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杜甫BBC觀後感 導演談杜甫紀錄片創作與感受

2020-11-17 閩南網

  紀錄片杜甫BBC觀後感 導演談杜甫紀錄片創作與感受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引起廣泛關注。該片導演、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這部紀錄片讓不少英國觀眾增進了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了解,他期待英中兩國未來繼續加強交流和合作,不要讓疫情和偏見切斷兩國之間的文化連接。

  《杜甫》一片時長59分鐘,上月初在BBC播出。作為該片製作者和主持人,伍德在片中不僅盛讚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還借哈佛大學知名漢學家宇文所安的評價,將杜甫與西方文學巨匠但丁、莎士比亞比肩,同時對中國詩歌和文化的悠久傳承給予很高評價。

  伍德認為,這部紀錄片在英國播出「恰逢其時」,在疫情陰霾下發出微弱光芒,為西方觀眾提供新的視野,「讓他們看到中國,去了解中國人的感受和想法」。

  伍德說,紀錄片播出後,他收到許多西方觀眾的積極反饋,「他們告訴我,很高興能在疫情期間看到一部關於中國文化的紀錄片」。還有觀眾向他打聽英國哪裡可以網購到英文版的杜甫詩集,想要趁居家隔離期間潛心閱讀。

  「宅家抗疫的英國人因為這部小小的紀錄片而對中國產生興趣,」伍德說,「紀錄片產生了實際影響,為不同文化的人們互相理解提供了幫助,這正是我喜歡製作紀錄片的原因。」

  伍德曾製作並主持超過120部紀錄片,包括《追尋文明的起源》《亞歷山大東徵傳奇》《印度的故事》等。他撰稿並主持的《中華的故事》2016年在BBC等媒體播出,講述中國從古代到改革開放的歷史變遷,深受西方觀眾歡迎。

  他說,正是在拍攝《中華的故事》期間,他意識到杜甫在中國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這一點在西方鮮有人知,於是他萌生了為杜甫單獨製作英文紀錄片的想法。

  去年秋天,他和拍攝團隊從河南鞏義出發,沿著杜甫生前足跡重走西安、成都、重慶、長沙等地,跨越半個中國,以西方人的視角和敘事方式,追述中國「詩聖」漂泊動蕩、憂國憂民的一生。

  伍德說,在採訪拍攝中,他深刻感受到中國古老的詩歌傳統仍在繼續傳承。「我和許多中國老百姓交談,每個人都能和我聊杜甫。在成都杜甫草堂門前讀《春夜喜雨》的小女孩,每個月都要去一次杜甫草堂的成都老人,湖南讀詩會的成員,給杜甫詩作譜曲演唱的大學生們……從他們身上,我清楚看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在延續。」

  在伍德看來,杜甫的詩句千古流傳,是因為詩中所表達的人性最閃光的部分,比如忠誠、友誼、博愛、堅韌、良知,能夠跨越語言、種族和時間。他相信,即便詩句從中文翻譯到英文會損失部分意境,也不會影響西方觀眾的理解。

  「身為紀錄片導演,我深知沒有哪部紀錄片是完美的,唐詩的複雜性讓這部紀錄片更是如此。但我願意盡力而為,向西方觀眾展示一些可能引起他們興趣的內容。」他說。

  除了紀錄片導演,伍德還是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學教授,以及英中了解協會主席。伍德說,他在不斷探尋中國文化的魅力。「我堅信文化交流能消除偏見,促進不同民族互相理解」。

  談到眼下的新冠疫情,他提到,英中之間的許多正常交流不可避免地因此中斷,他非常不希望看到中西文化連接因疫情和偏見而中斷。「我期待疫情儘快過去,」伍德說,「更期待我們能一起努力,搭建更多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文化橋梁,共同消除偏見。」

原標題:專訪:不能讓疫情和偏見阻斷文化交流——訪《杜甫》紀錄片導演麥可·伍德

責任編輯:李曉靈

相關焦點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餘雅琴翻譯整理|陸茉妍儘管有觀眾詬病這部紀錄片更多聚焦杜甫的人生而不是詩歌,但事實上,就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和他的創作密不可分。這句話翻譯成更通俗的語言就是說,文學創作是傳之千古的事業,但其創作中的成敗甘苦,惟有自己心裡曉得。而這種對創作的體味,一定是跨越歷史和文化的。而宇文所安更是進一步指出這首詩蘊含的豐富性:面對人類努力的必然短暫,杜甫堅定地作著永久、秩序及文明的詩歌表達。他自信地看到自己的作品是「千古事」,但他還感到: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麥可·伍德
    採寫 |新京報記者,餘雅琴 儘管有觀眾詬病這部紀錄片更多聚焦杜甫的人生而不是詩歌,但事實上,就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和他的創作密不可分。這句話翻譯成更通俗的語言就是說,文學創作是傳之千古的事業,但其創作中的成敗甘苦,惟有自己心裡曉得。而這種對創作的體味,一定是跨越歷史和文化的。 而宇文所安更是進一步指出這首詩蘊含的豐富性:面對人類努力的必然短暫,杜甫堅定地作著永久、秩序及文明的詩歌表達。他自信地看到自己的作品是「千古事」,但他還感到: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紀錄片目前豆瓣評分7.6,作為中國觀眾,大家都對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不過紀錄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視角,是陌生又新奇的。
  • BBC紀錄片《杜甫》火了,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日,原標題為《BBC紀錄片<杜甫>火「出圈」,我們採訪了該片導演|草地·訪談》,原文首發於5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兩年後,他製作推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僅預告片就有超過1億人次的觀看量。今年4月份,他導演並主持的單集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BBC播出,再次受到英國媒體和觀眾廣泛歡迎。
  • BBC紀錄片《杜甫》導演:不能讓疫情和偏見阻斷文化交流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引起廣泛關注。該片導演、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這部紀錄片讓不少英國觀眾增進了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了解,他期待英中兩國未來繼續加強交流和合作,不要讓疫情和偏見切斷兩國之間的文化連接。
  • BBC《杜甫》紀錄片導演:不能讓疫情和偏見阻斷文化交流
    原標題:不能讓疫情和偏見阻斷文化交流——訪《杜甫》紀錄片導演麥可·伍德   新華社倫敦5月11日電(新華社記者張代蕾)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引起廣泛關注。
  • BBC紀錄片《杜甫》中西合璧,用莎翁腔朗讀杜詩是什麼感覺?
    《杜甫:最偉大的詩人》的導演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是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自小著迷於中國歷史及文化,曾製作過《中華的故事》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等與中國相關的紀錄片。 伍德重走杜甫生前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用幾首著名的杜詩,串聯起了杜甫波瀾壯闊而又顛沛流離的一生。
  • 小議BBC紀錄片《杜甫》
    作者:王鼎鈞  英國資深媒體人麥可·伍德(Michael Wood),為中國詩人杜甫製作了一部紀錄片,今年在BBC放映,把一個冷門題材炒熱了。他是怎麼辦到的?  今天製作電視節目,即使是在BBC,也要考慮怎樣迎合大眾的趣味。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這部紀錄片取名於英語世界第一本研究杜甫的同名專著,由洪業(洪煨蓮)《Du Fu:China’s Greatest Poet》撰寫,1952年出版,至今被海外推崇為研究杜甫最權威性的著作。該紀錄片便是以洪業的著作作為藍本。這是杜甫的生平與詩歌,第一次被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給西方世界。
  • BBC拍了部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它的主角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BBC推出這部杜甫紀錄片
    在這部紀錄片中,BBC主持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沿著杜甫的足跡,輾轉西安到成都、從長沙到平江,通過他的詩歌串聯起這位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杜甫首次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被介紹給西方世界,而中國觀眾跟隨攝影師的鏡頭,感受杜甫在當代所留下的文化影響和精神蹤跡。這部紀錄片中,學者們給予杜甫極高評價。
  • 杜甫的紀錄片,怎麼讓外國人拍了?
    「很多英國觀眾看了這部紀錄片後,說它講的是我們共同的人性。拍了這部片子後,我更加敬佩杜甫。」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近日,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在國內還是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和好評,恐怕正和紀錄片團隊的創作姿態有關係。他們沒有站在一個外來者的立場上強行解讀中國文化,沒有突出其「異質性」,而是將古代社會與現代中國對接,觀察到了其中的傳承。
  •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伊恩·麥克萊恩讀杜甫英譯詩
    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受到廣泛關注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沿著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回溯詩人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的一生。
  • BBC播出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
    杜甫晚年觸景生情,回憶起童年時光而酣暢淋漓寫下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在英國BBC四臺近日播出的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中,罕見地由英國著名男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英語朗誦。曾主持製作高口碑紀錄片《中國故事》的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背著雙肩包,步行於中國的山水之間,帶領觀眾走近了這位東方人人皆知、西方卻鮮有了解的詩聖。
  • 杜甫爆紅BBC,重磅紀錄片全新解讀中國文化
    它們來自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詩人》,出自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本名Stephen Owen)等大咖之口。BBC四套最近播出這部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片中稱,中國的詩歌傳統早於荷馬史詩,唐玄宗治下的中國處於文化最輝煌的時代、詩歌最偉大的時代,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文明像中國那樣優雅、有文化。
  • BBC播出杜甫紀錄片引關注
    BBC播出杜甫紀錄片引關注 時間:2020.04.20 來源:文匯報 作者:王筱麗 分享到:
  • BBC疫情期間推出紀錄片:杜甫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紀錄片大師麥可·伍德:跳上杜甫的旅行巴士
    前陣子,「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朗誦杜甫的詩被朋友圈刷屏,他朗誦的片段出自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在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評論稱:這是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以如此之高的評價,以如此驚豔的方式,被生動完整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這部BBC紀錄片,為何對杜甫情有獨鍾?
    「杜甫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他的偉大基於一千多年來讀者的一致公認,以及中國和西方文學標準的罕見巧合。在中國詩歌傳統中,杜甫幾乎超越了評判,因為正像莎士比亞在我們自己的傳統中,他的文學成就本身已成為文學標準的歷史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杜甫的偉大特質在於超出了文學史的有限範圍。」
  • 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張代蕾、桂濤)5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的報導。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