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車馬上的這些青銅配件 看後突然明白了一個成語

2020-12-24 文化歷史大綜合

#文物故事會#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車馬器。車馬器是指用於中國古代車馬上的青銅配件,它的出現,是同中國車馬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相關聯的。

先秦時期,馬車被大量的應用於戰爭,可以說這一時期馬車的昌盛,在很大程度上,基於戰爭的需要。為了提高馬車的穩定性和靈活性,車馬器就顯得尤為重要。

車馬器分為車器和馬器,其起青銅配件的作用。既有實用性,又有裝飾性,形制變化也較多。車器是指車上的銅質器件,一般也包括單純作為車子裝飾的青銅器。

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銅車轅飾,長13釐米,寬5.7釐米,是1987年寧夏西吉縣新營鄉陳陽川出土的。一端封閉,一端為圭形銎。器身一面有長10.8釐米、寬2.8釐米的長方形鏤空,另一面後端平直,前端凸起略呈馬鞍狀,兩側對稱均為刀形邊框,內飾勾雲紋,頂端中部,亦是勾雲紋。轅飾是一種車飾,裝飾在車轅上,既是出於美觀的需要,更是出行時,吉祥的祝願。

固原博物館館藏的貝紋銅車軎,長9釐米,直徑8釐米,是1989年,在寧夏固原縣楊郎鄉馬莊村出土的。內直口沿外卷,徑內口處,對穿長方形轄孔,由內口向外口逐漸收縮,中部飾兩周凸稜,稜上飾貝紋,其餘部位飾有回紋、變形虺紋和繩索紋。車軎安裝在車輪軸端,用來固定車軸,防止車輪脫軸。

三角雲紋銅當盧。整體呈葉狀,正面鼓起,圓形纓帽。葉邊飾一周變形雲紋,背有豎鈕。當盧是古代繫於馬頭部的飾件,放置在馬的額頭中央偏上部,增強對馬面的防護作用。

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銅馬鑣,長15釐米——15.4釐米,1986年徵集於寧夏固原縣。通體為一個身體彎曲的怪獸寫意圓環,腹部有兩紐,尾部飾雲紋。馬鑣飾在馬臉頰上,與馬鑣結合在一起,成套使用,橫勒在馬嘴裡,以便於駕馭的器件。

第一次見到到馬鑣,它是一根兩端帶孔的長形銅製品,連接馬銜和當盧之類的東西。恍然大悟,原來「分道揚鑣」的「鑣」就是出自於此。兩人離絕,雙雙背身拉馬揚鑣,分道而去,很有趣。

先秦時期,馬車除了應用於戰爭外,隨著宗法等級制度日益發展,馬車逐漸成為禮儀制度的一部分。馬車裝飾得越豪華,代表主人的身份越尊貴。銅車馬器在當時的廣泛使用,是青銅工藝應用於生活的重要體現,更是古代物質文化與科技水平發展的重要標誌。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青銅文化的遺存主要是墓葬,在以隴山為中心的寧夏南部地區,發現了大批如彭堡於家莊墓地、楊郎馬莊墓地、撒門村墓地、王大戶墓地、九龍山墓地等遺存,墓中的隨葬品主要以北方青銅器為主。

早期隨葬的車馬器種類簡單;之後車馬器逐漸增多,比例逐漸大於武器與牌飾;晚期隨葬的車馬器中的桿頭飾、空腔立體動物飾、轅飾明顯增多,說明車的作用在增強。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謝謝關注!

動物紋牌飾 極具考古價值及藝術價值 令史學界專家大跌眼鏡

專家指出 這些館藏文物都是考古研究的精品

相關焦點

  • 銅車馬:國之瑰寶,青銅之冠,2000多年前的豪車,科技感爆棚
    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統一大業,為始皇帝,同年頒布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法令,這些都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對後世影響深遠,車同軌後,秦始皇的車隊終於可以馳騁在華夏大地上了。經過歲月的侵蝕與泥土的擠壓,坑內的青銅馬雖完好無損,但青銅車卻已經成了3000多塊碎片。如何將這些海量的青銅殘片恢復原貌是專家們必須直面的難題。特別是要復原那些已經扭曲變形的青銅殘片和恢復銅車馬上原有的彩繪讓專家們傷透了腦筋。
  •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個奸臣,他留下了一個成語,如今家喻戶曉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湧現了無數名留青史的忠臣,他們的事跡至今仍然被人們傳頌。同樣的,在古代歷史上也有著許許多多的奸臣,他們的事跡也是「廣為傳頌」。只不過,忠臣留下來的是美名,而這些奸臣們留下來的就是惡名。比如說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個奸臣,他留下了一個成語「指鹿為馬」,如今更是家喻戶曉。
  • 中國古代三大奸臣,每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更是家喻戶曉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聞名天下的忠臣,例如明代的海瑞、宋代的嶽飛,然而有忠臣,自然也有奸臣。例如宋代的秦檜,清代的和珅,由於這些奸臣無惡不作、專門欺壓百姓,民間老百姓還專門給某些奸臣,創造了符合他們惡行的成語,藉此諷刺這些奸臣。
  • 中國青銅時代的歐亞草原背景
    這不僅是因為烏拉爾靠近環黑海、中亞兩個發達的古代文化區,且處在最重要的交通路線上,還因為自青銅時代以來,烏拉爾地區富集的銅礦吸引了來自其他地方的「工業移民」。這些後來的人群與當地的居民攜手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和制度上的創新。後來的木槨墓文化(烏拉爾以西)和安德羅諾沃文化(烏拉爾以東)即以此為基礎,並且從此處發端和席捲整個歐亞草原,對歐亞大陸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在中國古代,四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現在大家都知道
    在中國古代,記載貪官汙吏,奸臣的野史,遠比歌頌偉人,英雄,忠臣的正史多。這些奸臣強暴出了伎倆和特點。他們的故事不僅成為典故,而且隨著歷史的變遷成為成語。今天提到的這四位,在古代奸臣中脫穎而出,成為「典範」。第一個是秦始皇身邊的太監趙高。嬴政死後,勾結丞相李斯篡改遺詔,將皇位傳給了秦二世胡亥。
  • 中國古代臭名遠揚的3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人都知道
    有句話叫做「英雄造時勢」,古代歷史的變革,雖然有著大局所趨的走向,然而各個單獨的人物個體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有好的影響,自然就有壞的影響,歷史上就有三個臭名遠揚的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人都知道。
  • 有一個成語,古今釋義截然相反,它古代是捧人的,現如今卻是罵人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成語,別看這個成語只有四個字,但是這個成語蘊含的知識卻是非常多的,它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古今釋義截然不同,古代這個人見人愛,但是演變到現在,這個成語竟然成為了一個罵人的成語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成語呢?
  • 張家港陝汽漢德車橋礦用車配件配件
    除了外觀、動力、操控、空間、科技中國客車網│訂單全國開花,中通「新N系」如何做到佔領市場先機?在新能源客車後補貼時代的今天,我國公交客車市場的競爭早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客車生產企業紛紛加快公交產品的更新換代步伐。為客戶提供優質二手車輛。二手車代售客戶預期回購價格高於濟南海鐸礦用車配件評估價格且回購價格達不成一致的,我司可代售舊車。價值優勢拓寬新車採購資金推行二手車殘值評估、置換回購服務。
  • 古代三大奸臣,個個都遺臭萬年,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盡皆知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美麗富饒的華夏大地上,曾先後湧現出大大小小百餘個統治王朝。無論是哪一個王朝,都存在著忠臣義士和姦邪小人。還有一部分人,為了一己之私,他們逢迎獻媚,結黨營私,欺君罔上,殘害忠良,甚至弒君殺臣,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災難,這些人則被統稱為:奸臣。奸臣,亦作「僭臣」,出自《管子·七臣七主》:「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官無邪吏,朝無奸臣。」縱觀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幾乎都會存在著那麼幾個奸邪小人,他們欺君罔上,危害王朝,是社會的蛀蟲。
  • 古代經常用「學富五車」誇讚飽學之士,那麼「五車」到底是什麼?
    古代經常用「學富五車」誇讚飽學之士,那麼「五車」到底是什麼?中國作為「儒學」大國,從古至今都特別尊重讀書人。因為讀書人不僅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也可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發揮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對於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都功不可沒。大家只要翻開史書就會發現,幾乎所有書籍都對讀書人,充滿了難以抑制的溢美之詞。
  • 安嶽揚州盛達寬體礦用車配件配件
    會上,王延磊代表盛達濟南海鐸礦用車配件向客戶及經銷商介紹了企業的經營情況,2019年度經營目標和發展戰略,根據濰柴集團的發展戰略力爭「十三五」末將盛達濟南海鐸礦用車配件發展成為環衛和專用作業車輛領先的企業,進入細分市場排名前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環衛和專用作業車輛;在未來的5-10年,濰柴集團將把盛達濟南海鐸礦用車配件打造成為世界、國內領先的專用車企業,其中海外業務佔比達到30%以上。
  • 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中國也不例外。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是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豐富多彩,集中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鬥爭精神。下面十個成語典故都與神話故事有關,代表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高峰。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就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 中國古代的成語繁多,內容深奧,「五花八門」原來是這個意思
    日常生活當中咱們經常提到一個成語叫做「五花八門」,這個詞在現在社會被用來形容,物品的種類繁多。那你知道這個成語在最初的時候,指的是什麼嗎?在最初的時候「五花八門」經常被用來形容五行陣和八門陣,這是古代兩種變化多端的陣法,多用於行軍打仗。
  • 慘綠少年、藥店飛龍、博士買驢……這些是成語?!
    >【難猜涵義組】博士買驢無腸公子破馬張飛【簡單粗暴組】除了這些從字面看不出具體涵義的成語看完這些成語和小編一樣是上面那個表情的請留言!紅星新聞:羅老師,請問這些成語真的是成語嗎?從字面上看,他們不像是成語呀。羅曉輝:凡是於典有據且被較多使用的四字格式短語,我認為都可以算作成語。成語其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哪些是成語,哪些不是成語,並沒有明確的界線。怎麼確定是不是成語呢?
  • 古代成語版「地圖炮」:吳牛喘月、蜀犬吠日、粵犬吠雪、黔驢技窮
    慈眉善目的柳宗元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和學習一下吧。蜀犬吠日蜀犬吠日:四川盆地的地形是群山環繞,中間平原,導致中間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開,空氣潮溼,天氣多雲,所以那裡的狗經常看不到太陽,突然看到太陽後就覺得很奇怪,不停地對著太陽叫。成語「蜀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
  • 中國古人發明5萬個成語,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
    大家都知道成語一般都是四個字,其蘊涵的意義非常深厚。據統計,中國古人曾發明了5萬個成語,其中有96%是四字成語,可現代卻很少發明新成語,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大概有3點。第一,在古代,由於條件受限制,那些出口成章的人不是名門望族,就是滿腹經綸之人。而這些人非常集中,在古代社會非常少,所以,成語在這些人中的使用率非常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普遍都會讀書識字,文化也趨向平民化,自然成語發明就少很多。
  • 雞鳴狗盜、毛遂自薦,這些成語都與戰國時期一個風氣有關
    雞鳴狗盜、狡兔三窟、毛遂自薦、脫穎而出、急人之困、圖窮匕見……這些成語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玩成語接龍遊戲,難免蹦出來幾個,你知道他們都與戰國時期一個特定的風氣有關嗎?這個風氣,就是「養士」制度。一. 「養士」的起源
  • 這些成語看字面就忍不住笑出聲,慘綠少年是什麼鬼,真的沒逗我?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大多都來源於歷史故事和古代著作,其含義常常與字面意思不同,需要了解成語的來歷才知道他的具體意思。但是有一些在生活中不常用的冷門成語十分有意思,看字面就讓人忍不住笑出聲,其用法和內涵更是與字面意思相差十萬八千裡,90%的人都沒有聽過,看看你知道幾個!
  • 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歷程,從石器到青銅器用了四十九萬餘年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而古代文明的發展總是伴隨著接連不斷的戰爭,中國古代的軍事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兵器這是作為現代史學家研究古代軍事文化的載體,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到了石制兵器時代的後期應付各種不同的戰爭環境,人們逐漸創造出模仿動物角、爪等部位所製造的兵器,這些兵器有著更大的殺傷力。古代人的生產力普遍低下,石制兵器在青銅兵器出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也在被頻繁使用。
  • 快速了解中國古代的劍與刀
    書中說到的劍和刀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傳統兵器,特別是劍,尤為古代俠士喜愛。但從劍和刀的誕生、演進,到裝備軍隊,再到王公、士人的佩劍、佩刀,俠士的兵器,跨越了漫漫長河。在歷史上,劍和刀都經歷了各自的發展歷程,在軍隊裝備中各有盛衰,本文將依據歷史文獻及出土遺物分別予以討論。  先說劍:劍是古代一種傳統的擊刺型兵器,適用於近戰。《釋名·釋兵》雲「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