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佐格「北電之行」作品回顧展第一場《玻璃精靈》

2021-02-06 小眾先鋒

沃納·赫爾佐格,他是「新德國電影運動」四傑之一,被譽為「帶著壯麗的驚嘆和天譴般的魂魄」的偉大導演,拍出無數影史經典。今天到3月28日,北京電影學院標準放映廳將放映其作品,赫爾佐格本人也將到北京電影學院,舉辦講座。



今天,推送今日放映電影的兩篇影評,《玻璃精靈》和《人認為自己,上帝反眾人》(又叫《卡斯帕爾·豪澤爾之謎》)。



赫爾佐格《玻璃精靈》:向死而生


在赫爾佐格一系列神秘的劇情片中,《玻璃精靈》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這部將演員們催眠拍攝的電影,帶有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並用一個關於集體瘋狂的故事,隱喻了一則末世寓言。



赫爾佐格電影的奇異之處,不僅在於他總將最令人陌生、最奇怪的地方置於攝影機前,也在於他對演員的風格化處理。


他會用侏儒演員建構一個比例失衡的世界,用以嘲弄「正常生活」(《侏儒也是從小長大》);會讓克勞斯·金斯基一隻手臂看起來比另一隻手臂長,走起路來像只蜘蛛,以生理的畸形外化角色內心的扭曲(《阿基爾,上帝的憤怒》);會起用被關精神病院23年之久的布魯諾·斯列斯坦,讓他以一種「聖愚」的姿態嘲諷人類文明(《人人為自己,上帝反眾人》)。在拍攝《玻璃精靈》時,赫爾佐格更是通過對演員的催眠,捕捉到一種表現主義的表演風格。



片中未被催眠的只有能預言災難的主人公海斯。影片開場,伴隨著波波爾·烏宗教聖詠般的配樂,海斯坐在霧氣氤氳的荒野照看牛群。緊接便是典型赫爾佐格式風景鏡頭,鏡頭俯瞰一片山谷,大片雲霧漂浮而過,煙雲的流動就像沸騰喧囂的河流穿行於山谷間,頗為壯觀。鏡頭轉回海斯,他坐在山頭俯瞰雲海,開始預言末世景象,如詩一般的獨白、神性的配樂與畫面中的瀑布、山川、森林交融在一起,延宕出一片無限的沉思空間。


從村民尋問海斯巨人是否存在,故事才真正開始。影片的故事改編自赫伯特·阿赫特恩布施的小說《死亡時刻》中的一章,這本書取材自一個古老的巴伐利亞民間傳說,描寫一個下巴伐利亞的先知農民,對世界的災難性的結局作出預言。在片中,海斯預言了整個鎮上的人都會變瘋,小鎮還會毀於玻璃廠引起的大火,這個預言便是本片劇情的走向。


片中,會製作紅寶石玻璃的穆貝剋死去,玻璃廠廠主醉心於紅寶石玻璃,他手拿紅寶石玻璃製作的精緻酒杯,說道:「現在我面對世間的邪惡,該如何保持內心的聖潔?」


這一句話道出了紅寶石玻璃的隱喻意義——易碎卻又聖潔的力量,所以玻璃廠廠主不顧一切地讓人尋找秘方。當手下工人展示他們認為的紅寶石玻璃製作工藝時,廠主大發雷霆,怒斥製作出的玻璃不是紅寶石玻璃;廠主讓人去把穆貝克家中的沙發搬來,刮開後卻一無所獲,沒有找到秘方……



當玻璃廠廠主應了海斯的預言,殺害了她的僕女後,她用手絹沾染上女人的血,說道:「女人的血,是最純的成分,工廠還有什麼用?」女人的血替代了紅寶石玻璃,殺戮替代了聖潔,於是廠主點燃火把,燒毀了玻璃工廠,將小鎮引向了滅亡,一則末世寓言浮出水面。


在玻璃廠廠主的主線外,赫爾佐格毫不留情地刻畫了村民的愚昧、墮落。海斯這位先知向他們預言大難臨頭,但這些愚昧的村民充耳不聞,他們如瘋了般喝酒狂歡,看女人脫衣服。為了表現這些村民像夢遊者那樣走進這場已經被預見到的災難,赫爾佐格受到讓·胡許《瘋狂仙師》等片的啟發,對演員施加催眠,以表現他們近乎飄忽的動作、怪誕的表情舉止,從而捕捉這些人的瘋狂狀態。



這些被催眠的演員呈現的表現主義風格與片中的攝影、布光相得益彰。在開拍前,赫爾佐格與攝影師一同研究了十七世紀法國畫家拉圖爾的作品。拉圖爾善於描繪神秘的明暗,畫作中出現燭光、油燈,受光部位明亮,背景深褐,強烈的明暗對比流露出一種神秘動人的氣氛。


在《玻璃精靈》中,村民喝酒的酒館、工人工作的玻璃工廠、身穿紅色外衣的廠主,在燭光飄忽的明暗環境下,無不呈現出一種壓抑的神秘氣氛。在這種環境下,村民們爭鬥、殘殺,凸顯了他們的墮落和無知。


影片臨近結尾的交叉剪輯讓我們看到這一災難的來臨,廠主已放棄了尋找象徵聖潔的紅寶石玻璃,轉而用火把燒毀工廠;村民們在一間酒館飲酒作樂,毫不知災難降至。在大火中,瘋狂的村民將廠主和海斯關進了牢房,他們認為海斯預言的災難都實現了,他是邪惡的化身。在牢房裡,廠主對海斯說:「我喜歡你,你有一顆玻璃之心。」



作為先知的海斯是這些村民中唯一清醒的人,但如同赫爾佐格鏡頭下的諸多邊緣人一樣,他被誤解、被迫害,用這種犧牲的方式,反襯了那些正常人的墮落和愚昧。在赫爾佐格看來,玻璃之心意味著一種極度敏感和脆弱的內在狀態,透明而冰冷,而這正是那些具有洞察力和基本人性尊嚴的邊緣人的內在狀態。


片中海斯的幾處關於末世的預言結構著整部影片,也帶出本片的思想風景。


結尾處,海斯逃出牢房,再次回到山上,他又看到了末世景象——一座巖石島。這場戲拍攝與愛爾蘭一處讓人迷醉的地方,如一塊露出海面的金字塔。



海斯看到這樣一幅幻象:一個男人站在島上,他不知道地球是圓的,認為地球是扁平的,海水在天邊掉入無底洞。一年又一年,他站在那裡眺望大海,直到有一天有幾個人加入了進來。一天,他們下定決心來一場冒險——乘船出海,去看看海的盡頭是不是無底洞。這些畫面多用航拍圍著小島拍攝,人在島上成為一個不起眼的小點,充滿著磅礴悲壯的氣勢。


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是濃密的雲層和翻滾的海浪,四個男人划著船駛向無邊而陰鬱的的大海。雖然字幕打出「他們看見海鳥隨行飛向無垠大海,便以為這是希望的象徵,」但這一冒險註定是「偉大的失敗」。這個頗長的結尾充滿開天闢地的氣勢,集體瘋狂的末世寓言後,人類應當具有勇敢的探索精神,去開闢新生的偉大天地。


作者_君偉

編輯_IrisPie / 君偉

 


相關焦點

  • 「發明」電影的人:赫爾佐格電影中的自然、文明與宗教
    沃納·赫爾佐格。近期,德國電影大師沃納·赫爾佐格先後來到香港、北京和上海與影迷進行交流,三地也都舉辦了赫爾佐格回顧展,將最新修復的幾部重量級作品搬上了銀幕。赫爾佐格是一位相當多產且在紀錄片和故事片兩個領域均有極高成就的導演。
  • 徵服者赫爾佐格:用電影的偉大,證明人類的渺小
    我們發現,迪特與赫爾佐格都是在青年時代前往美國深造(正是這點讓赫爾佐格對迪特「一見鍾情」),前者像宮崎駿的「封筆之作」《起風了》中的堀越二郎一樣醉心於飛機,卻從沒有想到自己會被迫捲入一場戰爭;更有趣的是,美德兩國雖然在二戰期間分屬勝敗兩方,卻在侵略其他國家方面殊無二致。
  • 阿巴斯回顧展?
    對於影迷來說,除了轉發他去世的消息外,能夠做的就是等待阿巴斯作品回顧展了。誰來做?誰先做?這大概是兩個比較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由於在大陸做單個影展方面有嚴格的審批規定,且有對等放映要求(即假如要在大陸放映阿巴斯的作品回顧展,就必須去伊朗放映一批國產片),因此絕大部分機構縱然有錢也很難做到對等放映。
  • 赫爾佐格《諾斯費拉圖:夜晚的幽靈》:鬼亦凡人
    赫爾佐格曾在2016年攜《鹽與火》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赫爾佐格將再次來華,3月26日到3月28日北京電影學院標準放映廳將放映其作品,赫爾佐格本人也將到北京電影學院,舉辦講座。同時,三月在上海將舉辦赫爾佐格作品回顧展。為響應活動,赫爾佐格作品分析將以連載形式發布。
  • 沃納·赫爾佐格:我對垃圾電視著迷.
    我還拍過一部電影《玻璃精靈》,我把所有演員都催眠了。」他的故事可能有些添油加醋,但總的來說,經歷是真實的,就像電影本身那樣,將紀錄式的現實主義與遊戲般、風格化的手法攪合在一起,以至於無法用常規的類型來定義。
  • 赫爾佐格:我的內心依然狂野_娛樂頻道_鳳凰網
    沃納·赫爾佐格,這位活在傳說中的德國國寶級電影大師,在這個六月,帶著他的最新電影《鹽與火》來到中國,參加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作為當世導演金字塔頂端的人物,赫爾佐格以新德國電影運動聞名世界,他和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維姆·文德斯和沃爾克·施隆多夫並稱為「新德國電影四傑」。他一生拍攝的電影超過70部,其中《陸上行舟》、《阿基爾,上帝的憤怒》、《卡斯帕爾·豪澤爾之謎》等片都是名垂影史的作品。
  • 探尋民間藝術之路 黃河之行回顧展在西安開幕
    10月11日,由SKP辦,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漢聲雜誌社、廣西師大出版社、上尚藝苑協辦的大型主題回顧展「黃河之行——《黃河十四走》民間藝術回顧展」在西安SKP啟幕。
  • X JAPAN+赫爾佐格+捷克動畫+現代舞大師:上海國際電影節終極大招
    而從今年公布的劇情類14部影片來看,居然出現了一個大家熟悉的名字:赫爾佐格。赫爾佐格,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毫無爭議的超級大師,關於他拍攝時的瘋狂傳說數不勝數,更有與人打賭吃皮鞋一諾千金的壯舉。我們曾一次次地幻想過,赫爾佐格會來上海國際電影節擔任評委會主席、或者是舉辦個人作品回顧展,但我們從未想到他居然會來參賽。
  • 探尋民間藝術是一條偉大的路:黃河之行回顧展在西安開幕
    西部網訊(記者 賀桐)10月11日,黃河之行——《黃河十四走》民間藝術回顧展在古城西安SKP正式啟幕。此次大型回顧藝術展由SKP主辦,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漢聲雜誌社、廣西師大出版社、上尚藝苑協辦。弘揚陝西民間文化,發掘重要的民間藝術家與藝術作品,展現其中蘊藏的民族魂魄與文化價值,也是SKP始終堅守的方向。
  • 赫爾佐格:遠行之人必有故事
    他的作品大多以狂熱、孤獨的幻想者為主人公,強調人力與天意的對抗,很多作品都具有寓言性質。由於酷愛旅行,赫爾佐格的作品也具有獨特的景觀色彩。赫爾佐格 14 歲開始第一次徒步旅行,據他在《赫爾佐格談赫爾佐格》中描述,他想徒步行走到阿爾巴尼亞,但因為當時那個國家完全與外界隔絕,於是他只是走到離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邊境不超過 50 米的亞得裡亞海沿岸,就不敢再跨進去了。
  • 長春電影節展映單元 將舉辦於藍作品回顧展
    下設的二級子單元包括「國際視野」「電影節直通車」「華語新片展」及「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女性影展。「原力」是長春電影節國際影展中彰顯創作活力、倡導探索精神的一級單元,入圍影片均為年輕導演的首部或第二部長片。回顧歷史,以電影的名義,向經典老片或傑出影人致敬。
  • Berlin2015·譯|《沙漠女王》:沃納•赫爾佐格近年來最差的作品
    如果真要和其他影片比較的話,這部影片倒是會吸引那些喜歡史蒂芬•艾略特(Stephan Elliot)1994年經典的放蕩之作《沙漠妖姬》(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的影迷。儘管,這群午夜電影迷並不是赫爾佐格開始撰寫劇本時的目標群體。當然,他與裡恩這部奧斯卡獲獎作品的聯繫還不止於此(莫裡斯•賈爾在片中運用了克勞斯•巴德爾特風格的配樂)。
  • 電影大師羅曼-波蘭斯基早期作品回顧展
    羅曼-波蘭斯基是奧斯卡和世界三大電影節的常客,善於在電影創作中挖掘人性之惡、批判人性之罪,被譽為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新浪娛樂訊 11月25日下午,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在上海舉行「電影大師羅曼-波蘭斯基早期作品回顧展」發布會。
  • 電影大師赫爾佐格:想辦攝影學院 只教鍛鍊身體(圖)
    赫爾佐格7月15日,「文明的嘆息——德國電影大師赫爾佐格紀錄片回顧展」在北京落下帷幕。赫爾佐格,這個陌生的名字,伴隨著此番展映與研討,逐漸進入中國觀眾視野。用腳步丈量世界的「怪才」赫爾佐格最為鮮明的身份標識便是「新德國電影」四位主將之一。20世紀70年代中期,赫爾佐格、施隆多夫、法斯賓德和文德斯等導演,推動德國戰後電影創作進入了新的高潮。「赫爾佐格從題材到藝術風格與其他三位導演都有著很大的差別,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
  • 《回顧展的回顧》埋伏了日後的《局部》
    上個月,陳丹青的兩本作品《影像雜談》《回顧展的回顧》上架。《影像雜談》是陳丹青影像評論十二篇首次結集,並配作者的手機快照加以圖說;《回顧展的回顧》則記錄陳丹青在美國觀看的50餘場展覽,廣泛涉及藝術史上的重要藝術家和藝術流派。
  • 赫爾佐格的自由觀及他四部關乎自由的電影
    而比起前兩者,赫爾佐格的電影更是獨特中的獨特,怎麼說呢——首先他的作品都是無主流道德觀、非意識形態取向的。本文將選取赫爾佐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四部作品為例,來著重講述他的「自由觀」。但要知道,單單一個自由觀和四部作品代表不了這位導演的全部,那只是他燦爛人生的一個小側面罷了。統攬赫爾佐格的電影乃至其人生不僅能給我們帶來拍攝上的啟發,還會給無數懷揣電影夢想的人以動力和激情。
  • 孫瑜導演作品回顧展中外雲導賞
    與「匈牙利電影大師展」、「俄羅斯電影大師展」一樣,上海藝術電影聯盟主辦的「孫瑜導演作品回顧展」也推出網絡雲導賞,通過以下這篇由熱心觀眾木譯的原創文章
  • 2017上海玻璃博物館藝術大展,個性張揚的藝術玻璃視覺盛宴!
    從一年一度的中國古玻璃特展,到吸收全球頂尖玻璃設計品的Keep It Glassy特展,來自美國、英國、義大利、德國、荷蘭、土耳其、澳大利亞、墨西哥、肯亞、日本、韓國等共23國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參與博物館各類展覽項目和公眾活動。玻璃設計與藝術正跨越空間和語言文化的藩籬,將各式跨型態的玻璃設計與藝術藏品共享於眾。  2017年上海玻璃博物館又碰撞出什麼特色的新味蕾呢?
  • 現場|捕捉記憶的「微光」,杜蒙·玻璃器物展
    —— 杜蒙《微光》「微光·杜蒙玻璃器物展」作為新世代藏家USM主題店為期六個月項目中的一個獨立環節,是藝術家杜蒙和cabana的首次合作,呈現了其從2018年開始創作的實用設計、玻璃器物以及限量版畫等作品。
  • 談志堅從藝50周年作品回顧展開幕
    12月18日,「青韻天成——談志堅從藝五十周年回顧展」在市博物館開幕。無錫市政協副主席金元興,宜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沈曉紅,宜興市政協副主席洪雅出席活動。談志堅是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青瓷製作技藝」省級代表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