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死因是「撐死」、生前是二流詩人;為何杜甫這麼招人黑?

2021-01-17 小書生走夜路

在唐人鄭處誨的記載中,杜甫的死因實在是有些說不出口。因為,他是被「撐死」的:甫飲過多,一夕而卒。

於是,託鄭處誨的「福」,不管是在《舊唐書》、還是在《新唐書》中,杜甫都「死的」不怎麼光彩。因為,他們都是在鄭處誨記載的基礎上,稍稍進行了整編。

《舊唐書》曰: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而《新唐書》中: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而且,更「慘」的是:在唐人的最初記載中,杜甫不僅死的不光彩,就連他的詩,也不怎麼被唐人收錄。於是,有人說:杜甫在唐朝就沒啥名氣,頂多也就是個二流詩人。

這樣的論斷,真是令人有些不敢苟同。畢竟,這個結論中的矛盾之處太多了,細細考究一下會發現:這本就是假的!

為何說杜甫被「撐死」是假的

要說這鄭處誨,的確是個想像力豐富的。

當年,杜甫因為江水暴漲,所以就暫歇在了耒陽。而耒陽的縣令聽說以後,就託人給杜甫送去了酒菜和牛肉。

結果,杜甫因為好幾天沒吃飽飯,然後一激動給吃多「撐死」了。這也就是鄭處誨把此事寫進《明皇雜錄》的始末。可事實上,真是如此麼?

首先來說,這個時間上就有些不對

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卒於公元770年;而這鄭處誨呢?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他的具體出生時間,但有後人考證,他是公元834年的進士。

而《明皇雜錄》裡記載的東西,就是他在當校書郎時候寫的。換句話說,鄭處誨寫下這東西時,起碼距離杜甫去世已經六十多年了。

那麼,鄭處誨是認真考察後寫的、還是根據民間謠言寫下的?後續發展的證明,鄭處誨可能真的就是看心情寫的。

其次,杜甫「去世」後,居然還有作品流出

杜甫有首詩,詩名為《聶耒陽以僕阻水書致酒肉療饑荒江詩得代懷興盡本韻至縣呈聶令陸路去方田驛四十裡舟行一日時屬江漲泊於方田》。

而這首詩所寫內容,就是杜甫當時在耒陽的情況。其中,有這麼幾句:知我礙湍濤,半旬獲浩溔;或者是:禮過宰肥羊,愁當置清醥。

結合杜甫當時的情況來看,這明明就是「吃後感」!假如杜甫當時要是被「撐死」的話,那麼這首詩,是誰寫的?

總不能說,是杜甫提前預測到耒陽縣令會給他送吃食、所以提前寫下了這首詩?

況且,除了這首以外,杜甫後來還寫了其他詩作《回棹》、《登舟將適漢陽》等,其中《登舟將適漢陽》寫到:春色棄汝去,秋帆催客歸。

須知,上面杜甫到耒陽的時候,是在夏季;而《登舟將適漢陽》中,已經寫到了秋天。

這麼多矛盾的地方,這鄭處誨難道就沒有發現啥問題麼?如果發現了,為何不加以考證就直接說杜甫是在耒陽被「撐死」的呢?

最後,當時唐朝污衊杜甫的文人,其實不止鄭處誨

韓愈曾在作品中寫過這樣幾句話: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這裡就點出,嘲笑杜甫的人,大有人在,而鄭處誨的情況,絕對不是個例。

所以,當時唐人選唐詩做文集,就很少有人選杜甫的詩詞。比如說,流傳下來的《河嶽英靈集》、《篋中集》、《中興間氣集》、《國秀集》、《御覽詩》、《極玄集》、《又玄集》等十多個本子中,就只有《又玄集》中選了杜甫的詩作。

這也就導致,有人說:杜甫生前其實名氣不大,他就是唐朝的二流詩人。

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說,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杜甫,難道就真的這麼「差勁兒」?如果你要這麼想,那可就錯了。杜甫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遭遇,其實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杜甫為何招人黑

杜甫在被唐朝的一部分文人瞧不起、或者是「下黑手」,其實是跟當時的整體局勢有關係的。

家貧又有才,被人嫉妒

杜甫混跡官場之初,走的也是極不順暢。

當時唐朝的科舉制度雖然已經成熟,但是內幕極多,學子們也不是有才就可以上榜的。而杜甫那時候因為無人舉薦,所以就寫了很多作品向權貴們投稿。

杜甫此人,文採自然是無人質疑的。因此,他的出現自然也就觸犯了其他學子的利益。一個明顯有才、又有意向進取的人,怎麼能不遭人嫉妒嗯?

這不就是類似於現在辦公室中,能力最高的人雖然被人佩服、但也很容易被人嫉妒。原因就在於:看見你好,我就不好;為了讓我開心,你就得不開心。

於是,一次兩次之後,杜甫在圈子裡的名聲就不怎麼好了。

況且,杜甫投稿的對象不少,其中難免有些人是私下裡有矛盾的。杜甫這種愣頭青,不懂得官場內需,又怎能不遭人嫌棄呢?

有自己獨特看法,不盲從大眾

自從西漢漢武帝之後,儒家學說成為了影響封建社會近兩千來年的主流學說。混跡官場的,大多以孔子為尊、信仰儒家學說。

可是,這種情況卻沒有發生在杜甫身上。

儒家學說講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儒家學子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杜甫呢?杜甫他信這些麼?顯然是不信的。

杜甫信什麼呢?杜甫相信:不管富裕或者是貧窮,都得兼善天下;而在政事呢?就更不要說了,就在杜甫自己都窮得叮噹響的時候,他依然關心著天下事兒。

在杜甫看來,就沒有什麼位置不位置,但凡能為國家盡忠、為百姓效力的,自己都應該盡力付出。那麼,杜甫他有錯麼?

他也有錯。錯就錯在,他跟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了!

杜甫開始在官場上一展身手的時候,唐朝的盛世已經開始轉變了。那麼唐朝由盛轉衰是一個人的事兒麼?那必然不是。就是因為不作為的人太多了,所以這個國家開始衰亡。

可杜甫呢?杜甫的為人處世、詩詞作品,不就都揭露了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黑暗麼?那麼,這樣的杜甫,又怎能不被人攻擊麼?

在旁人看來:合著就你杜甫是個好人,我們都不是好東西,是吧?於是,不少人開始圍攻杜甫。好像就像是,把杜甫推倒了,就沒人能襯託自己的不光彩了。

最為致命的是,杜甫得罪了皇帝

房琯,唐玄宗時候的舊臣,曾經官至宰相。

到了唐肅宗時代,房琯因為在青坂一戰中失利,故而引起了政敵的攻擊。而唐肅宗對此事,也是持默許狀態。

這種情況,倒也可以理解。畢竟,哪個皇帝能對前朝的權臣毫無顧忌呢?

但杜甫他不行!當房琯被皇帝猜疑乃至嫌棄之後,他就出來給房琯喊冤了、認為房琯是:深念主憂,義形於色。

畢竟,在杜甫看來,戰爭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絕對不是房琯一個人的過錯。而後,杜甫的這種行為就引起了唐肅宗的反感。

乃至於後來房琯去世,杜甫在寫祭文悼念之時,也是對朝廷的不公義感到不滿。如此的耿直之下,皇帝怎還會對杜甫有好感?讓皇帝感到不滿的人,又怎會被朝臣和學子們認同呢?

所以,杜甫被人嫌棄、詩詞不選入唐本的原因,也就出來了。放到當時,這杜甫就是屬於是思想認知上有錯誤!這樣一個詩人的作品,被人故意遺忘,也是有原因的。

結語

也就是說,杜甫之所以會被人杜撰、被人污衊,其實很大程度上跟杜甫的性格有關係。杜甫過於剛正不阿,所以就會引起有心人的排擠和嫉妒。

加上皇帝有心打壓,下面的人就更是看碟下菜了。這才導致,鄭處誨可以在不加調查的基礎上,就大放厥詞:杜甫是吃多了「撐死」的。事實上呢?杜甫其實是後來病逝的。

而因為詩詞沒有被選入唐本,所以有人就敢造謠:杜甫生前沒啥名氣、是唐朝的二流詩人。

要知道,當時韓愈、元稹、白居易等大家,都是對杜甫讚賞有加的。而從杜甫流傳下來的作品中也能看出,杜甫要是唐朝的二流詩人的話,那麼唐朝的一流詩人也就真沒幾個了吧!

相關焦點

  • 唐朝三位詩人的「毀三觀」死法,沒想到杜甫竟是吃東西撐死
    其中唐朝更是中華歷史上最繁華的朝代,而我們那些年背的古詩,大多數都離不開李白、杜甫、孟浩然這些最具代表性的詩人。這幾個人不必多說,都是語文書上的「老熟人」了,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們在詩壇的地位和作品,但是課本上不會告訴你們的是,他們三人還都有著一個「奇葩」的死法。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豪華陣容推介詩人杜甫!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一代詩聖杜甫死因惹人譏笑,原來是因為太過於饑渴!
    就是這個可以被稱為偉大詩聖的杜甫,千百年來,給後世的人們留下的最大疑惑就是他的死因。那麼,杜甫究竟是怎麼死的?關於他的死因,歷來爭論不休。不過歸納起來,都與飢餓與嗜酒有關。初到長安不久,父親去世,杜甫失去了經濟來源,很快生活就陷於困窘。他曾採草藥出售以餬口。曾經去買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
  • 詩人杜甫的《月夜》,表達了詩人對妻兒什麼樣的情感?
    杜甫在這首《月夜》裡同樣是描寫女子思念男子,但比起來,要比那些詩高明得多,招人喜愛得多。一則由於詩人選用的女性是自己的妻子,這樣就具有了充分的合理性和真實性;二則由於情感的抒發是自然流露,毫無矯情的痕跡。可以說,這是對傳統代言詩的突破和反叛。
  •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剛剛看完BBC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流淚了,腦袋裡滿是小時候到處去自詡為杜甫後人的可愛行為(由於本人姓杜),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傻,但那的確是一個少年第一次建立起對於偶像的崇拜,這種感情也隨了解他越多而愈加深刻。
  • 為什麼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火出圈的BBC紀錄片《杜甫》離不...
    「中國最偉大詩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響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今年4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講述「詩聖」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
  • 杜甫為什麼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
    ▲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最近,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讓大詩人杜甫成了「國際網紅「。在片中,杜甫被稱為與但丁、莎士比亞同屬於一種特殊類型的詩人,是他們界定了偉大詩人的標準。
  • 唐代大地主杜甫的死因之謎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天的內蒙古呼和浩特。「邊地多白草,昭君冢獨青」,所以稱為「青冢」,王昭君生前用手中琵琶抒發心中哀怨,身後用冢上青草寄託無限鄉愁。比杜甫小三十多歲的中唐著名詩人戎昱,是他的忘年交。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轟動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張代蕾、桂濤)5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的報導。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
  • 偉大詩人杜甫是唐朝的公知嗎?看看郭沫若是怎麼說的
    偉大詩人杜甫因為記錄了唐朝百姓的生死離別痛不欲生,而被後人稱他的詩為「詩史「,解放以後被公認為是」人民詩人「。杜甫沒有為盛唐塗脂抹粉,而是以批判性的筆鋒記錄百姓的苦難,所以有人把杜甫看作是唐朝的公知。
  • 從屈原到杜甫,為何大詩人的仕途都那麼艱辛孤獨?
    為探究大詩人命運遭際的共性,近日繼看完歷史劇《杜甫》後,我又觀看了20集歷史劇《屈原》。看完該劇後,同樣的情感觸動再次湧動心頭。從三閭大夫屈原身上,我仿佛看到左拾遺杜甫的影子。兩位相隔千年的大詩人,儘管詩風不同,但其理想抱負、仕途命運及偉大的人格魅力何其相似。真可謂:往聖代有繼,精神遠相承!他們一心忠君愛國、心系蒼生卻不顧個人生死安危的偉大精神再度震撼了我。同時啟發了我對聖賢悲劇命運的深深思考。為何大詩人就不能在仕途上很好地一展抱負,實現輔佐君主、兼濟天下之志?為何聖人就不能在官場左右逢源,混得風生水起?
  • 孫微 | 名豈文章著:論杜甫生前詩名為賦名所掩
    杜甫的詩歌在其生前是頗遭冷遇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大曆四年(769)春,杜甫在《南徵》詩中哀嘆道:「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第二,杜甫同時人編纂的幾種唐詩選本,如芮挺章《國秀集》、元結《篋中集》、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均未選錄杜詩。第三,在杜甫參與的幾次盛唐詩會中,未見有詩人對其詩作加以讚譽,從中或可想見杜甫在當時詩壇的末流地位。
  • 致君堯舜上的偉大詩人,由劇《大唐詩聖》解讀杜甫的仕途人生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和正要奔赴長安謀求功名的杜甫在龍門渡不期而遇。在撐渡父女二人的熱情招待下,兩位大詩人把酒言詩,人生甚是快哉!然而在看似親如兄弟的熱鬧祥和背後,李白和杜甫有著截然不同的志向。龍門渡口將別時,李白勸誡杜甫放棄功名,和他一起暢遊齊魯山川,煮酒論詩。然而志向遠大、心繫功名的杜甫一口就給回絕了,還當面表示將來謀一份功業讓李白看看。
  • BBC最新紀錄片向西方推介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原標題:BBC最新紀錄片向西方推介杜甫   近日,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全世界引起關注。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詩界反響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 BBC《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觀西方視角下杜甫的一生
    美國現代詩人肯尼斯·雷克斯羅斯說:"我的詩歌毫無疑問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響。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 杜甫-夢李白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百年歌自苦
    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壯遊山川結交知己,科舉失意,長安意外得見帝王,入仕後因耿直諫言屢不得志,遭遇安史之亂開始漫長的流浪……在所有的時光裡,詩人不停地寫詩,意氣風發的時候,顛沛流離妻離子散的時候,難得悠閒的時候……濃縮版一個詩人的一生,就這樣在現代風物裡重新流淌。成都的草堂依然馥鬱,順流而下的長江煙波浩渺,詩人在不同際遇中寫下的詩,成為對自己最好的註腳。  杜甫是誰?杜甫因何而偉大?
  • BBC震撼上映《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發全球轟動!
    、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片中以儒家的「忠君愛國」解釋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終憂國憂民。他對百姓的關懷,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Behind the red lacquered gates, wine is left to sour, meat to r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