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會#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車馬器。車馬器是指用於中國古代車馬上的青銅配件,它的出現,是同中國車馬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相關聯的。
先秦時期,馬車被大量的應用於戰爭,可以說這一時期馬車的昌盛,在很大程度上,基於戰爭的需要。為了提高馬車的穩定性和靈活性,車馬器就顯得尤為重要。
車馬器分為車器和馬器,其起青銅配件的作用。既有實用性,又有裝飾性,形制變化也較多。車器是指車上的銅質器件,一般也包括單純作為車子裝飾的青銅器。
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這件銅車轅飾,長13釐米,寬5.7釐米,是1987年寧夏西吉縣新營鄉陳陽川出土的。一端封閉,一端為圭形銎。器身一面有長10.8釐米、寬2.8釐米的長方形鏤空,另一面後端平直,前端凸起略呈馬鞍狀,兩側對稱均為刀形邊框,內飾勾雲紋,頂端中部,亦是勾雲紋。轅飾是一種車飾,裝飾在車轅上,既是出於美觀的需要,更是出行時,吉祥的祝願。
固原博物館館藏的貝紋銅車軎,長9釐米,直徑8釐米,是1989年,在寧夏固原縣楊郎鄉馬莊村出土的。內直口沿外卷,徑內口處,對穿長方形轄孔,由內口向外口逐漸收縮,中部飾兩周凸稜,稜上飾貝紋,其餘部位飾有回紋、變形虺紋和繩索紋。車軎安裝在車輪軸端,用來固定車軸,防止車輪脫軸。
三角雲紋銅當盧。整體呈葉狀,正面鼓起,圓形纓帽。葉邊飾一周變形雲紋,背有豎鈕。當盧是古代繫於馬頭部的飾件,放置在馬的額頭中央偏上部,增強對馬面的防護作用。
固原博物館館藏的銅馬鑣,長15釐米——15.4釐米,1986年徵集於寧夏固原縣。通體為一個身體彎曲的怪獸寫意圓環,腹部有兩紐,尾部飾雲紋。馬鑣飾在馬臉頰上,與馬鑣結合在一起,成套使用,橫勒在馬嘴裡,以便於駕馭的器件。
第一次見到到馬鑣,它是一根兩端帶孔的長形銅製品,連接馬銜和當盧之類的東西。恍然大悟,原來「分道揚鑣」的「鑣」就是出自於此。兩人離絕,雙雙背身拉馬揚鑣,分道而去,很有趣。
先秦時期,馬車除了應用於戰爭外,隨著宗法等級制度日益發展,馬車逐漸成為禮儀制度的一部分。馬車裝飾得越豪華,代表主人的身份越尊貴。銅車馬器在當時的廣泛使用,是青銅工藝應用於生活的重要體現,更是古代物質文化與科技水平發展的重要標誌。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青銅文化的遺存主要是墓葬,在以隴山為中心的寧夏南部地區,發現了大批如彭堡於家莊墓地、楊郎馬莊墓地、撒門村墓地、王大戶墓地、九龍山墓地等遺存,墓中的隨葬品主要以北方青銅器為主。
早期隨葬的車馬器種類簡單;之後車馬器逐漸增多,比例逐漸大於武器與牌飾;晚期隨葬的車馬器中的桿頭飾、空腔立體動物飾、轅飾明顯增多,說明車的作用在增強。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謝謝關注!
動物紋牌飾 極具考古價值及藝術價值 令史學界專家大跌眼鏡
專家指出 這些館藏文物都是考古研究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