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軌門再次印證了那句老話,「生活永遠比電影精彩」,從周一見的猛料,到文章的「認錯書」,到馬爸至南都的「公開信」,再到馬伊琍感謝南都。為了挽回因為「出軌門」跌進谷底的形象,文章和他的經紀團隊使盡了招數。八卦新聞,看似無聊狗血,實則也是一部部現代啟示錄。為什麼人們如此關注文章出軌?文章出軌連日佔據新聞頭條,不僅是大眾單純愛八卦明星們的私生活這麼簡單。
「出軌門」演繹成公關大戰
為了挽回因為「出軌門」跌進谷底的形象,文章和他的經紀團隊使盡了招數。未曾想到,這些招數隻讓「出軌門」的影響越來越廣,而網友根本不買帳……
最跳躍的回應:早上剛道歉,晚上就撒潑
從在微博中發表「道歉宣言」,到其再次發表微博 「我賤命一條,陪你們到底!」 文章先示弱求饒,動之以情,瞬間又作古惑仔狀,網友們不由的感慨:文章同學你的思維和文風好跳躍。更有網友懷疑文章的當初道歉聲明是請人代筆,此後這篇才是他本人經手的。其實很多危機事件發生後,公眾更在意的是責任人的態度。冷漠、傲慢、推諉等態度會增加公眾的憤怒。把事件本身嚴重放大。重壓之下,文章沉不住氣了,轉而遷怒發布消息的媒體,此舉甚不明智。
親情牌:中國好嶽父力挺是花錢「買」的?
姚笛沉默、馬伊琍沉默,文章發完「叫板」微博也沒動靜了,當人們以為事態逐漸平息的時候,4月1日下午,一個加V認證為「伊琍爸爸」的長微博,又讓「出軌門」關注度再次攀升。微博中「伊琍爸爸」打起了親情牌和同情牌,並求媒體放過他們家。不過網友似乎並不買帳:「女婿出軌不去維護女兒的利益,反而發文找曝光者的茬,天底下還有這種父母縱容女婿找小三的?」更有人從中看出了,行文中隱隱透著馬不願意離婚,文可以遊刃有餘二選一的意思。
隨後有網友爆料稱所謂的中國好嶽父其實是花錢「買」來的:「我明著告訴大家,『伊琍爸爸』這個號不是馬伊琍父親本人,而是文章委託的公關公司扮演的。據可靠消息,文章這次在公關方面已經花了近500萬元。」至此,老丈人的親情公關以失敗告終。
人性辯護:他只是犯了男人都會犯的錯?
那邊中國好嶽父剛剛退場,商界大佬馬雲又搬出「男人動物性」來替文章辯護:馬雲在一場公益活動中上臺發言時,調侃文章近日的劈腿事件,稱大家需要相互原諒,我們也應該原諒文章,他只是犯了男人都會犯的錯誤,別再讓他得了自閉症。馬雲力挺文章,少不了是顧及李連杰的面子,據稱文章曾拜李連杰為乾爹,而李連杰和馬雲去年合開了太極館。不過出軌是不是「男人都會犯的錯誤」那就是仁者見仁的事了。
文章的公關其實搞錯了對象
面對比出軌更狗血的危機公關,有網友建議,「不會公關就好好找個公關顧問,別一天一集,像演電視連續劇一樣的。」的確,作為明星,在享受名聲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必須履行相應的道德義務。就目前情形而論,文章「挑釁」報導此事的某周刊兩位「領導」,以及「馬父」的針對性言論,都是搞錯了對象。他們應明白,這不是一家媒體和當事人之間的「戰爭」。他們面對的是公眾,要求適可而止的對象也是公眾。
文章出軌為何成了全民「劇場」
為什麼人們如此關注文章出軌?八卦新聞,看似無聊狗血,實則也是一部部現代啟示錄。文章出軌連日佔據新聞頭條,不僅是大眾就是那麼愛八卦明星們的私生活這麼簡單。
全民關注超王菲離婚,引外媒破天荒報導
霸佔中國娛樂界頭條的文章出軌事件不僅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甚至漂洋過海到了國外,此次國外媒體破天荒地對中國明星不遺餘力地報導,網友的力量功不可沒。英國《每日郵報》特別指出,文章的道歉聲明一經發出,在10小時內總共獲得了250萬條評論和100多萬轉發量,打破了之前微博轉發和評論記錄。想當初,那個周五晚上,王菲發布離婚微博,也不過才77萬的轉發。
為什麼你比馬伊琍更憤怒
「文章出軌,他傷害了老婆傷害了家人,唯獨跟你根本沒有一毛錢關係……」然而文章的背叛依然觸動了每個人的神經,大家似乎比馬伊琍更加敏感和憤慨。婚姻最不能忍受出軌。越是這樣,人們越願意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談論明星。然而,不得不說的是這種現象暗藏著人們的虛浮與輕狂之症,把從其他領域受到壓制的鬱結情緒盡情地宣洩在最安全的娛樂八卦,對傳媒而言多少有些不地道;對公眾而言則顯得過於滑稽。
好男人出軌PK國家大事,誰該上頭條
平度血案剛過,馬航的飛機還沒找到,文章卻頂著各種壓力上了頭條,是不是公眾太八卦?有媒體人質疑,在嚴控之下,國家大事報導一直沒火,一起好男人出軌的娛樂新聞卻大賣。這特麼究竟是誰的問題?問題出在哪兒?」
誠然每個人心中都有八卦因子,都有窺探明星私生活的欲望,可真要說起來,如果周一見的是馬航失蹤飛機找到的消息,文章那點事還能成為第一熱點嗎?可是類似的事,有的是因為信息失聯,有的是因為真相缺位,無法討論得足夠深入,即使想深入也會有種種掣肘。有些事,我們緘口不言或蜻蜓點水也不代表著我們不關心。
「劇場」內外的人,都需自我修養的思考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劇場」。「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需要演員們思考,「一個普通人的自我修養」則需要整個社會的全體成員思考。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裡的主角,每天也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家庭方面,包括事業方面,也包括社會方面。
從宏大的時代角度看,娛樂新聞火爆而社會新聞式微,這反映了一種現代性困惑,即人們傾向於「娛樂至死」,對公共事務卻越來越冷淡,作為一種趨勢,社會學家早就對此有過研究。然而在圍觀八卦的同時,如何扮演好公民的角色推動公共政策以及突發事件的發展,同樣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消費文章出軌,該適可而止了
媒體的底線:不能傷及無辜
公眾人物所擁有的隱私權要比一般人少,當他們的行為越出道德邊界時,這個隱私權就倍加弱化了。但公眾人物並非孤立存在,他們的行為多有關聯,媒體和大眾對緋聞的「緊逼盯人」常常傷及無辜。馬伊琍和她的家庭就是這次出軌緋聞的受牽連者。儘管「馬文」的孩子尚小,但她們會長大,很有機會看到若干年前的文字。若媒體向已在懸崖邊上的「馬文」婚姻不斷發力,直至推下為快,那麼最大的受害者將是他們的子女。
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王天定教授表示,市場化社會的媒體,遵循市場化運行規律。媒體不能做道德判官,但不代表媒體不能有道德立場。但是八卦揭露、消費名人隱私需把握尺度,應以不傷害無辜人員為底線,不介入炒作為標準。
公眾的底線:不能濫用知情權
從整體情況看,公眾對此事關注度也有些過火了。明星鬧緋聞,這不是第一起,肯定也不是最後一起。如果說,因為明星欺騙了公眾,公眾就可用口水淹沒明星,這其實也反映了有些人的「太傻太天真」。難道這些明星在臺上的話,公眾真的全都當回事?又或者說,只要是明星,人們就完全放棄自我思想,徹底拜倒在其腳下?公眾知情權應當滿足,但把這當作一場「桃色狂歡」,過矣。尤其是那些把緋聞當生活調料、把肉麻當有趣的做法,已經脫離事件本身。這也是對公眾知情權的誤用或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