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牽著蝸牛散步
來源:蝸牛看西遊公眾號(woniukxy)
網上有篇帖子挺火,說真的孫悟空其實早死了,陪唐僧走到最後的是如來安排的託——六耳獼猴,其玄機就在「真假美猴王」那一場爭鬥。
我們先來看看故事背景。
《西遊記》第五十七回,孫悟空打死了強盜,第二次被唐僧驅趕。六耳獼猴乘機化作孫悟空的摸樣,傷了唐僧,搶了行李。沙僧找回孫悟空後,真假美猴王就從花果山打到落伽山、從靈宵殿鬥到閻王府。無論是唐僧、觀音還是玉帝,都看不出哪位是真,哪位是假。到幽冥處,諦聽聽出來了,卻不敢說。最後還是如來老佛爺道出六耳真身並用金缽盂罩住,才被孫悟空一棍子打死。
該作者置疑,這其實是如來玩的一個把戲,真正被罩住並被打死的是真孫悟空,目的是以假換真。他的理由有以下幾條——
第一,六耳獼猴和孫悟空一模一樣,誰也看不出真假,就算如來騙大家說六耳獼猴就是真的悟空,大家也只有相信。
第二,孫悟空一向不敬重如來,所以如來不可能把他留在身邊當鬥戰勝佛,而是會想方設法消滅他。但又不能直接把孫悟空殺了,所以才弄個一模一樣的假悟空,狸貓換太子,殺孫悟空於無形。
第三,孫悟空的師傅是「菩提祖師」,就是混鯤祖師的徒弟。混鯤祖師弟子無數,而讓他最得意的兩大弟子,便是如來(又名接引道人)和菩提祖師(又名準提道人)。
《封神榜》中提過,菩提祖師不知與如來發生了什麼矛盾,從此神秘消失。孫悟空又恰巧是菩提祖師的徒弟,如來見到昔日仇人的徒弟,又有翻天覆地之本領,不想方設法除之更待何時?
第四,《西遊記》第五十八回,二猴打鬧到如來這裡辯真假,如來卻對眾佛說:「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裡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與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獼猴也。」
這是一個很大的破綻!!!既然六耳獼猴知道他將要被如來制服,被孫悟空一棒打死,他為什麼還要和孫悟空到如來處辯真假,那不是自討苦吃嗎?所以只有一個可能,如來早把事情安排妥當,在他的說明下,讓眾佛都以為六耳獼猴就是「真悟空」,而真正的悟空,卻被當成了「六耳獼猴」被如來制服,然後被一棒打死。
第五,六耳獼猴被打死之後,一向慈悲為懷的如來卻沒一點怪罪之意,只是合併雙手,道了句:「善哉,善哉!」以如來的本領,當「孫悟空」想要一棒子打死「六耳獼猴」的話,如來想要出手相救,是何等的容易,可見,如來本意就是想讓他死。
「六耳獼猴」本無太大的罪過,也就是和孫悟空大鬧了下,一向慈悲的如來何必要讓他死呢?想當年孫悟空鬧了龍宮,鬧了地府,鬧了天宮,如來都還沒讓他死呢,怎麼「六耳獼猴」這麼一個小小的錯誤就要必須死呢?這裡面肯定有隱情。這個隱情就是,如來真正想處死的是孫悟空,被一棒子打死的,恰好是真正的孫悟空。
第六,《西遊記》裡曾經記載,孫悟空在大鬧天宮之後,惹了一大堆麻煩只好跟著唐僧西天取經,遇到困難又回去找他師傅菩提祖師,但菩提祖師早已不見蹤影,只是和孫悟空隔空說話,並不見面。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擔心引起仇家如來的注意……
七、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前,孫悟空並不完全都聽唐僧的話,甚至有時候,還鬧個小矛盾,導致唐僧只好念緊箍咒,典型的一個叛逆者形象。可在之後,孫悟空從此保護唐僧安安分分,前後判若兩人……
這篇帖子讀得我一愣一愣的。如果這名網友說的是真的,那《西遊記》隱藏的陰謀不亞於今天屏幕上泛濫的宮鬥劇,老吳不亞於今天的神編劇,完全可以寫一本《潛伏》。
剛開始讀的時候,我差點就被說服了。但反覆讀了幾遍真假美猴王這章,才發現吳老先生並沒想那麼多,西遊世界還沒有現代社會那麼壞。
該帖子擺了那麼多條理由,其實只有三個意思:
1、孫悟空不聽話,如來並不想讓他取得正果;
2、如來與孫悟空的師父有仇,因此要陷害孫悟空;
3、如來要除掉孫悟空,又要保持慈悲為懷的高大形象,所以設計弄了個六耳獼猴,直接把孫悟空替換了。
真是這樣的嗎?
我們先來討論第一個問題:吳承恩有沒有必要把如來寫得那麼壞?
吳承恩寫《西遊記》,雖然有借神話故事諷喻社會現實之意,但他本人是尊崇佛教的,整部小說,始終追求的是一個「善」字,始終相信「有果即有因」「善惡終有報」。
在明朝,社會的主流思潮是佛教、道教和儒家三教合一,因此,《西遊記》無論是對道教還是佛教,老吳同志都沒有偏袒,而是堅持就事論事:既無意糾纏如來是否同菩提祖師有過節,也不管佛教道教是否有爭端,始終秉承一個思想,無論什麼教派,只要一心向善,歷盡艱難不忘初心,就能取得真經。即使有惡的妖怪,「改了也是好同志」。
如來作為佛教的創始人,最大的CEO,如果成了玩弄奸計的小人,那與整本書的基調就完全相反了,老吳同志寫的可不是《厚黑學》,因此如來這個角色不可能那麼設計。
第二個問題,如來有沒有必要陷害孫悟空?
退一萬步說,即使如來和菩提祖師有仇,也會自去找菩提決鬥,根本沒必要把帳算在孫悟空頭上,那樣有失他佛祖的身份。
即使真要陷害孫悟空,如來也沒必要費這麼大的勁,花這麼大的代價,又安排他取經,又找代替他的人,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在大鬧天宮時,只需借逆反的罪名,手指稍稍重一點,五行山就可壓死孫悟空,菩提即使知道了,也只能吃個啞巴虧,有話說不出。
用六耳獼猴代替孫悟空,可以騙過其它人,能騙過菩提祖師嗎?他難道不會揭穿如來的陰謀?如來這樣做豈不是弄巧成拙?
第三個問題,老吳在文中是否留下破綻?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認真看看原文是怎麼說的。
那獼猴聞得如來說出他的本象,膽戰心驚,急縱身,跳起來就走。如來見他走時,即令大眾下手。早有四菩薩、八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觀音、木叉,一齊圍繞。孫大聖也要上前,如來道:「悟空休動手,待我與你擒他。」那獼猴毛骨悚然,料著難脫,即忙搖身一變,變作個蜜蜂兒,往上便飛。如來將金缽盂撇起去,正蓋著那蜂兒,落下來。大眾不知,以為走了,如來笑云:「大眾休言,妖精未走,見在我這缽盂之下。」大眾一發上前,把缽盂揭起,果然見了本象,是一個六耳獼猴。孫大聖忍不住,輪起鐵棒,劈頭一下打死,至今絕此一種。如來不忍,道聲:「善哉!善哉!」大聖道:「如來不該慈憫他,他打傷我師父,搶奪我包袱,依律問他個得財傷人,白晝搶奪,也該個斬罪哩!」
這一段說明,六耳獼猴是被如來揭穿身份,心中發慌,倉皇逃命,才被金缽盂罩住並被孫悟空打死的。如果被打的是真孫悟空,他又慌什麼?逃什麼?肯定會當場與如來吵翻,眾目睽睽之下,如來又如何下手?
六耳獼猴究竟該不該死?老吳借孫悟空之口也作了說明:得財傷人、白晝搶奪,依律也該問個斬罪。
其實站在如來的角度,如來也不會救他。六耳獼猴破壞取經大業,目的極其不純,可不是假冒取經幹部招搖撞騙這麼簡單,不可能再容他在世。
至於孫悟空取經途中遇到麻煩,去找菩提祖師,而祖師不見的橋段,只存在於86版電視劇偷吃人參果故事中,而原著中根本沒有。
我認為,86版電視劇改編得不錯,但這個橋段的設計是個敗筆,在那種情景之下,孫悟空不可能不守信回去找師父(而且觀音就能解決,他也沒必要回去找師父)。因此,說菩提不見孫悟空,是怕如來尋仇的猜想,也是不成立的。
既然死的不是真孫悟空,那在老吳設計這個故事的真正本意是什麼?
其實在第五十八回裡,吳承恩借一首詩和如來的一段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兩悟空在地府不能辨真假,兩人直往西天如來處去。文中詩曰:
人有二心生禍災,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寶馬三公位,又憶金鑾一品臺。
南徵北討無休歇,東擋西除未定哉。
禪門須學無心訣,靜養嬰兒結聖胎。
這首詩說明,真假孫悟空之禍源於「人有二心」。
老吳怕大家讀不懂,借如來之口又強調了一次:如來知道兩猴要來,講完經之後離席說:「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鬥而來也。」大眾舉目看之,果是兩個行者,吆天喝地,打至雷音勝境。
其實,在之前老吳也留下了伏筆:孫悟空打殺了強盜,第二次被唐僧驅趕。與三打白骨精那次不同,這次他心中積累了太多怨氣,以至不客氣地告訴唐僧:「我是有處過日子的,只怕你無我去不得西天。」
他始終認為自己多次救唐僧於苦難,而唐僧背義忘恩,一點小事就攆他走,根本無心帶他去西天。因此,他再次打起了退堂鼓,不想再跟這個「窩囊廢」取勞什子經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六耳獼猴(其實是他的邪心)乘虛而入,幹了他一直想幹,但又不敢幹的事:給了唐僧一頓教訓、自己組建團隊去取經,誰的話都不想聽……但是,孫悟空一方面想追求自由,一方面又想融入西天主流。因此,兩個心一直在爭鬥,最後鬧到如來處,被如來一語道破天機,一顆心戰勝了另一顆心。
(不然,為何會有兩根金箍棒,照妖鏡也照不出真假,兩人本事同樣大小,地藏王菩薩不敢說……等等。)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駐著二心。一顆是原始欲望之心,看到美的就想佔為已有,看到不平就想給別人一耳光,希望天下人都尊敬自己,不喜歡受任何人管教,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但另一顆是自我約束之心,現實教訓告訴自己,哪些不能幹,哪些必須忍,哪些必須妥協才能與別人和諧共處,不然就要付出沉重代價……
真假美猴王風波之後,孫悟空才真正成熟了,這也是那篇帖子所說的「前後判若兩人」的真正原因。
作者:牽著蝸牛散步;來源:「蝸牛看西遊」公眾號(woniukxy)。「蝸牛看西遊」以獨特視角講述鮮為人知的西遊故事,以犀利語言解析不一樣的社會人生。
你更支持哪種說法?
歡迎在留言區討論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