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的當下「喚醒」

2021-03-05 文藝報1949

李白與杜甫本是唐詩史上並峙的兩座高峰,難分高下。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受「紅色」氛圍的感染和革命浪漫激情的鼓動,李白其人其詩都相對更符合當代詩壇的想像和審美規範,一路看漲的行情一直綿延至朦朧詩的黃金時期。可是進入1990年代後,情況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即和向西方詩歌大師們學習並行不悖,古典詩人杜甫在新詩場域中倍受推崇,他被熱愛的程度甚至遠超李白。詩人們紛紛將其作為書寫資源,肖開愚、周瑟瑟分別用長詩、組詩《向杜甫致敬》,黃燦然、梁曉明、廖偉棠、西川等不約而同地以《杜甫》為題,與之做跨時空的精神對話,至於通過文本鑲嵌或題材選擇的方式書寫杜甫的作者、作品更難以計數。

「杜甫熱」緣何突起?它既是對1980年代寫作弊端的定向反撥,又是對1990年代複雜現實的積極應和。一方面,1980年代詩歌將詩從意識形態層面剝離的同時,在神性、哲思、想像區域的高蹈,或美和純粹的「聖詞」充盈,或耽於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大詞」中無法自拔,均從本質上懸置了日常存在和本真現實,教訓深刻。另一方面,1990年代的個人化觀念規約,使從普通事物中挖掘詩意已成大勢所趨,尤其是新世紀發生的SARS、雪災、海嘯、地震等一系列事件的強刺激,更從靈魂層面觸動了詩人蟄伏在心底的悲憫意識和擔當情懷,促使他們在創作中思考詩歌如何「及物」,重建詩與現實的關聯。這種文化語境和杜甫那些切入時代現實、「此在」感強烈的詩歌遇合,自然會令許多詩人產生共鳴,競相參照與仿效。那麼,杜甫詩歌究竟在哪些層面對當下詩歌有所「喚醒」呢?

迥異於李白「雲端感」強烈的詩,杜甫置身地面,在人群之中用生命歌唱,他詩中那種關注現時現事的「深刻的當代性」品格,對當下詩壇的深度喚醒最為顯豁。杜甫詩歌對下層苦難的凝眸、對草根命運的撫摸,堪稱質感鮮活的「及物」寫作,如杜甫的「三吏」「三別」直面戰爭引發的生離死別、民間疾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狀繪初聞安史之亂終於結束時和妻子欣喜若狂的情景,詩從家務事起卻指向江山社稷,飽含一腔憂國憂民之情。他「以時事入詩」的特質和敢於擔當的人格,啟示著當代詩人從身邊的人物和事件等平凡的對象世界發現詩意,貼近、切入現實和人生的中心。像胡弦的《鐘樓》,「表面尚完好,內部已損毀,/指針永遠停在下午兩點二十八分」,避開地震詩歌「井噴狀態」的冷靜思索,使起筆於鐘樓和時針的觀察,宣顯著人類的大愛,是人性的深入承載,更觸及了一個民族的疼痛神經和記憶。有些直接從日常生活中長出的詩,更接地氣,更具當代感,如公益組織給高寒地區兒童增添衣物事件,引動了傅天琳《十二月的陽光》的遼闊想像,「打開所有的窗子所有的門/把你接進來」,「我要跟隨十二月的陽光,/翻山越嶺,去看望我留在大山深處的孩子」,編織手套、圍巾、帽子的動作和祝願裡,淌動著人間純淨的母愛和美好,它讓人讀後眼睛酸澀,頓感世界純淨而溫暖。當下詩人應和杜甫詩歌精神,對日常生活攫取和詩意轉換的當代性品質強化,恢復了語詞和事物、生活之間的親和性,這恐怕也是近些年詩歌重新回溫的一個重要邏輯支點。

杜甫當年融敘事於抒情的「敘事」嘗試,成為1990年代以來新詩創作和批評界的一個顯辭。必須承認,詩對「此在」經驗的佔有、對複雜問題的處理,遠不如其他敘事文類寬裕從容。對此早在唐代的杜甫就有所覺察,並嘗試合理吸收敘事文類的技巧,以事態抒情規避詩歌文體的先天不足。他的《佳人》寫亂世佳人的心理流程,其間有被丈夫遺棄後幽居空谷的苦難遭遇狀繪,有自身守護貞潔的內心世界披露,出身良家卻流落山野、丈夫輕薄迎娶年輕女人的敘述,「我」用藤蘿修補茅屋漏洞等細節,信手摘花卻無心插戴鬢間望著柏葉沉思的動作,使詩既抒情寫意,也敘事寫人,而在抒情中敘事的方式自然加大了文本的容量,推出了相對完整的「故事」空間。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詩向日常生活俯就,詩人愈發意識到生活原本是敘述式的,對它最老實的處理方式不是虛擬闡釋,而是敘述與描述。於是向杜甫的敘事做法學習成為很多人的共識,王家新要在詩歌中「講出一個故事來」,張曙光差不多用陳述句式寫詩,臧棣以《燕園紀事》作為詩集的名字,孫文波的《在西安的士兵生涯》、肖開愚的《北站》、劉春的《一個名叫劉浪的女孩》等以敘述支撐文本的作品接連湧現,「敘述」意識自覺內化為許多詩歌的藝術血肉。如黃明祥的《佯動》就有一定的敘述長度和動態感,「要不了多久,會有穿著皮毛一體的/時髦女郎燙綿羊一樣的髮型/她會拉開精緻的羊皮包/拉開銀白色的拉鏈/從羊齒中取出一張人民幣/日子,選個黃道吉日吧」。它將以往的詞意象置換成了句意象、細節意象,人物、性格、場景俱有,動作、心理、對話兼出,顯示了詩人對複雜生活對象的處理能力,而幽默、反諷的調式又濃化了詩歌的生活氣。詩人們的「敘事」使向來主情的詩歌獲得了一定的情境化、事件化品質,拓寬了詩歌的情緒容量,好在詩人的情緒滲透和生活認知壓著陣腳,使詩是敘事的,但更是詩性的。

杜甫的寫作態度對當下詩人也有著隱性卻深刻的內在啟悟。杜甫一生與詩不離左右,將詩歌作為自己靈魂與情感的寄託,他以對詩歌的虔敬之心,打通了個人和社會、歷史之間的通道;他對語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錘鍊,更堪稱千古佳話。且不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對「酒肉臭」與「凍死骨」的對比煉意,凝聚著詩人對階級、階層差異的幾多觀察與思考,幾多憤懣與不平。單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一詩對動詞、數量詞的運用就令人擊節,鍊字煉意的功夫可見一斑。一個「垂」字、一個「湧」字的點醒刺激,使三四句詩意頓活,奇絕貼切得無法更易;而結句的數量詞「一」字一出,就將詩人置身於天地間孤寂飄零的形象和情懷,傳達得特殊又到位。1990年代後「杜甫熱」中的苦吟精神和方法對詩壇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和覆蓋。像鄭敏、西川、王小妮、朵漁等詩人能淡然於經濟大潮和紅塵翻卷之外,平靜地專注於詩歌藝術的探究,自成一脈風景,像李琦總是先洗淨雙手,然後端坐桌前,享受寫詩的安詳和聖潔。為什麼?說穿了是他們把詩歌當做了生命的棲居方式和一種宗教,所以才能斂心靜氣、一絲不苟,生怕自己的一絲草率而玷汙了詩神。杜甫的苦吟精神則有更大面積的迴響。如「杏花 你還好嗎/站在村口的杏樹下/握住一顆杏核/我真怕嗑出 一口的苦來」(牛慶國《杏花 我們的村花》),杏花已走出形象的粘連,有著形而上的旨趣,一個「嗑」字質感形象,更強化了命運苦澀的程度之深。再如江非以倒敘方式寫農民工一生的《時間簡史》,用燒出了生命原味兒的口語,切入了鄉土生命與情感的悲涼旋律,詩人對文本內涵的提純和錘鍊也不宣自明。詩人們在承繼杜甫苦吟藝術態度和精神方面的努力,自然敦促詩歌愈加精緻凝練,詩味濃鬱,也提高了文本的耐咀嚼力。

「杜甫熱」對當下詩歌的啟悟是一種綜合性輻射,像杜甫詩歌「沉鬱頓挫」整體風格統攝下的多元化,像杜甫詩歌抒情主體人格的建構等,對當下詩歌都不無正面的影響和引發。可惜,客觀地看,「杜甫熱」對當下詩歌的覆蓋面和覆蓋程度還是有限的,並且在接受杜甫的過程中,很多詩人也並未完全領受到杜甫詩歌的精髓,所以在承繼上有所偏離。或則及物了,卻缺少杜甫自覺溝通個體和群體、家與國、自我與時代的能力,沒有必要的精神和意義提升,被瑣屑淹沒了;或則只圖了敘事的便捷和涵容力,而不去做使敘事詩性化的努力,造成不少詩歌成為散漫囉嗦的代名詞,事態有了,詩性卻沒了;或則把詩壇演繹成了實驗的場所,在一些人「苦吟」的同時,另一些人卻在遊戲、發洩、玩詩歌。正如很多人以為新詩和西方詩歌關係密切而和傳統詩歌相去甚遠的誤區需要消除一樣,這些寫作者有悖於「杜甫熱」精神實質、阻礙新詩繁榮的創作現象,更值得詩歌界深入地反思和遏制。

內容來源:《文藝報》 2020年12月7日2版

微信編輯:曉梅

相關焦點

  • 杜甫詩歌音樂會開啟 唱一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6月21日上午,杜甫草堂大雅堂琴聲悠悠,樂音婉轉,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且詩且歌,詩韻千古」杜甫詩歌音樂會詩意呈現。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陳彼得將杜甫的《成都府》譜曲演唱,唱出對故鄉的眷戀與渴望,張靚穎演繹的《春夜喜雨》,讓人們在歌聲裡感受巴山夜雨,體會成都這座城市獨有的溫婉魅力。 ↑活動現場杜甫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被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杜甫精神對後世滋養深遠。
  • 李白與杜甫詩歌的比較研究
    論文關鍵詞:李白 杜甫 創作方法 風格 意象 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   論文摘要:後世敬仰的「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是我國唐代的兩位著名的詩人,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歌。李白、杜甫的詩歌思想有著一致性,他們同樣愛祖國、愛,關心國家的命運,關心人民的疾苦。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作者:師力斌《北京文學》副主編杜甫詩歌是古典詩歌的寶藏,也是百年新詩的寶庫。杜甫既是經典的舊詩人,是森嚴法度和完美形式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個新詩人,是自由詩人、實驗詩人。杜詩給新詩以諸多啟示,唯有打破新詩古詩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在詩的意義上討論新詩的發展問題,方有出路。
  • 杜甫草堂只有詩歌?你落伍啦!
    美目盼兮、眼波含笑當杜甫筆下的意境成真會是怎樣的體驗 ?
  • 《指環王》裡的甘道夫用「莎劇腔」讀杜甫的詩歌,我笑了
    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有中國古代一幅幅歷史畫卷,也有中國的現代生活景象,有詩歌、劍術、山水、歷史、人文等諸多中國元素。杜甫所經歷的悲劇人生與當下中國欣欣向榮的蓬勃發展,在紀錄片中重疊交融,帶來別樣的觀賞感受。麥可·伍德說,在此之前,西方還沒有任何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作為一張文化名片杜甫先生火出國門,在國外圈粉無數,這一點大概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吧!
  • 中國古代知識,初唐的詩歌革新繼承,李白與杜甫
    杜甫雖然不主張復古,而主張「不薄今人愛古人」(《戲為六絕句》),但是,他在推崇風雅,推崇建安詩歌,反對六朝以來詩歌的形式主義內容方面,卻和李白一樣,都站在陳子昂一邊。他稱讚陳子昂是「位下易足份,所貴者聖賢。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楊馬後,名與日月懸」。他還讚揚陳子昂詩作是「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對陳子昂的革新實踐作了肯定。
  • BBC推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人大教授:在史實和詩歌...
    曾祥波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該紀錄片標題出自史學家洪業於1952年在哈佛大學撰寫並出版的英文專著《Tufu: china’s greatest poet》(中文譯本是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2014年新一版),紀錄片也是以洪業的著作作為藍本,「一個小時的紀錄片不可能完全涵蓋杜甫的生平與詩歌,只能按照編導的思考進行針對性選擇,從呈現的紀錄片來看
  • BBC拍杜甫:富有人性的文化脈絡
    這部作品拍攝的不是中國當下現象,而是一位古代詩人。它片長僅59分鐘,用了最為傳統的拍攝手法,主要由主持人講述,配上追尋杜甫足跡的畫面。 這部影片有什麼樣的文化特點,我們該如何評價它在疫情當下的文化意義?它是如何講述杜甫的?作為中國人,我們是否認同它的講述?
  • 蔣寅:杜甫與中國詩歌美學的「老」境
    杜甫與中國詩歌美學的「老」境(節選)蔣寅人生晚景雖然體力不如少壯之時,但精神上卻進入成熟和睿智的境地。就心理層面而言,老境首先意味著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漫與和漫興,儘管意義容有不同,但聯繫杜甫當時的寫作狀態來看,則只能得出一種解釋,即隨心率意。 《至後》所謂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悽涼」,《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所謂 「道消詩發興」,都無非是在說明自己詩歌寫作的被動和無奈———飢驅奔陟中,在強烈的情感衝動驅使下,創作愈勤,書寫愈工。然而,隨著成都草堂落成,居處暫定而精神放鬆,一種隨意的寫作也同時到來。
  • 李白和杜甫誰才是詩歌的天才?這是我見過最有深度的評論
    李白和杜甫有人問:李白和杜甫誰才是詩歌史上真正的天才?有人喜歡李白的浪漫豪情,有人喜歡杜甫的沉鬱頓挫,他們分別在浪漫詩歌和現實詩歌上達到了藝術的巔峰。所以,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同時代的文豪韓愈曾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就是說他們二人的文學成就難分高下,同樣的光芒萬丈。
  • 杜甫在洛河流域的歲月與詩歌-光明日報-光明網
    距離唐代偉大詩人杜甫逝世已經整整1250年了。1250年來,杜甫猶如天幕上一顆璀璨的大星,散發著奪目的光芒。今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一部中國紀錄片走紅海外,主角正是中國「詩聖」杜甫。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流落洛河流域的歲月雖只有短短幾年,卻具有特殊意義。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
    這部紀錄片的團隊重走了杜甫坎坷一生的幾個重要城市,從鞏義、西安、天水,三峽、成都到長沙……當現代中國與杜甫曾有過生活軌跡重合,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杜甫的詩歌是如何塑造了我們時代的精神,一種根植於文化裡的潛意識被這部紀錄片用「他者」的眼光輕易地點出來。
  • 《掬水月在手》聯合製片人張靜:古詩詞在當下仍有意義
    錢江晚報提供中新網杭州1月2日電 題:《掬水月在手》聯合製片人張靜:古詩詞在當下仍有意義作者 童笑雨「為什麼要讀詩?為什麼拍《掬水月在手》?很多人都會問我。」葉嘉瑩助手、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靜借用陶淵明的「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來作答。在她看來,詩詞不是曲高和寡,它包含許多人生智慧,在當代仍有傳播意義。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麥可·伍德
    這部紀錄片的團隊重走了杜甫坎坷一生的幾個重要城市,從鞏義、西安、天水,三峽、成都到長沙……當現代中國與杜甫曾有過生活軌跡重合,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杜甫的詩歌是如何塑造了我們時代的精神,一種根植於文化裡的潛意識被這部紀錄片用「他者」的眼光輕易地點出來。
  • 中國詩歌節走進成都石筍街小學 杜甫《石筍行》與這裡大有淵源
    杜甫《石筍行》創作於客居蜀中時期,表面是破除封面迷信的「闢謠」之作,時則以詩諷喻當朝小人。詩中所寫「石筍」舊址正位於今天成都石筍街,也是其地名的由來。11月5日下午,「第六屆中國詩歌節」來到成都石筍街小學,剛進校門,便聽見孩子們整齊誦讀著《石筍行》。
  • BBC最新紀錄片向西方推介杜甫
    近日,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全世界引起關注。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杜甫被BBC點名:中國最偉大詩人,真不是蓋的.「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質樸中帶著唯美,鄉愁中藏著古典…生於隕落盛唐,卒於亂世,一生坎坷卻從來眼含別人的悽苦,記錄現實,再發出一聲聲真摯濃厚的呼號,片中邀請的哈佛大學的教授讚譽杜甫的詩歌「是中國文字裡最偉大的詩歌」,「和但丁、莎士比亞一樣,他們創造著何為偉大詩歌的標準。」戰爭、腐敗、饑荒和自然災害,杜甫的詩有著宏大的主題,卻又分明述說的是常人的故事。
  • 杜甫的紀錄片,怎麼讓外國人拍了?
    主持人麥可·伍德像是一個漫遊者,帶著我們從鞏義、西安、天水、三峽、成都遊歷到長沙、平江,探尋杜甫的足跡。儘管不少觀眾認為這部紀錄片對素材的處理有些簡單,但在短短一個小時內講清楚杜甫的人生和詩歌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如何用西方觀眾容易理解的方式講述東方文化,更是對《杜甫》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BBC拍了部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杜甫30歲時,一次邂逅改變了他的一生,他遇見了詩人李白。李白當時頗負盛名,杜甫稱讚他『金閨彥』,李白作為詩人才華橫溢,勇於創新,才情閃耀,杜甫拜倒於他的魅力之下。李白讓杜甫領悟到詩歌藝術的無限可能。」片中以儒家的「忠君愛國」解釋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終憂國憂民。
  • 把生命託付給詩歌
    【摘要】杜甫之所以成為詩聖,既與他所處的時代和生活遭遇有關,更離不開詩人的主觀努力、在詩藝方面的不懈追求。他在詩歌中展現全方位的社會觀察和思考,並始終保持創作激情,追求更完美的詩意表達,把生命託付給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