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曹丕為什麼如此痛恨曹植,他們兩個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

2020-12-22 山鷹YZF

在三國的歷史上,我們都知道魏文帝曹丕是繼承大統,結束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一統中原,建立了曹魏政權,基本解決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局面,可是在曹丕登上皇位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下旨要殺了他的兄弟曹植,那麼曹丕和曹植雖然兄弟,他們私底下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要置對方於死呢?

第一:爭儲之仇。我們都知道在曹操的大兒子曹昂死後,曹丕就成了曹操的長子,按照漢朝的儒家思想的影響,長幼有序的規矩,在曹操逝世後,理應由年長的兒子繼承曹操的位置,也就是說曹丕是合格的法定繼承人,可是這個時候曹植跳出來爭這個位置,他們兩個人勢同水火,都想爭得這個位置,曹丕差一點失去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在曹丕獲得成功後,自然要找曹植秋後算帳,所以不顧一切的手段要殺了曹植以洩心頭之恨,報往日爭儲之仇!

第二:奪妻之恨。我們都聽說過,一女亂三曹的故事,江東大小喬,河北甄宓俏。甄宓算得上是東漢末年的大美女,曹操父子三個人都想得到他,但是最終被曹丕獲得。甄宓不僅是美貌佳人,還是一大才女,甄宓和曹植總有說不清楚的關係,而曹丕害怕自己的妻子再次被奪走,恨曹植與甄宓惺惺相惜,曹丕苦求不得,曹植卻唾手可得!

第三:曹植間接的害死了荀彧。我們都知道王佐之才的荀彧晚年的時候和曹操分道揚鑣,荀彧一心一意的忠心漢朝,可是在曹丕和曹植的爭鬥中,荀彧是暗中幫助曹丕。而曹植闖白馬門就是害死荀彧的導火索,如果曹植不闖白馬門,荀彧和曹植也不會撕破臉,荀彧也不會自殺而亡。在曹丕認為是曹植間接的害死荀彧的!

從以上三點分析,就說明了曹丕為什麼如此痛恨曹植,爭儲之仇、奪妻之恨,這些事情誰又能忍得了呢?如果不是曹植自己一首《七步詩》道盡兄弟情誼,曹植早就身首異處了!你們認為呢?

相關焦點

  • 三國歷史:魏明帝曹叡為什麼如此痛恨自己的養母郭照
    在三國的歷史上我們知道曹操的兒子曹丕在公元220年建立了曹魏政權,結束了四百年大漢王朝的歷史使命,可是好景不長,曹丕在自己四十歲的時候就駕崩了,由兒子曹叡繼位,就是後來的魏明帝!曹叡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也有黑點,曹叡曾經逼死過自己的養母郭照!
  • 三國歷史:曹操子女眾多,為什麼選擇曹丕繼承而不是曹植
    曹操一生子女眾多,但是在曹操晚年選擇繼承人的事情上,他最器重的兒子曹昂和曹衝早年逝世,最後在曹丕和曹植當中選擇,那麼曹操為什麼不選擇他喜歡的曹植,反而要選擇最不起眼的曹丕,這是為什麼?這裡面有什麼原因呢?第一:曹植才華有餘權謀不足。
  • 曹操愛而不得的女人,曹丕的女人曹植的女神,卻是三國最慘的女人
    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三國最出名的美女自然是貂蟬,甚至江東二喬都比甄宓有名,而甄宓卻為何能讓曹家父子如此牽腸掛肚。 甄宓出身非凡,祖輩父輩世代為官,有權有錢,為豪門世家千金女,從小就志向遠大,小時喜歡讀書,哥哥說她女孩子家不做女紅,讀書想考取功名當官嗎?
  • 崔琰是曹植的嶽父,為什麼他不幫曹植反而幫曹丕
    崔琰是曹植的嶽父,但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在的立儲問題上不幫曹植反而幫助曹丕,崔琰為什麼不幫助自己的女婿,反而要幫助曹丕承繼世子位呢?究竟有什麼原因呢?第一:崔琰推崇儒家思想。我們都知道漢朝的時候漢武帝劉徹獨尊儒術,導致了地方上不管是士族還是老百姓都信奉儒家思想,崔琰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儒學的核心思想是三綱五常。
  • 曹丕曹植誰更聰明?為什麼曹植爭不過曹丕?
    曹操最聰明、最有能力的兩個兒子應該就是曹丕和曹植了,當然曹衝也是以天才著稱,但是不幸年少夭折也就沒辦法證明他的真正能力,反正曹操要選接班人肯定是在曹丕和曹植裡面選
  • 曹操死後曹丕對曹植如何?曹丕最大程度容忍,曹植曾提不合理要求
    本文為《文墨中的三國》專欄第46篇。自從曹丕繼承曹操的王位開始,曹丕和曹植之間的儲位之爭可以徹底畫上句號了。再加上曹彰曾經在洛陽有立曹植的想法,權力交替後的曹植佔據非常不利的地位。曹丕上位後也作出了清洗的舉動,他誅殺了曹植黨羽丁儀、丁廙,並將他兩家所有男的全殺了。曹植如此被動,居然還在曹丕自立前,穿上喪服哭泣,這點爆了曹丕所有的怒火。曹丕原本想因此殺掉曹植,但太后出馬攔下了。曹丕稱帝後,曹植被要求前往諸侯國就藩,另外曹丕還派遣了一個叫灌均的監國謁者前去監視他。
  • 歷史上的洛神到底有多美?竟能引得曹丕曹植相爭!
    你知道從歷史流傳至今洛神的故事嗎?讀過文學家曹植創作的《洛神賦》嗎?洛神又是怎樣一位傾國傾城的美女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唐代詩人徐凝的一首《牡丹》,在詩人看到一朵朵嬌豔欲滴的牡丹花時,聯想起美豔絕倫的洛水女神...來透過詩句聽聽從歷史流傳至今洛神的故事。
  • 曹植與曹丕爭王位失敗後,曹植後半生是如何度過的?
    不過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作者對曹操的看法不好,三國演義認為曹操屬於漢賊,可是辯證的去看,無論是曹操、孫權還是劉備,他們都有各自的目的才建立諸侯國的。即使是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也是如此。試想一下,假如劉備能夠一統天下,他會將自己辛苦打來的江山拱手讓給漢獻帝?這恐怕是不現實的,對於這樣的江山,肯定是不願意給漢獻帝的。現如今看來曹操是雄才大略的,一手建立了曹魏,其後開始徵戰天下。
  • 甄夫人到底是怎樣一個女人,是否真的嫁與曹丕,又有情於曹植?
    甄夫人只有甄姓是可以考證的,名字並不為人知曉,影視劇中有稱她為甄洛的,也有稱她為甄宓的。她在三國歷史上讓人覺得特別好奇,想要一探究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她驚人的美貌,據說甄夫人傾國傾城舉世無雙,曹操在俘獲她之後沒捨得殺死,而是賜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曹丕對她非常喜歡寵愛有加。不僅如此,曹操的另一個兒子曹植也對甄夫人一見傾心,據說那首著名的洛神賦就是用來讚美甄夫人的。
  • 曹丕逼迫曹植做七步詩之事,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同母的兄弟,用燃萁泣豆來比喻兄弟相殘的行為。七步成詩的故事最早不是出現在三國志或其他的史書裡,而是記錄在南朝的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當中,原文是這麼寫的,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寥寥數語就描繪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故事。
  • 甄宓與曹植的背後,是曹丕在主導,你相信嗎?
    曹植既然志不在鄄城,「鄄」又和「甄」通用,那麼《感鄄賦》其實等同於《感甄賦》。這個「甄」字究竟指的是什麼,指的是誰,不言而喻。 黃初元年,甄妃觸怒曹丕,因此失寵; 就在同一年,曹植莫名其妙地寫了一篇《出婦賦》,中有「痛一旦而見棄,心忉忉以悲驚……恨無愆而見棄,悼君施之不終」之句,句句暗扣,似乎已有所指。
  • 曹丕一生中兩個皇后,她們在歷史上最後結局都是怎樣的
    哈嘍大家好我是來帶大家去認識不一樣中國的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大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歷史是三國的時期魏國的第二代領導者曹丕的兩位皇后。
  • 曹操很欣賞曹植,為何卻傳位於曹丕?曹植比曹丕差在哪裡?
    在剩下的兒子裡面,曹丕和曹植最優秀,在選誰接班的問題上,曹操猶豫不決,大臣們也分為兩派,一派支持曹丕,一派擁護曹植,雙方明爭暗鬥,互不相讓,沒有硝煙的戰爭不曾停息。最終,曹老闆在臨死前做出決定,把王位傳位於曹丕,曹植在爭鬥繼承權的戰鬥中失敗了。客觀來說,曹操非常欣賞曹植,認為曹植的才華更勝一籌,文章寫得出神入化,但他為何卻把王位傳給曹丕,而非曹植?曹植比曹丕究竟差在哪裡?
  • 曹植作完七步詩後,曹丕是如何對待他的?
    三國時期出現了魏蜀吳爭霸的局面,不可否認的是,魏蜀吳三國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謀士和武將。
  • 軍師聯盟:歷史上有三個曹丕|文史宴
    前兩個方面大體講完了,下面,我想把問題推進一步,講一講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曹丕。讀歷史就是讀人,一個歷史人物除了是時代大潮中起特殊作用的一朵浪花,亦是一個活生生,能哭會笑的生命。尤其在漢魏之際這樣生命意識高度自覺的時期,情況更是如此。
  • 她在曹操的心上,曹丕的床上,曹植的筆上,這個比貂嬋還美的女人,活成了三國最悲的悲劇
    那以後,曹丕越發寵愛郭女王,冷落甄宓。想當年,曹丕強搶甄宓,就是出於她的美色。甄宓是什麼個性,他不了解。甄宓有什麼好惡,他不了解。但甄宓比曹丕大了整整五歲,18歲看24歲,少年看少婦,最有風韻。28歲看34歲,風華正茂看明日黃花。
  • 曹植為何鬥不過曹丕
    那麼為什麼曹植明明更受寵愛,卻鬥不過曹丕呢?「手心手背都是肉」曹操該如何選擇?首先,曹操的長子曹昂死於宛城之戰,最喜歡的曹衝十三歲就病死了,所以他只能從嫡子,也就是卞皇后生下的兒子中選擇接班人。卞皇后生有四子,從大到小分別為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這四個人中老二曹彰有勇無謀,老四曹熊一向體質偏弱,早早就病逝了,所以曹丕和曹植就成了僅剩的兩個候選人。
  • 曹丕、曹植及甄宓不為人知的秘密,《洛神賦》背後的陰謀
    曹植既然志不在鄄城,「鄄」又和「甄」通用,那麼《感鄄賦》其實等於是《感甄賦》。而這個「甄」字究竟指的是什麼,指的是誰,不言而喻。黃初元年,甄妃觸怒曹丕,因此失寵;就在同一年,曹植莫名其妙地寫了一篇《出婦賦》,中有「痛一旦而見棄,心忉忉以悲驚……恨無愆而見棄,悼君施之不終」之句,句句暗扣,似乎已有所值。
  • 貌美如花的甄宓,為什麼會被曹丕殘忍傷害?
    在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美麗但是又非常悲慘的人物,他完全詮釋了什麼是紅顏薄命,他就是甄宓,她在歷史上是被自己的丈夫刺死的,而且死的時候非常的悽慘,曹丕還在他的嘴巴裡面塞滿了米糠
  • 建安二年亂軍中逃跑了兩個孩子,正是這兩個孩子改寫了三國歷史?
    按照歷史規律,後漢經過曹劉孫三家爭霸,最後應該歸於一統。但是孫堅孫策曹操劉備這樣的梟雄或者說禍害們紛紛死去之後,漢室並沒有復興,最後被最擅長扮豬吃老虎的司馬懿撿了大便宜。細看後漢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在漢獻帝建安二年,從亂軍之逃掉了兩個孩子,正是這兩個孩子阻止了三國歸漢。亂兵手不夠狠,馬不夠快,沒有殺掉這兩個小傢伙,犯了歷史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