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谷歌的搜索首頁被一位拿著相機的美麗女性刷屏了。
8月1日這天,是她的生日,同樣也是她葬禮的日子。
她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一生最摯愛的女人。
1954年卡帕在越南踏上地雷的時候,他胸前的錢包裡有一張褪色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子就是——全世界第一位戰地女記者:格爾達·塔羅。
圖源:gamecores
1910年8月1日,格爾達·塔羅出生在當時還是維滕堡王國的斯圖加特一個猶太人家庭,原名叫格爾達·波赫利拉(Gerta Pohorylle)。
圖源:zhuofu6058439 - Lofter
1933年,年輕的塔羅因參與反納粹集會與宣傳活動而被逮捕並拘留。隨後整個波赫利拉家庭被迫離開納粹德國,並且分散去了不同地方,而塔羅也沒能與她的家裡人再見面。
圖源:Gamescore
1934年,塔羅在逃離德國後去了法國巴黎,並在第二年和影響著她一生的男人相遇相知相愛——安德烈·弗裡德曼。
一開始,塔羅成為了安德烈·弗裡德曼的助手,並跟他學習攝影,擔任他的攝影編輯。之後,二人迅速墜入愛河。
圖源:Gamescore
在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猶太人越來越難得到工作機會,而美國對攝影師的酬勞卻越來越高,他們的市場也越大。
於是他倆一同更改了名字,想用一個化名來一起工作,於是他們創造出了 Robert Capa(羅伯特·卡帕)這個名字,這個也是最廣為人所知的名字。
圖源:baike
二人把羅伯特·卡帕作為攝影化名共同使用,並且將他包裝成了一個「具有極高審美標準 、拍照純粹是為了找樂子而不是為了錢」的神秘美國攝影師。
並且卡帕的照片定價直接150法郎一張,這個價格可是三倍於行業均價。
圖源:Gamescore
雖然這個騙局最後被法國 Vu 圖片社戳穿了,但他們的攝影水平已經被認可,他們的作品變得炙手可熱,並且被各大媒體追捧。
而「羅伯特·卡帕」這一名字最終成為了安德烈·弗裡德曼的個人化名,格爾達·波赫利拉則開始使用了「格爾達·塔羅」作為她個人作品的化名。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格爾達前往西班牙巴塞隆納,與卡帕和另外一位著名的戰地攝影師大衛一起報導戰事。
格爾達也因此獲得了Lapequeñarubia的綽號(「小金髮女郎」)。他們在阿拉貢東北部和科爾多瓦南部一起報導這場內戰。
塔羅的攝影作品:
圖源:Sina blog
以事業為重,熱愛攝影的塔羅不僅拒絕了卡帕的求婚,她還公開與反法西斯的歐洲知識分子(歐內斯特海明威,喬治奧威爾)聯絡,與他們一起為西班牙共和國而鬥爭。
但是塔羅和卡帕心中一直擁有著彼此——
卡帕鏡頭下的塔羅:
圖源:sohu
在那個還不知道「美顏」為何物的年代,塔羅毫不設防的將睡顏展現在鏡頭前,塔羅可見對卡帕是多麼地信任。
塔羅鏡頭下的卡帕:
圖源:sohu
而格爾達·塔羅也用她的鏡頭塑造了一個神話般的攝影才俊——雕塑般的完美側臉,無比迷人的專注眼神,所謂工作中的男人最性感。
在當年9月,一張署名為羅伯特·卡帕、展示了一名保皇派伊比利亞自由意志青年聯合會(FIJL)士兵被子彈擊中倒下瞬間的照片《士兵之死》被刊登在 Vu 雜誌上。
圖源:Gamescore
由於當時鮮有戰時攝影能夠將瞬間記錄得如此真實,這張照片瞬間讓「羅伯特·卡帕」這個化名徹底走紅,當時才22歲的安德烈·弗裡德曼名聲大噪。
雖然之後質疑非議聲不斷,但這張照片堪稱是歷史性地一刻,並在當時無人能及。
而作為女性的塔羅,雖然師從卡帕,但從她的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出,一個細膩的女性視角下的戰爭世界——
圖源:Gamecores
正當塔羅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在布魯內特戰役共和軍撤退期間,塔羅跳上了一輛載有受傷士兵的汽車的踏板。一輛共和軍坦克撞到了它的側面,塔羅遭受了重傷。
次日,即1937年7月26日,格爾達·塔羅身亡。
據傳,在醫院病床上的彌留之際,塔羅依舊在問著護士,是否找到了她的相機,裡面有珍貴的照片。
格爾達·塔羅的突然離世讓彼時已經以羅伯特·卡帕為化名聲名大噪的安德烈·弗裡德曼陷入了極度悲傷,之後卡帕甚至一度酗酒,希望用酒精來麻痺自己。
而也正是格爾達的死,讓他徹底認識到了戰爭的真實面目。在此之後,羅伯特·卡帕拿著他的萊卡相機,一直遊走於戰場第一線。
圖源:GQ男士
2007年9月26日,國際攝影中心開設了第一個美國Taro(塔羅)攝影作品大型展覽。
這場展覽最終認可了她攝影的影響力,並官方認定了她是第一個拍攝戰爭的女性。
但在之後她的部分作品被人惡意塗黑毀掉,令人惋惜,主辦方懷疑這次破壞是反難民或反猶太主義的人所為。
塔羅作為一個女性,更作為一個戰地記者,在一個女性守著家的年代裡,在戰爭面前無所畏懼,為了珍貴的資料在戰地裡來回穿梭。
戰地記者不僅僅是一個行業,更像是一個崇高的夢想。
平凡人不會僅僅因為宏大敘事就投身至一項獻身的事業,那些投身於新聞事業的人們心中也許也懷有相同的一份真相至上的精神和英雄主義。
在一個fake news被宣揚的普天蓋地的時代,記者並不是一份多麼高尚的職業,只是用汗水為筆,堅守著原則,做一個時代的記錄者。
在炮火連天的戰爭裡,他們可以像軍人一樣勇敢堅韌;在面對世界的不公時,他們可以直面強權;在面對令人膽寒的災害時,他們堅持衝向第一線報導。
還記得《西線無戰事》有這樣一個片段,主人公保羅休假回到家鄉,大人們在聚會時大談特談前線的戰況,觥籌交錯間縱橫捭闔,仿佛憑几張嘴就能改變戰場態勢,仿佛戰爭就是酒桌上的輕鬆遊戲一般。
圖源:Viki
而真正經歷戰爭、見識過上述慘狀的保羅,沉默不語。
真實新聞的缺失,使得戰爭變成了一場指點江山的談資,令人心寒。
紀伯倫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一個是傳播,一個是創造。」
記者傳播第一線的新聞事件,記者將關於人的故事創造在歷史的印記中。
戰地記者們用生命換來的不僅僅是珍貴的戰爭資料,更是向世界呼喊和平。
最後用《紐約時報》的主編的一句話結尾:「這個世界,人類需要故事,人類不滅,記者不亡。」
ref: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00581
http://www.wikiwand.com/zh-sg/%E6%A0%BC%E7%88%BE%E9%81%94%C2%B7%E5%A1%94%E7%BE%85
http://digitaljournalist.org/issue0710/capa-and-taro-together-at-last.html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00/41466/41467/3027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