戰地玫瑰
    在那個時代和歷史背景下,志願女兵們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盛放著的最美「戰地玫瑰」。本期《今日影評》「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別策劃系列節目主題是「戰地玫瑰」。首先,我們通過「今日獨家觀察」,看看大學生們眼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女兵。
  • 《今日影評》特別策劃:致敬抗美援朝的戰地玫瑰
    1905電影網專稿今年,是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的今天,抗美援朝戰爭拉開序幕,中國人民志願軍整裝扛槍告別家鄉,譜寫了一曲保家衛國的英雄讚歌。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向朝鮮境內出動。
  • 北京衛視推出紀錄片《英雄》 致敬抗美援朝英雄
    老兵淚目追憶崢嶸歲月抗美援朝英雄群像重現預告片從抗美援朝戰爭親歷者在和平年代追憶崢嶸歲月中展開——滿頭白髮的抗戰老兵們聚在一起唱戰歌、小心翼翼撫摸戰友發黃的老照片、淚目懷念昔日戰友......鏡頭一轉即是迎接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將觀眾思緒牽引到多年前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志願軍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不畏天寒地凍在大雪中前行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穿越戰火歲月,聽親歷老兵講述那段硝煙瀰漫的...
    他們不畏犧牲,不辱使命,歷時近3年時間,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他們用生命和熱血書寫了盪氣迴腸的英雄詩篇,鑄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黨中央決定將兩水洞戰鬥的1950年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目前在無錫,還有900多名抗美援朝老兵。近一周時間裡,記者走訪了其中的三位老人,聆聽他們講述自己親歷的炮火歲月,感受他們背後深沉的家國情懷。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爭(369)那張著名照片背後的故事
    從10月18日起,本報陸續推出「抗美援朝60周年·講述」及「抗美援朝60周年·鴨綠江報導」,通過揚州籍志願軍老戰士的講述,以及特派記者在鴨綠江畔的見聞,回顧抗美援朝戰爭,重溫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 最可愛的人 電影頻道融媒體直播禮讚抗美援朝精神
    這篇傳揚近70年的作品,在10月22日全網獻映的電影頻道「紅星閃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融媒體直播中,被包括抗美援朝老兵、英雄後人及中國電影人在內的70餘名見證者及致敬人接力重讀。
  • 抗美援朝題材影視作品相繼亮相
    長江日報訊(記者梅冬妮)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奏響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凱歌,也鍛造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歷史上,多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深入人心。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時刻,一系列電影、紀錄片、電視劇等已然或即將閃亮登場。
  • 北京衛視推出紀錄片《英雄》 講述抗美援朝往事
    中新網10月16日電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0月17日21:35,北京衛視將推出紀錄片《英雄》。預告片從抗美援朝戰爭親歷者在和平年代追憶崢嶸歲月中展開,滿頭白髮的抗戰老兵們聚在一起唱戰歌、小心翼翼撫摸戰友發黃的老照片、淚目懷念昔日戰友……鏡頭一轉即是迎接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將觀眾思緒牽引到多年前硝煙瀰漫的戰場:志願軍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不畏天寒地凍在大雪中前行、以「天為被、地為床、雪為糧」;冒著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撲入戰火之中。
  • 我的朋友是戰地記者:在爆炸聲中演奏的伊拉克交響樂團
    我的朋友楊兄是中國駐中東地區的戰地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