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為何能夠先於詩仙李白一步,成為BBC紀錄片裡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成功圈粉全世界?
有人喜歡李白豪邁肆意,有人看重杜甫憂國憂民,「李杜詩篇萬口傳」在後人眼中是不分上下的存在。二人的創作風格迥異,各領風騷,而外國人之所以推崇杜甫,@晴空莽莽 推測幾點原因如下:
首先杜甫的詩號稱「詩史」,沉鬱頓挫,多描繪社會動蕩人間疾苦,王朝興衰的滄桑巨變,親身經歷的悲天憫懷。人說「世上蒼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現實主義的經典。
恰逢2020的春天,一場疫情蔓延全球,宅家抗疫的英國人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社會經濟動蕩,甚至經歷諸多恐慌,像極了杜甫生跌宕起伏的生平經歷,所謂觸景生情。
其次李白的詩歌飄逸瀟灑,變幻莫測,大部分歌頌祖國的秀麗山河,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賀知章贊他是下凡的「謫仙人」,主觀色彩濃烈,如若沒有相同的旅行經歷,比較難以引發共鳴。
西方正處於人心惶惶之際,誰又有空去關注理解詩人的神秘夢幻以及內心情感宣洩?在價值觀以利益至上為主導的群體中,與他們沒有任何關係的李白註定較為吃不開。
此外,BBC紀錄片裡提到的《壯遊》,是一首自傳敘事詩,概括了杜甫的生平經歷,極為方便不熟悉的外國人快速杜甫這位詩聖。在了解杜甫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會接觸到李白的一二事跡。
發現虛幻與現實的對比:如果說李白是一幅潑墨山水的寫意畫,杜甫就是一幅色彩濃鬱的寫實油畫。意境理解需要深入研究華夏山川歷史文化,而油畫視覺感觸一目了然。
相比「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想像力豐富的仙人李白,杜甫的現實主義風格貼近生活,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