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2020-11-19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張代蕾、桂濤)5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的報導。

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兩年後,他製作推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僅預告片就有超過1億人次的觀看量。今年4月份,他導演並主持的單集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BBC播出,再次受到英國媒體和觀眾廣泛歡迎。

從少年時代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感興趣,多次到中國採訪拍攝,「在中國感到很自在」,相信交流對話有助於打破文化之間的偏見與誤解……或許正是出於這些原因,伍德成為不少人眼中「最會講中國故事」的西方紀錄片導演。

(小標題)曼城男孩的「杜甫緣」

伍德對中國文化的熱衷和探尋,從最近這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中可窺見一斑。

「《杜甫》這部片子對我而言,其實更是一部出於私心、因愛而生的作品。」在近日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的採訪過程中,伍德多次提到他對杜甫的喜愛,強調這部59分鐘的紀錄片是他的「心愛之作」。

因為他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啟蒙正是源自杜甫的詩。「說起來你可能難以置信——幾十年前,一個生活在英國城鎮曼徹斯特的十五六歲男孩會著迷於中國詩人杜甫的詩。」他回憶說。

伍德1948年生於曼徹斯特,從家鄉的文法學校畢業後,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他進入牛津大學讀歷史專業。

在曼城念中學時,他在當地一家書店發現一套外國文學譯作,其中一本就是杜甫詩集。「翻開這本書讀到第一句,我就入了迷。它把我帶入另一個世界,一個我從來不曾知道的世界,它如此豐富,如此精彩。從那以後,這些詩就一直留在我心裡。」

後來他又陸續知道了李白、孟郊、白居易,以及更多唐朝詩人,「他們和杜甫一樣,這麼多年過去,從未離開過我。」

10年前,他到中國拍攝紀錄片《中華的故事》,期間去上海參觀世博會,和現場觀眾聊天,詢問他們最喜歡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結果令他吃驚。「每個人都回答唐朝,而且幾乎人人提到杜甫。」

「杜甫在中國文化的地位如此重要,在西方卻鮮有人知。」那時,他就萌生了要為杜甫單獨製作一部紀錄片的想法。

直到去年秋天,夢想終於成真。他和拍攝團隊從杜甫出生地河南鞏義出發,沿著杜甫生前足跡重走西安、成都、重慶、長沙等地,跨越半個中國,以西方人的視角和敘事方式,介紹展示中國「詩聖」動蕩不安、憂國憂民的一生。

在片中,伍德不僅盛讚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還借哈佛大學知名漢學家史蒂芬·歐文(宇文所安)的評價,將杜甫與西方文學巨匠但丁、莎士比亞比肩,認為他們賦予了詩歌應有的意義和評價標準。

「只稱杜甫為詩人是低估了他在中國文學中的重要性,因為這一稱呼將他的地位局限於詩人。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一個與杜甫完全匹配的人物,一個體現了整個文明情感與道德感的人物。」伍德如此評價杜甫。

(小標題)「我在中國感到非常自在」

身為歷史學家,伍德最專長的研究領域是中世紀歷史。而身為紀錄片製作者,他希望「讓觀眾感受到有溫度的歷史」。

他製作的120多部紀錄片中,大多數與歷史有關——《追尋文明的起源》《亞歷山大東徵傳奇》《印度的故事》《英格蘭的故事》等。

他撰稿並主持的《中華的故事》更從普通中國人的視角,追溯中國歷史,講述中國從古代夏商周到改革開放時代的巨大歷史變遷。

《杜甫》紀錄片中,伍德同樣追尋中國古老文化在當今中國的傳承和意義。在中國實地採訪拍攝過程中,他找到了答案,而且印象深刻。

「我和許多中國老百姓交談,每個人都能和我聊杜甫。在成都杜甫草堂門前讀《春夜喜雨》的小女孩,每個月都要去一次杜甫草堂的成都老人,湖南讀詩會的成員,給杜甫詩作譜曲演唱的大學生們……從他們身上,我清楚看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沒有消失,一直在延續。」他說。

伍德認為,紀錄片導演必須對自己所拍攝國家的文化有所感知。「拍攝中國,你必須將自己視作中國人來看待問題,影片的內容必須以這個國家人民所理解的本國文化角度來呈現……因此你必須和中國人的文化產生共鳴,否則觀眾就無法理解你所拍攝的東西。我想做的就是讓觀眾感受到有溫度的歷史。中國人對他們的歷史很有情懷,他們愛他們的歷史。」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如今,因為旅遊或工作,伍德先後去過中國十多次。「每次到中國拍攝我都過得很愉快,中國人友好、熱情、好客……我喜歡去中國,在那裡我感到非常自在。」

他還記得第一次到中國時,整個國家尚未從「文革」的震蕩中恢復,「人們都穿著一樣的灰色、藍色中山裝。」但從那之後,「中國經濟、國家整體變化太大了,已經成為另一個世界」。

他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中聚焦了這段歷史,認為「西方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國的現在和未來,就必須了解中國過去40多年發生了什麼」。

為了這部片子,他到安徽鄉下採訪小崗村的農民,到溫州與拿到第一份私企證書的女士交談,站在香港對面的海角上,在如今擺滿巨大貨櫃的港口講述深圳的故事。「這樣才能向西方講好改革開放這樣一個複雜的故事,特別是在教育、科技、環境、商業方面的問題。」他說。

拍攝《杜甫》期間,中國西南城市成都給他留下了美好印象。「我喜歡成都,那裡的建築、古蹟、食物,我都感興趣。當地人帶我們去只有他們才知道的美味小店,讓我們看當地美食如何烹製出來,很有意思。」

(小標題)「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對於中國文化,伍德經常稱他是「局外人」。

「對我這樣的局外人來說,理解中國需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在多次往返中國後,我才開始理解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才能明白他們的幽默和社交方式,他們對於食物的看重,以及在這樣的文化背景裡怎樣笑才是最合適的。」他曾告訴記者。

比如飲食,伍德舉例說,英國攝製組習慣隨便吃個三明治就繼續工作,但中國不同,中國攝製組到了中午通常會停工開始吃午餐。「對於他們來說,飲食的儀式感很重要。我認為中國人民對他們文化的尊重和熱愛真的很重要。雖然東西方價值體系在基本框架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它們在許多方面並不完全相同,了解中國需要終生努力。」

對於中國詩詞,他也謙遜地表示自己是「門外漢」,儘管在採訪中他能隨口向記者用英文背誦好幾段杜甫的詩,包括長詩《壯遊》:「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杜甫》紀錄片中,他用杜甫這首自傳性的敘事詩串聯起主人公一生。為了向西方觀眾更好地傳遞這首詩的意蘊,他致信英國國寶級演員、《指環王》影片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邀請他出鏡朗誦了15首杜甫詩文譯作。

對於他參與製作的紀錄片,他坦言「沒有哪一部是完美的」,唐詩的複雜性讓最近這部《杜甫》更是如此。「但我願意盡力而為,向西方觀眾展示一些可能引起他們興趣的內容。」

《杜甫》播出後,他收到許多西方觀眾的積極反饋,「他們告訴我,很高興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看到一部關於中國文化的紀錄片。」還有觀眾向他打聽英國哪裡可以網購到杜甫詩集的英文翻譯,想要趁居家隔離期間潛心閱讀。

他還曾在飛機上遇到一家前往中國旅遊的美國人,他們看了《中華的故事》,計劃沿著片中的路線週遊中國。

「紀錄片產生了實際影響,為不同文化的人們互相理解提供幫助,這正是我喜歡製作紀錄片的原因。」他說。

(小標題)「文化交流的堅定信徒」

除了紀錄片導演和主持人,伍德還是曼徹斯特大學的公共歷史學教授,以及英中了解協會主席。這些身份都讓他不斷探尋中國文化的魅力,長期支持英中文化交流。

「我是文化交流的堅定信徒,堅信文化交流能促進不同民族互相理解,消除偏見。」他說。

他提到,自己的家鄉曼徹斯特一直與中國淵源很深,那裡有「中國城」,有「全英國最好吃的中餐廳」,還有一所全歐洲範圍內吸引最多中國留學生的知名學府——曼徹斯特大學。

「每到九月份,你到曼城最中心通往大學的街道上走一走,能看到路邊張貼著很多為中國留學生服務的中文信息,你能切身感受到這座城市和中國的緊密聯繫,中國的一切在這裡都是大事。」他說。

但眼下,他提到,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中斷了英中之間許多正常交流,而疫情引發的可怕偏見更可能損害中國與西方的關係,他非常不希望看到中西文化的連接因為疫情和偏見而中斷。

「面對一些針對中國的不友好聲音,尤其是來自美國的污衊和抹黑,我像中國人一樣感同身受,我很難過。中國無論如何不該遭受這樣的偏見和攻擊。」

而越是這種時候,越能體會到文化交流、互相理解的重要性,他認為《杜甫》紀錄片在英國的播出「恰逢其時」,因為即便它很短小,也在疫情陰霾下發出微弱光芒,為西方觀眾提供新的視野,讓他們看到中國,了解中國人的感受和想法。

「我期待疫情儘快過去,期待在曼徹斯特大學校園裡繼續看到許多中國留學生的身影,更期待我們能一起努力,搭建更多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文化橋梁,共同消除偏見。」

而對於未來何時再去中國拍一部新的紀錄片,伍德坦言還沒有具體計劃。但他透露自己一直對英中兩國歷史上首次外交往來特別感興趣。

1793年,英國派使臣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訪華,見到了清朝皇帝乾隆,領略了「乾隆盛世」。

「當時英國使團準備了什麼禮物,有什麼含義,英中雙方如何從不同視角看待那次會見,對當今又有何啟示?我有個小想法,想拍部片子探究英中歷史上這第一個外交時刻。」(完)

相關焦點

  • 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
    原標題: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  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  在片中,伍德不僅盛讚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還借哈佛大學知名漢學家史蒂芬兩年後,他製作推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僅預告片就有超過1億人次的觀看量。今年4月份,他導演並主持的單集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BBC播出,再次受到英國媒體和觀眾廣泛歡迎。
  • BBC播出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
    「開元三載,餘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杜甫晚年觸景生情,回憶起童年時光而酣暢淋漓寫下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在英國BBC四臺近日播出的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中,罕見地由英國著名男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英語朗誦。
  • 最偉大的中國詩人!BBC播出杜甫紀錄片引關注
    最偉大的中國詩人! 原標題:BBC播出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詩聖的靈魂藏於中國的山水之間
  •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剛剛看完BBC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流淚了,腦袋裡滿是小時候到處去自詡為杜甫後人的可愛行為(由於本人姓杜),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傻,但那的確是一個少年第一次建立起對於偶像的崇拜,這種感情也隨了解他越多而愈加深刻。
  • 為什麼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火出圈的BBC紀錄片《杜甫》離不...
    「中國最偉大詩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響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今年4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講述「詩聖」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
  • BBC最新紀錄片向西方推介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原標題:BBC最新紀錄片向西方推介杜甫   近日,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全世界引起關注。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BBC《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觀西方視角下杜甫的一生
    美國現代詩人肯尼斯·雷克斯羅斯說:"我的詩歌毫無疑問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響。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 BBC眼裡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世上有但丁、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讀       需       要                                                                            最近,BBC為全球宅家居民們獻上了一部介紹東方文化的紀錄片,推薦了「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豪華陣容推介詩人杜甫!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BBC推出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出現不少洛陽鏡頭
    近日,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報導了英國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紀錄片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稱許杜甫,相關媒體報導顯示,這也是「詩聖」杜甫第一次被以紀錄片方式展示給國外。
  • BBC推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人大教授:在史實和詩歌...
    近日,英國BBC推出了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這是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形式,詳細地被介紹到全球。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詩界反響
    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百年歌自苦
    但尋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國當代找到古中國文化的價值。」一句不凡的開場,蕩開歷史學者、主持人麥可·伍德踏尋杜甫生平足跡之旅。  紀錄片在歷史中觀察著杜甫。從西安到成都,到長沙,到平江……從出生開始,杜甫所到之地像一部書卷,緩緩展開在眼前。
  • 來自英國人的推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但由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確不是那麼通俗易懂,大部分現代中國人都會看著文言文頭大,更別說存在文化壁壘的西方人,這就導致了哪怕中國古典文學儘管是優美性跟深度上都很值得人們推崇,可實際上它在國際上的名聲並不高,大家只知《神曲》不知《離騷》,只知莎士比亞四大悲喜劇而不知元雜劇四大悲喜劇。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轟動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紀錄片杜甫BBC觀後感 導演談杜甫紀錄片創作與感受
    紀錄片杜甫BBC觀後感 導演談杜甫紀錄片創作與感受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引起廣泛關注。作為該片製作者和主持人,伍德在片中不僅盛讚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還借哈佛大學知名漢學家宇文所安的評價,將杜甫與西方文學巨匠但丁、莎士比亞比肩,同時對中國詩歌和文化的悠久傳承給予很高評價。  伍德認為,這部紀錄片在英國播出「恰逢其時」,在疫情陰霾下發出微弱光芒,為西方觀眾提供新的視野,「讓他們看到中國,去了解中國人的感受和想法」。
  • 杜甫被BBC點名:中國最偉大詩人,真不是蓋的.「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薦「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甚至都沒有加上「之一」這一說,直接蓋棺定論中國排名No.1了…本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短小精悍的杜甫詩集紀錄片,名為「D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
    近日,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熱播,紀錄片不僅在國外大受歡迎,也引起國內眾多讀者的關注與討論。甚至有網友評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觀看此片讓人感到舒暢。那麼,是什麼讓這樣一位在西方籍籍無名的古代詩人煥發出跨文化的魅力?
  •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BBC拍杜甫紀錄片火了,但古詩翻譯令人尷尬
    來源:澎湃新聞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近日,BBC推出58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用幾首著名的杜詩,串聯起了杜甫波瀾壯闊而又顛沛流離的一生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麥可·伍德
    近日,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熱播,紀錄片不僅在國外大受歡迎,也引起國內眾多讀者的關注與討論。甚至有網友評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觀看此片讓人感到舒暢。那麼,是什麼讓這樣一位在西方籍籍無名的古代詩人煥發出跨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