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1161,閱讀約3分鐘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無數中國軍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如果不是他們,中國就會完全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人民就會淪為亡國奴。因此,老百姓一直記得他們的好。更重要的是,一位山東老人為了一句承諾,為一位無名英雄守墓74年,等待烈士的家人來接他。
1941年冬,山東省沂南縣西陶花村駐有40多名鬼子,西邊山頭有兩個日本哨兵。一天,牛玉清的叔叔心急如焚地回家說:"現在戰事緊急,有些八路軍傷員來不及轉移,鬼子四處追殺他們。村裡決定在你家附近挖兩個地窖,然後把傷員暫時藏在這裡,你們父子幫忙照看。"不能上戰場殺敵,牛玉清和父親也要為國家做貢獻。父子倆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很快,地窖就挖好了。傷員也被轉移到這裡,每個地窖9人。由於日本鬼子盯得緊,牛玉清和父親晚上給傷員送飯。就算是晚上,風險也很大,萬一被鬼子發現,父子倆可就沒命了。但他們把這些危險拋在腦後,堅持照顧傷員。
期間,一名傷員因傷勢過重死亡,牛玉清只知道別人叫他"老張",不知道老張的真實姓名,他和父親悄悄將老張安葬。日軍撤退後,八路軍來村裡接傷員。其中一個是老張的大哥,告訴牛玉清父子說:"我們兄弟三人一塊出去當兵,他是最小的,沒想到弟弟卻犧牲了。現在戰事緊急,我不能帶走弟弟的遺體,還請你幫我看著墓。戰後,只要我或另一個弟弟還活著,就會回來把他的遺體遷回臨朐老家。"牛玉清答應了他的請求。他在哥哥墳前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老張的名字和出生地。這一切做完後,他離開了村子。
從那以後,牛玉清就成了守墓人,一直守候在老張家,不時來看看墳墓。每逢節假日,他都會到老張的墳前,清理墳前的雜草。村民們知道這裡安葬著烈士,經常來添土送燈,為老張掃墓。
牛玉清等了半天,老張的哥哥還沒來。他想,老張的兄弟們是不是也在戰鬥中犧牲了,要不他們肯定會回來接老張的。這一幹就是74年。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隨著時間的推移,牛玉清急於找到老張的家人。只要聽說村裡有人從濰坊來了,他就立即找到那人,問他是否認識老張,但都無功而返。
後來,山東的媒體知道了牛玉清老人守墓的故事,紛紛前來採訪。但由於老人年事已高,記性不好,他只能回憶起老張木牌上的"臨渠"和"赤蓮峪"兩個字,其他什麼都想不起來了。幾年過去,經過媒體和臨朐縣有關部門的努力,最終確定了老張的真實身份。
原來,老張是冶源鎮赤蓮峪村人,名叫張衛基。他的父親是張瑞三,他的兩個兄弟是張偉信和張偉順,當時三個兄弟一起參軍,最後都犧牲了。大哥張偉新的墓剛剛找到,就遷到了臨朐縣烈士陵園。臨朐縣有關部門和烈士家屬趕到西陶花村,將烈士張偉基遷葬到臨朐縣烈士陵園。
在外漂泊74年後,抗日烈士張偉基終於得以回家。已經92歲高齡的牛玉清也兌現了當年的承諾。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