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位92歲的老人,為了當年的一句承諾,守墓74年

2020-12-28 若芹站起來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1161,閱讀約3分鐘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無數中國軍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如果不是他們,中國就會完全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人民就會淪為亡國奴。因此,老百姓一直記得他們的好。更重要的是,一位山東老人為了一句承諾,為一位無名英雄守墓74年,等待烈士的家人來接他。

1941年冬,山東省沂南縣西陶花村駐有40多名鬼子,西邊山頭有兩個日本哨兵。一天,牛玉清的叔叔心急如焚地回家說:"現在戰事緊急,有些八路軍傷員來不及轉移,鬼子四處追殺他們。村裡決定在你家附近挖兩個地窖,然後把傷員暫時藏在這裡,你們父子幫忙照看。"不能上戰場殺敵,牛玉清和父親也要為國家做貢獻。父子倆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了下來。

很快,地窖就挖好了。傷員也被轉移到這裡,每個地窖9人。由於日本鬼子盯得緊,牛玉清和父親晚上給傷員送飯。就算是晚上,風險也很大,萬一被鬼子發現,父子倆可就沒命了。但他們把這些危險拋在腦後,堅持照顧傷員。

期間,一名傷員因傷勢過重死亡,牛玉清只知道別人叫他"老張",不知道老張的真實姓名,他和父親悄悄將老張安葬。日軍撤退後,八路軍來村裡接傷員。其中一個是老張的大哥,告訴牛玉清父子說:"我們兄弟三人一塊出去當兵,他是最小的,沒想到弟弟卻犧牲了。現在戰事緊急,我不能帶走弟弟的遺體,還請你幫我看著墓。戰後,只要我或另一個弟弟還活著,就會回來把他的遺體遷回臨朐老家。"牛玉清答應了他的請求。他在哥哥墳前立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老張的名字和出生地。這一切做完後,他離開了村子。

從那以後,牛玉清就成了守墓人,一直守候在老張家,不時來看看墳墓。每逢節假日,他都會到老張的墳前,清理墳前的雜草。村民們知道這裡安葬著烈士,經常來添土送燈,為老張掃墓。

牛玉清等了半天,老張的哥哥還沒來。他想,老張的兄弟們是不是也在戰鬥中犧牲了,要不他們肯定會回來接老張的。這一幹就是74年。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隨著時間的推移,牛玉清急於找到老張的家人。只要聽說村裡有人從濰坊來了,他就立即找到那人,問他是否認識老張,但都無功而返。

後來,山東的媒體知道了牛玉清老人守墓的故事,紛紛前來採訪。但由於老人年事已高,記性不好,他只能回憶起老張木牌上的"臨渠"和"赤蓮峪"兩個字,其他什麼都想不起來了。幾年過去,經過媒體和臨朐縣有關部門的努力,最終確定了老張的真實身份

原來,老張是冶源鎮赤蓮峪村人,名叫張衛基。他的父親是張瑞三,他的兩個兄弟是張偉信和張偉順,當時三個兄弟一起參軍,最後都犧牲了。大哥張偉新的墓剛剛找到,就遷到了臨朐縣烈士陵園。臨朐縣有關部門和烈士家屬趕到西陶花村,將烈士張偉基遷葬到臨朐縣烈士陵園。

在外漂泊74年後,抗日烈士張偉基終於得以回家。已經92歲高齡的牛玉清也兌現了當年的承諾。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

相關焦點

  • 一句承諾,三餐四季,22年堅守!這位82歲老人的心願,淚目
    而這一切,要從1998年 周石冬許下的一個承諾說起! 一諾千金,22年不變 「我這一走,他們兄弟倆恐怕要餓死了,你能幫我維持嗎?」
  • 他們為烈士守墓,從青絲到白頭
    抗戰老兵歐興田以一己之力為犧牲的戰友們建立陵園,並堅持守墓35年。他說,生為其守靈,死與其共眠。老人倔強而執著的堅守令聞者肅然起敬。3月6日晚,這位抗戰老兵走完了自己平凡的一生,享年91歲。生前他把看護烈士陵園的接力棒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歐福建和孫子歐陽,並特別交待家人:不收禮金、不開追悼會、不立碑,生為戰友守墓,死與戰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園裡。
  • 467年,家族守墓人
    【太公】墓裡的人,是胡如英的「太公」。這是一種模糊的稱呼,他並不清楚,太公「太」到哪個年代,跟他之間,究竟隔了多少代人,他究竟是胡家第幾代人。我們一度想通過胡家的輩分算一算,但他和兒子都不知道自己的輩分是什麼。他只知道,太公是明代的。墓中其中一位「胡公」,也就是胡森,是一位離胡如英父子525年遙遠的「太公」。
  • 清明,致敬為英烈守墓的他們!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守墓人」。年年春花開又落,歲歲風雪起又息 ,他們與英魂相伴,默默地守著一座座豐碑,幾十年初心不改…… 是何種力量在支撐著他們心裡深處的堅守,他們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在四川省南部縣漏米巖村,一座紅軍墓依山而立。從1933年起,村民陳修昆家幾代人接力守在墓旁。如今,接力棒交到第四代人馮煉手中。在距離馮煉家十幾米的地方,有一座墳塋,墓碑上面寫著「紅軍劉連長墓」。
  • 300年的袁崇煥墓,第17代最後一位守墓人去世,一生奔波為守墓
    02而這位士兵一輩子都守著袁崇煥的陵墓生活,還留下了遺願要子孫世世代代都要給袁崇煥守墓,至今已經十七代了,而十七代的守墓人是已經79歲的佘幼芝。佘家還有一個流傳了300年的祖訓就是:佘家世世代代不得回到廣州順德老家,只能留在北京為袁崇煥守墓;佘家後代都不能做官;佘家世世代代需要讀書明義,把袁崇煥的英勇事跡一直傳承下去。
  • 一個饅頭和一位守墓老兵的傳奇故事
    在生命的危急關頭,鄭林書將最後一個饅頭交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自己卻第一個倒下;幾年後,雙腿殘疾的陳俊貴帶著妻兒,遠離老家遼寧重返天山,為逝去的班長守墓,一守就是27年——  咽下這個饅頭竟令他終生愧疚,道出這聲承諾竟令他一輩子在墓前守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饅頭,這是怎樣的一聲承諾,這其中又有著怎樣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
  • 文史 | 一個饅頭和一位守墓老兵的傳奇故事
    在生命的危急關頭,鄭林書將最後一個饅頭交給了年齡最小的陳俊貴,自己卻第一個倒下;幾年後,雙腿殘疾的陳俊貴帶著妻兒,遠離老家遼寧重返天山,為逝去的班長守墓,一守就是27年——         咽下這個饅頭竟令他終生愧疚,道出這聲承諾竟令他一輩子在墓前守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饅頭,這是怎樣的一聲承諾,這其中又有著怎樣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
  • 張作霖守墓人:守墓30年,每月補貼100元,只為等一個張家人
    即便張作霖的墓地如此簡陋,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有一個守墓人,這個守墓人,不論風吹雨打,還是時局動蕩,都持之以恆,堅持守墓30年,而辛苦的守墓,每個月也只有100元的補貼,他如此堅守,只是為了等一個張家人。他的行為如此感人,令人敬佩,這個守墓人到底是誰呢?他為何要這樣做呢?
  • 袁崇煥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為修復墓地不剪髮,兒子因守墓去世
    為明末抗金民族英雄袁崇煥守墓的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也是唯一的女守墓人,今年8月12日在京逝世,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81歲。 佘幼芝以及自己的先輩默默無聞為英雄袁崇煥守墓,他們不圖名利,只為先祖的一句承諾, 「終身不做官,不回廣東老家,世世代代為袁大將軍守墓。」 從1630年開始,到2020年,為了先祖這個承諾,佘家人一輩又一輩,他們一代又一代,就像是接力一般,風裡來雨裡去,為袁將軍守墓一直守了390年。
  • 96歲木村武之去世,為恩師李小龍守墓48年:忠義,日本人也有!
    與李小龍合作過的中國電影明星,如今基本已經大紅大紫,如當年跑龍套的成龍、周星馳、陳惠敏等人,如今都早已經成為了中國香港影視圈的「扛把子」;而他的功夫傳人中,而他的功夫傳人中這些傳人中,亦有不少的佼佼者,成為繼李小龍之後的世界級武術大師!
  • 末代守墓人:背負歷史重擔390年
    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和丈夫焦立江搬到了石景山,倆人年歲漸老、疾病纏身,但經常換乘兩班公交車來看墓祠,掃掃落葉,澆澆水,有時也給遊客講講歷史。2020年8月,佘幼芝在京去世,享年81歲。一位美國記者採訪她之後寫下,「美國立國才兩百多年,你們佘家卻為一個人守墓三百多年,這樣的事情,只有在中國才會發生。」
  • 神秘家族為此人守墓800年,其背後的故事令人難以置信
    鮮為人知的是,近800年來,有一個神秘的家族一直默默守護著這座古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庭?他們祖祖輩輩守護著誰的墳墓?據史料記載,餘允文生於公元Lll0年,今仁壽縣大塘鄉。他自幼聰明好學,少年時代就顯出過人的才華。歷任彭州通判,澧州知州。後調京任成秘書,調任禮部郎官。後來,他升任中書舍人。
  • 當年和王二小放牛的還有一人,親眼目睹他被害,自願為其守墓60年
    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每當聽到這首歌的旋律,我們的鼻頭就忍不住一酸,78年前,那個年僅13歲的孩子,為了保護村民們,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時至今日,我們都不曾忘記他。但鮮有人知的是,當年王二小並非一人在放牛,其實他的身邊還有一個同伴,他在親眼目睹王二小犧牲後,自願為他守墓60年,他就是史林山。
  • 「放牛娃」王二小:被葬於犧牲處,兒時玩伴自願為其守墓59年
    建國後,為了紀念英雄王二小,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在王二小的家鄉建了一所希望小學,叫做「王二小希望小學」。一九六○年,又建了村史館,村史中記載著村裡的重大事件,也就是在一九六○年,王二小的老伴史林山開始為王二小守墓,那時,沒有人知道史林山會從一個年輕小夥子,一直守到這裡,成為一個白髮老人。
  • 一座紅軍烈士的墓,三代人為了信守同樣的諾言,把墓守了80年
    他是紅七軍團的主力師長,在粵桂遭遇敵四團,不幸死在一個老鄉家裡,老鄉答應好好照顧師長的遺體,一家三代八十年守著老師的墳墓,老師是李謙,守陵人是廖家祖的孫三一代。李謙1909年出生於湖南省醴陵縣,1920年,李謙考上了縣中學,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了反帝愛國學生運動,並和同學們成立了「社會問題研究會」,抨擊時弊,提出救國民主,1924年,他和左權離開家鄉,進入廣州陸軍講堂,後轉入黃埔軍校一期,同年秋,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黃埔支部的一員,黃埔畢業後,李謙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活動,由於表現突出,他從連長晉升為第一集團軍司令
  • 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逝世,佘氏家族已守墓390年,網友:像小說情節
    記者從東莞市袁崇煥紀念園方面獲悉,2020年8月12日13時50分,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從1630年至2020年,佘氏家族為袁崇煥守墓整整390年。2002年袁崇煥祠墓正式對外開放前,佘幼芝一家曾在此居住63年。1630年9月22日,一代名將袁崇煥含冤受磔,崇禎皇帝下令將他的頭顱懸掛在廣渠門外示眾。當晚,其部下一位姓佘的義士卻冒死將首級偷出,掩埋在自家後院——地處北京廣渠門內的佘家館街,人稱廣東義園,從此開始了隱姓埋名的守墓生涯。清乾隆年間,袁崇煥的冤案得以平反。
  • 當年與王二小一起放牛的同伴,目睹王二小犧牲慘烈,自願守墓58年
    雖然他死在了日軍的刀下,但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記住了他,記住了這樣年一個年僅13歲的民族英雄王二小。不過這次故事的主人公不是王二小,而是當年與王二小一起放牛的同伴史林山,他目睹了王二小犧牲慘烈的過程,自願為其守墓58年。《想念放牛郎王二小》中這樣寫王二小:「你看暮色已經降臨了,怎麼說不回來就不回來了呢?」
  • 當年與王二小放牛的還有一人,親眼目睹王二小犧牲,自願守墓58年
    在當時王二小犧牲的時候只有13歲,但今天小編跟大家講解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並不是王二小,而是與王二小一起放牛的人,就是他幫助王二小將日本侵略者將要到來的消息傳遞給八路軍的,他親眼見證了王二小小英雄的犧牲,隨後他自願為王二小守墓58年的時間,這個人他就是史林山。
  • 為袁崇煥守墓390年後,這個家族還會繼續堅持嗎?
    8月12日,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歲。從1630年袁崇煥去世到今天,佘家已經為袁崇煥守墓整整390年。而佘幼芝的女兒焦穎將接過母親的班,繼續守下去。焦穎為母親上香。袁秀月 攝  佘家守墓故事:從佘義士到佘幼芝  1630年8月,袁崇煥被處以磔刑,年僅46歲。相傳袁崇煥被殺後,沒有人敢給他收屍,袁崇煥的部下佘義士冒著危險「夜盜其頭」,埋葬在自家院子裡,從此隱姓埋名,終身為其守墓,死後還交代家人將其埋在袁崇煥墓旁。
  • 四十年的飯店、十四年的承諾,一位老人與三十位「老顧客」的「虧本...
    一家40年的「老飯店」。 一份14年的「老承諾」。 在江津區李市鎮大橋村,有一間「大橋飯店」,店主張成書是年逾古稀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