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聯合製片人張靜:古詩詞在當下仍有意義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葉嘉瑩助手、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靜。錢江晚報提供

中新網杭州1月2日電 題:《掬水月在手》聯合製片人張靜:古詩詞在當下仍有意義

作者 童笑雨

「為什麼要讀詩?為什麼拍《掬水月在手》?很多人都會問我。」葉嘉瑩助手、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靜借用陶淵明的「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來作答。在她看來,詩詞不是曲高和寡,它包含許多人生智慧,在當代仍有傳播意義。

1月1日,2021「書香迎新閱享美好」TALK SHOW在浙江杭州舉行,活動邀請來自文學、音樂、影視、考古等領域的8位嘉賓進行分享,張靜是其中之一。

除了中文系教授這一身份,最近張靜又多了一個頭銜: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的學術顧問和聯合製片人。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文學紀錄片,講述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影片中有不少詩文,穿插在葉嘉瑩先生的採訪錄像之間。

「一部和詩詞有關的紀錄片,會不會太小眾?」張靜拋出了這個問題,並用陶淵明的「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來作答。

她說,古典詩詞在當下仍有意義。「數千年來它參與了價值觀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林語堂曾說,詩歌在中國古代起的是宗教的作用。換言之,沿用到當代,就是我們的價值觀。」

因為工作原因,張靜每天都會讀詩,每次都能在古詩詞中發現人生哲理。邊說著,她邊背起了杜甫的《縛雞行》,並解釋其含義。

「僕人說雞吃蟲蟻,為保護後者,他決定把雞賣掉。杜甫就問,雞被賣後就會成為盤中餐,那我們該憐憫蟲蟻,還是雞?」

在她看來,人生在世,都會面臨諸如雞啄蟲、人縛雞等得失問題的考量。好比同胞兄妹為照顧老人的多少而爭執,最後因遺產分配而對簿公堂。若因這些問題而煩惱,得不償失。

好在,杜甫有自己的智慧。他在詩中回答: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也就是轉移視線,從雞蟲得失中跳出來,把時間精力投注到高遠的目標和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張靜說,那時便會發現,原先斤斤計較的一些人和事,並非如想像中那般狹隘。這就是詩詞的力量,常讀常新。

如今,有一部分人質疑古典詩詞在當下傳播的意義,張靜對此也作了解答。

她認為,古典詩詞能使人有一顆活潑、不死的心靈。質疑的這些人,可能未體驗到詩詞帶來的怦然心動,這恰恰是文學工作者需要找補的方向。「很多人的心靈需要詩歌去喚醒。」

張靜對詩詞的理解,也正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正極力宣揚的。正如王安石詩中所言:君詩何以解人愁,初日紅渠碧水流。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在各行各業引發了一波學習詩詞的熱潮。

「還有這麼多人熱愛著詩詞,這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張靜表示,作為文學工作者,要做好引領而非迎合工作。此外,教育和宣傳部門要加大力度,讓更多社會人群關注古典詩詞,了解、愛上詩詞,帶動傳統文化傳播。

「詩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們精神動力不竭的源泉。如果自動放棄,與它割裂,無異於入寶山卻空手而回。」張靜說。(完)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專場觀影暨研討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講述當代文學家、教育家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
  •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電影與圖書同步亮相
    本報訊(記者 肖揚 張知依)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辦的影片首映禮上,導演陳傳興、聯合製片人張靜等亮相,未能來到現場的96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也錄製了VCR。對於影片在北京首映,葉嘉瑩先生十分高興,並自稱「老北京」,對北京感情深厚。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廣州首映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記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人生經歷及思想理念的文學電影《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公映,10月12日晚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10月11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葉嘉瑩先生詩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會,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碩賢,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楊克,葉嘉瑩先生的助手、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掬水月在手》出品人、例外與方所創始人毛繼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院長蔡紅等嘉賓出席對談。
  • 《掬水月在手》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熱烈 這部粵產電影為何號召力...
    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 8月29日,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掬水月在手》是96歲高齡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傳記電影。今年7月,作為入圍金爵獎紀錄片單元的唯一一部華語片,《掬水月在手》於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觀眾的肯定與喜愛。
  • 方所出品《掬水月在手》首映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成功舉行
    第一部古典詩詞主題電影10月16日正式公映10月12日,在廣州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廣州電影家協會的支持下,方所文化首次聯合行人文化出品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掬水月在手》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葉嘉瑩的唯一一部傳記電影,也是第一部搬上全國大屏幕的4K文學紀錄片電影,更是中國第一部古典詩詞主題電影。
  • 繼上海電影節後,《掬水月在手》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熱烈,這部粵產電影,為何號召力這麼大?
    來源:廣州日報客戶端8月29日,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進行放映。《掬水月在手》是96歲高齡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傳記電影,導演陳傳興通過對葉嘉瑩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採訪了她的親友學生幾十位,呈現出葉嘉瑩坎坷又堅韌的一生。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掬水月在手》杭州路演現場10月21日,《掬水月在手》結束了杭州路演。陳傳興導演與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王忠明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出品人廖美立、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和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掬水月在手》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的源頭——詩的本質,也想回溯「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弱德之美」,在逆境中秉持對中國傳統詩詞的堅守。
  • 張靜:面對煩惱、孤獨我們要有跳脫出來的勇氣和智慧
    2020年12月20日,在第七屆天下女人國際論壇頒獎盛典上,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學術顧問及聯合製片人張靜以一句有意境的詩詞「惠風吹盡六條塵,清淨水中初見月—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張靜解釋為什麼是初見月?因為介紹的是葉嘉瑩先生的文學性電影《掬水月在手》有關係。
  • 葉嘉瑩先生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10月14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並致辭。
  • 張靜:葉嘉瑩是那「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
    11月12日,「詩·緣丨致敬大師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暨詩詞分享會」啟動儀式在淮安市文化館隆重舉行。△活動現場儘管葉嘉瑩先生因為年事已高沒能親自來到現場,但她的助理、《掬水月在手》的聯合製片人、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靜,代表葉先生出席了這場文化盛宴,並深情地吟誦了葉嘉瑩先生的
  • 《掬水月在手》上海路演收官 10月16日將映
    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10日電(徐銀)由導演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10月9日,《掬水月在手》首站路演在上海完美收官。導演陳傳興與作家孫甘露共赴七年之約,映後暢談葉先生、中國古詩詞的當代意義。現場觀眾對影片沉浸式的觀感印象極深「我們用眼睛輕輕地撫過了詩的身體」,更有觀眾表示影片質樸蒼涼又意境悠遠。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輾轉十個地區、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
  • 2020年最高票房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免費觀影
    藤井樹觀影團《掬水月在手》專場放映會 沈禕沈禕,《掬水月在手》製片人兼副導演,聯合出品人。記得@藤井樹觀影團2011哦~連結請戳:https://weibo.com/p/1001201868《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關於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傳奇的人生。10月16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截止今天(11月2日)票房已突破560萬,創全國藝術聯盟紀錄片發行最高票房記錄。
  • 為何要讀古詩詞?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給你答案
    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先生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海報 我看過兩部關於詩人的紀錄片一部是拍黃燦然的
  • 電影《掬水月在手》《點點星光》金雞獎捧杯
    電影《掬水月在手》《點點星光》金雞獎捧杯羊城晚報  作者:李麗  2020-11-29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圖/海報第33屆金雞獎於11月28日晚在廈門揭曉各獎項歸屬,廣州本土出品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項,兒童勵志電影《點點星光》獲「最佳兒童片」獎項。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時間:2020.11.03 來源:光明網 作者:趙軒
  • 《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 葉嘉瑩傳奇人生將登銀幕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將登上銀幕陳傳興導演的紀錄片「詩的三部曲」最終章《掬水月在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目前豆瓣評分高達8.5分。葉先生生於六月第一天,父母為她取了小名——小荷子,故她平生對於荷花情有獨鍾,自少年時代便寫有詠荷之作。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意在表達葉先生雖然出生於亂世,但一直堅守自己的信仰,保持對古詩詞的熱愛。荷香嫋嫋,更猶如葉先生之詩音不絕,為古詩詞文化的傳播奉獻終身。海報中水墨畫與油畫的雙重風格,連接傳統與現代,呈現了葉先生不斷與時代並進的思想和譽滿海內外的大家風範及人生傳奇。
  • 《掬水月在手》上海路演收官 作家雲集頂禮「朝聖」穿裙子的女先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10月9日,《掬水月在手》首站路演在上海完美收官。陳傳興導演與著名作家孫甘露共赴七年之約,映後暢談葉先生、中國古詩詞的當代意義。現場觀眾對影片沉浸式的觀感印象極深「我們用眼睛輕輕地撫過了詩的身體」,更有觀眾表示影片質樸蒼涼又意境悠遠。
  • 《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作者:江蘇師範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副教授 趙軒《掬水月在手》總會讓觀者不自覺地將其與2019年上映的《上海的女兒》相比,同是女性傳記紀錄片,傳主也均是漂泊海外而後落葉歸根的文化名人。,南開大學張靜教授也直言,在中國,葉嘉瑩先生已經被神話了。
  • 電影《掬水月在手》《點點星光》金雞獎捧杯
    《掬水月在手》傳統文化從廣州「出圈」一部以中國古典詩詞為切入點的傳記電影,在當下的電影市場能有多大作為?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掬水月在手》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 聚焦 | 感受從詩詞中走出的例外之美,《掬水月在手》詩詞誦讀暨電影鑑賞會在京舉辦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於全國公映。「指月」出自宋代詩人餘靖「指月猶為幻」一句,其意和「掬水月在手」有異曲同工之妙,故因此命名,以表達對葉先生以及中國古典文化及東方美學的深刻敬意。「荷花」自古是最「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葉嘉瑩先生的小名就叫「小荷子」,她平生對荷花情有獨鍾,自少年時代即寫有詠荷之作,葉先生雖出身於亂世,但一直堅守自己的信仰,保持對古詩詞的熱愛,與荷之韻緊緊串聯,這一點在電影內容和海報視覺、及現場服裝展示上均有突出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