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唐·杜甫

2020-12-26 騰訊網

成都府——唐·杜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徵衣裳。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

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

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信美無與適,側身望川梁。

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眾星尚爭光。

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

詩詞文本從《杜詩詳註》

譯文

黃昏時暮色蒼茫,夕陽的光輝籠罩在我身上。

一路行程山河變換,一瞬間就在天的另一方。

只是不斷的遇到陌生人,不知何時會再見到故鄉。

大江浩蕩東流去,客居異鄉的歲月會更長。

城市中華屋高樓林立,寒冬臘月裡樹木蒼蒼。

人聲鼎沸的大都市啊,歌舞昇平吹拉彈唱。

無法適應這華美的都市生活,只好側身把遠山遙望。

夜幕四合鳥雀歸巢,戰火紛飛的中原音訊渺茫。

初升的月兒斜掛天邊,天空繁星閃爍與月爭光。

客居他鄉自古有之,我又何苦獨自哀愁悲傷?

注釋

翳(yì)翳:晦暗不明貌。陸機《文賦》:「理翳翳而愈伏,思軋軋其若抽。」呂延濟註:「翳翳,暗貌。」桑榆: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太平御覽》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

徵衣裳:此指旅人之衣。

「我行」二句:意謂一路走來經歷了千山萬水,不知不覺又到了成都這樣一個遙遠而嶄新的地方。

但:只。新人民:新地初睹之人。

未卜:沒有佔卜,引申為不知,難料。

大江:指岷江。東流去:一作「從東來」。

遊子:離家遠遊的人。日月:時間。一作「去日」。

曾(céng)城:指高大的城闕。填:布滿。華屋:華美的屋宇。

季冬:冬季的最後一個月,農曆十二月。蒼:深青色,深綠色。

喧然:熱鬧;喧譁。名都會:著名的城市。此指成都。

間(jiàn):夾雜。一作「奏」。笙(shēng)簧(huáng):指笙。簧,笙中之簧片。

信:確實。此處有「雖」字義。無與適:無處可稱心。

川梁:橋梁。南朝梁江淹《燈夜和殷長史》詩:「冰鱗不能起,水鳥望川梁。」

「鳥雀」二句:以鳥雀猶知歸巢,因興中原遼遠之歸思。

初月:新月。《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春歌五》:「碧樓冥初月,羅綺垂新風。」

爭光:與之比試光輝。《淮南子·說山訓》:「日出星不見,不能與之爭光也。」

羈旅:指客居異鄉的人。《周禮·地官·遺人》:「野鄙之委積,以待羈旅。」鄭玄註:「羈旅,過行寄止者。」

創作背景

這首五言古詩,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寫的十二首紀行組詩的末篇。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一日,詩人舉家從同谷出發,艱苦跋涉,終於在年底到達成都,因有此作。

賞析

題首冠以「戲」字,是聲明自己寫的不過是遊戲文字,其實正是他受貶後政治上失意的掩飾之辭。歐陽修是北宋初期詩文革新運動倡導者,是當時文壇領袖。他的詩一掃當時詩壇西崑派浮豔之風,寫來清新自然,別具一格,這首七律即可見其一斑。

詩的首聯「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破「早春」之題:夷陵小城,地處偏遠,山重水滿,雖然已是二月,卻依然春風難到,百花未開。既敘寫了作詩的時間、地點和山城早春的氣象,又抒發了自己山居寂寞的情懷。「春風不到天涯」之語,暗離皇恩不到,透露出詩人被貶後的抑鬱情緒,大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怨旨。這一聯起得十分超妙,前句問,後句答。歐陽修自己也很欣賞,他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筆說》)正因為這兩句破題巧妙,為後面的描寫留有充分的餘地,所以元人方回說:「以後句句有味。」(《瀛奎律髓》)

次聯承首聯「早春」之意,選擇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鋪開描寫,恰似將一幅山城早春畫卷展現出來,寫來別有韻味。夷陵是著名桔鄉,桔枝上猶有冬天的積雪。可是,春天畢竟來了,枝梗上留下的不過是「殘雪」而已。殘雪之下,去年採摘剩下的桔果星星點點地顯露出來,它經過一冬的風霜雨雪,紅得更加鮮豔,在白雪的映襯下,如同顆顆跳動的火苗。它融化了霜雪,報導著春天的到來。這使是「殘雪壓枝猶有桔」的景象。夷陵又是著名的竹鄉,那似乎還帶著冰凍之聲的第一響春雷,將地下冬眼的竹筍驚醒,它們聽到了春天的訊息,振奮精神,準備破土抽芽了。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有「驚蟄」,在萬物出乎展,展為雷,······蟄蟲驚而出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故名驚蟄。蟄蟲是動物,有知覺,在冬眠中被春雷所驚醒,作者藉此狀寫春筍,以一個「欲」字賦予竹筍以知覺,以地下竹筍正欲抽芽之態,生動形象地把一般人尚未覺察到的「早春」描繪出來。因此,「凍雷驚筍欲抽芽」句可算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筆。

詩的第三聯由寫景轉為寫感慨:「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詩人遠謫山鄉,心情苦悶,夜不能寐,臥聽北歸春雁的聲聲鳴叫,勾起了無盡的「鄉思」一自己被貶之前任西京留守推官的任所洛陽,正如同故鄉一樣令人懷念。然後由往事的回憶聯想到目下的處境,抱病之身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年頭。時光流逝,景物變換,叫作者感慨萬千。

詩末兩句詩人雖然是自我安慰,但卻透露出極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說他曾在洛陽做過留守推官,見過盛蓋天下的洛陽名花名園,見不到此地晚開的野花也不須嗟嘆了,但實際上卻充滿著一種無奈和悽涼,不須嗟實際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這首借「未見花」的日常小事生發出人生乃至於政治上的感慨。

此詩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它借「春風」與「花」的關係來寄喻君臣、君民關係,是歷代以來以「香草美人」來比喻君臣關係的進一步拓展,在他的內心中,他是深信明君不會拋棄智臣的,故在另一首《戲贈丁判官》七絕中說「須信春風無遠近,維舟處處有花開」,而此詩卻反其意而用之,表達了他的懷疑,也不失為一種清醒。但在封建朝政中,君臣更多的是一種人身依附、政治依附的關係,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與自擇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也只能以「戲贈」「戲答」的方式表達一下他的怨刺而已,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怨而不怒」的風雅傳統。據說歐陽修很得意這首詩,原因恐怕也就在這裡。

相關焦點

  • 一首《成都府》,見證杜甫的辛酸旅程,成都成為他心靈的避風港
    河南鞏縣,是杜甫從小生長的故鄉。 長安城,是杜甫仕途之路的夢想和希望之地。 而成都,則是杜甫的慰藉之地,是他心靈和身體的避風港。 時至今日,我們來到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依稀能感受到杜甫當年的人生足跡。
  • 杜甫在成都
    第九章:此生那老蜀——杜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公元760—762年 成都從760年初到762年8月這段時間是杜甫在成都居住的第一個時期,742年之前成都是益州首府,758年之前則益州改稱蜀郡,756至757年之間明皇避地成都,這裡被提升為第一等州,稱為成都府。在760年10月30日之前,成都還被命名為南京。
  • 孤雁——唐·杜甫
    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 【黃四娘家花滿蹊】成都,杜甫的「春天裡」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唐 杜甫黃四娘家花滿蹊,
  • 贈李白——唐·杜甫
    贈李白——唐·杜甫
  • BBC最新紀錄片,轟動全球網友,主角是杜甫和他的成都草堂
    配以杜詩,讓人仿若回到了那個遙遠的極具傳奇色彩的唐代更是讓成都和杜甫草堂再次進入了全世界的視線紀錄片截圖在錦裡的街頭,麥可·伍德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念了一首《成都府》錦裡古街,紀錄片中的截圖而在成都的第二站麥可·伍德選擇了草堂寓居成都,是杜甫人生重要階段之一現代學者、詩人馮至說過:「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在片中,麥可·伍德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西安(長安)、成都、長沙等地。 走在成都的街頭,麥可·伍德念起了杜甫寫的《成都府》:「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 杜甫:新安吏
    新   安   吏唐  杜甫客行新安道
  • 「人間能得幾回聞」——杜甫的《贈花卿》,高水平的皮裡陽秋
    按常理來說老杜和這種人是說不上話的,但杜甫不僅為他寫詩,還寫了兩首,另有一首古體詩《戲作花卿歌》: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用如快鶻風火生,見賊唯多身始輕。綿州副使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子章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
  • 「詩聖」杜甫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 杜甫《贈花卿》|此曲只應天上,人間能得幾回聞
    贈花卿      ——唐 杜甫
  • 杜甫草堂春節要開趴,復活成都三代人的童年!
    杜甫和成都的「人日」節在成都,提起「人日」節都會想起詩聖杜甫,正月初七去杜甫草堂,更是流傳了千百年的地方民俗。事情要從公元759年臘月說起,為避戰亂杜甫攜家眷來到成都,一家人暫居浣花溪畔古寺,度過了在成都的第一個春節。
  • 絕句·江碧鳥逾白——唐·杜甫
    絕句·江碧鳥逾白——唐·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 詩聖杜甫在綿州的驚鴻一夢……
    今天,我們便要來說說綿陽三臺杜甫草堂,詩聖杜甫在綿州的驚鴻一夢……據史料記載,大唐乾元二年冬天,詩人杜甫攜著一家人,從隴右(今甘肅省南部)來到了四川,輾轉之後來到了成都,於是便定居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為千年之後的成都,留下了譽滿天下的成都杜甫草堂。
  • 典藏紀錄片 | 離開成都草堂後,杜甫一生中絕少人知的半年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雖然南方也時有小軍閥的混戰,但畢竟不同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長安、洛陽及北方地區。漂泊西南天地間,大量不堪淪亡之苦的北人流落南方。便是如此,一生遙念北方故土的杜甫仍然日夜盼望著回到洛陽。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正滯留於梓州的他興奮不已,寫下平生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杜甫詩歌音樂會開啟 唱一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6月21日上午,杜甫草堂大雅堂琴聲悠悠,樂音婉轉,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且詩且歌,詩韻千古」杜甫詩歌音樂會詩意呈現。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陳彼得將杜甫的《成都府》譜曲演唱,唱出對故鄉的眷戀與渴望,張靚穎演繹的《春夜喜雨》,讓人們在歌聲裡感受巴山夜雨,體會成都這座城市獨有的溫婉魅力。 ↑活動現場杜甫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被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杜甫精神對後世滋養深遠。
  • 這部BBC紀錄片,為何對杜甫情有獨鍾?
    杜甫故居,成都杜甫草堂中的石像BBC在4月6日最新推出的紀錄片中沿用了這個看法,甚至以此為題《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片子裡,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採訪了宇文所安等一眾學者,宇文所安再次在鏡頭前將杜甫與莎士比亞、但丁相提並論,認為此三者奠定了今日偉大詩歌的評判標準。
  • 遊成都杜甫草堂/外一首
    五古:遊成都杜甫草堂 作者:趙延彤 (二○○二年七月二十日) 成都天府地,風光逾仙界。 草堂曲徑深,遊者眾千百。 但可看藥欄,至味誰堪解?(1) 一揖春風起,雲霓獻花黛。 再揖嘆瘦生,撫公顏色改。 三揖淚沾襟,流連復徘徊。
  • 唐代大地主杜甫的死因之謎
    唐詩為鏡照汗青第十章(下)杜甫為全家人的生活所迫,不得不到處投靠在仕途上混得比較好的朋友,其中有幾年時間生活在四川成都,因為他的好朋友高適、嚴武都曾在這一帶做官。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應變將略確實並非諸葛亮所長,但他以攻心之計平定南方蠻族的叛亂,在四川依法治國,因此蜀中人民對他十分推崇。孔明死後葬在定軍山,據說蜀國群臣希望把他歸葬成都,後主劉禪不準,可能他從內心並不喜歡這位獨攬大權幾十年的相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