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鞏縣,是杜甫從小生長的故鄉。
長安城,是杜甫仕途之路的夢想和希望之地。
而成都,則是杜甫的慰藉之地,是他心靈和身體的避風港。
時至今日,我們來到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依稀能感受到杜甫當年的人生足跡。
關於杜甫的人生,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如果說青春年少的他過著同李白一樣瀟灑自由的生活,那麼到了中年,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後,他的人生徹底陷入了低谷。
在那段黑暗的日子裡,杜甫攜帶著家人到處躲避兵難,每日過著朝不保夕風餐露宿的流民生活。
生活稍微安頓下來後,杜甫便馬不停蹄地投奔唐肅宗,渴望在國家危難關頭為國效力。
然而,杜甫由於「不合時宜」的言論,最終得罪皇帝,被朝廷所拋棄,但是杜甫的內心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
最終,杜甫一家從甘肅同谷流落到四川成都,在成都的歲月中,他過上了一段相對平靜安逸的生活。在朋友的資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蓋起了杜甫草堂。
初到成都,杜甫目睹了成都的繁華與富庶,此刻他的心情真是悲喜交加,悲的是他時刻惦念中原地區的戰況和百姓的生活,喜的是一家人終於在成都有了落腳之地,也算是人生希望的開始。在杜甫閒暇之餘,寫下了這首《成都府》。
翳翳桑榆日,照我徵衣裳。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大江東流去,遊子去日長。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信美無與適,側身望川梁。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高,眾星尚爭光。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
黃昏日暮時分一片蒼茫之景,一縷夕陽的光輝灑在杜甫這位天涯羈旅的身上。
自從安史之亂以來,杜甫一家便過著漂泊無寄的生活,山一程,水一程,前幾天甘肅,轉眼已經到了成都這個嶄新的地方。
每天會遇到陌生之人,真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
岷江波濤洶湧向東流去,流向自己的歸屬地,而自己這位天涯羈旅身在異鄉的歲月卻沒有盡頭。
成都,是一個溫和而富庶的城市,這裡遠離戰爭沒有硝煙,即使冬季也是樹木蔥蔥,沒有一絲凋零之氣。
人們在成都街頭吹拉彈唱,一派歌舞昇平之盛景。此時杜甫的內心卻無法與民同樂,無法適應這華美的都市生活,只好遙望著遠山,遙望著家鄉和長安的方向。
夜幕十分,鳥兒都已歸巢棲息,在成都,收不到任何關於中原戰爭的消息。只看見初升的月亮斜掛在天邊,滿天繁星與月爭光。
如今,客居他鄉,成都雖然都很好,但畢竟不是自己的家鄉,但轉念又一想,異鄉之客自古有之,又何苦在此獨自悲傷?
後人之所以推崇杜甫,除了他那過人的才華和一首首經典的詩篇外,更因為他的忠君愛國和憂國憂民的思想,雖然朝廷一次次拋棄和冷落他,但是他始終心懷天下,即使在長安經常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悽慘生活,依然展現出高風亮節,堪比聖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