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究大詩人命運遭際的共性,近日繼看完歷史劇《杜甫》後,我又觀看了20集歷史劇《屈原》。
看完該劇後,同樣的情感觸動再次湧動心頭。從三閭大夫屈原身上,我仿佛看到左拾遺杜甫的影子。兩位相隔千年的大詩人,儘管詩風不同,但其理想抱負、仕途命運及偉大的人格魅力何其相似。真可謂:往聖代有繼,精神遠相承!
他們一心忠君愛國、心系蒼生卻不顧個人生死安危的偉大精神再度震撼了我。同時啟發了我對聖賢悲劇命運的深深思考。為何大詩人就不能在仕途上很好地一展抱負,實現輔佐君主、兼濟天下之志?為何聖人就不能在官場左右逢源,混得風生水起?結合觀劇感受和思考,我感悟出了一些心得拙見。
一是不願同流合汙。眾所周知。楚懷王熊槐執政時期,從朝政到官場已是十分黑暗腐敗。皇親國戚太僕令鄭詹、鄭宏父子與上官大夫靳尚結黨營私,排斥打壓異己,外加王后鄭袖迷惑懷王,導致朝野上下忠奸難辨,整個官場生態一片汙濁。而品行高潔的屈原,自然是不會與靳尚等這些朝中奸臣沆瀣一氣。如此以來,靳尚等官場同僚必然視屈原為政敵,處處排擠打壓。從屈原推行政令失敗再到被貶官流放,都是鄭詹、鄭袖及靳尚貴族集團背後所為。靳尚等奸佞多次設計陷害屈原,加上鄭袖背後向懷王進獻讒言,導致懷王愈加不信任屈原,最終疏遠冷落了忠臣。
「鷙鳥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正如屈原在《離騷》《九章》裡所吟唱的,堅貞不屈的大詩人,面對政敵的一次次打壓迫害,而誓不向黑暗勢力低頭,更不願與之同流合汙。這一點,詩聖杜甫也是一樣的,寧可在長安等官到老,也不向奸相楊國忠妥協屈就。
二是不善權謀及治人。正如劇中靳尚所說,「要論治國,我比不上屈原,但要論治人,我就勝他一籌。」確實,要論耍弄權謀,迎合君王歡心,善良忠厚的大詩人遠不及這些溜須拍馬的奸臣。拿變法圖強這一事來說,屈原一心想在楚國推行實施「美政」理想,效仿秦國商鞅變法。可他一味地將希望寄托在反覆無常的楚懷王身上,卻不思考如何用權謀先剷除變法路上的絆腳石。結果導致政令還沒推行,就被楚國舊族勢力扼殺在搖籃中。楚懷王明明是一位喜歡聽奉承話的庸君,屈原還要在朝堂上帶著棺材死諫,結果惹怒了懷王,導致被革去官職,流放漢北。
此外,靳尚設計陷害攻打郢都的英雄莊嬌,屈原竟未能事先識破奸計,導致英雄被謀害。後來,屈原知道後,在莊嬌的墳前大哭咆哮,悔恨不已。不善權謀及治人這一點,詩聖杜甫也是一樣的。被他視為學友、兄弟的吳良,多次背後設計陷害他,他卻知而不應,讓小人變本加厲,為所欲為。
三是心存幻想,不思引退。看到楚國朝政腐敗到無力回天時,歸隱之心屈原不是一點沒有,只不過作為皇室貴胄的他,心繫懷王,眷戀楚國。所以在被懷王流放漢北後,仍日夜期盼被召回。後來,出於二次與齊結盟的需要,在其弟子宋玉等人背後的活動下,屈原終於被懷王召回予以重任。屈原二次出齊,果然不負重任,再次促成齊楚聯盟。按道理,屈原後續應聽取莊子的建議,功成身退。然而屈原對懷王仍心存幻想。令屈原悲憤的是,不聽勸諫的楚懷王后來客死秦國。「一朝天子一朝臣。」荒淫無道的太子橫繼承王位後,他對屈原的態度遠不及其父懷王。此時屈原的現實處境已糟糕到極點。然而屈原似乎仍未看清形勢,不思引退,仍在昏暗的政治漩渦中逗留,險些被謀害。雖躲過生死劫,卻最終被新王流放江南,仕途徹底斷送。
邦無道則愚,激流當勇退。然而正如屈原在《離騷》一文所表達的,「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聖人之所以為聖,是因為他心善如水,澤被蒼生。在民族大義、國家危難面前,他們從不考慮個人的安危和利益,心中時刻裝著國家和百姓。他們不擅長「帝王之術」,即使冒著殺頭的危險,也要為蒼生黎民和國家社稷死諫。
也許正是因為大詩人這種高潔的品性和捨身成仁的聖人精神,從屈原到杜甫,讓他們為官為民之路走得格外悲壯孤獨。
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心憂社稷、心繫天下庶民的偉大人格魅力,讓他們永遠活在了黎民百姓心中,永垂不朽,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