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地主杜甫的死因之謎

2021-02-07 紅泥小火爐


唐詩為鏡照汗青

第十章(下)


杜甫為全家人的生活所迫,不得不到處投靠在仕途上混得比較好的朋友,其中有幾年時間生活在四川成都,因為他的好朋友高適、嚴武都曾在這一帶做官。嚴武任成都尹的時候,在市郊找了個綠水環繞的僻靜地方,幫杜甫蓋了個可以遮風擋雨的茅屋,就是今天的著名景點——杜甫草堂。


居有定所


茅屋落成之際,當地崔縣令成為登門造訪的第一位客人,杜甫十分高興,拿出家中僅有的菜餚和陳酒熱情招待,還叫來隔壁老頭一起作陪,並即席賦出《客至》一詩: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從這時候起,杜甫終於過了幾年居有定所的日子,並暫時在嚴武的資助下解決了起碼的溫飽問題,他在《江村》一詩中對此表達了感激之情: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亂世中難得的衣食無憂,讓老杜還心情大好地寫出了《絕句》,對生活的要求確實不高: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和我們今天一樣,杜甫在飽暖之後開始注重旅遊,但畢竟經濟拮据,只能進行市內遊,於是他不厭其煩地去逛成都市內的另一個著名景點——武侯祠。好在那時候武侯祠還不收門票,否則估計他都逛不起。在經過了幾次沒有任何花銷的旅遊之後,杜甫寫出了著名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志於亂世之中匡復漢室,其《出師表》中寫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而壯志未酬,後人多為之扼腕嘆息。文天祥《正氣歌》有言「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杜甫對孔明非常推崇,他的《詠懷古蹟·其五》也是佳作: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應變將略確實並非諸葛亮所長,但他以攻心之計平定南方蠻族的叛亂,在四川依法治國,因此蜀中人民對他十分推崇。孔明死後葬在定軍山,據說蜀國群臣希望把他歸葬成都,後主劉禪不準,可能他從內心並不喜歡這位獨攬大權幾十年的相父。蜀漢滅亡後,川人在成都的劉備廟內為諸葛亮建立了陪祀的祠堂,這在杜甫的《詠懷古蹟·其四》尾聯有所反映:「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有意思的是,後世去拜祭諸葛亮的人遠遠超過了去拜祭劉備的人。現在大多數人只知道那片建築叫作武侯祠,已經沒幾人知道其實那裡真正的名稱是「漢昭烈皇帝廟」了。


杜甫這組《詠懷古蹟》中的其三,便是詠四大美女第二名王昭君的名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天的內蒙古呼和浩特。「邊地多白草,昭君冢獨青」,所以稱為「青冢」,王昭君生前用手中琵琶抒發心中哀怨,身後用冢上青草寄託無限鄉愁。


比杜甫小三十多歲的中唐著名詩人戎昱,是他的忘年交。他的詩憂慮國事、同情人民,與詩聖的詩同為深刻的現實主義作品。戎昱也同情王昭君,反對用弱女子作為求得和平的工具。在後世論及王昭君以及漢朝的和親政策得失時,戎昱《詠史》一詩被人引用的頻率之高甚至超過杜甫。


唐憲宗時,北部遊牧民族屢屢侵擾邊境,抱持綏靖主義的大臣們奏議道:「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對付北方夷狄的常用手段就是和親,這樣不必因為準備開戰而日費千金,好處大大的。」唐憲宗是「元和中興」之主,性格並不是那麼軟弱可欺。他也不直接評論大臣們的建議,而是把話題一轉:「朕前一陣子一直聽人說,有位才子寫詩極好,但姓氏很偏僻,那是何人?」宰相問:「莫非是包子虛?」憲宗搖頭。宰相又猜:「難道是冷朝陽?」憲宗還是搖頭:「也不是。我記得他有一首詩,你們聽聽。」遂念出這首詩:

山上青松陌上塵,雲泥豈合得相親?

世路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


旁邊侍臣回答說:「這首《致京兆尹李鑾》是德宗朝的戎昱所寫。此人年輕時文採過人、器宇不凡,為京兆尹李鑾所賞識,想將女兒下嫁給他。不過『戎』與少數民族西戎同字,李大人心中不甚喜歡,希望戎昱改一下姓氏,婚事便可定下來。戎昱寫下此詩,既對李大人深致謝意,又表明了不願易姓。其中『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諾從來許殺身』之句在當年可是流傳一時的名句啊!」唐憲宗哈哈大笑:「不卑不亢,有志氣!朕還記得此人有《詠史》一篇,可有人記得?」便有知情識趣的大臣趕忙接口念出這首詩: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圖片來源於網絡


唐憲宗嘆道:「春秋時魏絳和戎之功,何其懦弱啊!戎昱若還在世,朕便給他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做。武陵桃源才配得上他這樣的興詠才華。」聽了唐憲宗的評論,時人都認為是士林詩人的榮耀。大臣們聽懂了唐憲宗繞了這麼大彎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善體聖意,就人人主戰,再也沒人提和親之論了。

 

詩中之聖


好景不長,杜甫在成都的日子過得並不順遂,甚至再次陷入了窘迫的境地,因為他的靠山嚴武年紀輕輕就病死了。「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後果就是: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詩窮而後工,讀之令人鼻酸。如果詩到此處就戛然而止於自傷自憐的話,杜甫僅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而已,但就在這樣的苦境中,他能想得到: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正是這種推己及人、胸懷天下的境界,使得杜工部拔地而起、超越眾人,最終被封為「詩聖」。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就是這樣一首人人都能由此看出杜甫當時境遇的詩歌,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卻被摩登文人郭沫若先生解讀成了「杜甫是大地主」的證據。因為一般百姓屋上只有一重茅,而杜甫的屋上居然敢有三重茅,定是大地主無疑!當年的大地主,可不是今天被人豔羨的土豪,而是應該被打倒再狠狠拳腳亂捶的破鼓。在那個理性與良知被狂熱吞噬的時代,有此奇葩言論不足為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但本人不敢苟同。即使無法成為為真理辯護的勇士,至少可以選擇沉默,而不是積極地為罪惡搖旗吶喊推波助瀾。


杜甫居蜀期間,梓州刺史段子璋發動叛亂,自稱梁王。成都大將花敬定攻克綿州,斬殺段子璋,自以為功勞蓋世,居然僭用天子禮樂。杜甫因此寫了一首《贈花卿》進行委婉的諷刺: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只應天上有」就是按禮制僅皇家才能使用的禮樂。詩評家們都讚揚此詩婉轉含蓄,是詩中上品,但花敬定這種粗人哪裡聽得懂?不聽詩聖的規勸,自然不會有好結果。段子璋的殘部潰逃,花敬定率兵一路追剿,因為驕狂大意,反被叛軍斬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兩句流傳到今天,反而從原來的譏刺貶義變成了對第一流音樂的褒義形容了。


唐代宗年間,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自縊身亡,其部將李懷仙斬其首歸獻朝廷,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個消息,大喜過望,不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氣呵成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詩的十之七八都是寫愁,而此詩歡樂奔放、酣暢淋漓,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雖然杜甫急於返回北方故鄉,但是他生活窘迫、路費無著,又過了好幾年才勉強動身。路過嶽陽時,年老體衰的杜甫登上張說修建的嶽陽樓,憑欄遠眺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想到安史之亂雖然已平定,但國家元氣大傷,吐蕃又來侵擾長安,北方烽火連綿,蒼生依然多災多難,不免感慨萬千,寫下了人稱「盛唐五律第一」的《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回鄉走的水路,因為囊中羞澀,連上岸住宿的錢都沒有,只好吃住都在船上。但一路漂泊的杜甫最終也沒能夠再次踏上家鄉的土地。他在長期飢餓之後,正好遇上朋友送了一頓難得的牛肉白酒,很可能是因為暴飲暴食而脹死的,也可能是因為牛肉腐敗變質卻不捨得丟棄,繼續食用而中毒身亡。總之,一代文豪就這樣隕落。這種遭遇常讓人感嘆「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人」。


----華麗麗的分割線-


備註:

1.《唐詩為鏡照汗青》(修訂版)由清華大學出版社發行。天貓商城的清華大學出版社官方旗艦店、噹噹、京東、亞馬遜按書名搜索即可。各地新華書店有售。如果需要作者籤名書,請通過公眾號簡訊聯繫。

內封:

外封:

書籤:


2.歡迎關注本微信公眾號。可以點擊右上角省略號進入"查看公眾號",再點擊"關注"。或者掃描最下方的二維碼。


3.如果想查看前面的篇章,請關注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


相關焦點

  • 唐代「詩聖」杜甫客死他鄉之謎,背後隱藏多少不為人知秘密
    說起詩歌,就必然提到唐代。這是我們國家詩歌發展的頂峰。那時候人們吟詩作對,就像現在唱流行歌曲一樣盛行。杜甫被稱為詩聖。他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節點,時代之不幸乃詩人之大幸。當然這裡的「幸」,不是指生活幸福的「幸」,而是創作之「幸」。沒有安史之亂就不會產生《三吏三別》這樣堪稱史詩級別的作品。沒有一生的貧困潦倒,就不會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深刻的詩句。沒有四處不定的漂泊,就不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切身感悟。
  •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生平簡介!
    杜甫是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也常被稱為老杜。
  • 一代詩聖杜甫死因惹人譏笑,原來是因為太過於饑渴!
    就是這個可以被稱為偉大詩聖的杜甫,千百年來,給後世的人們留下的最大疑惑就是他的死因。那麼,杜甫究竟是怎麼死的?關於他的死因,歷來爭論不休。不過歸納起來,都與飢餓與嗜酒有關。初到長安不久,父親去世,杜甫失去了經濟來源,很快生活就陷於困窘。他曾採草藥出售以餬口。曾經去買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
  • 杜甫去世留下珍貴遺言,裡面含有重要信息,可找到他真實的陵墓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同樣也是一位名人的墓葬,這便是杜甫墓。唐代大詩人杜甫究竟葬於何處?他的臨終遺言又會透露出哪些線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什麼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文化雜感文|褚延鋒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三大詩人,他們取得的詩歌成就是我國古代不可逾越的高峰。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崇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代表作作《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合稱「三吏」、「三別」,是千古傳送的名篇,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杜甫的詩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
  • 「音樂神童」莫扎爾的死因之謎
    200多年來,醫學界始終沒有能查出他死於何種疾病,這位音樂天才的死因一直是西方醫學界的一個難解之謎。不久前,美國醫學專家簡·赫希曼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認為莫扎特死於旋毛蟲感染。赫希曼依據莫扎特在1791年10月7日給夫人的一封信中的幾句話:「我嗅到了什麼?豬排!那是何等的美味。」得出了上述結論。赫希曼稱這種豬排被旋毛蟲所汙染,當時有很多人因此患上了旋毛蟲病。
  • 《獨步天下》大結局:皇太極真正的死因之謎
    昨天已經為大家揭曉了皇太極是如何登上帝位的,今天我們繼續揭秘皇太極真正的死因之謎。皇太極死因之謎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在瀋陽的故宮駕崩。皇太極的死,是清代歷史上頗為神秘的事情,連清代官書記載都是「無疾而終」。由於他死的太突然了,後世關於其死因更是眾說紛紜。
  • 杜甫:死因是「撐死」、生前是二流詩人;為何杜甫這麼招人黑?
    在唐人鄭處誨的記載中,杜甫的死因實在是有些說不出口。因為,他是被「撐死」的:甫飲過多,一夕而卒。於是,託鄭處誨的「福」,不管是在《舊唐書》、還是在《新唐書》中,杜甫都「死的」不怎麼光彩。因為,他們都是在鄭處誨記載的基礎上,稍稍進行了整編。
  • 王維是佛,李白是道,杜甫是儒,還有哪些唐代詩人是儒道佛?
    儒家經典是唐代詩人學習的主要內容,但道佛的廣泛弘揚傳播對唐代詩人也是有著深刻的影響的,其中道士身份的詩人有一百多人,比較著名的有魚玄機、李冶、司馬承幀、範堯佐、吳筠、張果、韓湘等,而僧人身份的詩人則更多一些,大約兩三百人,其中包括王梵志、豐幹、寒山、懷素、護國、清江、靈澈、皎然等人。
  • 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
    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時間:2017-06-14 15:3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 中華上下五幹年,任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今仍被人們議論紛紛駕崩時,斧聲燭影。
  • 李白、杜甫的幹謁之路,試論唐代文人入仕為官的終南捷徑
    由於唐代科舉制度與舉薦制度並行,甚至舉薦制度更為盛行,有才能的文人不經過科舉考試,只要有位高權重的將相公卿欣賞你、願意向朝廷舉薦,便有可能成功入仕,甚至平步青雲。唐朝宰相馬周就是經中郎將常何舉薦才入朝為官的,馬周最終位極人臣,權傾朝野。
  • 天上人間花魁之首:梁海玲死因之謎
    ,至今死因成謎。梁海玲是天上人間四大花魁之首,出生在河北,高中文化,據接觸她的人介紹,她的身材一級棒,身高一米七二,體重45公斤,肌膚白嫩,說話聲音十分好聽,嬌滴滴的,天生麗質,讓無數男人為之傾倒。外貌氣質像極了大明星林志玲,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她是多麼的美麗動人。
  • 詩聖杜甫,光照千秋——韓慶祥讀書札記
    可是很不幸,儘管杜甫的名聲在他活著時已經名揚四海了,可偏偏遭逢安史之亂,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裡,他親眼目睹了朝廷的昏暗,接觸到百姓的苦難,他的作品與同期詩人相比,最接地氣,堪稱「詩史」。杜甫7歲就會作詩,十幾歲就受到前輩詩人的稱讚。20多歲結束了學業,到各地壯遊。登泰山讚美「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遊大明湖揮毫「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這些千古名句,不僅刻石勒銘,也刻在山東人心裡。
  • 唐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狂賀知章、詩佛王維、詩魔白居易...
    詩聖——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春望》、《北徵》、《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 杜甫形象之少陵詩意:細覽傅抱石珍品《杜甫像》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為杜甫在公元764年由閬州還成都途中所作的組詩。當年杜甫離開草堂時親手培植四株小松,喜愛有佳,恨不得迅速長成千尺高樹;而相反,到處侵蔓的惡竹,即使有萬竿也要斬除,愛憎分明之情不言自明。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松樹因長青不老、高聳入雲而被賦予特定的精神意義,象徵品行高潔的高士,在歷代繪畫中均有所表現。
  • 她是「天上人間」四大花魁之首,她的死因至今成謎
    她美麗漂亮,被封為「天上人間」四大花魁之首。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她的名號,但她卻意外地死亡了,死因至今都是一個謎。梁海玲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而是跟著那些富豪,學習了不少的經商之道。她也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女富豪,有著很多的資產和財富。成為女富豪的她,自然也是過上了女富豪的生活。她開跑車、買名牌……不僅如此,她還包養了2名帥氣的男子,給著他們巨額的零花錢。那時的梁海玲可以說是人生的巔峰,事業和感情都十分的不錯。
  • 推理證明千古懸案:趙匡胤的死因之謎
    前兩篇文章都說到了趙匡胤死因之謎的問題,其中的重要一點是自己過於仁慈,最終被趙光義毒殺。很多讀者並不認可我這一說法,今天就來根據現有資料做一次推理,探探其究竟。《宋史》最官方的記載是《宋史》中:「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這塊並沒有說明具體的死因,但我想弱弱地問一句,堂堂《宋史》對開國皇帝的死因竟然這麼模糊?而且有史學家說這本書篡改的地方有點多,不能令人信服。
  • 杜甫在羌村|三首五言詩,一腔沉鬱譜畫唐代亂離圖
    此去經年,生死難料,大約以前遭叛軍俘虜時(按:杜甫是在今陝西橫山縣被叛軍俘虜的),家人略有耳聞,或者,杜甫離家多日,而當時天下禍亂,實不知是生是死。所以,妻子見了他,大吃一驚,竟奇怪杜甫還活著——「怪我在」,是化用《論語》。繼而又是大喜,驚怪之後,抹淚慶幸。這淚,是妻子之淚呢,還是杜甫心中之淚?實在難說,大概都有吧。
  • 火影忍者:千手柱間的死因是火影未解之謎?沒看懂火影的人繼續自欺欺人吧!
    等等這些問題已經成了火影的未解之謎!而當你上網查詢有關火影未解之謎的時候,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會涵蓋同一個內容,那就是忍者之神千手柱間的死因!確實,當時的柱間已經是忍界最強,忍界也在他的努力之下進入了和平年代,可是他怎麼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呢?
  • 杜甫詩歌之《登高》賞析
    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