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花卿
——唐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注釋:
(1)花卿:即唐代武將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平反有功,但他居功自傲,又目無朝廷,後被叛軍斬殺。
(2)錦城:又稱錦官城,在今四川成都。
(3)絲管:弦樂器和管樂器,這裡泛指音樂。
(4)幾回聞:聽得到幾次。
花卿是唐代武將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卿」,是古代對人的敬稱。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花敬定平反叛亂有功,杜甫做了一首《戲作花卿歌》,說:「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杜甫讚頌了花卿的勇猛剽悍,也道出了他的影響力,連咿呀學語的孩子都知道他的大名。但是花敬定居功自傲,目無王法,縱容手下在蜀中到處搶掠,危害百姓。花敬定每日於府中飲酒奏樂,絲竹聲不斷。花敬定還僭用天子音樂。在古代,禮儀制度極其嚴苛,甚至是音樂也有森嚴的等級界定,稍有違背就是大逆不道。而花敬定卻毫不在意,僭用天子禮樂,坐在席間的杜甫於是寫了這首《贈花卿》來委婉地規勸他。
「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官城內每日裡絲竹聲音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錦城,就是錦官城,在今四川成都。絲管,絲指弦樂器,管指管樂器,絲管,可以指箏、琵琶、笙簫等,這些樂器一般由倡優演奏,供人娛樂。每日沉浸在絲竹之中,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縱情聲色的場景。。「紛紛」,本意是多而亂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絲竹聲,輕柔、紛雜靡靡之音,極其準確地寫出了花卿家宴上日夜縱情歡奏的場景。「紛紛」將無形之聲化為有形之景。
花敬定雖然平賊有功,但是他在蜀中甚是驕縱,不守法度,百姓苦不堪言。杜甫在《戲作花卿歌》最後一句說道:「人道我卿絕世無。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換取守京都?」既然花卿的英勇無人能比,那天子怎麼不儘快下詔令他守護京都呢?這句既誇讚了花敬定的勇猛,又含蓄地點出了在蜀地不應當擾亂滋事的事實。
「半入江風半入雲」,樂聲嫋嫋,隨風飄散,飄到江風上,飄到雲朵中。
這句依然是在形容樂曲聲悠揚,彌散開來,蔓延天地間,有著行雲流水般的美妙。詩歌的前兩句是形容音樂聲的美妙,在戰亂頻發,百姓生活艱辛的情況下,為官為將者終日奏樂,樂聲越美妙,他人就越覺得刺耳。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樣的曲子只應該出現在天上,在這人間又能聽得到幾回呢?
這樂曲的美妙不由得讓詩人感慨,這如同仙樂一般的曲子,人間難得聽到,而此時卻真切的聽到了,真是妙不可言啊!
這句只是字面的意思,而它的弦外之音就在於「天上」「人間」是別有深意的。「天上」,一般指天子所居住的皇宮;「人間」大多指皇宮之外的場所。這曲子詩人特意強調「只應」天上有,就是說它不應該出現在「人間」,而難得一聞的曲子卻在花卿的家宴上聽到了,這矛盾之處就含蓄的流露出了詩人的諷刺和規勸的意思了。
楊慎在《升庵詩話》裡說:「花卿在蜀頗僭用天子之樂,子美做此詩譏之,而言在意外,最得詩人之旨。」這樣的諷刺含而不露,綿裡藏針,柔中帶剛,意在言外,會起到更好的規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