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詩聖杜甫死因惹人譏笑,原來是因為太過於饑渴!

2021-02-08 魚羊密史

回復「揭秘」,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圖)連環畫《李白和杜甫》(中華書畫出版)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儘管宦海沉浮、顛沛流離,但卻始終保持著年輕時的狂傲。他用詩歌去吶喊國運與民生,贏得了萬世稱頌。就是這個可以被稱為偉大詩聖的杜甫,千百年來,給後世的人們留下的最大疑惑就是他的死因。那麼,杜甫究竟是怎麼死的?關於他的死因,歷來爭論不休。不過歸納起來,都與飢餓與嗜酒有關。


初到長安不久,父親去世,杜甫失去了經濟來源,很快生活就陷於困窘。他曾採草藥出售以餬口。曾經去買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但這些都救不了窮,十來天沒米下鍋的情形也不少見,在飢餓中,他不得不奔走於豪門和親友之間,乞求一點援助。


「安史之亂」時,「飢餓」依然是杜甫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流離失所的歲月裡,他拾過橡慄、挖過野芋,輾轉掙扎到四川時,已經一身是病了。在杜甫的詩中,流露出對貧苦民眾那麼真切的同情與哀憐,又何嘗不是他本人對飢餓所付代價的描述呢。





杜甫的死,同樣與飢餓和嗜酒有著斬不斷的聯繫,這也是他死因的第一種說法,即因醉飽過度而被撐死的。據唐人鄭處誨在《明皇雜錄》中記載:「杜甫客耒陽,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令(聶縣令)嘗饋牛炙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說的是,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離開四川以後,在客居衡州耒陽(今湖南衡陽境)期間,遊南嶽祠,被突發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九天。當地聶縣令聞訊,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並以豐盛的烤牛肉和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新舊《唐書》都記載了這種說法,《新唐書.杜甫列傳》是這樣記載的:「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第二種說法是老衰病死的。此說是在詳細研究有關杜甫死因的各種史料後,對第一種說法提出新的解釋和補充。大曆五年四月,湖南兵馬使臧玠舉兵作亂,殺潭州刺史崔瓘。杜甫此時,正住在潭州(今湖南長沙)湘江的船上,半夜驚聞事變,攜家眷倉皇出逃,準備溯水投奔舅舅崔緯。但至耒陽方田驛時,受阻於洪水,旬日不得食。後來縣令聞訊,駕舟救還並送來酒肉,杜甫方才脫險。杜甫為此賦詩一首《贈聶耒陽》,對聶縣令表示感謝。又因水勢不退,杜甫不得不退回了衡州(今湖南衡陽)。大水過後,聶縣令派人尋找杜甫,卻不見蹤影,便以為杜甫葬身於大水,遂建衣冠冢於耒陽縣北。而此時,杜甫早已漂泊在湘江上了,由於長期忍飢挨餓,風寒侵襲,杜甫病倒了且病情日趨惡化,最後臥病舟中,與世長辭。


第三種說法是沉水而死的。據唐朝李觀的《杜拾遺補遺》記載:「江水暴漲,(杜甫)為驚湍漂沒,其屍不知落於何處。……聶令乃積空土於江上,曰:『子美(杜甫字)為牛肉白酒脹飫而死,葬於此矣。』以此事聞。」


這種沉水而死的說法,還源於有人假託唐朝韓愈的名義,做了一首《題杜子美墳》詩,提出了「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所歸同一水」。認為杜甫和屈原、李白一樣,是落入水中淹死的,杜甫死後,朝廷追問,聶縣令便偽造了一座假墳,並詭稱杜甫死於牛酒,以蒙蔽上方。這種把杜甫之死歸於落水淹死的說法,自提出後,就受到歷代學者的批駁。


第四種說法是食物中毒而死。提出這種說法的是現代學者郭沫若,郭沫若在他晚年的封筆之作《李白與杜甫》一書中指出:杜甫不是因為「飽飫而死」,而是死於食物中毒。杜甫受大水圍阻時,正值暑熱天氣。聶縣令所送的牛肉一定相當多,杜甫一次沒有吃完,剩下的保藏不好,fu敗變質。腐肉是有毒的,特別是在fu敗後二十四小時至二十八小時毒性最烈,能使人神經麻痺,心臟惡化致死。杜甫此時身體衰弱,吃了變質的牛肉,又飲了大量的白酒,酒加速了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環,所以吃腐肉白酒中毒而亡是很有可能的。


     

第五種說法是死於糖尿病。近年來,學者們通過研究,從醫學角度一致認為,杜甫真正的死因是糖尿病,這一說法可以從杜甫的詩句中找到證據。

     

糖尿病在中國古代又叫做「長卿病」。這一稱呼起源於漢代司馬相如,因為他嗜酒如命,飲食不節,患有消渴症。又因司馬相如字長卿,故古代詩文中常以「長卿病」代指消渴症。在現實中,糖尿病人的口渴症狀比較突出,平時用玉米須泡茶喝,可以緩解症狀。詩聖杜甫至少在兩首詩中提及自己患有消渴症,即長卿病。其一是《客堂》:「棲泊雲安縣,中消內相毒。」其二是《同元使君春陵行》:「我多長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杜甫從不節食,還因吃得多而欣喜,「加餐可扶老,食廩慰飄蓬。」他還喜歡把甘蔗汁當飲料,「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瓔無謝玉為缸。」出遊時,為解口渴,杜甫竟帶著大瓶的甘蔗汁,這種習慣讓醫生感到震驚。

     

杜甫在耒陽被大水圍困近十天而不得食,在縣令送來烤牛肉和白酒後,又是一頓狂吃,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飽食容易引起酮症酸中毒或心、腦血管病急性發作而死亡。因此,杜甫暴飲暴食後,當夜就去世了。由此可知,杜甫的真正死因是飽食酒肉後,由糖尿病引發急性併發症而去世的。

     

杜甫的一生,歷經戰亂饑荒,備嘗人間辛酸。而所有這些經歷都熔鑄成一顆詩心,發為千古不朽的篇章,贏得後世人們的景仰。不管杜甫死於何種原因,雖然他已經死去,但一千三百年過去了,杜甫的名字和他的詩歌一樣,依然活著。


*作者:肖錫光,魚羊秘史籤約作者。

相關焦點

  • 詩聖杜甫在綿州的驚鴻一夢……
    >綿州,安史之亂時因為遠離中原的戰爭兵戈而略顯寧靜。今天,我們便要來說說綿陽三臺杜甫草堂,詩聖杜甫在綿州的驚鴻一夢……「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三臺杜甫草堂是繼成都杜甫草堂之後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而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堪稱姊妹篇的,就是杜甫《去蜀》詩:「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遊。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詩聖對寓居梓州的經歷念念不忘,可見一斑。只不過是前者聞訊喜極而泣,後者去蜀又生無奈悲情。
  • 02-21《杜甫傳》|「詩聖」是如何煉成的.
    杜甫小時候身體不太好,經常生病,但在姑母的精心照顧下,又生逢開元盛世,所以他在青少年時期的成長還算是順風順水。杜甫在少年時期就已藉由詩文在洛陽嶄露頭角,杜甫就已經頻繁出入於精通音律的岐王李範和玄宗寵臣崔滌的府第。漫遊是那個時代青年成長的必修之課,青年杜甫也踏上了漫遊之路,其目的就是走出家鄉,開闊視野,以詩文會友,拓展人脈,求取功名。
  • 詩聖杜甫與泰山
    2018年2月12日是杜甫誕辰1306周年。公元712年2月12日,杜甫出生。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徵》、《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詩聖」杜甫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
    詩聖杜甫三吏三別三吏三別是詩聖杜甫的代表作品,分別為《 新安吏》,《 石壕吏
  • 詩聖杜甫,光照千秋——韓慶祥讀書札記
    詩聖杜甫,光照千秋——韓慶祥讀書札記文/韓慶祥中國文學史上,有些人的頭銜,是歷代認可的。比如「詩聖」杜甫,就無人可及。唐朝300年裡,給後世留下詩作的就有2000多人。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傳媒,可文化圈重視,整個王朝也特別寬容。一首好的詩歌,上達朝廷,下傳江湖,不僅士子相互傳看,皇帝和當朝公卿也會分享。
  •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的差別
    李白的詩清新飄逸,杜甫的詩厚重沉鬱。李白為詩仙,李白的詩,確產有一股仙氣,而杜甫為詩聖,杜甫的詩能映民間疾苦。李白與杜甫,語言風格就不一樣。人們常拿相似內容題材的李白《渡荊門送別》和杜甫《旅夜書懷》來比較:李白: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涴花溪畔的茅屋曾經住過詩聖,引無數文人墨客前來拜謁,杜甫草堂
    草堂內的茅屋故居大家都知道杜甫可是一位偉大的唐朝詩人,他有1500多作品被保留下來,由於他的詩歌對中國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後人稱他為「詩聖」,他的詩歌對於研究唐代歷史起著重要作用被稱為「詩史」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 唐代大地主杜甫的死因之謎
    「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天的內蒙古呼和浩特。「邊地多白草,昭君冢獨青」,所以稱為「青冢」,王昭君生前用手中琵琶抒發心中哀怨,身後用冢上青草寄託無限鄉愁。比杜甫小三十多歲的中唐著名詩人戎昱,是他的忘年交。他的詩憂慮國事、同情人民,與詩聖的詩同為深刻的現實主義作品。戎昱也同情王昭君,反對用弱女子作為求得和平的工具。
  • 致君堯舜上的偉大詩人,由劇《大唐詩聖》解讀杜甫的仕途人生
    近日,我觀看了18集歷史劇《大唐詩聖》。       該劇不是歷史正劇,多少有些傳記色彩。但在遵循基本歷史的基礎上,主題思想表達得突出,故事情節安排得緊湊,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實,集中地再現了詩聖憂國憂民、仕途坎坷及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的一生。
  • 八首經典古詩,帶你讀懂詩聖杜甫的一生
    杜甫從盛唐的尾巴走來,帶著不可言表的使命。儘管,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那個平定戰亂的人。但是,他卻為那個亂世增添了無上的光彩!八首古詩,帶你讀懂詩聖的一生。《壯遊》(節選)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 唐代「詩聖」杜甫客死他鄉之謎,背後隱藏多少不為人知秘密
    杜甫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是初唐和武周時期的大詩人杜審言。當杜甫的靈車,經過湖北襄陽的時候。杜嗣業突然想到著名詩人元稹不是在這做官嗎,元稹就是那個寫【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那個人。他是杜甫的忠實粉絲,那麼杜嗣業當即就懇請元稹,給爺爺撰寫一篇墓志銘,以告慰爺爺的在天之靈。這讓元稹受寵若驚,因為杜甫不僅是他的偶像,還是他的詩歌上的精神導師。他們倆都屬於現實主義這一派的。
  • 杜甫:死因是「撐死」、生前是二流詩人;為何杜甫這麼招人黑?
    在唐人鄭處誨的記載中,杜甫的死因實在是有些說不出口。因為,他是被「撐死」的:甫飲過多,一夕而卒。於是,託鄭處誨的「福」,不管是在《舊唐書》、還是在《新唐書》中,杜甫都「死的」不怎麼光彩。因為,他們都是在鄭處誨記載的基礎上,稍稍進行了整編。
  • 「詩聖」杜甫「聖」在何處?
    儘管杜甫一生遭逢世亂,飽嘗人生苦況,但他的心中仍充滿溫情。他對於親情友情極為珍惜,亂離之中骨肉之情更加深切,老妻幼子、弟妹諸侄,無一不在惦念之中。這種誠篤懇摯的天倫之情與家國之憂融合於一起,正是杜詩最感人之處。
  • 「人日」祭拜詩聖杜甫 著名作家李敬澤任主祭人
    新年的杜甫草堂,風和日麗,花團錦簇,一年一度的「人日遊草堂」祭拜活動如約而至。2月11日,農曆正月初七,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四川省杜甫學會專家學者,首批「四川十大歷史名人」相關單位,省內各詩人博物館代表,以及社會各界群眾齊聚草堂大雅堂前,祭拜先賢,緬懷詩聖,傳承中華文脈精神,弘揚民族道德華章。
  • 每日詩話:捲簾唯白水,隱几亦青山-詩聖杜甫之「悶」
    大詩人杜甫,流落到成都浣花溪畔,結廬而居,過著類似隱士的生活。《浣花旅地誌》記載,杜甫在蜀地之日,常用七金購買半籃子黃米,一串細子魚,還有籠桶衫和柿油巾,這些都是蜀地窮人所需之物。另外,每到蠶絲成熟的季節,杜甫就會帶著兒子,到周邊的村落低著頭彎著腰去乞討蠶絲,逢人便說:「如果你可憐我,就送給我一絲兩絲的吧」。
  •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的尊稱為何會是他?
    唐朝產生了精彩紛呈的唐詩,也產生了眾多的詩人,一些出色的詩人也獲得了獨有的尊稱,比如大詩人李白被後世尊為「詩仙」,杜甫則被後世尊為「詩聖」。在唐朝當世,也有一位大詩人的名聲並不低於李白和杜甫,同樣的,他也被後世尊為「詩佛」,他就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王維為什麼會被尊稱為「詩佛」?王維又沒出家當和尚,怎麼和「佛」沾邊呢?
  • 郝潤華 王燕飛│獻給詩聖的一瓣心香 ——莫礪鋒、童強《杜甫詩選》讀後
    又如《羌村三首》其一「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二句,以其「一字一句,鏤出肺腸,……婉轉周至,躍然目前」(明人王慎中評)的藝術效果影響了一代代詩人。《詩選》在評賞時徵引了戴叔倫《江鄉故人偶集客舍》「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裡逢」、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別》「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晏幾道《鷓鴣天》「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等三處受杜詩影響的顯例,說明杜詩的巨大影響力。
  • 「詩聖」杜甫,雖心有情懷心繫祖國,但卻很無能
    杜甫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給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詩篇,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極高,被譽為「詩聖」,與「詩仙」李白一同被後人稱為「大李杜」,當然這個只是一個區別的標記叫法,是為了與李商隱和杜牧並稱的「小李杜「區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