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杜甫》中西合璧,用莎翁腔朗讀杜詩是什麼感覺?

2020-11-18 騰訊網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

語合中心

語合中心

不久前,BBC推出58分鐘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fu: China's Greatest Poet),為全球觀眾獻上了一場文化盛宴。

紀錄片的一大亮點是邀請了英國國寶級演員、《魔戒》甘道夫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他用富有磁性的莎翁腔朗讀了杜詩,中西風格間的碰撞中歷史的厚重感呼之欲出。

戳視頻欣賞麥克萊恩莎翁腔朗讀杜詩

對於中國詩歌古老、綿長的歷史,BBC這部紀錄片這樣比照介紹:

China has the oldest living tradition of poetry in the world, more than 3,000 years old, older than Homer'sIliadandOdyssey.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躍的詩歌傳統,上下延續三千年, 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古老。

《杜甫:最偉大的詩人》的導演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是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自小著迷於中國歷史及文化,曾製作過《中華的故事》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等與中國相關的紀錄片。

伍德重走杜甫生前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用幾首著名的杜詩,串聯起了杜甫波瀾壯闊而又顛沛流離的一生。

戳視頻觀看紀錄片開篇

伍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杜甫:最偉大的詩人》創作初衷是希望能夠通過詩歌來跨越文化的差異和偏見的阻礙,增加西方民眾對陌生中國的了解,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他希望能為不了解中國的西方民眾打開一扇文化之窗,而對他來說,杜甫是中國文化脈絡中十分重要的標識人物。

那麼,BBC是如何介紹杜甫的?

Born in 712, the age of Beowulf in Britain, Du Fu lived through the violent fall of China's brilliant Tang dynasty.

杜甫生於712年,對應於英語文學傳統,那是英雄敘事長詩、古英語傳說《貝奧武夫》的時代。他的一生,經歷了盛唐的傾頹。

在世界文學的大範圍內,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

There's Dante, there's Shakespeare, and there's Du Fu.

伍德稱,在他心裡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There's no comparable figure in Western culture, someone who, by chance as it turned out, came to embody not only the feelings, but the moral sensibility of a whole civilisation.

西方文化中沒有像他這樣碰巧能夠體現整個文明的情感,以至道德的人物。

但國內不少網友對「最偉大的詩人」這一評價提出異議。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屈原、李白、蘇軾等都是能與杜甫比肩的偉大詩人。誰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一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今天讓我們暫時拋開爭論,一起看看片中對杜詩的翻譯吧!

伍德曾表示,本片中的杜詩英譯參照了歷史學家洪業、英國漢學家戴維·霍克思(David Hawkes)等眾多學者的譯作,融合了多種譯本,並根據英語表達習慣作出了新的調整。

從片中的杜詩英譯中可以看到,譯者根據英文詩歌的習慣,常在詩歌中加入第二人稱,將讀者直接代入其中,成為詩人的同伴或傾訴對象。如: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Separation by death, in the end, you get over; separation in life is a continuing grief.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But you've been in my dreams as if you know how much I miss you.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I feel as if you are no longer mortal,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is so great.

在句段處理方面,西方譯者則比較大膽,根據語境意境,省略一些中文的文化意象,直接對多個分句進行合併,如: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When I was in my ninth year, I had already written enough poems to fill a satchel.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On a riverboat, a single fire bright;

Dawn sees this place now red and wet;

The flowers in Chengdu are heavy with rain.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No word from you, old friend.

國內譯者在翻譯詩詞時則一般會遵照原作的句段:

野徑人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O'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

In boat a lantern looms.

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許淵衝 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In times so hard the flowers brim with tears indeed

No kin in company the hearts of birds do bleed.

(章學清 譯)

本片譯者的譯作在情感上十分飽滿、也有意境的營造,但常犧牲了中文詩的音律和對仗之美。

國內譯者會儘可能保留原文音美、形美,但有時也會因此無法兼顧到易讀性。兩者之間的取捨平衡也是讓譯者需要動用巧思的難點。

對於中國文化詞,除了直接省略進行句間重組外,片中的杜詩英譯也常運用對文化詞作出解釋和直接翻譯出其文化內涵的方式來處理,例如:

開口詠鳳凰

My first poem was aboutthe Phoenix, the harbinger of a sagacious reign, a new age of wisdom.

羿射九日落

When she bent back, you saw nine suns falling, shot byYi, the god of archers.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The literary masterscompared me tothe great writers of the past.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

Exhilarated by wine, we cast our glances overthe entire universe;

and all vulgar worldliness dwindled into oblivion.

不過,片中在理解古漢語、文化詞和虛數詞上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如「矯如群帝驂龍翔」中的「驂龍」被翻譯為了「flying dragon」,但在英文中dragon所指的「龍」與中文中的「龍」的寓意和給人的想像完全不同。

與文化詞相比,歪果仁對中文虛數詞不夠到位的理解在翻譯中則更容易顯得「出戲」,如以下兩個例子:

畏人千裡

1,000leagues from home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Beacon fires have been burning forthree monthsnow;

A letter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10,000 in gold.

在中文中,「三」「千」「萬」等都是常見的虛數詞,表示數值龐大,因此在翻譯中不應譯成準確的字面數值: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許淵衝 譯)

因為西方普通民眾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化了解有限,為了降低理解門檻,這部紀錄片很注重通過尋找兩種文化間的相似點來搭建起認知的橋梁。

除了開篇之時,通過與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比較來說明中國源遠流長的詩歌傳統,用古英語傳說《貝奧武夫》時代來對應杜甫出生的年代,且將杜甫與西方莎士比亞、但丁相併列,來體現杜甫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其他的對照還有:

通過希臘神話中的「酒神」對「日神」(日神精神:實事求是,理性,秩序;酒神精神:狂熱,放縱和不穩定)來點出李白與杜甫各自鮮明但不同的性格特點;

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關於哀傷的論文來描繪杜甫的憂國憂民和文化哀傷:

「One may grieve as intensely for an ideal or a civilisation as for a loved one.」

「一個人可能會為他熱愛的理想或文明而感到深深的哀傷。」

用但丁的名言來做杜甫不同人生階段的起承轉合,並點出杜甫的苦難也鑄就了他情感深重的作品:

「Our fate cannot be taken from us, it is a gift.」

「命運無法被奪走,它是一種禮物。」

通過這種方式,導演用西方的文化中相似相通的部分,在敘事之中逐步建立起了西方民眾與陌生的中國文化之間的情感連接。

戳視頻感受跨越時空與文化的情感連接

不少網友在推特上發文分享自己的觀後感和最愛的杜詩:

剛剛看完BBC《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紀錄片。杜甫的詩詞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標識千古流傳。對中國歷史和人民了解的越多,越能明白中國有多看重和平和穩定。

「分享大衛·辛頓翻譯的杜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還有網友發起了#DuFuReclaimed的活動,上傳自己朗讀杜甫詩的視頻:

伍德曾在採訪時表示:

Great poetry has the power to transcend culture and language because it deals with eternal human truths.

偉大的詩歌有超越語言和文化的力量,因為其探討的是永恆的人之本性。

儘管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詩歌能夠跨越國界、跨越偏見,直抵每個人的內心,讓人們在疫情期間產生某種關聯,帶去一些啟示。

你最喜歡杜甫哪首詩呢?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投稿方式

如果您有感言見聞、學員故事、教學方法、知識乾貨等想跟更多人分享,歡迎通過weixin@chinese.cn郵箱給我們投稿~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相關焦點

  • BBC杜甫專題紀錄片熱播,中外網友紛紛連夜補杜詩
    全球抗疫期間,英國BBC推了一部杜甫專題紀錄片,這就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名開宗明義,直言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也說,杜甫同莎士比亞、但丁一起堪稱世界偉大詩人。
  • 甘道夫「莎翁腔」太好聽!BBC紀錄片讓杜甫「忙」到國外
    近日,英國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這是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形式,詳細地被介紹到全球。該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也引發網民重溫杜甫的詩歌。專家告訴記者,杜甫值得國際化,他本就是國際文化人。真好聽!
  •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伊恩·麥克萊恩讀杜甫英譯詩
    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受到廣泛關注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沿著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回溯詩人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的一生。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
    近日,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熱播,紀錄片不僅在國外大受歡迎,也引起國內眾多讀者的關注與討論。甚至有網友評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觀看此片讓人感到舒暢。那麼,是什麼讓這樣一位在西方籍籍無名的古代詩人煥發出跨文化的魅力?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還是不是我們心目中的那位詩人?
    本文轉自:復交北清 4月7日,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執導,在片中,他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麥可·伍德
    近日,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熱播,紀錄片不僅在國外大受歡迎,也引起國內眾多讀者的關注與討論。甚至有網友評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觀看此片讓人感到舒暢。那麼,是什麼讓這樣一位在西方籍籍無名的古代詩人煥發出跨文化的魅力?
  • 這部BBC紀錄片,為何對杜甫情有獨鍾?
    「杜甫是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他的偉大基於一千多年來讀者的一致公認,以及中國和西方文學標準的罕見巧合。在中國詩歌傳統中,杜甫幾乎超越了評判,因為正像莎士比亞在我們自己的傳統中,他的文學成就本身已成為文學標準的歷史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杜甫的偉大特質在於超出了文學史的有限範圍。」
  • BBC疫情期間推出紀錄片:杜甫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近日,西方首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在BBC上映。在紀錄片中,主持人麥可·伍德通過走訪留下過杜甫足跡的城市、地點、山川河流,還原了這個「中國最偉大詩人」歷經坎坷的一生。同時,穿插在這些回訪鏡頭中的,是由「甘道夫」扮演者所朗讀的杜甫詩作。這位出演過眾多莎士比亞劇作的國寶級男演員,用渾厚的莎腔附著了杜甫詩歌獨特的力量。
  • BBC推出這部杜甫紀錄片
    在這部紀錄片中,BBC主持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沿著杜甫的足跡,輾轉西安到成都、從長沙到平江,通過他的詩歌串聯起這位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杜甫首次通過紀錄片的方式被介紹給西方世界,而中國觀眾跟隨攝影師的鏡頭,感受杜甫在當代所留下的文化影響和精神蹤跡。這部紀錄片中,學者們給予杜甫極高評價。
  • BBC推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人大教授:在史實和詩歌...
    目前,該片在豆瓣評分7.6,片中,伊恩 麥克萊恩朗誦的英譯杜甫詩來自洪業英文原著,絕美的翻譯配上莎士比亞式的方式(指用莎士比亞劇的腔調朗誦),讓很多網友都表示太好聽了。對此,曾祥波表示,以此方式朗誦杜詩很有感染力,並認為可以用此方式讓更多國外人士了解中國詩歌的美,「人在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時,一般會用自己熟悉、親切的形象、概念加以比附,在這一過程中逐漸了解『他者』。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也是如此,以莎士比亞的方式朗誦杜詩再次印證了這個道理。」
  • 杜甫爆紅BBC,重磅紀錄片全新解讀中國文化
    此片還指出:西方沒有類似杜甫這樣的人物,通過文字把整個文明的道德情操都表現出來了。有趣的是,本片還特別邀請「甘道夫」、「萬磁王」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爵士來扮演杜甫,用的是朗誦杜甫詩歌英譯版本的方式。片尾清楚註明「杜甫:伊恩·麥克萊恩」。麥老爺子用深沉、渾厚的英音,穿越文化與歷史的界限,和公元8世紀的杜詩聖來了一次「神交」。
  • 為什麼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火出圈的BBC紀錄片《杜甫》離不...
    今年4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講述「詩聖」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重走杜甫生前足跡,英國國寶級演員伊恩 麥克萊恩朗誦杜詩,這部疫情期間播出的紀錄片引發強烈關注。英國人何以了解中國詩人杜甫?
  • BBC推出紀錄片,中國「詩聖」走向世界
    (01:57) 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在東方,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
  • BBC播出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
    杜甫晚年觸景生情,回憶起童年時光而酣暢淋漓寫下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在英國BBC四臺近日播出的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中,罕見地由英國著名男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英語朗誦。曾主持製作高口碑紀錄片《中國故事》的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背著雙肩包,步行於中國的山水之間,帶領觀眾走近了這位東方人人皆知、西方卻鮮有了解的詩聖。
  • 如何看待 BBC 新片《杜甫》
    英國廣播電臺電視臺素有製作優秀紀錄片的傳統,1972年-1973年歷史學家湯恩比做的一組12集「歷史是什麼」的節目,堪稱經典。 據稱,這是首次以紀錄片形式,將杜甫介紹至全球,拍這樣一部紀錄片,要對詩人的作品和成就以及對中國歷史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但這些顯然都在伍德的知識範圍之外,他追求的是娛樂性的目的。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紀錄片目前豆瓣評分7.6,作為中國觀眾,大家都對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不過紀錄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視角,是陌生又新奇的。
  • 杜甫爆紅BBC,重磅紀錄片全新解讀中國文化|詩聖|麥可·伍德|宇文...
    此片還指出:西方沒有類似杜甫這樣的人物,通過文字把整個文明的道德情操都表現出來了。有趣的是,本片還特別邀請「甘道夫」、「萬磁王」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爵士來扮演杜甫,用的是朗誦杜甫詩歌英譯版本的方式。片尾清楚註明「杜甫:伊恩·麥克萊恩」。麥老爺子用深沉、渾厚的英音,穿越文化與歷史的界限,和公元8世紀的杜詩聖來了一次「神交」。
  • BBC播出杜甫紀錄片引關注
    BBC播出杜甫紀錄片引關注 時間:2020.04.20 來源:文匯報 作者:王筱麗 分享到:
  • 中國「詩聖」走向世界,BBC解讀杜甫的紀錄片,火了!
    ▲BBC推出的杜甫紀錄片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