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形象之少陵詩意:細覽傅抱石珍品《杜甫像》

2021-02-23 佳士得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為杜甫在公元764年由閬州還成都途中所作的組詩。當年杜甫離開草堂時親手培植四株小松,喜愛有佳,恨不得迅速長成千尺高樹;而相反,到處侵蔓的惡竹,即使有萬竿也要斬除,愛憎分明之情不言自明。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松樹因長青不老、高聳入雲而被賦予特定的精神意義,象徵品行高潔的高士,在歷代繪畫中均有所表現。

而唐代中葉爆發安史之亂,杜甫避走巴蜀的經歷,恰與20世紀中國藝壇借古開今的大家傅抱石於抗戰時期的人生際遇頗為相似,故少陵詩意對其產生濃厚的共鳴,名作《麗人行》、《即從巴峽穿巫峽》均源生於此。而影響其至深的好友郭沫若亦曾明確期望畫家以杜甫為精神追求,認為杜甫關注民間疾苦,感情豐沛而分明,是畫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傅抱石對杜甫形象的刻畫亦與他對歷代詩人的推崇合承一脈,如1963年創作的《李太白象》或根據白居易詩意創作的名作《琵琶行》,古代文人雅士的形象在傅抱石肆意徜徉的筆墨下表現的淋漓盡致。

傅抱石《琵琶行》,1945年作。於2017年在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以204,850,000港元成交,編號8801

詩仙李白詩多輕逸脫俗,而詩聖杜甫詩多情感厚重,白居易詩充滿著現實主義的浪漫情懷,蓋與三人之歷練遭遇不同相關,傅抱石在不同的作品中均抓住人物和詩作的核心情感,創作出入木三分的人物佳作。

傅抱石的作品完美實現了古典與現代的平衡。傅氏立足于堅實的中國藝術史學術基礎之上,通過不斷在傳統材料上革新繪畫技法,尋找到一條全新的路徑,將歷史題材與中國近代語境聯繫起來,使得歷代流傳的經典主題在時代語境下重新煥發生機。

正如歷代表現杜甫的畫作,多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本次佳士得所呈獻之傅抱石《杜甫像》則將杜甫形象置身於萬竿松林之中,實屬畫家創新之舉。

拍品編號1279,傅抱石《杜甫像》局部

此畫中,杜甫形象位於畫面下方,詩人微微抬頭,其服飾衣帶以流暢細膩的線條表現出來。詩人面部以柔和的色彩著色,而發須則用濃墨溼筆皴染,其神態在濃淡墨色對比之間變得清晰。杜甫兩手藏於袖中,姿態優雅,面容祥和,但眉宇之間透露出的,卻是詩人安史之亂避難蜀地,經過萬千困苦磨練後的成熟豁達。

詩人置身松林之中,松樹幼小,枝幹細嫩,但是卻透出穿雲之勢,詩人喜愛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隨時態而變;詩人痛恨惡竹,是因惡竹隨亂而生。畫家在營造出垂直動感的同時,並未失掉豐富的細節,松葉以淡石青色打底,松針則以快速而剛勁的線條刷出。在半空中以空白表現雲霧之氣,凸顯環境幽深,前景和背景的松樹錯落排列,亦呈現出相當景深。畫家題識尤其有心,所用書體纖細爽利,與周圍新松的幼細松針融為一體,毫不突兀。

細鑑此作,傅抱石題以杜甫詩句「新松不恨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而松林中微微抬頭仰望松林的高士形象,無疑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此與現藏南京博物院之《杜甫象》之構圖相近,相信是出於同一題材。

傅抱石《杜甫象》,1959年作,南京博物院藏

本次佳士得香港中國近現代畫拍賣中所呈現之樂山堂珍藏傅抱石傑作《杜甫像》成畫於1964年端午,正是畫家離世前一年。畫家在六十年代的技法已經如火純青,少了四十年代陰鬱之氣,多了盛年成熟期的秀逸灑脫。此作作為傅抱石人物畫的經典題材,在畫家的藝術生涯中佔有重要地位。

繪出河山新色 — 重要亞洲私人收藏李可染作品

澄懷堂美術館藏品:澄懷觀道,臥以遊之

墨韻‧升華 — 中國當代水墨的先鋒與新秀

安和女士珍藏之溥儒作品系列

中國書畫香港春拍精選拍品搶先看

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查詢

infoasia@christies.com

+852 2760 1766

版權所有 © 2019佳士得

相關焦點

  • 杜甫為何自稱少陵?和漢宣帝有關
    杜甫的名號很多,比如他字子美,有人稱他杜子美;杜甫曾當過檢校工部員外郎,世人稱他為杜工部。杜甫當過右拾遺,也有人稱他為杜拾遺。    不過在杜甫的名號中,「杜少陵」是知名度較高的,也是影響較大的。咱們的問題來了,杜甫為何自稱少陵?少陵是什麼,人名還是地名?    杜甫自稱少陵,源於作為杜甫代表作之一的《哀江頭》。
  • 藏在名畫裡的杜甫詩意
    作為唐詩夜空中分外耀眼的明星,「詩聖」杜甫一生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他營造的詩意境界,也是後世無數畫家著意表現的主題。清初「四王」畫派,以摹古為主旨,講究筆墨趣味,功力深厚,成為清代畫壇的正統,影響深遠。其中,王時敏為「四王」之首。
  • 詩詞丨一座浣花草堂,見證杜甫此生詩意
    在片子裡,杜甫被稱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毫無疑問,杜甫是偉大的。漂泊一生,起起落落,他始終胸懷天下;受盡苦難,見證衰敗,他始終是最初那個凌雲少年。而杜甫為避安史之亂而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則存放了少陵野老此生的詩意,他曾在這裡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為人傳誦的詩篇。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讀幾首偉大詩人杜甫在草堂寫下的不朽詩篇。這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杜甫在住進草堂的第二年所寫。
  • 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賞析 絕句江碧鳥逾白的詩意
    杜甫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一生中作詩無數,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絕句》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資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詩聖」杜甫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杜甫《望嶽》
    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託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 葉嘉瑩丨我的詩詞中之杜甫(三)
    關於我選開杜甫詩的理由,後來我在《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後之成就》一篇長文中,於論及杜甫集大成之成就時,也曾經有過敘述,說「面對如此繽紛絢爛的集大成之唐代詩苑,如果站在主觀的觀點來欣賞,則摩詰之高妙、太白之俊逸、昌黎之奇崛、義山之窈眇,固然各有其足以令人傾倒賞愛之處,即使降而求之,如郊之寒,如島之瘦,如盧仝之怪誕,如李賀之詭奇,也都無害其為點綴於大成之詩苑中的一些奇花異草。
  • 「杜甫很忙」原作者,畫下無數抗戰流民卻背負半輩子漢奸罵名
    蔣兆和與杜甫畫像例如,蔣先生參照自己嶽父當時的京城四大名醫之一蕭龍友先生的形象創作了流傳甚廣的李時珍像直到現在仍是各種書籍及網站上我與少陵情殊異,提筆如何畫愁眉。」蔣兆和作 古人像而事實上就蔣兆和自身的經歷來說用他來作為近現代中國杜甫的形象毫不為過古時詩史杜甫為民賦詩
  • 陸儼少巔峰作品《杜甫詩意圖》百開冊頁全集欣賞!
    陸儼少《杜甫詩意畫百開冊頁》的曲折故事2004年6月26日,在北京翰海2004春季拍賣會上,一組山水畫繪畫大師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畫百開冊頁》以6930萬元人民幣成交,超越了當時中國書畫作品全球拍賣的最高紀錄。
  • 杜甫詩歌的當下「喚醒」
    可是進入1990年代後,情況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即和向西方詩歌大師們學習並行不悖,古典詩人杜甫在新詩場域中倍受推崇,他被熱愛的程度甚至遠超李白。詩人們紛紛將其作為書寫資源,肖開愚、周瑟瑟分別用長詩、組詩《向杜甫致敬》,黃燦然、梁曉明、廖偉棠、西川等不約而同地以《杜甫》為題,與之做跨時空的精神對話,至於通過文本鑲嵌或題材選擇的方式書寫杜甫的作者、作品更難以計數。「杜甫熱」緣何突起?
  • 唐詩174《蜀相》(杜甫)
    唐代詩人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裡,工於詩者能之。」《蜀相》一詩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語言凝鍊而內涵豐富。如果把劉禹錫的話用來評《蜀相》,杜甫是當之無愧的。二是對諸葛亮的政治活動作概括的描述,勾畫出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的形象。結尾兩句,更從諸葛亮功業未遂留給後人無限懷念,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讚美和惋惜之情。這兩句蒼涼悲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形象,成為後世忠君愛國的士大夫們崇拜學習的榜樣。
  • 杜甫很忙?他在忙什麼呢?
    杜甫的祖上叫杜周,西漢武帝時期著名的酷吏之一,到了唐代,杜姓為望族,尤其以京兆長安為盛,杜甫後來號少陵野老,少陵即少陵塬,塬上葬有漢宣帝劉洵,宣帝陵名杜陵,在杜陵原南兩公裡之地葬有漢宣帝皇后許平君,只因墓冢封土比杜陵小,得名小陵,後被傳為少陵,所在之地即少陵塬,在少陵塬下至今仍有杜曲鎮,相傳就是京兆杜氏家族興盛之地,杜甫雖祖籍京兆杜氏,後京兆杜氏又繁衍出了襄陽杜氏,而他的出生地則在河南鞏義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唐詩,杜甫《八陣圖》
    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製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鍊地讚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 唐詩三百首| 175杜甫《蜀相》
    「尋」字之妙在於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弔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裡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徵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蔥鬱、蒼勁、樸質的形象特徵,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
  • BBC《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觀西方視角下杜甫的一生
    " 杜甫,在中國詩歌史上無疑是不朽的,代表了現實主義的高峰,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身上體現出的是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形象,濟世救民,匡扶政治是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成為後世文人士大夫精神的標杆。但是在西方,人們對杜甫可謂是知之甚少,如今,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並以紀錄片的方式走入西方人的視野,全面的展示了杜甫這一文學巨匠的一生。
  • 解讀詩詞 | 杜甫《蜀相》
    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
  • 春詩拾錦(二九)杜甫在立春日的感慨
    時杜甫56歲,客居夔州西閣。首聯「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點題,寫作者在初春的日子看到春盤中那細細的新鮮蔬菜,睹物思情,忽然想到了長安洛陽立春時的情形,為全詩奠定「不勝悲」的基調。「春日春盤」點題「立春」。春盤,古代風俗,立春日以韭黃、果品、餅餌等簇盤為食,或饋贈親友,稱春盤。帝王亦於立春前一天,以春盤並酒賜近臣。
  • 一天一首古詩詞 |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悽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原本就鬱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 唐代「詩聖」杜甫客死他鄉之謎,背後隱藏多少不為人知秘密
    杜甫出生的那年,恰是唐玄宗所開創的開元盛世的第一年。他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節點,時代之不幸乃詩人之大幸。當然這裡的「幸」,不是指生活幸福的「幸」,而是創作之「幸」。沒有安史之亂就不會產生《三吏三別》這樣堪稱史詩級別的作品。沒有一生的貧困潦倒,就不會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深刻的詩句。
  • 張松建|一個杜甫,各自表述: 現代漢詩中杜甫形象的變異(上)
    杜甫像一個杜甫,各自表述:現代漢詩中杜甫形象的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