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不是兩個人——忽然想說說李白和杜甫

2021-01-08 如匪浣衣RfHy

在文學地位大不如前的現代社會中,李白和杜甫都已經走下了神壇,但他們作為一個詩人的成就,在他們之後的任何時代,包括現在絲毫也未曾減低。兩位詩人的差異,不但論詩者,即使一般的讀者也能注意到,但對於他們的相同和相似之處卻所論甚少。

對兩位偉大詩人的評價,前人已經總結了太多。客觀稱頌的評價從「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開始,但以後對兩位詩人的評價長期在孰優孰劣間搖擺。認為持平者以蘇軾的「誰知杜陵傑,名與謫仙高。掃地收千軌,爭標看兩艘。」(《次韻張安道讀杜詩》)為的評,然而畢竟是以不斷斷之。

評價素稱公允的「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嚴羽《滄浪詩話》)也是從不同之處著眼,其實李杜作為同一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偉大詩人,正如同一片葉子的正面和反面一樣,其內在聯繫是非常緊密的,這些相同相似既表現在他們的性格中,又表現在他們的人生態度和文學創作中。

「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李白的年輕時期。「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邱旁」(《壯遊》),這是杜甫的青年時期。這都是詩人自己的說明,不是後人的推測之詞。李白好酒,所謂「李白鬥酒詩百篇」,古往今來的詩人好酒者極多,但達到李白這樣對酒認識深刻和喜好程度的並不多,不僅「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對月獨酌》之二),甚至達到了「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襄陽歌》)這樣匪夷所思的境界。

然而杜甫也不遜色,「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清夜沈沈動春酌,燈前細雨簷花落。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滿壑」(《醉時歌》)。嗜酒的日本棋聖藤澤秀行對李杜有過一個很有創意的評價,他說李白杜甫喜歡喝酒是因為肚子裡的詩太多,不隨時喝酒壓一壓的話就要反上來。李杜都從年輕時期就有遠大理想,李白詠鵬,杜甫詠鳳。

在李白和杜甫的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從立意到形式上的相似之處。杜甫有一聯寫長江的很有名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景之中又有著關於人生、關於宇宙的無限哲學思考,李白則有描寫黃河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又有描寫長江的「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與杜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杜甫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李白寫「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杜甫寫「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李白寫「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寫「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其三),杜甫寫「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連想像都相似。杜甫《麗人行》,李白《楊叛兒》,立意上均不涉綺靡,而行以雅道。如此相同相似,不一而足。

李白杜甫創作相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都吸收了中國古代抒情文學的精華,既「取法乎上」,又「轉益多師」,自覺地實踐著最能代表時代高度的文學主張。在文學創作的理想上,李白《古風》開篇即「上溯風騷,俯觀六代」(《唐宋詩醇》)卷一),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文學觀點,這首詩開篇於「大雅久不作」,間以「哀怨起騷人」,可以看出李白的創作是以風騷為標準的,到「……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是自述主張,而以聖人為勉。後人說杜詩有史遷風範,殊不知李白亦有。蓋史遷亦以前聖自勉,所謂「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史記太史公自序》)是也。

杜甫也是以風騷為源頭來學習和創作,「別裁偽體親風雅」是也,又兼取漢魏,下該六代,「不薄今人愛古人」是也。他們從自己以前的一千餘年的文學積澱中,努力地汲取自己需要的營養,既充分發揮個性,又不拒絕一切前人的優秀成果。杜甫說李白「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即李白獨得庾信之清新與鮑照之俊逸。又說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而自己也是「頗學陰何苦用心」(《解悶》)。

杜甫雲「謝脁每篇堪諷詠」,李白雲「令人卻憶謝玄暉」。對於詩歌的價值取向和自己的不懈追求,兩人也甚多相似之處。杜甫說自己「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說李白「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李白自己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江上吟》)。

論者多以李白疏狂飄逸,杜甫忠君愛國、沉鬱頓挫。其實兩人的相似如二人之飲酒,杜甫的疏狂和理想主義精神也不下於李白,李白的「滿腔君國」、執著人生, 直面社會在作品中也是隨處可見。「願為君輔弼, 使寰區大定, 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是李白。悲天憫人、同情勞動者的「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丁都護歌》)也是李白。

杜甫有《三吏》、《三別》、《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李白有《奔亡道中》五首、《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贈韋太守良宰》;杜甫有《兵車行》,李白有《戰城南》,有「渡瀘及五月,將赴雲南徵。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古風》之三十四)。杜甫有「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李白有「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古風》之十四),有「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古風》之十九)。

杜甫的疏狂見於書史的非常之多,前人也多有論述,「太白狂而肆,少陵狂而簡。」(清仇兆鰲《杜少陵集詳註》之《杜詩凡例》),其實太白亦簡、杜甫亦肆。舊、新唐書都寫他往依嚴武,朋友感情深厚,而「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此事入於正史,可見杜甫性格之一斑。

杜甫說自己年少時即「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壯遊》),再大一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中年後飽受挫折,開始變得有些「非湯武而薄周孔」,於是「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甚至「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醉時歌》)。一直到老年,「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而又「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狂夫》)。 唯酒者能理解酒者,唯詩人能理解詩人,唯狂士能理解狂士,所以杜甫對李白的狂放感受極深,知道李白是「佯狂真可哀」,其實杜甫自己更是,在這首《不見》中原來的「李侯」變成了「李生」,或者又是作於酒後,所以真情流露無餘。《論語·子路》:「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李白不高興了就「散發弄扁舟」,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失望了也「白鷗沒浩蕩,萬裡誰能馴」,也「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曲江三首章五句》之三)。

李杜二人於性格、創作的相異之下蘊含著一種思想與心靈上的相契,李白作為年長者,詩文中沒有反應出這些,而小十一歲的杜甫則在自己稱美李白的眾多詩篇中流露出來這種感情,所謂「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用在李白身上最恰當不過,但用在杜甫自己身上也是未嘗不可,李白絕筆的「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又何嘗不是最適合杜甫的詠嘆。李白生命的最後,「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杜甫的是「軒轅休制律,虞舜罷彈琴。尚錯雄鳴管,猶傷半死心……葛洪屍定解,許靖力還任。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一樣的遠慕聖賢,壯志未酬,不能自已。

最後,還要再說一個李杜優劣的老問題。「論古不外才識學」,讀詩評詩亦是如此,古往今來出入李杜之間的詩家與詩評家們,如果貶低李杜中的一個,或者一定要比較他們後分出個優劣的話,想來在這件事上還有才識學不夠之處吧。後人尊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神仙自好,聖賢亦好,對於凡人來說,神仙和聖賢之間又如何分出一個高下呢。

相關焦點

  • 六神磊磊:李白和杜甫到底誰更厲害?
    好玩的是,你誇杜甫就誇杜甫吧,元稹忽然把李白拉進來踩了兩腳,說:「時有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誠亦差肩於子美矣」云云,講李白壓根不如杜甫。這個就比較有意思了。作為墓志銘,誇一誇墓主是好理解的,但是忽然拉進一個和墓主同時代的無關之人過來一頓踩,這就比較搞笑了。這說明什麼呢?大概說明元稹本來就想吐槽李白,懂吧,所以借題發揮,強行踩了這麼一腳。
  • 蒙曼:杜甫《春日憶李白》
    ,其實李白和杜甫之間的友情本來就是我個人非常非常喜歡的話題。所以也想湊個熱鬧,借著講詩發表發表感想。問題是從哪首詩講起呢?按照道理咱們應該講入選《唐詩三百首》的《天末懷李白》或者是《夢李白》二首,但是《天末懷李白》是秋天的作品,而兩首《夢李白》雖然應該是在春天寫的,但是季節感並不明顯,所以我還是想按照自己之前的計劃講一首真正屬於春天的詩,哪一首呢?
  • 李白和杜甫:那一場動人的遇見
    比如孔子和老子的遇見,秦觀和蘇軾的遇見,李賀和韓愈的遇見,蘇軾和歐陽修的遇見。偉大的「詩聖」杜甫,在他的內心裡,也曾住過一個偶像;在他的一生中,也曾有過一場動人的遇見。公元744年,杜甫科舉失敗後心情沮喪,來到了洛陽。洛陽是中國十三朝古都,這裡有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蹟,有富貴雍容、國色天香的牡丹,有歷朝歷代沉澱下來的悠悠古韻。杜甫想在洛陽做短暫的停留,然後向著下一個地方出發。
  • 王開東:杜甫深愛李白,但李白……
    公元744年某一天,歷史註定會銘記這一天;在洛陽,李白和杜甫,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猝然相遇。時年李白44歲,春風得意,剛從朝廷賜金放還,手上還有楊貴妃斟酒的餘溫;杜甫33歲,尚未取得功名,也無詩名,但並不影響二人同遊。同年秋,李白、杜甫又在梁園相會,並同遊孟諸等地。
  • 戴建業:李白和杜甫關係怎樣
    李白,和杜甫關係怎麼樣?李白要比杜甫大十幾歲,所以年齡上他是哥哥,更重要的是,李白成名得很早,第一次和杜甫在洛陽相會的時候,他已經是名揚天下的大詩人了,杜甫還沒有什麼名氣,所以他們在這個時候交往,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但是這不影響他們之間的兄弟情,李白對杜甫也是相當好的,和很多人交往都沒有留下詩,但是他跟杜甫留下了詩,我有一首詩叫《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這個飯顆山,據說是在長安一帶。
  • 李白、杜甫、高適的友情歲月
    遙想當年,李白、杜甫和高適三人一起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是如此的浪漫和逍遙。他們在這一段求道之旅中,培養了深厚的友情。說好的是朋友,那就是一輩子的朋友,哪怕少一分、少一秒也不行。 李白、杜甫和高適三人雕塑可是他們最終沒有成為一輩子的朋友,在無常的世事之下,三人從朋友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 有一種情感,叫「杜甫和李白」
    李白,生於唐朝武則天時期的長安元年701年,卒於唐代宗李豫時期的寶應元年762年。杜甫,生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先天元年712年,卒於唐代宗李豫的大曆五年770年。所以,其實,李白和杜甫生活於同一個朝代:唐朝。
  • 杜甫-夢李白
    杜甫這時流寓秦州,地方僻遠,消息隔絕,只聞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還,仍在為李白憂慮,不時夢中思念,於是寫成這兩首詩。  譯文 其一 為死別往往使人泣不成聲,而生離卻常令人更加傷悲。江南山澤是瘴癧流行之處,被貶謫的人為何毫無消息?老朋友你忽然來到我夢裡,因為你知道我常把你記憶。
  • 李白杜甫基情極簡史
    (我甫真是冬天想李白,春天想李白,吃飯睡覺想李白……)747 年,別後第 3 年杜甫給別人寫贈別詩還捎帶問候李白(心疼孔巢父一秒鐘)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有能市駿骨,莫恨少龍媒:商山議得失,蜀主脫嫌猜。呂尚封國邑,傅說已鹽梅。景晏楚山深,水鶴去低回。龐公任本性,攜子臥蒼苔。第三首,可以說是我甫自傳了再次提到交遊的往事不是我甫囉嗦,可見和李白的這段經歷在我甫生命中多麼重要可以說,在我甫心中,李白是最好的朋友隨時都得捎帶上的
  • 杜甫:李白什麼的最鬧心了
    (我甫真是冬天想李白,春天想李白,吃飯睡覺想李白……)747 年,別後第 3 年杜甫給別人寫贈別詩還捎帶問候李白(心疼孔巢父一秒鐘)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有能市駿骨,莫恨少龍媒:商山議得失,蜀主脫嫌猜。呂尚封國邑,傅說已鹽梅。景晏楚山深,水鶴去低回。龐公任本性,攜子臥蒼苔。第三首,可以說是我甫自傳了再次提到交遊的往事不是我甫囉嗦,可見和李白的這段經歷在我甫生命中多麼重要可以說,在我甫心中,李白是最好的朋友隨時都得捎帶上的
  • 贈李白——唐·杜甫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初夏,杜甫與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在洛陽相識,遂相約同遊梁宋(今河南省開封市、商丘市一帶)。這年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杜甫寫了這首贈詩。這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絕句。
  • 杜甫半夜夢見李白,醒來寫詩記錄,8句話寫盡對李白的崇拜和思念
    只是,當時相遇的兩個人好像並沒有感覺到,當時的李白已經名滿天下,杜甫還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後起之秀,見到了自己很久以來仰慕的偶像,自然就被李白飄逸瀟灑,揮金如土的人格魅力給吸引了。 他們兩個帶上一個高適,在中華大地上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
  •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的差別
    李白的詩清新飄逸,杜甫的詩厚重沉鬱。李白為詩仙,李白的詩,確產有一股仙氣,而杜甫為詩聖,杜甫的詩能映民間疾苦。李白與杜甫,語言風格就不一樣。人們常拿相似內容題材的李白《渡荊門送別》和杜甫《旅夜書懷》來比較:李白: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 李白這個男人,真的對杜甫那麼渣?
    其實比起朋友李白和杜甫的關係更像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迷弟和他一路追逐的偶像 所以,你們去問一個 杜甫默默地給各位大唐詩歌圈大佬們點讚此時,李白這個名字跟杜甫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所以落榜後的他選擇去齊魯大地遊歷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嶽 很長一段時間裡李白和杜甫的關係就是
  • 辛棄疾也「花心」:一首《憶李白》,道出他對李白和杜甫的感情
    雖說這是民間戲言,但是辛棄疾借用這兩句,其實是表達了自己對於李白和杜甫懷念與崇敬。畢竟,能把偶像的詩詞寫在自己的作品裡,這大概也是追星的最高境界了吧!後後半句「卻趁汨羅江上狂」,則是借用了杜甫的「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這難道僅僅只是想要說明杜甫在追憶李白麼?
  • 杜甫給李白寫了很多詩,為什麼李白不回復?專家的解釋讓人啼笑皆非
    ,但李白卻沒有一首贈杜甫的詩,這是為何? 查閱杜甫贈送李白的詩,確實有不少首,比如《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反觀李白,只有一首《贈汪倫》,還不是杜甫。 李白和杜甫相識是在杜甫父親杜閒家中,當時的李白因觸怒權臣階層被流放,兩人一見如故,成為了忘年交。此時的李白44歲,而杜甫只有33歲。
  • 談談杜甫對李白的友情
    李白年長杜甫十一歲,兩人遇見時,李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是被曾經在當朝皇帝那裡做過翰林學士被重金賜還的一代文豪,而杜甫當時只是初出茅廬的少年,還沒什麼名氣和社會地位。自然是很崇拜這個當世大家,妥妥的小粉絲一枚。待到真的見到後,發現真的是「飄飄乎謫仙人」,那更是迷的不要不要的,不過也沒有一味溜須拍馬。
  • 李白與杜甫詩歌的比較研究
    論文關鍵詞:李白 杜甫 創作方法 風格 意象 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   論文摘要:後世敬仰的「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是我國唐代的兩位著名的詩人,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歌。李白、杜甫的詩歌思想有著一致性,他們同樣愛祖國、愛,關心國家的命運,關心人民的疾苦。
  • 一天一首古詩詞:杜甫《贈李白》
    時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遊,無所歸宿,故以飄蓬為喻。未就:沒有成功。丹砂:即硃砂。道教認為煉砂成藥,服之可以延年益壽。葛洪:東晉道士,自號抱樸子,入羅浮山煉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煉丹藥,並在齊州從道士高如貴受「道籙」(一種入教儀式)。杜甫也渡黃河登王屋山訪道士華蓋君,因華蓋君已死,惆悵而歸。兩人在學道方面都無所成就,所以說「愧葛洪」。
  • 探討作詩風格,李白戲杜甫為哪般
    李白一首《戲贈杜甫》,如打油詩一般,雖然看似簡單明了,但後人理解不一,沒曾想,引發了一千多年的爭論。唐代孟棨的《本事詩高逸第三》中記載此詩為: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