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像素大戰》,因為它讓我覺得玩遊戲不再虛無

2021-03-06 觸樂

作者丨風力

我們兩兄弟,信我,這波絕對不賣。

編者按:

本文轉載自知名媒體人風力微博原文,經作者授權由觸樂全文轉載。

《像素大戰》(Pixels)是近期熱門的以遊戲為題材的電影,儘管從電影的角度來說評價不高,但它激起一些遊戲玩家和從業者的某種情感共鳴。年過三十的風力經歷過一段街機遊戲的時代,對於這部電影中出現的一些元素和幽默有著更深的認同,更重要的是,他從這部電影中讀出了作為遊戲玩家在情感寄託上的情懷。

本文原標題為《像素大戰》,經作者同意此處加以改動。

電影《像素大戰》,劇情不介紹了。這個片光看介紹我就知道肯定是我喜歡的那種,下面說說為什麼喜歡。

看了一下,網上對這個片子的評價普遍不高,歸納一下主要是因為:像素風已經不那麼新奇;懷舊的心情有半衰期,不能老拿來講;本身片子裡使用的幽默元素過於美國化、套路化……是的,要講缺點可以講很多。

但是首先,寫這些影評的人,真的玩過街機嗎?我不認為沒玩過街機的人可以理解這種情懷。雖然他們竭力裝作很無謂的樣子,「不就是像素嗎」,好像對它很熟,實際上玩過沒玩過區別太大了。你在那個時間(年輕時,10~15歲),看到的、玩到的、每天腦子裡想的,都是些什麼,日後自然會有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是無法被幽默所掩蓋的。我打個比方,我就不是特別能理解《Pac-Man》、《大金剛》,因為我生得晚了幾年,我玩的Arcade主要是《1942》之類的,已經不是像素風了。另外,在「恰當的時間」(1985~1995),中國由於改革開放的程度問題,並沒有適時引入(足夠多的)街機,這使得你即使是年齡合適,也未必有關於街機的童年記憶。而沒有相關的記憶,你當然不可能理解其中的感動。這種不理解與你、與善惡都無關,純粹只是時間是否契合的結果。用個字來形容就是「緣」——這像素風不一定要有緣,但街機遊戲的像素風,尤其是像《Pac-Man》這類像素風,就必須是有緣的人才會感動。

編者註:《大金剛》遊戲截圖

(紅白機上的遊戲大都是像素風,《魂鬥羅》《超級馬裡奧兄弟》,所以很多人認為他們對像素風很熟悉——這也沒說錯。不過,紅白機在歷史上比街機要晚上幾年。雖然《超級馬裡奧兄弟》《魂鬥羅》這些名作是85、87年推出,但在國內流行開來基本已經是90年代的事了,而像素街機遊戲的黃金時代是1980~1985年,《太空侵略者》是1978年發行的,《Pac-Man》是1980年。我沒有玩過《太空侵略者》,不過玩過其經典續作《Galaxian》,中譯「小蜜蜂」)

編者按:

將1980年代的遊戲稱為「像素風」是不準確的,那個年代的像素畫面並非作為一種風格存在,而只是由於運算能力和屏幕顯示能力的限制而呈現出粗糙的畫面效果。實際上,《Pac-Man》《大金剛》或是《太空侵略者》與日後的《魂鬥羅》《超級馬裡奧兄弟》主要並不是存在巨大的美術風格上的差異,它們大多甚至沒有特別明確的美術風格,而只是更加簡陋。原文所指,主要是八十年代早期的遊戲玩家在當時的街機遊戲面前受到了比紅白機時代的玩家更多的心靈衝擊。

如果你要問為什麼我這麼愛玩遊戲?一個絕不能忽略的理由是,因為有緣。前已言之,你在那個年齡遇到什麼,你就會愛上什麼。除此以外,遊戲能滿足你的不少欲望:操縱,以及毀滅。這架飛機是你的,你可以操縱著它左右晃動躲子彈,同時發射雷射消滅敵人。對於一個普通孩子來說,他很少有機會去控制一些什麼或是消滅一些什麼,因此愛上遊戲絲毫不足為奇。

當然也必須指出,當時的街機其實是很貧瘠的,遊戲類型較為單一,許多經典類型(比如格鬥)當時都沒有,在日本市場頗為流行的(但別的地區卻反響不好)Quiz類遊戲就更沒有——Quiz類大致是一種問答類遊戲,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一款《民國教育委員會》。當時的主流類型是動作類,所以能把街機玩好的人,反應速度、操作確實沒得說。這造就了一種樸素的信仰,那就是在遊戲裡也能分出個高低來。比如FPS遊戲流行的時代,打個bloodwar地圖,就是要拼槍法打一個爆頭率,你打不過就是打不過,沒什麼可說的。

如果僅僅是懷舊情緒,是不足讓我喜歡這部片子的(前面說了,我和像素街機遊戲有那麼幾年的時代差)。同樣地,更不可能是因為胖子總統(胖子總統抓娃娃的梗埋得很好)、上門裝PS4的屌絲泡到了美女(一個能給總統當參謀的中校)、享用黑鬼Sandwich的小矮人,不是因為這些。劇本就是劇本,你不是1982年世界街機遊戲亞軍(或冠軍),你那個跟班胖子小朋友也不會當上美國總統,所以這一切都沒什麼代入感。

說實話,雖然我小時候愛玩遊戲,但漸漸地我發現自己並不是那種遊戲天才——絕大多數STG(飛行射擊遊戲,比如《彩京》之類)我都是第2關Boss開始丟雷,第4關全死光。在躲子彈方面我不是行家,能丟保的飛機尚且如此,沒有保可丟全靠拿頭接子彈的老式Hardcore FTG肯定死得只有更快。其實小時候看著別人以不可思議的方式躲子彈,我就有過挫敗感——就算玩遊戲,我也不是玩得最好的一個。

後來玩PC遊戲乃至MMORPG,我也嘗試過想要證明自己(這個想法可能很多人間或都曾有過),比如在《魔獸世界》裡。在一開始我確實做到了,當時的遊戲是T2P,理論上只要你花費更多的時間,就可以變得更強,因此無數個不眠之夜裡別人沉睡時我還在燃燒平原或是東瘟疫之地挖礦。另一方面,我在公會建設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曾關注過敝會的朋友也許還記得我在Raid前會在論壇上動員、Raid後在論壇上會做總結,每篇字數從一千到數千不等。十年後的今天我依然能說一句,在當時,我們的公會在整個伺服器上是最好的——榮譽屬於公會、屬於所有會員、屬於所有官員,而在下作為官員之一,自覺亦有微功,榮莫大焉。

但即使在那段似乎最輝煌的時光裡,有一個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可能也曾困擾許多公會的會長、困擾過許多MMORPG裡的大神:離開這個遊戲,我還是什麼?假如我的一切都只是在這個遊戲裡,在虛擬的社會中,那麼它是不是有點可悲?

人是不太容易意識到這一點的,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會讓你感覺危險,而人對危險有本能的牴觸。每當你的念頭轉到這方面時,就會想出各種理由來為自己開脫。比如說,我還年輕,玩玩遊戲有什麼不可以呢?比如說,我玩歸玩可是我玩出花樣了啊,我在伺服器上進度第一啊,我還拿了全國第一個xx呢;比如說,我也不是只玩遊戲嘛,這其實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是我的主要工作。你很容易就能找出這些理由,它們全都是真的,超越了意識形態本身而進化為一種physical reality。但實際上沒用,你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一個破逼遊戲裡的一個鬼服的一個小公會的一個甚麼鳥毛會長,連個屁都不頂。現在想想,這種心態導致了後來兩年時間裡我覺得自己是個loser。套一個句式來說,loser有兩種,一種知道自己是loser,另一種知道但不肯承認。我從後者轉變成前者,就花了足足兩年的時間。

編者註:我是個遊戲玩家,但你告訴我,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情況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有些本事,都有些獨特的功夫。春節時回老家,為了準備年夜飯我跟我爹去農貿市場買魚,看到那裡的攤主殺魚就3秒:拿出來刀一拍,本來亂撲騰的魚頓時就呆住了;再把刀底斜著剁進魚鰓一挖,正反面各來一下,魚就死了。整個過程就3秒鐘,因為過年買魚的人很多,幾分鐘時間裡我看他這樣殺了3條魚,問價、還價和收錢找錢所花費的時間,要比殺魚的時間多幾十倍。我當時就覺得這人手上有活兒(就算是手熟,起碼人家也熟了啊,你這還夾生呢),後來再一想,有善殺魚的活兒也沒什麼卵用啊,一輩子是個賣魚佬,有什麼值得誇耀的?

這裡就有個道理:每個人都有些本事,都有些獨特的功夫,但這種功夫不一定都能賺大錢。以前有人曾說,你的獨特功夫被越多的人承認,它就越值錢,這個說法稍微有點偏頗但還算正確。就拿殺魚來說,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覺得,殺魚快當然很屌,但是殺得慢一點也無關緊要。別人3秒殺一條,我花30秒又如何?更別說我有錢的話自然有人會幫我把魚殺好甚至把魚做好給我端過來。這麼一想就發現,殺魚快這個本事,好像不太容易獲得別人認可,因而也就不怎麼值錢。反之如果你會捕魚,也許就值錢一些。假如你會獨特的捕魚技巧比如在德州撲克的圈子裡捕魚,那可就相當了不起了。

沒有任何本事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通常你總是需要一些努力。就像RPG裡提升等級要打怪漲經驗,你得花時間、花錢。好現在問題來了,假設你練了半天終於練成某個技能,然後發現它其實並不好用甚至是根本沒用,這時你會怎麼想?遊戲裡可以取檔還能看別人的攻略,但現實裡這兩條路都行不通尤其是後者:這個時代變得太快,智慧型手機出現只有短短數年時間,手機遊戲已經佔到中國遊戲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並大有超越端遊之勢。假如你在2008年前後決定要搞端遊開發,那現在會是什麼心情?

這就是我的感慨:你好不容易練了一身本領,忽然發現這本領確實沒鳥用。這才是我認為自己是loser的真實原因:人老了並不可怕,每個人都會老、每個人都會死,問題在於你花了時間和功夫所獲得的本事一無是處,你失敗了,你是loser。當然這其中還有一段心路鬥爭,是放棄還是堅持?很多時候人們都面臨這種選擇,就像王小波評論文革中知識分子的心態:文革是個災難這毋庸質疑,現在的問題是這個災難什麼時候才結束,我能不能頂過去?有些人堅持下來了,有些人覺得堅持不下來就pass out,比如跳了太平湖。你能說這種選擇有什麼對錯嗎?當時的環境裡誰又能看得清呢。

那麼這部電影令我感動之處就是,它假設了你的本領,你獨特的功夫,那久已被埋沒的能力,仍有用武之地——幾十年前拿的一個街機遊戲世界冠軍,幾十年後還能被用於對抗外星侵略者。外星侵略者具現化為一隻像素大猩猩,這多少令人始料未及,主角人到中年還能如此身手矯健更令人動容。但這些並不重要,它假設了你的能力還是有用的,你之前為了它們而付出的所有努力並沒有白費,我感動的是這一點。因為,你要知道,人過了三十,有時會產生一些宿命感(或說緣分)。在之前的十年裡,你做了什麼,你學了什麼,你練成了什麼能力,這些都已經成為固定的過去,無法再更改。有些幫助你成長、騰飛,當然也有一些被證明是無用,至少目前無用。雖然你已不再因此而怨艾覺得自己是loser,但多少會有失落感,「假如我當時不是這樣……」這個句式可以套進世界上任何一個後悔者的言語之中。那麼這個電影的情節就等於是在說「當時你雖然這樣了,其實沒關係」,這種理論上不可能出現的遲到的安慰,或許多少可以溫暖一下9月的夜雨裡寒冷的靈魂。

還有一種更為極端的情況。在日劇《GTO》最後一集裡,房地產商跑來拆學校,教導主任內山田站出來擋挖掘機。按他當時的話來說,「我在這個學校幹了幾十年,混到今天教導主任的位置;假如我現在離開這個學校,肯定沒有別的學校肯收留我——換句話說,離開了他我就一無所有,所以我只能以生命來保衛他。」當然這只是電視劇裡的情況,但是現實裡也確實出現過下崗潮、知識分子在文革中的去向,或是一個《魔獸世界》裡威風八面、現實裡卻一無是處的會長。所以,究竟那是不是你的一切,是不是要捨棄你的一切去捍衛它,真的要好好想想。

觸樂丨高品質、有價值、有趣的移動遊戲資訊


想看更多內容,請點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電影《像素大戰》給遊戲帶來的思考
    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經典遊戲中的角色,包括《大金剛》、《小蜜蜂》、《吃豆人》等,講述了遊戲死宅小團隊對抗像素入侵者拯救世界的故事。遊戲與現實交叉碰撞為電影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反差萌,獲得了媒體的一致好評。《像素大戰》宣傳海報 區別於普通觀眾,這部電影在遊戲圈獲得了更大範圍的關注和討論。
  • 【全是馬賽克的電影】《像素大戰》震撼來襲,一個像素遊戲入侵地球的故事!
    《像素大戰》導演: 克裡斯·哥倫布編劇: 提姆·赫利希 / 蒂莫斯·道靈 / 派屈克·簡主演: 亞當·桑德勒 / 凱文·詹姆斯 / 米歇爾·莫納漢 / 彼特·丁克拉奇 / 喬什·加德 類型: 喜劇 / 動作 / 科幻像素大戰的劇情簡介 · · · · · ·  作為1980年代的小孩,山姆·布倫納(亞當·桑德勒
  • 沒玩過這些街機遊戲,如何看懂《像素大戰》?80後男生,你懂得
    與小黃人賣萌討喜的賣點不同,《像素大戰》是基於一些經典的街機遊戲進行故事鋪展的,如果沒有玩過這些街機遊戲,大概就只能看個熱鬧了,完全不懂影片的笑點何在。所以,今天小編暫不發表本片的影評,而要做一次《像素大戰》裡的街機遊戲的知識普及,幫要去看本片的朋友掙回票價。
  • 你喜歡像素遊戲,你們全家都喜歡像素遊戲:十款真·像素遊戲丨觸樂
    對我這樣的過時的人來說,最初玩iOS和Google Play意義上的手遊,一個很大的快感,就是像素懷舊風遊戲的星火燎原——除了懷舊情懷促使開發者願意製作這類風格的作品外,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手遊開發門檻的降低。人們說「日久生情」,那是之前沒有情;之前有情的,時間長了也就煩了。漸漸地我也對這些所謂的像素風遊戲開始反胃。
  • 進擊的8bit像素文化——細數當年我們一起玩的紅白機遊戲
    而遊戲生產商則會將利潤源源不斷地投入到技術競賽的角鬥場當中。遊戲市場的爆炸式發展使得開發遊戲已經不再是幾個愛好者在地下室裡就能完成的事情,越來越高的門檻將更多懷揣遊戲製作夢想的人拒之門外。畢竟一個由數千人組成的遊戲製造團隊更像是在流水線上的工業生產,而不是一些創業者所憧憬的藝術創作。與此同時,網路遊戲和手機休閒遊戲的興起讓遊戲不再是過去熟悉的那種插卡即玩的單純形式。
  • 北美院線丨《像素大戰》大撲街
    從媒體評價和票房等方面為一周北美新片做個小整理。希望能對你們之後的觀影有所指引。新片的劇情簡介以及北美短評仍來自@constancy好小氣 同學,非常感謝她的辛苦整理。本周北美有《像素大戰》,傑克·吉倫哈爾的《鐵拳》以及《紙鎮》上映。其中,最熱門的《像素大戰》,表現卻遠不如預期。
  • 像素大戰熱映,還記得當年總想再來一局的像素遊戲嗎?
    電影Pixels(像素大戰)講述了一群8bit像素外星人入侵地球大鬧紐約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吃豆人、大蜈蚣、太空侵略者、打磚塊等等經典8bit像素遊戲中的形象
  • 2020年我玩過Switch遊戲
    其實我也沒指望能再認真玩一次,雖然少年的我已經可以一幣通關,我買它完全是因為遊戲的時候能讓我想起很多少年時代的往事。當然,以現在的眼光看來,特別是像素風的眼光來看,這款181 MB的遊戲畫面素質跟遊戲素質依然能排在第一梯隊。精緻的豐富的人物表情、動作,有趣的互動演出效果,即使在2021年的今天來看,也依然能讓人看出製作組的用心。
  • 《像素大戰》不容錯過了街機遊戲現實版!
    為此他們決定攻佔地球;而他們的作戰策略則完全建立在街機遊戲模型基礎上,更化身為八十年代經典街機遊戲人物,誓與地球戰個高地。
  • 《像素大戰》遊戲彩蛋大解析 還記得你玩過的吃豆人嗎
    好萊塢3D科幻片《像素大戰》已經登陸內地影院。
  • 像素大戰 電影中的經典像素人物回顧
    《像素大戰》是一部由索尼發行公司發行,克裡斯·哥倫布執導,亞當·桑德勒、彼特·丁拉基、米歇爾·莫娜漢和喬什·蓋德等聯袂出演的科幻喜劇電影。影片於2015年9月15日以3D/IMAX3D/中國巨幕的形式在中國上映,2015年7月24日在美國上映。
  • 《像素大戰》3D 吃豆人、貪吃蛇邀您來一場遊戲大戰,如何?
    好萊塢3D科幻片《像素大戰》已經登陸內地影院。
  • 頭條進擊的8bit像素文化 遊戲圈現復古潮 像素「入侵」影視作品
    與此同時,網路遊戲和手機休閒遊戲的興起讓遊戲不再是過去熟悉的那種插卡即玩的單純形式。而遊戲技術的演進只是生活方式變化的縮影。在像素遊戲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正不斷受到來自技術革命的衝擊,這個群體敏感地意識到自己的舊世界正在分崩離析。   也許是出於對科技更新速度不適的反擊,在過去的10年裡似乎悄悄發生了一些反潮流的變化。
  • 《我的勇者》評測 像素風彈幕射擊遊戲
    《我的勇者》是一款像素風彈幕射擊RPG遊戲,《我的勇者》在傳統的遊戲風格中加入了很多新元素,遊戲為玩家提供了大量的英雄,每一個英雄都有自己獨特技能,在副本中還可以和小夥伴開黑組隊,根據不同的職業搭配可以打出不同的戰鬥風格。
  • 當遊戲入侵現實時該怎麼辦的電影《像素大戰》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說的電影是像素大戰,一部以黑白機遊戲為基礎的影片。電影一開始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美國,我們的主角捲髮小哥和他的朋友小胖子一起去一家新開的遊戲廳。憑藉著過人的遊戲天賦,捲髮小哥混得如魚得水,幾乎所有遊戲他都可以找到規律。
  • 影評▏《像素大戰》:情懷碎一地 浪費街機遊戲的好創意
    到如今索尼的這部《像素大戰》,就走起了真人和CG結合的路子,請來的主角亞當·桑德勒,凱文·詹姆斯,喬什·加德等等這樣的喜劇明星,顯然影片一開始就沒想正經化,打著「大戰」和外星人入侵的大片幌子,玩得可還是屎尿屁和Loser轉型記的那一套,沒什麼趣味也沒什麼害處。
  • 玩《我的世界》暈像素?這4款「類MC」高畫質遊戲或許能治癒你
    《我的世界》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玩家,有人喜歡它的自由度,有人喜歡它的創造性,也有人偏愛它的像素畫風。當然,地球上還有另一種人:他們雖然很想試玩Minecraft,但卻對這個方塊世界接受無能,甚至有人玩一會就暈像素了(* ̄︶ ̄)
  • 《像素大戰》一部80後千萬不能錯過的電影
  • 不輸我的世界!20款冷門復古像素手遊推薦,想換口味的快來玩
    我在7年後等著你類型:RPG大小:83.41M與其說是一款遊戲,不如說是一本視覺小說,因為裡面幾乎沒有什麼需要你去複雜操作的東西,然而簡單的像素畫風在沙盒遊戲迷心目中,《我的世界(MineCraft)》絕對算的上沙盒遊戲中的「神作」,而能與其齊名的作品,那必然是《泰拉瑞亞(Terraria)》了。作為一款2D橫板的像素遊戲,它除了建造以外,更加注重戰鬥與冒險。
  • 【票·影訊】《像素大戰》嗨翻首映 四百觀眾體驗「雙屏」
    首映禮現場高潮不斷,四百觀眾齊聚巨幕影廳與4D影廳,超前領略電影《像素大戰》的無敵「笑果」,當主持人宣布「《像素大戰》第二屏」App「雙屏互動體驗」正式開啟時,觀眾紛紛拿出手機對準屏幕,與影片主角共同遊戲大戰,拯救地球。電影腦洞大開的爆笑劇情、獨特逼真的像素特效和高能震撼的「雙屏互動」體驗,不斷刺激嘉賓們的「High」點,玩樂比拼根本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