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屈原到杜甫,為何大詩人的仕途都那麼艱辛孤獨?

2020-12-22 書會才人12

為探究大詩人命運遭際的共性,近日繼看完歷史劇《杜甫》後,我又觀看了20集歷史劇《屈原》。

看完該劇後,同樣的情感觸動再次湧動心頭。從三閭大夫屈原身上,我仿佛看到左拾遺杜甫的影子。兩位相隔千年的大詩人,儘管詩風不同,但其理想抱負、仕途命運及偉大的人格魅力何其相似。真可謂:往聖代有繼,精神遠相承!

他們一心忠君愛國、心系蒼生卻不顧個人生死安危的偉大精神再度震撼了我。同時啟發了我對聖賢悲劇命運的深深思考。為何大詩人就不能在仕途上很好地一展抱負,實現輔佐君主、兼濟天下之志?為何聖人就不能在官場左右逢源,混得風生水起?結合觀劇感受和思考,我感悟出了一些心得拙見。

圖片來自網絡

一是不願同流合汙。眾所周知。楚懷王熊槐執政時期,從朝政到官場已是十分黑暗腐敗。皇親國戚太僕令鄭詹、鄭宏父子與上官大夫靳尚結黨營私,排斥打壓異己,外加王后鄭袖迷惑懷王,導致朝野上下忠奸難辨,整個官場生態一片汙濁。而品行高潔的屈原,自然是不會與靳尚等這些朝中奸臣沆瀣一氣。如此以來,靳尚等官場同僚必然視屈原為政敵,處處排擠打壓。從屈原推行政令失敗再到被貶官流放,都是鄭詹、鄭袖及靳尚貴族集團背後所為。靳尚等奸佞多次設計陷害屈原,加上鄭袖背後向懷王進獻讒言,導致懷王愈加不信任屈原,最終疏遠冷落了忠臣。

「鷙鳥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正如屈原在《離騷》《九章》裡所吟唱的,堅貞不屈的大詩人,面對政敵的一次次打壓迫害,而誓不向黑暗勢力低頭,更不願與之同流合汙。這一點,詩聖杜甫也是一樣的,寧可在長安等官到老,也不向奸相楊國忠妥協屈就。

圖片來自網絡

二是不善權謀及治人。正如劇中靳尚所說,「要論治國,我比不上屈原,但要論治人,我就勝他一籌。」確實,要論耍弄權謀,迎合君王歡心,善良忠厚的大詩人遠不及這些溜須拍馬的奸臣。拿變法圖強這一事來說,屈原一心想在楚國推行實施「美政」理想,效仿秦國商鞅變法。可他一味地將希望寄托在反覆無常的楚懷王身上,卻不思考如何用權謀先剷除變法路上的絆腳石。結果導致政令還沒推行,就被楚國舊族勢力扼殺在搖籃中。楚懷王明明是一位喜歡聽奉承話的庸君,屈原還要在朝堂上帶著棺材死諫,結果惹怒了懷王,導致被革去官職,流放漢北。

此外,靳尚設計陷害攻打郢都的英雄莊嬌,屈原竟未能事先識破奸計,導致英雄被謀害。後來,屈原知道後,在莊嬌的墳前大哭咆哮,悔恨不已。不善權謀及治人這一點,詩聖杜甫也是一樣的。被他視為學友、兄弟的吳良,多次背後設計陷害他,他卻知而不應,讓小人變本加厲,為所欲為。

圖片來自網絡

三是心存幻想,不思引退。看到楚國朝政腐敗到無力回天時,歸隱之心屈原不是一點沒有,只不過作為皇室貴胄的他,心繫懷王,眷戀楚國。所以在被懷王流放漢北後,仍日夜期盼被召回。後來,出於二次與齊結盟的需要,在其弟子宋玉等人背後的活動下,屈原終於被懷王召回予以重任。屈原二次出齊,果然不負重任,再次促成齊楚聯盟。按道理,屈原後續應聽取莊子的建議,功成身退。然而屈原對懷王仍心存幻想。令屈原悲憤的是,不聽勸諫的楚懷王后來客死秦國。「一朝天子一朝臣。」荒淫無道的太子橫繼承王位後,他對屈原的態度遠不及其父懷王。此時屈原的現實處境已糟糕到極點。然而屈原似乎仍未看清形勢,不思引退,仍在昏暗的政治漩渦中逗留,險些被謀害。雖躲過生死劫,卻最終被新王流放江南,仕途徹底斷送。

圖片來自網絡

邦無道則愚,激流當勇退。然而正如屈原在《離騷》一文所表達的,「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聖人之所以為聖,是因為他心善如水,澤被蒼生。在民族大義、國家危難面前,他們從不考慮個人的安危和利益,心中時刻裝著國家和百姓。他們不擅長「帝王之術」,即使冒著殺頭的危險,也要為蒼生黎民和國家社稷死諫。

也許正是因為大詩人這種高潔的品性和捨身成仁的聖人精神,從屈原到杜甫,讓他們為官為民之路走得格外悲壯孤獨。

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心憂社稷、心繫天下庶民的偉大人格魅力,讓他們永遠活在了黎民百姓心中,永垂不朽,萬古流芳!

相關焦點

  • 致君堯舜上的偉大詩人,由劇《大唐詩聖》解讀杜甫的仕途人生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和正要奔赴長安謀求功名的杜甫在龍門渡不期而遇。在撐渡父女二人的熱情招待下,兩位大詩人把酒言詩,人生甚是快哉!然而在看似親如兄弟的熱鬧祥和背後,李白和杜甫有著截然不同的志向。龍門渡口將別時,李白勸誡杜甫放棄功名,和他一起暢遊齊魯山川,煮酒論詩。然而志向遠大、心繫功名的杜甫一口就給回絕了,還當面表示將來謀一份功業讓李白看看。
  • 都是唐朝大詩人,為什麼杜甫窮困潦倒,李白卻一擲千金,從不缺錢?
    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裡看來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雅各布 唐詩和宋詞是中國文壇的桂冠,而其中最為著名的詩人,便是「詩聖」杜甫和「詩仙」李白了。他們二人惺惺相惜互為朋友,不過有好事者,拿他們做比較,到底誰的詩寫的更好一些,不過這還真沒法比,因為他們是完全不同風格的詩人。
  •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生平簡介!
    杜甫生平簡介杜甫,字子美,是中國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與李白合稱「大李杜」。杜甫出生北方大士族,家境優越,因此生活比較富足,自幼很頑皮,但也非常好學,七歲的時候就能作詩。公元731年,杜甫十九歲,出遊郇瑕,次年又漫遊吳越。數年後回到故鄉參加「鄉貢」,後又到了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但最終都沒有考上。
  • 杜甫:死因是「撐死」、生前是二流詩人;為何杜甫這麼招人黑?
    而且,更「慘」的是:在唐人的最初記載中,杜甫不僅死的不光彩,就連他的詩,也不怎麼被唐人收錄。於是,有人說:杜甫在唐朝就沒啥名氣,頂多也就是個二流詩人。這樣的論斷,真是令人有些不敢苟同。畢竟,這個結論中的矛盾之處太多了,細細考究一下會發現:這本就是假的!為何說杜甫被「撐死」是假的要說這鄭處誨,的確是個想像力豐富的。
  • 《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百年歌自苦
    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壯遊山川結交知己,科舉失意,長安意外得見帝王,入仕後因耿直諫言屢不得志,遭遇安史之亂開始漫長的流浪……在所有的時光裡,詩人不停地寫詩,意氣風發的時候,顛沛流離妻離子散的時候,難得悠閒的時候……濃縮版一個詩人的一生,就這樣在現代風物裡重新流淌。成都的草堂依然馥鬱,順流而下的長江煙波浩渺,詩人在不同際遇中寫下的詩,成為對自己最好的註腳。  杜甫是誰?杜甫因何而偉大?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豪華陣容推介詩人杜甫!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偉大詩人杜甫是唐朝的公知嗎?看看郭沫若是怎麼說的
    偉大詩人杜甫因為記錄了唐朝百姓的生死離別痛不欲生,而被後人稱他的詩為「詩史「,解放以後被公認為是」人民詩人「。杜甫沒有為盛唐塗脂抹粉,而是以批判性的筆鋒記錄百姓的苦難,所以有人把杜甫看作是唐朝的公知。
  • 漫捲詩書喜欲狂,杜甫一個悲苦的詩人,為何突然如此興奮
    杜甫的一生是很悲悽的,他除開青少年時期隨著父親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生活外,其他的時間基本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他先是為了求取功名困守長安十年,後又陷入安史之亂的逃難當中。可以說杜甫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他目睹了國破家亡、民生凋敝的社會現實,他用詩歌及時地把它記錄了下來。人們把杜甫和寫《史記》的司馬遷相比,稱杜甫為詩聖,稱他所寫的詩作為詩史。在中國曆朝歷代的詩人中,杜甫算是最愛國的,是最關心民生疾苦的。
  • 詩人杜甫的《月夜》,表達了詩人對妻兒什麼樣的情感?
    唐肅宗畫像在這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時刻,杜甫無處排遣他的亡國之痛和愛國之情,百無聊賴之下將之付諸詩歌。這首詩最突出的特徵是詩人運用一種新穎的方式抒發真情實感。在這個因戰亂而破敗的城市裡,夜晚的月亮吸引著人的眼睛而讓人無法人睡,詩人孤獨一人,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女。然而,詩人並沒有像傳統的抒情方式那樣,發一通「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感慨,而是隱藏起自己心中的情思,把思念的主角巧妙地置換成了遠在鄜州的妻女。
  • 詩詞之美慰藉人心 BBC最新紀錄片推介詩人杜甫
    它們來自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詩人》,出自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本名Stephen Owen)等大咖之口。 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特色正是,沒有採用常規敘述或者大篇幅的歷史情景再現,而是讓伍德一邊重走杜甫當年的足跡,一邊講述他的人生軌跡。 長安一夢 紀錄片正片一開始,伍德來到西安,大唐都城長安。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轟動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杜甫為什麼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
    ▲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最近,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讓大詩人杜甫成了「國際網紅「。在片中,杜甫被稱為與但丁、莎士比亞同屬於一種特殊類型的詩人,是他們界定了偉大詩人的標準。
  • BBC《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觀西方視角下杜甫的一生
    美國現代詩人肯尼斯·雷克斯羅斯說:"我的詩歌毫無疑問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響。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 杜甫:絕句
    杜甫平生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但由於當朝李林甫等權奸的當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難行,從此永遠離開了長安,離開了宮廷,歷經飄泊,他始終關心著民生,關切朝廷,但卻也長久地受著被投閒置散而愁悶滿懷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飄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嚴武向朝廷舉薦杜甫為節度參諫檢校工部員外郎。
  • 杜甫晚年一首表達孤獨的詩,短短的幾句,卻把孤獨描寫得深入骨髓
    杜甫的一生極其的落魄,也無比的孤獨,尤其是他在晚年時期更是獨自漂泊,那一份孤獨之感,更是深入骨髓,從而也使得他寫下每一首詩都充滿了孤獨之感,字裡行間也是流露出了無限的悲痛之情;作為當時最偉大的詩人,杜甫儘管才華橫溢,可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卻又是處處碰壁,這也使得他極為悲情。
  • 來自英國人的推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唐詩之經典,上至八十耄耋老翁,下至五歲總角幼童,哪怕大字不識之人,都能背誦一二。 但由於中國古代文學的確不是那麼通俗易懂,大部分現代中國人都會看著文言文頭大,更別說存在文化壁壘的西方人,這就導致了哪怕中國古典文學儘管是優美性跟深度上都很值得人們推崇,可實際上它在國際上的名聲並不高,大家只知《神曲》不知《離騷》,只知莎士比亞四大悲喜劇而不知元雜劇四大悲喜劇。
  •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剛剛看完BBC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流淚了,腦袋裡滿是小時候到處去自詡為杜甫後人的可愛行為(由於本人姓杜),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傻,但那的確是一個少年第一次建立起對於偶像的崇拜,這種感情也隨了解他越多而愈加深刻。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詩界反響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 王維:與李白、杜甫齊名的詩人,還是大畫家和著名音樂家
    聽說詩人張九皋通過唐公主的途徑,得到取殿試第一的許諾,王維與好友歧王李範(玄宗弟)商量。李範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要他抄錄其清新雋永的詩作10首,並且準備琵琶曲1首,彈奏熟悉,5天後帶他去見太平公主。那一天,李範帶著一批樂工去見太平公主,他讓王維穿上樂工的服裝,混在眾樂工中。王維卓爾不凡的氣質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公主問李範王維是什麼人,李範說:「這是一個知音的人。」
  • 杜甫最孤獨的一首詩,末尾兩句蒼涼無奈,道盡人世心酸
    孤獨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有人說:孤單是身心的感覺,孤獨是靈魂的無奈。一種源於靈魂深處的孤獨,總是無法輕易排遣。就像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獨;就像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一種茫茫天地間只餘自己一人的孤獨;就像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一種相思相望不相親的孤獨……詩人筆下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