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巖:產業區塊鏈和DeFi並不矛盾,而是互補關係

2020-12-23 騰訊網

在12月6日上午的數字經濟與開放金融論壇中,優證鏈通聯合創始人、數字資產研究院副院長孟巖發表了題為《DeFi是新數字經濟的價值協議層》的演講。孟巖在演講中提到,區塊鏈並不是給人用的,而是用於未來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間構成的智能化社會,並由這個智能化社會構成了金融網絡。從這個層面上來看,DeFi和產業區塊鏈並非相悖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結合,從而構成區塊鏈的終局。

以下為巴比特整理的演講全文:

孟巖:謝謝主持人,謝謝大家。特別榮幸回到我的家鄉武漢。剛才主持人介紹我的時候,引用了我最近的一些觀點,的確是的,我最近對DeFi有些新的認識,也在這裡跟大家做分享。

區塊鏈的未來是泛在智能化社會的金融網絡

這次來武漢,聽到了不少高水平的觀點,比如昨天的開幕式演講,來自新加坡的李國權教授的精彩演講,比如金鍵所長提到他們正在給智能設備加上各種各樣的物聯網標識,建立各種各樣的區塊鏈的通信協議。還有來自浪潮的以及來自好幾個機構的演講嘉賓,都在提到區塊鏈跟物聯網的結合。待會要發言的嘉賓何斌,他是imToken的創始人,他的題目就在談DeFi的終局。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整個行業,對DeFi,對區塊鏈的未來,究竟會走向什麼大方向上,開始形成了共識。其實我們做區塊鏈也好,做DeFi也好,我們固然要關注眼前的事情,但是我們也需要抬頭看看大方向,這個行業的整體終局到底是什麼,究竟往哪個方向走。

我近期看了一本書,叫《區塊鏈的真正商機》,這本書提到未來的區塊鏈分成三個階段,從現在開始三年,也就是2020年-2023年是區塊鏈的創新應用解決方案階段,2023年-2025年是區塊鏈完備應用解決方案,但區塊鏈的真面目其實要到2025年以後才能被更多人看到。

2025年以後,區塊鏈這趟列車未來的方向是什麼?我鬥膽說一句,區塊鏈主要不是給人用的,而是給未來幾十億人口加上幾萬億智能設備所構成的泛在智能化社會網絡使用的。如果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支付,或者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實際上區塊鏈的意義不能充分發揮。我們甚至可以在現有技術基礎上,包括中心化的技術基礎上可以繼續往前走很遠。只有大家真正理解,未來社會是幾十億智能靈長類動物,也就是人類,與幾萬億億甚至幾十萬億智能設備所構成成新的一種泛在智能的社會,才能夠徹底理解區塊鏈究竟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存在的。

在我剛才推薦的這本書裡面就提出來,區塊鏈在2025年以後將會跟人工智慧、物聯網融合,支持增強型區塊鏈應用。這樣的未來,就是所有的人和大量的智能設備交互。什麼是智能設備,你們的手機是智能設備,電腦是智能設備,礦機是智能設備,無人車是智能設備,無人機是智能設備,智能高速公路、交通燈、傳感器,各種各樣的智能設備,未來的數量可能高達幾十萬億甚至百萬億。這樣的智能設備相互連接以後,區塊鏈到底能帶來什麼?沒有區塊鏈,它們也可以相互連接,它們會按照預定的 AI 算法,根據目標自主決策。但是只有連接起來以後,加上區塊鏈,加上通證,這些設備才能大規模協作。

當這些智能設備大規模協作起來以後,會有幾個很深刻的變化。首先,直到今天為止,人是創造財富的主力,但未來,智能設備會成為創造財富的主力。其次,今天只有人才可以消費,在未來,智能設備也能消費。我鬥膽預測,50年之後,世界上有95%以上的財富是智能設備創造的,有95%以上的消費是由智能設備支出的。

因此,我們將面臨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的社會,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的未來。這次大會主題是相信未來,未來是什麼?應該相信什麼樣的未來?請大家思考這樣的問題。

區塊鏈要解決的問題是全世界任何兩個智能體之間,人和人之間,人和智能設備之間,智能設備和智能設備之間,在不需要經過中介的情況下,就可以在智能合約的保護下進行安全可靠的交易,這個交易的頻度可以是任意的,規模也可以是任意的,大的可以一筆交易幾千億,小的可以一筆交易小數點後面17個0。區塊鏈是為這個世界所準備的。

產業區塊鏈和DeFi殊途同歸

當我們理解這點以後,我們就能夠理解現在中國和國際上出現的兩條區塊鏈路線,一條路線是以我們國家為主的產業區塊鏈,或者叫區塊鏈+,提到的未來是我們要把區塊鏈和實體經濟結合。還有一個未來是在國際上快速發展、蓬勃發展的DeFi,它強調用區塊鏈重構金融。這兩件事情矛盾嗎?其實一點都不矛盾,它們是相向而行的。如果我們展望的未來是人和智能設備共存,並且共同構成了金融網絡,這個網絡既要有金融,也要有智能設備。我們中國打算先做好智能設備,再來接入金融,國外是打算先把金融做好,再來接入智能設備。

就像剛才沃茲先生說的項目,我覺得就是未來區塊鏈應用模式的預覽,用智能的方式,智能設備或者智能化的測量手段去了解能耗和節能的績效,然後把這種績效表達為通證。只有表達為通證以後,才可以進入去中心化金融的市場進行流轉。這恰好是在7月份我參加巴比特大會的時候提出來的基本模式。

我並不認為產業網際網路和開放金融之間是一種相互矛盾的狀態,恰好相反,當我們看清楚未來終局的時候,它們之間是完全互補的關係。也就是我們必須通過產業網際網路,通過交叉認證、可信存儲,然後把可信數據轉化為可信資產。我們通過交叉認證,通過智能設備的測量,把可信的節能數據轉化為數字資產,這種資產代表的是能量,然後經過必要的技術和法定程序通證化,然後再進入傳統的金融機構或者是DeFi 市場,來進行流轉產生金融價值。在這種範式下,大家可以想像我們整個產業區塊鏈和開放金融,其實指向同一個方向。

區塊鏈基礎設施未來可期

當然,我們很高興的看到,這件事情距離我們不會特別遙遠。很多人會非常擔心我們的基礎設施是否能支持。我們看到我們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正在迅速壯大,在剛才講的區塊鏈發展和未來當中,區塊鏈的確扮演核心的角色。我剛才講了這樣的終局,顯然不可能依靠今天的區塊鏈基礎設施來支撐,1秒鐘支持7-15個交易,智能合約的局限性、存儲的昂貴,都不可能支撐我們剛才說的終局,我們必須在技術上取得巨大的突破,這樣的突破正在發生。過去12年以來,區塊鏈基礎設施技術呈現以3-4年周期性向前波動式前進。

08年比特幣白皮書發表,到2013年比特幣消除了非常危險的BUG,終於邁入穩定的狀態,實現了100倍的成長,大家記得比特幣第一次引起關注是2013年。實際上它經過三四年的時間,從萌芽走向收穫。它的成功,引起了一大堆項目的跟進,有些項目只是簡單的模仿,但其中有個閃閃發光的就是以太坊。2013年提出來,也經過了3年的時間,從萌芽走向收穫,到2016年、2017年,是以太坊催生了上一輪大牛市,或者大泡沫。當時以太坊達到的水平是15 TPS,圖靈完備智能合約,但沒有原生跨鏈的支持,可以說很可憐的數據存儲能力。

但是它的成功繼續激發了一大批新項目的創新,通過各種方式籌集到了資金,然後開始進入研發。我們了解到DeFi以及很多項目是從2016年-2018年開始研發,包括波卡、以太坊2.0,現在越來越知名的NEAR、Libra,都是在上一輪以太坊技術的激發下創建的新項目。同樣,它們也需要3-4年,甚至因為這波技術的跨度很大,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做研究,才能從萌芽期走向收穫期。但是一旦它們成功,我們在2022、2023年即將面對整個行業的重大技術升級,我們將面對新的技術設施,將會是具有10萬TPS的基礎性能,具有很強的跨鏈、數字資產和智能合約,大規模的可信存儲,多語言的智能合約。這個技術基礎,將會完全更新我們對於區塊鏈這個技術的認識,也初步具備支持剛才我所說的終局的能力,無限的分片,結合邊緣計算,才能夠有效的支持智能設備之間高頻度的相互交互。

我們看到這樣的事情,當然會覺得非常的樂觀,也非常有信心,我們一定可以走到那一步。但是呢,很多人可能還是想說,如果你的未來是三年之後或者五年之後,那這幾年我們幹什麼?中間這口氣會不會續不上來?不會,這幾年我們有意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將價值網際網路或者去中心化網際網路,或者叫Web3.0,把這件事情做起來。

比特幣的成功,實際上為整個網際網路增加了新的協議層,也就是價值層。在傳統的網際網路上分為存儲層、計算層、互聯層和應用層(圖1),比特幣、以太坊出現,給網際網路加了個協議層,也就是價值層,進而發展為金融層。這個層加入以後,我們可以比較快的改造網際網路,創建新的價值網際網路應用層。

(圖1)

今天網際網路用戶當中,99.9%集中在應用層。同樣的,區塊鏈真正的大規模應用必須是在應用層。現在我們還在打基礎,也就是說,區塊鏈真正的主流用戶還沒有進來,未來可能會有比現在多1000倍的主流用戶進來,因為他們要參與的是應用層,去中心化的微信,去中心化的王者榮耀。DeFi雖然看上去很火,但仍然只是一個協議層,它是支撐應用的,因此DeFi的用戶不會很多,也不應該很多。

所以我們在未來的兩三年,可能更要關注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儘快讓我們這個新的網際網路,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產生應用,我覺得這是很大的問題。我們還要思考一個問題,這個新的網際網路上的應用,相對於傳統的網際網路應用到底有什麼優勢?比如說我們如果有去中心化的抖音,這個抖音憑什麼比我們現在用的抖音更好用呢,為什麼用戶更願意使用它呢?肯定不是產品,傳統網際網路強調產品思維,把產品做到了極致。去中心化網際網路應用在這個方面能夠不落後,就是勝利,但這絕不是其競爭優勢。那麼競爭優勢到底在哪裡?

答案在圖上,就是因為我們多了一個金融協議層。金融是幹嘛的?不要把金融神秘化、神聖化,金融的意義就在於在「此刻」達成資源的聚合。通過DeFi的支持機制,通過通證經濟獨特的激勵方式,能夠讓我們的去中心化的應用在「此刻」將各種資源聚合起來,取得傳統中心化網際網路的粉絲經濟、社區經濟無法企及的優勢。比如說,讓我們的博主有機會通過通證經濟,把自己的粉絲組成龐大的協作群體。比如說,讓推特那樣的社交媒體,能夠用一種通證經濟的方式,既避免中心化體制對於內容任意的控制,同時又可以有效管控那些非法的內容,這是有可能通過通證經濟實現的。

確切的說,恰恰是DeFi以及通證經濟,為未來的去中心化網際網路帶來了更多的想像和更多的可能性,這是它的核心優勢。因此當我們看到這個終局,看到遠景,看到近景的時候,我們應該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什麼。至少從我的角度來說,在過去幾年我研究了很長時間的通證經濟,也幫助很多項目去設計他們的通證經濟,但是客觀來說,只有到了現在,只有技術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到了DeFi在不斷發展的時候,我們才終於慢慢接近那樣的目標。所以現在我和我的團隊,其實正在開發一個新的DeFi協議,我們的目標很簡單,不是要DeFi 繼續成為零和博弈的工具,而是必須有力支持未來即將出現的、蓬勃發展的去中心化網際網路應用,以及未來的泛在智能社會。這是我們做DeFi的真正責任。我們即將推出這個協議,也希望大家繼續保持關注。

相關焦點

  • 搜搜幣告訴您如何打造一款區塊鏈DEFI產品
    搜搜幣採訪過幾個搞defi產品的老鐵,他們都說defi產品對於懂區塊鏈智能合約的程式設計師來說,其實很簡單,一周時間就可以搞出一個defi產品了。搜搜幣現在才知道,Sushiswap和1inch都是一周出產品的,也就是說技術層面就沒什麼難度了,如果想要快速蹭熱點,一周時間也趕得上吃口熱翔。但是這樣搞得defi項目還只是仿盤,只要你夠熟悉defi的機制就可以複製一份代碼,在原來代碼上修改,因為defi代碼都是開源的,所以做defi產品才會那麼快出來。
  • 火鳥推薦|世界讀書日,我們來聊聊區塊鏈書籍那些事兒
    這一天,火鳥財經特別精選了幾本區塊鏈書籍,帶你全面了解區塊鏈世界。一種全新的金融網絡、分布式資料庫技術從底層蓬勃而出,將重塑整個金融和經濟,可能會讓比爾·蓋茨的預言「你們傳統銀行如果不改變,就是21世紀要滅絕的恐龍」應驗。 這個技術就是區塊鏈。短評:相信不少人的啟蒙區塊鏈讀物,就是這本書了。這也是我們把本書放在第一個介紹的原因。
  • 預告 | 聽 CSDN 孟巖描繪「通證經濟」新藍圖
    什麼是孟巖眼中的「通證世界」撰文/小算 和「通證派」孟巖過招「通證經濟」新藍圖,鏈聞社感覺壓力很大。因為,通證和通證經濟學的概念和理論框架,真的很難,很難,很難,難。 為了讓鏈聞社廣大粉絲更好的參與本期活動,鏈聞社認真研讀了孟巖過往的語錄和傳道,並親自拜訪孟巖,在他的指導下,整理了如下背景知識。希望鏈聞社粉絲們在本期活動開始之前,武裝起來自己的知識庫。 知識點 1:什麼是「通證」?
  • 區塊鏈行業新Diss鏈:原教旨主義VS產業思潮|火星號精選
    在現今的區塊鏈世界中,也存在一種思想政見不一的 Diss 鏈。一方是以極客為代表的拜原教主義者,他們堅定地認為,區塊鏈技術下的產品和服務一定要具有「抗政府審查、去中心化、匿名化」的體現自由意志的特性。他們並不認為「聯盟鏈「為區塊鏈。
  • 陀螺產業區塊鏈第六季 |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可信巡檢系統
    43:50 來源: 陀螺財經 舉報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區塊鏈被正式列為新型基礎設施中的信息基礎設施
  • 先知鳥賦能遊戲產業價值,構建區塊鏈泛娛樂生態矩陣
    Prophet bird是基於基於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傾力打造的泛娛樂遊戲生態矩陣,中文名為「先知鳥」,首創競技遊戲無虧損機制,讓生態價值可以自由、信任、高效地共享交換,讓數據逐漸遠離壟斷,將資產所有權和收益歸屬於生態建設者本身,結合最新的「通證拼團」方式,構建全球化、虛擬化、社群化、共享化的為一體的泛娛樂生態價值流通網絡
  • 萬向區塊鏈王允臻:分布式加持:區塊鏈賦能工業物聯網
    12月2日,「2020灣區區塊鏈技術發展論壇」在東莞現代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次活動以「鏈通天下 數創未來」為主題,由東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廣東省區塊鏈專家委員會主辦,東莞市大數據協會承辦,東莞市數字產業協會、廣東省電信規劃設計院第一分院、東莞市人工智慧學會、深圳大數據研究與應用協會協辦。
  • 區塊鏈+AI,恰似雙劍合璧?
    「網際網路+」的諸多例子已經充分證明了這個觀點,而當下最熱門的技術,「AI」和「區塊鏈」也在遇到瓶頸後開始走向合作,兩者是否也能互補、協調,進而實現升級? 結合國家網際網路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的《「區塊鏈+AI」行業研究報告》,我們來探討一下AI與區塊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袁煜明:區塊鏈助力智慧財產權步入新紀元 ——火幣區塊鏈產業報告之一
    在未來,通用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將接手人類的大部分甚至所有工作,那麼對知識和產權的估值也將變得十分簡單,結合區塊鏈與智能合約,實現完全自主智能的智慧財產權確權、用權和維權,最終完成智慧財產權的產業升級。往香港、澳門、全國各省平臺、產業園區、商業中心,設計機構提供技術輸出,並進行生態布局,以國家政策為方向,推動國家產業發展為目的,打造全球智慧財產權生態平臺。IPTM時間標誌利用區塊鏈技術,對版權、專利、商標等智慧財產權進行確權保護,並結合時間戳和國家授時中心定時模式,實現智慧財產權的歷史存在證明、唯一性和法律性。
  • 賦能實體 鏈改未來——中國首屆區塊鏈技術和產業應用盛大召開
    5月16日,賦能實體 鏈改未來——中國首屆區塊鏈技術和產業應用高峰論壇於深圳正式召開,區塊鏈專業委員會及相關各界嘉賓專業人士出席,共同探討新時代下區塊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的發展與未來區塊鏈技術逐漸顛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鏈改賦能實體經濟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 區塊鏈硬核解析(一):區塊鏈是一種共享資料庫嗎?
    一、引言這幾年,學術和產業界對區塊鏈的理解和應用產生了大量誤區,本人也在過去的文章中逐步澄清和重新定義。不過,總覺得意猶未盡,沒有專門立題成章。最近由於正在設計分布式產業協作模型,每到區塊鏈技術運用精妙之處,覺得需要有系列文章來逐一解釋這些誤解。
  • ...區塊鏈技術大會暨首屆中國濟南區塊鏈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盛大開幕
    本次大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安可區塊鏈產業發展研究院聯合承辦,並得到市中區人民政府、市科學技術協會、市科學技術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和部門的大力支持。
  • 前瞻區塊鏈產業全球周報第63期:數字人民幣和微信支付寶無競爭關係...
    唯鏈與仁濟醫院、DNV GL 共同達成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仁濟醫院與全球領先的第三方權威認證機構 DNV GL、企業友好型區塊鏈公司上海唯鏈科技共同達成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聯合發布以唯鏈區塊鏈為基礎的數位化智能「雲腫瘤中心」,旨在達到透明、高效、可追溯化醫療管理。
  • 前瞻區塊鏈產業全球周報第60期:網易郵箱推出區塊鏈存證服務...
    針對新技術應用專項行動,《方案》指出,大力支持5G、北鬥系統、高分遙感、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技術在交通領域的融合探索及應用。廣東省發改委:要著力加強關鍵技術攻關 建設能源區塊鏈平臺系統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能源局等六部門印發《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 年)》。
  • DCF Plus重塑區塊鏈產業聯盟鏈,任重道遠
    當前,區塊鏈技術已進入聯盟鏈階段,而監管成為制約區塊鏈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如何有效監管一直是各國最大的課題與挑戰。區塊鏈行業如何實現有效安全的監管,監管標準制定顯得尤其關鍵,這是區塊鏈行業向好的一大指標。
  • WBO首個MBA區塊鏈產業方向的產學研聯盟:SHU MBA 國際區塊鏈實驗室...
    2020年7月25日,上海大學MBA戰略合作發布會暨數位化平臺—雲課堂啟動儀式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同時世界區塊鏈組織 (World Blockchain Organization,WBO)首個MBA區塊鏈產業方向的產學研聯盟:SHU MBA 國際區塊鏈實驗室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由東方衛視主持人於飛主持
  • 區塊鏈思維如何賦能傳統產業?訪Gojoy集團史蒂文林
    然而,所有這些,都與國內的傳統產業相距甚遠。伴隨中國政府倡導「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如何利用區塊鏈的技術和區塊鏈思維賦能傳統經濟或更有現實意義。事實上,就在2019年底《中國經營報》商業案例版面推出的報導《公司制的黃昏》引發的廣泛關注中,人們留言討論最多的內容就是什麼是真正的區塊鏈思維?
  • 「2020年區塊鏈發展及產業升級交流會」圓滿成功
    來自全國各地區塊鏈領域專家學者、業界領袖和行業精英,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交流區塊鏈未來發展以及產業交流。目標在於加快區塊鏈和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集成創新融合應用,結合產業發展,進一步打通創新鏈、應用鏈、價值鏈,構建區塊鏈產業生態,使區塊鏈技術在推動產業升級,建設網絡強國、發展數字經濟、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 區塊鏈和它的好基友:5G+區塊鏈有哪些可能?
    近兩年,全球有兩大科技備受關注:一個是5G,另一個是區塊鏈。二者都是能夠改變時代、重塑社會、影響經濟的顛覆性技術。目前,中國已經發放了4張5G牌照,5G 產業處在爆發前夜的階段;在區塊鏈方面,很多人認為其將改變數據的存儲方式,甚至重塑網際網路和物聯網。
  • 區塊鏈的音樂應用場景初探
    音樂行業需要區塊鏈,歸根到底是音樂作品的分發、版權歸屬和相關收益分配的複雜性。 涉及的利益關係多:一首歌的版權可能涉及到多個權利人、組織和中間商。而且,近年來,聯合創作成為一個趨勢,尤其是在Hip-Hop領域,一首歌十幾二十個詞曲創作者並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