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杜甫詩歌的比較研究

2021-01-17 我有一堆小蘋果

論文關鍵詞:李白 杜甫 創作方法 風格 意象 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   論文摘要:後世敬仰的「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是我國唐代的兩位著名的詩人,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歌。李白、杜甫的詩歌思想有著一致性,他們同樣愛祖國、愛,關心國家的命運,關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從詩歌創作方法、詩歌風格、詩歌表現意象三個方面比較了李白與杜甫詩歌的不同。

後世敬仰的「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是我國唐代的兩位著名的詩人,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歌 。作為封建社會的文人墨客,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抱負,想為國家、為皇帝盡心盡力。因此他們都有滿腔的愛國熱情。對國家有一份熾熱的感情,國家強盛時那種歡喜、自豪感在他們筆下流露;但國家處於憂患時 ,他們又憂心忡忡 。他們反對唐統治者 的窮兵黷武 。反對分裂戰爭。如李白的《古風渡瀘及五月》、杜甫的《兵 車行》都是抨擊 唐統治者的窮兵黷武。李白的《奔亡道中》五首和杜甫的《北徵》、《三吏》、《三別》都是對安史之亂的痛斥。他們想為國家盡一份力 ,但是他們在仕途 中又不得志。李、杜二人結下「醉眠秋共被,攜手同遊的友誼,他們的詩歌在思想上有一致性。但由於他 們生活的時代 、家庭對他們的影響不同。生活的經歷各異,所以在其藝術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 詩歌創作方法上的不同   創作方法是作者根據一定的觀念和原則塑造藝術形象的方法 。現實主義和浪漫 主義是文學史上兩種主要的 創作方法 。李 白以浪漫 主義為主 ,杜甫以現 實主義為主。浪漫主義創作方法是 以豐富的想像 ,大膽的誇張 ,火熱 的激情來描繪生活 圖畫。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是對生活 的真實描寫,如實反映生活,因此也 叫「寫實主義」。   對朝廷 的腐敗。李 白、杜甫採用不 同的形式來抨 擊這社會 的不公。李 白用 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夢遊 的方式 ,抒寫了他對山水名 區的喜愛 ,對仙界 的嚮往 ,表現其鄙棄世俗,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他心情 的表 白。「我欲 因之夢吳越 ,一夜飛渡鏡湖月」,他可以「腳著謝公屐 .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詩人大膽 的誇張 ,豐富的想像 ,騎著白鹿遊山玩水 ,與神仙 駕著鸞車一起遊玩 ,這 是何等 自在 .又怎能使其委屈地伺候這 些權 貴呢 !杜甫十年長安政治生活結束後 ,由京城 回奉先 ,寫下 了一篇記述自身遭遇和旅途見 聞的詩篇 。詩 以「憂黎元」為核心 .抨擊最高統治集團政治 的腐敗 ,聚斂 的殘酷 .把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概括在「朱門酒肉臭 ,路有 凍死骨」這十字當中。「窮年憂 黎元 ,嘆息腸 內熱 。取笑同學翁 ,浩歌彌激烈 。非 無江海志 ,瀟灑送 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詩人想輔助皇帝,為國盡力,但得不到皇帝的重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老妻離異縣 。十 El隔風雪。誰能久不顧 ?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 。裡巷猶 嗚咽 。所愧 為人 父 ,無食致 夭折 」。詩人 用鮮明的對 比,寫 出富貴之家酒 肉臭 ,貧窮之家餓死兒女的不公現象 。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主要 表現在 其大膽 的誇張,豐富 的想像上。「自發三千丈,緣愁 似個長~燕 山雪 花大 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他的《蜀道難》、《怨別離》、《梁甫吟》等都是詩人 運用 神話傳說 和幻 想形式來表現其 思想感情 的典型事例 。杜甫長期和勞動人 民生活在一起 ,他的《三吏》、《三別》、《北徵》、《自京赴奉先詠懷>、《哀江頭》等詩都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並逐漸攀上現實主 的高峰。   二 、詩歌風格的上不同   所謂 「風格」就是指作品的整個風貌和格 調的基本特點 ,是 反映一個 作家從他的一系列作 品中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性 .是作 家成熟的標誌。李 白、杜甫在他們 的詩歌創作 中都形成 了特有 的風格。李 白的詩歌主導風格是飄逸俊美 ,杜 甫詩歌的主導風格是沉鬱頓挫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 :「子 美不能為 太 白之飄 逸 ,太 白不 能為子美之沉鬱 。」   李白、杜甫詩歌主導風格 的表現之一是在語言方面的不 同。太 白詩 歌是 自然樸素 ,所詠之物 脫 口而出 ,不加雕飾 。子美詩歌語 言力求錘鍊 ,加以推敲。一個是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 」,一個是「為人 性僻耽佳 句 ,語不 驚人死不休」。如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 ,一 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 」,他 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清新 自然 的語言脫 口而 出 ,毫無雕飾之處 。「蜀道難 ,蜀道難 ,難於上青天」(《蜀道 難》),「大道如青 天 ,我獨不 得出」(《行路難 》),「我本楚 狂人 ,風 歌笑孑L丘」(《廬 山謠 寄盧侍御虛舟》)。這種毫無遮飾的情 緒 ,大膽的表露 。構成 太 自豪放 縱逸 的特 徵 ,也 是他 「清水 出芙蓉 .天然 去雕飾 」的語言的具體 表現 。   杜甫是 「讀書破萬卷,下筆 如有神 」。他吸取古人的 長處 ,繼承他們 的優 良傳統 ,有人說過杜詩 「無一字無來處 」.他力求詩句的表達效果達到最 高境界。他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他之所以被稱為「詩聖」「詩史 」就是他 能通過語 言把 民族矛盾 以勞動人 民的苦難表達出來 。並且詩歌的藝術性很強。如「朱 門酒 肉臭 ,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雲雷屯不已,艱難路更蹋」(《觀水漲 》),「廢 邑狐狸語 ,空村虎豹 爭」,「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北徵》)。寫下這些詩句杜甫的心情是多麼地悲痛啊。   李白詩歌氣勢豪邁。他以「大鵬一日同風起」的氣勢寫下 了許多不 朽的詩歌 。他筆下的黃河景象十分的壯觀「黃河西來決 崑崙 ,咆哮萬裡觸龍門」(《公無渡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 回」(《將進酒》),「西嶽睜嶸何壯哉 !黃河如絲天際來 ,黃河萬裡觸 山動 ,洪波噴流射東海,三 峰卻 立如欲摧 ,翠崔丹谷 高掌開」(《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他的蜀道之險 ,「蜀道難 ,難於上青天」,他的天姥 之高 ,「天姥連天 向天橫 ,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 丈 ,對此欲倒東南傾 」,他 的「一風三 日吹到山,白浪高於瓦官閣」。李白詩中的長江、黃河 、蜀山、天姥都是那麼地雄偉壯觀 ,氣勢都是那麼地豪放。

杜甫詩 歌氣勢雄渾。在他的筆下山水都是悲 、涼、寒的。如「五更鼓 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大聲吹地磚,高浪蹴天浮」(<江漲>),「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藍水遠從千澗落 ,玉山高並兩封寒」(<九日藍田崔氏莊)),在他的筆下花鳥會傷感,「國破山河在 ,城 春草木深 。感時 花濺淚 ,恨別鳥驚 心」《春望》)。   李 白詩歌飄逸俊美,杜甫詩歌沉鬱頓挫 ,他們 風格 不同還表現在對 同一事物描寫流露的感情 不同.對 待它們的心境也不一樣 。對 山、對水 、對月、對酒 、對友情 .他們的風格迥異同是登嶽 陽、遊洞庭 ,李白是「鏟卻君山好 。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 ,醉剎洞庭秋」((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杜甫是「昔 聞洞庭水 。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 日夜浮。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一個是豪言壯語 ,把君山鏟卻 ,讓洞庭水不 受阻礙地 流 :另一個是感慨流涕 ,家人飄零 ,戰爭未息 ,國與家 皆不穩 。對此痛哭流涕。一個是飄逸豪放 ;一個是沉鬱低沉。 月是詩 人經常吟詠的對象之一 。李 白對月有 一種特殊的感情 。月是他 的知 己,他筆下的月常是一輪高掛的明月。李 自在 回憶 小時侯見月的情景時寫下了 「小 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雲端 」。他在遊玩時總有月來陪伴 ,遊秋浦白箭坡時 ,高興得 「天借一明月 。飛來 碧雲端 」(<遊秋浦白箭坡二首>),他泛舟沔 州城南 湖時 ,也深喜 「當時秋月好 ,不減武昌都」(<泛沔州城南湖 郎官湖》),他遊洞庭 ,醉心於「湖心泛月歸」(<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天上那輪明月總能給詩人帶來興奮.他願與月相對 ,與月徘徊 ,「花聞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他能夠「欲上青天攬明月」. 他是「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杜甫筆下的月又別有一番風味。他筆下的月是思家之月 ,他望月懷人。「今夜 郫州月 ,閨中只獨坐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杜甫筆下月是悽涼的是寒冷的.「夜 深經戰場,寒月照 白骨 」(《北 徵》,寒冷 的月照 著這 白骨 .氣氛如此悽涼 ,這是令人傷感 的月。他筆下 的月是哀愁的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 疾愁」,他 筆下的月是 孤單的 ,「片雲天共遠 ,永夜月同孤 。落 日心猶壯,秋風病 欲蘇 」。   同是詩人筆下的月亮。一個使人快樂 ,一 個使人悲傷 :一個是 明月 當空 ,一個 是一彎新 月 ;一個 是陪伴詩人的知己。一個是引起詩人思家 之物 。對此月亮 ,兩人 的心境不同,因此表現的詩風也不同。   三 、詩歌意象上的不同   意象是一種「表意之象 」,一種象徵性 的形象。意象可分為寫實意象 、浪漫意象和象徵 意象 。李 白詩歌表現 的意象是浪漫的 ,杜甫詩歌表現 的意象是寫實。浪漫意象是選擇了按理想化原則塑造意象 的藝術表達方式 。運用誇張變形 、馳騁想像 以求理想的完美表達 。寫實意象的藝術表達方式是按事物本來的樣子塑造意象。   李白詩歌的浪漫意象在詩中充分表現出來。驚人的想像力,大膽的誇張 ,這 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使他 的詩歌特別富有詩意。「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山能懂他 的心情;「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月能替他遣愁解悶。蜀道的艱險他用「捫參歷井仰協息」來 形容 ;北方的嚴寒他用「燕山雪花大如席 」來形容;自己的愁思他用 「白髮三千丈 」來形容:瀑布的雄偉壯觀他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 落九天 」來形容,這些眾所周知的句子,表明了詩人的想像何等豐富,誇張運用的恰到好處 ,也是其 浪漫主義 的完美表達。   杜甫是按照生活本身來塑造形象。在他 的筆下是「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朱門鳥雀 噪。歸客 千裡至」這些花鳥都成為心煩意惱之物了。「渭水 秦山得見否,人今罷病虎縱橫」。這裡的山水不再是 「相看兩不厭」而是令人傷感的。對戰爭的描繪對社會的批判是直接的 。李白可 以上天「俯視 洛陽川,茫 茫走胡兵」,而杜甫卻是「邊庭 流血成海水 ,古來白骨無人收」。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害,杜甫按生活的本來面貌融人他的詩歌當中.按照生活的本來塑造意象。

「李杜文章在。光焰 萬丈長」這是韓愈對他倆 的評價 。李 白、杜甫詩歌思想 上有著一 致性 ,他們 同樣 愛祖國 、愛人 民。關心 國家的命運 。關心人民的疾 苦。但 他們採用不同的創作方法,追 求的詩歌風格不同 .詩歌表現 的意象也不同。一個是浪漫主義詩人 。一個是現實主義詩人。李白詩風飄逸俊美 ,杜甫詩風沉鬱頓挫。一個表 現的是浪漫意象 ,一個表現的是寫實意象 。我們不能不為我們文學史上同時出現的這兩位偉 大的詩人 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知識,初唐的詩歌革新繼承,李白與杜甫
    杜甫雖然不主張復古,而主張「不薄今人愛古人」(《戲為六絕句》),但是,他在推崇風雅,推崇建安詩歌,反對六朝以來詩歌的形式主義內容方面,卻和李白一樣,都站在陳子昂一邊。他稱讚陳子昂是「位下易足份,所貴者聖賢。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楊馬後,名與日月懸」。他還讚揚陳子昂詩作是「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對陳子昂的革新實踐作了肯定。
  •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的差別
    李白的詩清新飄逸,杜甫的詩厚重沉鬱。李白為詩仙,李白的詩,確產有一股仙氣,而杜甫為詩聖,杜甫的詩能映民間疾苦。李白與杜甫,語言風格就不一樣。人們常拿相似內容題材的李白《渡荊門送別》和杜甫《旅夜書懷》來比較:李白: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李白和杜甫誰才是詩歌的天才?這是我見過最有深度的評論
    李白和杜甫有人問:李白和杜甫誰才是詩歌史上真正的天才?有人喜歡李白的浪漫豪情,有人喜歡杜甫的沉鬱頓挫,他們分別在浪漫詩歌和現實詩歌上達到了藝術的巔峰。所以,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同時代的文豪韓愈曾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就是說他們二人的文學成就難分高下,同樣的光芒萬丈。
  • 贈李白——唐·杜甫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初夏,杜甫與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在洛陽相識,遂相約同遊梁宋(今河南省開封市、商丘市一帶)。這年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杜甫寫了這首贈詩。這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絕句。
  • 王開東:杜甫深愛李白,但李白……
    而且一杯一杯,還留下一首經典詩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正因為兩人的江湖地位極不匹配。故儘管杜甫深受李白影響,李白受到杜甫的影響卻很寥寥。林庚在《詩人李白》說:「杜甫在遇見李白之前,現存約十首的詩中幾乎都是五律,可見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為主的。」
  • 明瓷畫:李白說杜甫「別來太瘦生」
    李白的這首《戲贈杜甫》,大約作於天寶五年秋天,那是李杜在兗州的最後一次相遇。二人自唐玄宗天寶三年在洛陽相識,並結下深厚友誼,直至李白去世,彼此都一直交往密切,了解和尊重使他們曾同遊齊魯,此後雖難相見,但仍相互關心、思念。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杜甫與李白齊名,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 杜甫詩歌的當下「喚醒」
    李白與杜甫本是唐詩史上並峙的兩座高峰,難分高下。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受「紅色」氛圍的感染和革命浪漫激情的鼓動,李白其人其詩都相對更符合當代詩壇的想像和審美規範,一路看漲的行情一直綿延至朦朧詩的黃金時期。可是進入1990年代後,情況卻悄然發生了變化,即和向西方詩歌大師們學習並行不悖,古典詩人杜甫在新詩場域中倍受推崇,他被熱愛的程度甚至遠超李白。
  • 八世紀以來李白研究的十大熱點
    李《序》、範《碑》均雲白為「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這實際上說李白與唐室同宗(李暠為唐高祖李淵七世祖),《新唐書·李白傳》、王琦《李太白年譜》等從之。而俞平伯(《李白的姓氏籍貫種族的問題》,《文學研究》1957年第2期)、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等則認為李白的祖先為漢人但非唐宗室。
  • 李白和杜甫不是兩個人——忽然想說說李白和杜甫
    嗜酒的日本棋聖藤澤秀行對李杜有過一個很有創意的評價,他說李白杜甫喜歡喝酒是因為肚子裡的詩太多,不隨時喝酒壓一壓的話就要反上來。李杜都從年輕時期就有遠大理想,李白詠鵬,杜甫詠鳳。在李白和杜甫的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從立意到形式上的相似之處。
  • 「自在神遊天」,「致君堯舜上」:李白與杜甫的音樂思想有何差別
    李白和杜甫是文人雅士燦若星河的唐朝文壇中,最為耀眼的兩顆"新星",千年來有關兩個人的研究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兩個人之間親密無間的友誼,都是人們經常提到的。然而有關兩個人的音樂思想,卻很少有人提及。
  • 李白這個男人,真的對杜甫那麼渣?
    杜甫默默地給各位大唐詩歌圈大佬們點讚此時,李白這個名字跟杜甫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所以落榜後的他選擇去齊魯大地遊歷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嶽 很長一段時間裡李白和杜甫的關係就是>一度李杜cp黨都以為他們要公開了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李白《戲贈杜甫》
  • 詩聖杜甫為何能先於李白一步,成為BBC紀錄片裡最偉大的詩人?
    詩聖杜甫為何能夠先於詩仙李白一步,成為BBC紀錄片裡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成功圈粉全世界?有人喜歡李白豪邁肆意,有人看重杜甫憂國憂民,「李杜詩篇萬口傳」在後人眼中是不分上下的存在。二人的創作風格迥異,各領風騷,而外國人之所以推崇杜甫,@晴空莽莽 推測幾點原因如下:首先杜甫的詩號稱「詩史」,沉鬱頓挫,多描繪社會動蕩人間疾苦,王朝興衰的滄桑巨變,親身經歷的悲天憫懷。人說「世上蒼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現實主義的經典。
  • 李白和杜甫:那一場動人的遇見
    對於李白這位詩壇巨擘,他的心裡充滿了無限的敬仰,還有痴痴地崇拜。李白比杜甫雖然大了11歲,並且是詩壇霸主,但在杜甫這位年輕人面前,李白沒有絲毫的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蒼老」的杜甫,在李白面前也沒有一味地低頭稱頌,自卑拘束。他們坐下來,聊了一會兒,李白又看了杜甫的幾首詩,他們便通過驗證成為好友了。李白對杜甫的詩作非常欣賞,尤其是《望嶽》這首詩,令李白擊節讚嘆。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雖然他們的創作風格不同,但他們在中國詩歌史上的成就卻是相當的。李白比杜甫大11歲,比杜甫更早成名。然而,在他僅有的三次會面中,他在生活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年(744年)的夏天。當時,43歲的李白和32歲的杜甫在洛陽相遇。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了。兩人一見鍾情,成為了敵人。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竟然是跟杜甫開玩笑!
    唐代大詩人李白詩風瀟灑飄逸,生性豁達,李白和蘇軾的豁達又有所不同,蘇軾喜歡開別人玩笑,不管是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蘇軾都喜歡說上幾句,蘇軾曾對好友張先說「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面對素未謀面的農婦,蘇軾可以調侃道:「蓬髮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
  • 有一種情感,叫「杜甫和李白」
    唐朝,是中國歷史朝代中公認的最強盛的朝代,在享國的289年中,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方面,湧現出不少豪橫中華民族歷史的人物,尤其在詩歌方面,唐詩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素養,而唐詩的作者們中,李白和杜甫則是頂級流量代表人物。
  • 李白、杜甫、高適,三個男人一臺戲
    在盛唐詩的江湖中,最耀眼的當屬李白和杜甫,堪稱詩歌界的泰山北鬥
  • 蒙曼:杜甫《春日憶李白》
    她引用詩歌時信手拈來,敘述歷史時引人入勝,講解人文時,隨口串聯的小故事更是風趣幽默,讓人慾罷不能。比如她說:元稹雖然寫出了「曾經滄海難為水」,卻是「歷史上著名的一個深情但不專情的人」。這些趣味小知識,常常讓人聽得意猶未盡,希望她能再多講一些。作為點評嘉賓,她妙語連珠、旁徵博引,在她的講述之下,這些的歷史文化知識,仿佛自帶好玩有趣的屬性,讓人無限嚮往。
  • 詩仙李白寫了一首懟人詩,詩聖杜甫也寫了一首,兩首讓人無言以對
    盛唐時期,以詩歌最為著稱,而在這一時期,詩歌卻以李白為首,故曰其為詩仙。唐朝的著名書法家,至於為何會讓李白不快?這是因為李白在渝州遊玩的時候,聽說李邕書法了得,於是與好友一同去拜訪,結交一下,奈何這個李邕自以為傲,對於李白這些年輕人各種譏諷看不起,因為是在客家,所以李白沒有失態,可一回家心中憤憤不平,於是提筆就寫下了《上李邕》。
  • 《贈李白》杜甫 |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這年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杜甫寫了這首贈詩。當時,李白也寫下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詩云:「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中流露出李白依依惜別的深情。杜甫在乾元元年(758年)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說:「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這再次表明,李白被賜金放還,與杜甫幸會於山東之時,由於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在情感上便緊緊地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