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揚、獎勵新入園的小班幼兒?
小星星、小貼紙是教師常用的小獎品。
檸檬君分享一篇顧妹老師的文章,跟隨顧老師一起經歷小星星從有魔力到失去魔力,再到「小星星+」魔力加倍的過程。
魔力「小星星」失效了!
上海市浦東新區三灶幼兒園 顧妹
在幼兒園裡,老師給表現好的孩子獎勵一顆「小星星」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原因是小星星代表著「我表現好」「我做得棒」,家長和同伴都能看到,所以小星星得到孩子們的喜愛並渴望得到,它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原來使用的小紅花作為獎品。在集體學習和生活中,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和同伴的愛、接納、肯定。所以,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我會認真仔細觀察每個孩子,當小朋友有進步、表現好,我就會及時給他貼一個「小星星」。特別是小班剛剛入園的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如「來園不哭了」「吃飯表現好了」「開始和老師、同伴打招呼了」「幫助老師或者小朋友做事情了」等等都會得到一顆小星星。在剛開始使用小星星時,是很有效的,小朋友會興奮一整天,行為表現非常好。她們會經常摸摸小星星,有時還擔心小星星掉,如果掉了,還會讓老師補一顆。家長來接的時候,小朋友會興奮地說「我今天表現好」「我得到小星星了」。我覺得「小星星」在班級管理中是非常有效的。然而,隨著幼兒入園適應了,小星星頻繁使用,小星星的「魔力」漸漸失效,也引發了「幼兒自己購買小星星,給自己和別的小朋友貼星星」的事情,讓我對這種獎勵方式有了新的認識。
有魔力的「小星星」
小班第一天,班級裡哭聲此起彼伏,哄完這個,那個又哭了,教室裡一片混亂。中午的時候隔壁範老師支招,你待會給不哭的孩子貼個五角星。「老師這裡有魔力小星星哦!這些魔力小星星可厲害了,貼上它爸爸、媽媽就能看到你在幼兒園表現很乖,就會第一個來接你哦!」當我給那些不哭的孩子貼五角星的時候,月月哭著說「我也要」。我說,「魔力小星星喜歡跟不哭的孩子做朋友」,月月抹抹眼睛,雖然眼裡還有眼淚,「我不哭了!」魔力小星星果然有魔力,好幾個上午哭得特別厲害的孩子也不哭了。在小星星的作用下,後面幾天只有個別的孩子偶爾還會哭一下。
「今天的蔬菜是芹菜,今天又要吃得一塌糊塗了!」 阿姨一邊分菜一邊跟我吐槽。「寶貝們,今天吃得又快又乾淨的小朋友,老師會獎勵魔力小星星哦!」果然孩子們的吃飯速度明顯加快了。
遊戲結束後,班級很多區角還是沒有整理好,於是我說「哪個小朋友願意幫忙再去整理的,待會會有魔力小星星哦!」話音剛落,一幫孩子就衝進區角,一會兒班級的各個角落都整整齊齊了。
樂樂中午很早就入睡了,我獎勵了一個五角星,貼完後他用手再狠狠地按一下,生怕弄丟了。第二天媽媽來送樂樂的時候,告訴我昨天樂樂回家特別高興,說老師表揚他得了個五角星,還說今天還想得一個小星星,果然一整天樂樂都表現特別乖。
「小星星」失去魔力
以前小班的時候,如果孩子表現好,我都會立刻獎勵他們一顆五角星,那一天他們都會表現很好,得到五角星的孩子都會特別高興,有的甚至回家都捨不得撕。每次我一拿出五角星,孩子們就會特別乖。現在上中班了,孩子們對獎
勵的五角星好像並不那麼在意了。
有一次自由活動結束準備上課,音樂放了很久,有些孩子就是拖拖拉拉跟同伴講話,「看看誰在音樂結束前,坐到座位上安靜下來的,老師有獎勵。」只聽話音剛落,孩子們便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來,「老師, 你要獎勵我們什麼呀? ...」
幼兒園的小班孩子因為依賴性強,對老師的獎勵很看重,老師在其額頭上貼一個「小星星」,就能讓他高興好幾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對「小星星」的熱衷程度會下降,甚至可以自己買來自己貼或給別人貼。
一次自由活動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好幾個小朋友額頭上有小星星,原來是小優讓媽媽買了一個包五角星貼紙,給自己貼還給別人貼。
午餐時間,因為有綠葉菜,有一部分孩子吃得比較慢,於是我就說「你們快點吃,吃得快的小朋友,老師會獎勵魔力小星星。」有一個孩子就嘀咕一句,我不要小星星,後面其他幾個孩子也說我也不要。
「小星星」為什麼失去魔力?
根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自我是個體出生後,由本我分化發展而產生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超我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
在通常情況下本我、自我、超我是處於協調、平衡狀態的,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就會產生心理障礙。之前我比較頻繁的使用「小星星」,孩子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就會把得到「小星星」當做自己的理想,如果自我在根據現實規則行為無法實現,超我時間一長則會出現自我和超我的失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焦慮之後就產生了小朋友讓父母給自己買「小星星」以彌補自己在老師那裡得不到「小星星」的挫敗感。
皮格馬利翁效應,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以前在發「小星星」的時候,我往往只注意表面現象,而不去深究問題的原因。比如孩子午餐時得到獎勵「小星星」甚至是糖果往往是那些吃飯快且不挑食的孩子,而那些吃飯慢的即便他有了小星星的會稍微快點但還是相對比較慢的。我並沒有去探究為什麼這些孩子中午會挑食、會吃得慢,沒有跟進措施來改變孩子挑食、吃飯慢的問題,導致那些吃飯快的孩子永遠是這些,而吃飯慢的也就一直是這幾個,這幾個孩子一直得不到獎勵,慢慢他們自己也會產生消極情緒:反正我吃飯慢,我也不要「小星星」了。
另一方面,有的孩子一周得到了很多「小星星」,而另外一些孩子可能一個也沒有得到。以前我總是用統一的標準去評價不同的孩子,造成有一部分孩子總是得不到渴望已久的「小星星」。「小星星」在給一部分孩子成就和自信的同時,也深深地傷害了另一些孩子幼小的心靈。
「小星星」這樣的獎勵方法,主要就是太簡單了,簡單到成了一個對錯和黑白兩級的分化,而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一些值得我們去觀察和研究的背景、原因,我們要更多地看到後面的東西,而不是簡單的懲罰和獎勵而已。所以,我開始認真、全面的考慮獎勵和調動積極性這兩個問題。
怎樣喚醒「小星星」的魔力?
魔力「小星星」失效後,我開始思考,並查閱了大量西方相關資料。我發現西方給予孩子的獎勵,有獎狀、書面表揚、精神鼓勵、物質獎勵等,種類繁多,精神與物質並進,這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1.照顧一天班級養的花兒!——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2.選擇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並選擇和喜歡的人共同進餐。——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3.給一天的特權,比如優先選擇角色遊戲內容;把植物帶回家一天;優先排隊吃飯;自主選擇值日內容等。——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優待!
4.做老師的小助手,在班級裡做領唱領讀者。——培養責任感!
5.去弟弟妹妹班級講故事、在班級活動上做主持人、跟老師坐一起——體驗權威感!
6.經常給家長送表揚信。——與家長分享成功與快樂!
以上幾種獎勵方式,會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責任感、榮耀感、成就感.幫助孩子建立正確價值觀,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發!
同時,對於什麼事情該獎勵和獎勵的時機,我也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覺得隨著孩子的長大,不能把孩子應該做到還去獎勵,這樣反而起到不好的影響。
1.對於理所當然之事不應誇獎
濫用誇獎就會降低誇獎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者應當做到只對勇氣或技能方面的新的進步或者因為無私、分享等經過了道德努力的行為才給予嘉獎。
2.獎勵一般用在事後
對於孩子做了好事,在活動中表現優秀,就給孩子獎勵。如果事先就對孩子承諾,做了好事給於什麼什麼的獎勵,這就不是獎勵,那實際上是種變相的交易,會造成孩子衝著老師承諾的那個獎品來做好事的現象(雖然也不乏有自願做好事的人)。這時的獎品實際上是一個刺激物,是刺激小朋友去做好事的替代品,孩子會對同樣的刺激物的失去興趣,除非你下次又有新的刺激物,那你就得用更好或者更高級的刺激物來代益這樣顯然不能讓孩子真正在思想上建立再做好事的動力。所以這是我們應該避免使用的方法。
3.評價孩子縱向比
教育家羅素強調,教育者運用獎罰時需要注意:無論是對誇獎還是責備,都不應採取比較的方式。不宜對一個孩子說他比某某孩子做得好,或某某孩子從不淘氣。前者產生鄙視,後者產生怨恨。我們老師在獎勵和評價孩子應該縱向比。讓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不要跟別人比,但是定要跟自己比。我要時時刻刻地去努力.使自己永遠在進步,今天的我要比昨天的我更強壯,更有知識,更懂事,更成熟,更有本事,更健康,更優秀...只要孩子有點滴的進步,我們老師就應給予表揚、肯定。
「小星星+」魔力加倍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學習,我一方面多樣化獎勵的物品,從「小星星」拓展出去,小星星慢慢變成了魔力小糖果、餅乾、朵拉貼紙……另一方面多樣化獎勵方法,出現了多姿多彩的「獎勵品」,如口頭表揚、做小助手、進步獎勵、家園錯位獎勵、家園一致獎勵等。
1.變換的、多樣的獎勵物品
經過全面考慮,我覺得物質獎勵使用得當,也是進一步調動幼兒自然完善的積極性的有效方式之一。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戶外運動分散遊戲結束時,陽陽和皓皓主動幫助阿姨收拾運動材料,於是我就當場表揚了他們兩個並承諾給發「小星星」貼紙,後來回到教室發現貼紙發完了!但是我不能言而無信呀!於是我眼觀六路,尋找教室裡可以替代的東西。啊!有了,隔壁老師給的巧克力,於是魔力小星星變成了魔力巧克力。其他孩子看後羨慕極了,紛紛表示也想要魔力巧克力。之後,我總會尋找一些「特別」的東西來吸引他們,小星星慢慢變成了魔力小糖果、餅乾、朵拉貼紙……
2. 多姿多彩的「獎勵品」
(1)真心的口頭表揚
在角色遊戲和自主點心過程中,昊昊主動幫忙放小椅子、把小點心擺上桌子。於是我對其他小朋友說:「今天謝謝昊昊幫忙分小點心,幸虧有他幫忙,老師才能準時的把點心準備好,謝謝。」當著小朋友的面去感謝他,表達我的感恩,讓昊昊覺得自己的行為是有價值的,我想這也一種獎勵或表揚。
這樣的表揚,不會讓這個孩子覺得:「我就是個好孩子,我比別人好」,而是他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方便,享受別人對他的感謝。其他孩子會看到:原來他的行為能夠幫助到別人,這個也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事情。
大人的態度很重要,當大人看著孩子做了好的事情的時候,用欣賞的、感謝的態度和語言去真心地向孩子表達,實際上就是最好的一種「獎勵」了。其實表揚獎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有時候老師真心的口頭表揚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2) 做一天小助手
一帆是自控力比較差的孩子,上課經常會插嘴,個別化學習自己不好好學有時還會影響其他小朋友,因此可能對他的批評會比較多,慢慢地他對老師的批評也持無所謂的態度。
一天下午小組學習的時候,一帆在美工區做賀卡,特別認真,在活動結束後,我在全班面前表揚了他,「一帆今天的小組學習非常認真,所以他今天的作品賀卡做的特別棒,裝飾小花也很特別!我們其他朋友也要向一帆學習,那樣我們就可以學到更多本領了」一帆聽了我的表揚後,連坐小椅子都特別端正。那天以後,只要一帆有進步了,我就會及時表揚或者對他的行為進行獎勵——當老師的小助手。慢慢地「小淘氣」一帆不見了,老師的「最佳小助手」一帆出現了。
慢慢「獎勵品」也越來越豐富,如:按自己的意願換座位、和老師一起吃午飯、當一天老師小助手、選擇這周的值日內容、老師給孩子的家長打表揚電話等,讓孩子得到精神、物質的雙重滿足。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知道:必須培養幼兒從自己完成的工作中得到一種自我滿足感。不論是完成一個任務,愛惜財物,還是解決一個問題,其中的自我滿足感應該成為一種必然的內在獎勵,而不是以某些外在物質為基礎。
(3) 家園一致獎勵和錯位獎勵
在獎勵過程中,老師應和家長多溝通,建議家長在看到孩子得到老師的表揚和獎勵之後也用多種方法去強化孩子的好行為、好習慣,而不是單純給與物質獎勵。有時老師的表揚或者獎勵已經可以起到作用了,那就不用再去重複,而是應該給孩子提出更高的希望和要求。針對洋洋、月月等幾個吃飯慢而且挑食比較嚴重的孩子,和孩子們的父母溝通在家也讓孩子自主進餐不餵飯,孩子有進步及時表揚並反饋給家長,一學期下來原來的「吃飯困難戶」們都養成了不挑食的好習慣,進餐速度也快了很多。
實踐中我也不斷調整自己的獎勵方法,一段時間後我欣喜的發現,孩子們比以前更自信、更懂事了!
獎勵是我們老師經常使用的教育手段。我們希望通過獎勵來強化幼兒的正確行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了,用心理學術語來說,就是激勵幼兒的內在動機。但是並非所有的獎勵都能幫助我們老師達到如此目的。有時獎勵會適得其反地降低幼兒的學習興趣了,削弱他們的內在動機。「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這樣一個啟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其實我們改變一下獎勵的方法,「小星星+」凸顯外在獎勵傳遞信息的功能,就可以不但不削弱幼兒的內在動機,反而還可以使之得到一步的激發,那樣「小星星+」的魔力就更大了!
獎勵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具有必要性,它以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方式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使幼兒獲得自信和愉悅感,從而不斷的重複和保持這些良好的行為。獎勵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只有把獎勵孩子的目的,定位成幫孩子獲得「進步、優秀、自信、成就感」等自我成長的內驅力,這樣才能有助於孩子變得更好。
該文得到作者的授權(*^__^*) 嘻嘻……
該文榮獲2019年上海市長三角「黃浦杯」「關鍵教育事件」徵文二等獎,浦東新區「關鍵教育事件」徵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