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成語一般都是四個字,其蘊涵的意義非常深厚。據統計,中國古人曾發明了5萬個成語,其中有96%是四字成語,可現代卻很少發明新成語,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大概有3點。
第一,在古代,由於條件受限制,那些出口成章的人不是名門望族,就是滿腹經綸之人。而這些人非常集中,在古代社會非常少,所以,成語在這些人中的使用率非常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普遍都會讀書識字,文化也趨向平民化,自然成語發明就少很多。
第二,在古代,起初人們進行文字記錄用的都是竹簡或布帛,這些東西不是攜帶起來不方便,就是價格昂貴。古代人為了節省材料以及開支,便將口語化的語句經過加工,去除多餘的修辭,並儘量言簡意賅,這樣文言文應運而生。後古人又發明成語,既能表達意思,語句又短小精悍。大多成語背後都有一個蘊涵深意的故事,這個故事經過人們口口相傳形成一個成語。有了成語,人類的文字記載要便捷的多。由於廣泛傳播,成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現在,人們已實現了無紙化的文字記錄,再也沒有古人那樣的擔憂。不用像古人那樣盡力壓縮語句就可隨時隨地進行記錄。
三,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成語也就幾千個,5萬個成語已足夠人們使用了。如今人們再發明成語就多此一舉,畢竟勞心勞力還得不到認可。
中華歷史文化悠久,這些都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如今隨著網絡的發展,有很多網絡新詞出現,一時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可這些詞後來慢慢消失,遠沒有成語流傳得久。這足以證明,老祖宗們發明的成語才是被中國人民高度認可,甚至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