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平庸,我們需要怎樣的詩和人?|《掬水月在手》專場觀影暨研討

2021-02-27 聽箏讀詩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講述當代文學家、教育家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

觀看這部時長120分鐘的影片,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古典文化傳燈人、詩詞的女兒——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

葉嘉瑩先生一生歷經坎坷:從背井離鄉到去國憂懷,甚曾遭受早年喪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境遇……可,她始終不屈、始終堅守、始終從容淡定。她在詩詞之中豐盈人生,在生命的起起伏伏裡堅守「弱德之美」。

葉先生說「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一個弱者。

熟悉聽箏讀詩的讀者都知道我們多麼敬愛葉先生。不論是公益詩詞課《唐宋詞十七講》還是原創古詩詞話劇《人間詞夢》(上)《人間詞夢》(下)都是因葉嘉瑩先生而緣起。

這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由《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總監製陳傳興導演執導,豆瓣評分8.4分。該片也是入圍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唯一華語紀錄片。如今,我們終於等來了這部影片的全國公映。

本周六(10月17日)14:00,聽箏讀詩於北京當代MOMA百老匯影城舉辦《掬水月在手》專場觀影活動。觀影后葉嘉瑩先生的弟子/《掬水月在手》聯合製片人/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著名學者/音樂評論家劉雪楓、著名音樂人李廣平、著名詩人/作家餘世存、中央財經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專欄作家司聃將會與觀眾進行映後交流。


歡迎讀者朋友前來觀看、交流!


【活動詳情】

時間:10 月 17日(周六)14:00-17:30

      張靜,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書香天津全民閱讀推廣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負責人,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葉嘉瑩先生助理,《掬水月在手》聯合製片人。

      劉雪楓,著名音樂評論家,古典音樂推廣者,文化學者。《雪楓音樂會》主講人。代表作:《音樂手冊》、《西方音樂史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音樂的聆聽經驗》、《給孩子的音樂》等。

      李廣平,著名音樂製作人,詞作家,音樂文化和音樂活動企劃、評論、推廣專家。代表作有《你在他鄉還好嗎》、《潮溼的心》等。

      餘世存,著名作家,詩人,文化學者。被譽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衝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代表作有:《非常道》《老子傳》《大民小國》《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等。

    司聃,中央財經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專欄作家。代表作有:《蘇軾的方外交遊及其詩文研究》《詩意春秋伴入眠—詩話故事》等。

      李崢,自幼習箏人稱「箏箏」。青年作家,聽箏讀詩創始人。代表作:《指尖舞與玫瑰花瓣的眼》、《美人如玉》、 《人間詞夢》(古詩詞話劇)。

反抗平庸,我們需要怎樣的精神?


文/李崢


實不相瞞,我常一人獨坐聽葉嘉瑩先生吟詩而落淚。

與葉先生結緣,竟可追溯至豆蔻年華。那時,中央電視臺有一檔午間讀書節目,請葉先生講詩詞。彼時的我,深深被她吸引。

一晃多年,許是命運的恩賜,讓我遇見她,又讓我選擇中文系。這些年,因創辦聽箏讀詩的關係,也結識了一群同樣敬愛葉先生的朋友。何其難得!

2020年一場庚子大疫,或許讓很多人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更感受到了時代的平庸。很多人落淚,許多人憤怒,也有人把黑鍋甩給了時代。

尼採說:「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每一代人,都或許有自己遙望的黃金時代,而不可避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處理自己的時代

處理好自己的時代,需要創造、需要反思,也需要承傳。

在福柯處,我們知道「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是講述故事的年代」。因此,任何落在我們今人肩膀上的歷史責任與命題都別無選擇地具備了當代性。在這個價值層面上,葉嘉瑩先生正是一位「克服這個時代」的典範。

葉先生一生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她歷經人世坎坷,卻從容堅強,不做弱者。


她的弱德之美,是禾穗的尖芒刺破了時代的平庸

在這個意義上,葉先生的詩文和人生,也與漢娜·阿倫特所言的「反抗平庸」具有同樣內核。

這句詩,是葉先生尚是一位輔仁大學的學生時所作。這是她與業師顧隨先生之間最著名的和詩。


在生命暗淡的日子裡,我偶會想起葉先生的詩,身上就頓生力量。

葉先生未必會知道她的言行、詩文給我及如我的人有如此大的感動吧。

倘使有人對我們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充滿了絕望與不滿,我會對他/她說:

請你讀一讀葉嘉瑩先生的詩文,再看一看《掬水月在手》。

你會發現——她,撐起了這個時代的貴族精神。

如今,我們一同觀影,是一種儀式,亦是祝福和禮讚!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掬水月在手》一書

相關焦點

  • 年輕觀眾如何欣賞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 近日,一部由廣東本土出品、臺灣導演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未映先火,吸引了電影界和文學界不少人的目光。在當下,中華詩詞與人們的關係究竟為何?而這部以中國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為主角的《掬水月在手》,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又應該以怎樣的角度去欣賞?
  • ...詩境人生」,就在《掬水月在手》這部她唯一授權的文學紀錄片中
    《掬水月在手》研討會」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廣東省文聯、廣東省影協、電影出品方、專家學者、文藝界、媒體界20多位嘉賓參與,觀影並研討。更有學者呼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詩境人生,即傳統與人格的合一。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需要喚醒沉睡的詩心。
  • 《掬水月在手》:一部「詩與存在」的電影實驗
    把門打開,讓大家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裡面來——這就是葉嘉瑩 「一輩子不辭勞苦所做的事情」。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掬水月在手》是臺灣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電影。
  • 2020年最高票房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免費觀影
    藤井樹觀影團《掬水月在手》專場放映會▼搶票規則索票詳情請去微信公眾號搜「藤井樹觀影團」▼特別提醒《掬水月在手》終於等到和大家見面的時刻,相信看完電影的你一定有很多話想和我們分享,那請你觀影結束留下來,準備好問題,我們一起聊聊!本場映後有分享會,請一定要參加哦!觀影后,團友可在新浪微博電影專區為影片打分與點評!
  • 不散觀影團 |《掬水月在手》北京杜比廳免費觀影
    ——【不散觀影團】第 84 期——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杜比廳 · 免費觀影— Ⅰ.影片看點 —➊ 知名導演陳傳興是「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的總監製,也是繼張藝謀、貝聿銘、侯孝賢、金庸、莫言之後又一位獲得法國文藝界最高榮譽「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的華人➋ 本片為陳傳興文學紀錄片「詩的三部曲」最終章,導演稱鄭愁予是詩與歷史,周夢蝶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是詩與存在➌ 入圍上影節金爵獎最佳紀錄片,近百萬字的錄音稿件
  • 《掬水月在手》:又乾淨又安靜,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
    《掬水月在手》藤井樹觀影團現場大合影】 《掬水月在手》觀影現場 時間穿梭於人的生死,也穿梭於事的興衰。時間可以使人遺忘,也同樣讓人刻骨銘心。 《掬水月在手》是關於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是關於古典詩詞的紀錄片,更是關於時間的紀錄片。與其說導演在紀錄一段時間,不如說他想超越時間,延續古典詩詞的生命。
  • 《掬水月在手》:又乾淨又安靜,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
    》藤井樹觀影團現場大合影】《掬水月在手》觀影現場時間穿梭於人的生死,也穿梭於事的興衰。時間可以使人遺忘,也同樣讓人刻骨銘心。《掬水月在手》是關於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是關於古典詩詞的紀錄片,更是關於時間的紀錄片。與其說導演在紀錄一段時間,不如說他想超越時間,延續古典詩詞的生命。
  • 從《掬水月在手》看紀錄片進院線
    來源:今晚報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雖然場次被安排在非節假日的非黃金時段,但記者發現影廳的上座率依然超過30%。觀眾既有對對青年情侶,也有身著校服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既有結伴而來的同好,也有獨自觀影的影迷……觀影全程無人離席,且放映結束時大多數觀眾都耐心看完了全部字幕。
  • 現場丨《掬水月在手》洛陽重逢場暨陳傳興導演見面會
    11月1日,《掬水月在手》洛陽重逢場暨陳傳興導演見面會在大北門文化產業園如期相約《掬水月在手掬水月在手,掬起的是水,也是詩,倒映的是月亮,也是存在。只有手中有物、心中有詩,方能掬起那輪高懸的明月,救贖淪陷於混沌與困頓的生活。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
    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強烈,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3分,引發觀眾無限期待。今日,影片曝光主題曲《短歌》MV,《短歌》由知名音樂人暨作詞人姚謙填詞、陳粒作曲及演唱,以音樂創作向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致敬。
  • 炫談 | 《掬水月在手》:詩窮而後工
    文|賽璐珞上映一個月有餘,《掬水月在手》收穫票房596.3萬。首映日的晚上,陳傳興導演面對臺下款款深情地說道:「這部電影是我向觀眾發出的舞會邀請,希望大家在其中,能夠學會新的舞步。」如今,正有越來越多的觀眾,隨著他的影像、伴著葉嘉瑩先生的文字翩翩起舞。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不知有多少曾對古典詩詞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在葉嘉瑩的娓娓道來中,看見曾經隔著距離的詩詞重新走近。把門打開,讓大家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裡面來——這就是葉嘉瑩「一輩子不辭勞苦所做的事情」。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
  • 《掬水月在手》:感動萬千人的葉嘉瑩
    陳傳興導演為葉嘉瑩先生拍攝的《掬水月在手》傳記電影,影片僅有120分鐘,但拍攝過程中卻積累了百萬字的訪談素材以及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是了解一代詩詞大家
  • ​葉嘉瑩與當代詩學格格不入:《掬水月在手》猶如試金石
    在網絡世界,有影評人酷評道《很遺憾,這部紀錄片沒有寫好葉嘉瑩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因為《掬水月在手》對葉嘉瑩的生平未作細緻的鉤沉,對她的詩學理論也沒深入分析,更沒講清為什麼葉嘉瑩得到如此多的人喜愛……言外之意,不回答這些「為什麼」,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可問題是:「為什麼」只能滿足好奇、驚異的消費需要,它與詩意何幹?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掬水月在手》:被詩詞拯救的一生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極小眾的紀錄片,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一生。在影片中,白先勇說「她是引導我進入中國古典詩詞殿堂的人」,席慕容是她的「鐵桿粉絲」,漢學泰鬥宇文所安也坦言深受她的影響。如果不是詩詞愛好者,你或許沒聽說過她的名字,但你不該錯過這部紀錄片。
  • 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詩意的滋養!雨花區全民閱讀公益活動來了
    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詩意的滋養!日,雨花區全民閱讀公益活動暨「品古典詩詞 揚傳統文化」讀書、觀影分享會在美麗的圭塘河畔舉行,近200名傳統詩詞和古典文化愛好者共聚一堂,在凜冽寒冬中感受古典詩詞的溫暖滋潤。
  • 《掬水月在手》上映,這是時代需要的「一顆特殊種子」
    10月12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傳興現身廣州與觀眾進行映後交流,他如此形容《掬水月在手》的主人公葉嘉瑩。《掬水月在手》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葉先生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痛失親人、流離海外,晚年回歸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無論生活如何動蕩,她始終堅持教學和創作,傳承古典詩詞命脈。
  • 《掬水月在手》:上周最不該錯過的電影,其實是它
    在中國生活的大多數人,早已不讀詩,存在我們記憶中的,只有小學課本裡某些押韻的詞句。這個問題一度在觀影之後朋友間的酒桌上發生,對於幾個只讀過《唐詩/宋詞三百首》,翻過《唐詩/宋詞鑑賞辭典》的假文青來說,這個話題委實像個偽命題。 儘管是假文青,但我依然相信,我和我的朋友還是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對古典詩詞感興趣(雖然不是興趣特別大)的一群人,我們多數人都是專職做文字工作的,都曾在古詩詞中獲得過某些愉悅和享受,但仍然對古典詩詞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隔膜。
  • 方所出品《掬水月在手》首映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成功舉行
    第一部古典詩詞主題電影10月16日正式公映10月12日,在廣州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廣州電影家協會的支持下,方所文化首次聯合行人文化出品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影片由《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總監製陳傳興執導,花費三年時間、遠赴10個地區取景,採訪包括白先勇、席慕蓉、瘂弦、漢學泰鬥宇文所安等文化名人在內的葉嘉瑩親友學生43位,在特邀音樂家佐藤聰明創作的《秋興八首》古樂中,娓娓道來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一生,以此直面那個最本質的問題:為什麼需要詩,為什麼要有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