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是一部講述當代文學家、教育家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
觀看這部時長120分鐘的影片,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古典文化傳燈人、詩詞的女兒——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
葉嘉瑩先生一生歷經坎坷:從背井離鄉到去國憂懷,甚曾遭受早年喪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境遇……可,她始終不屈、始終堅守、始終從容淡定。她在詩詞之中豐盈人生,在生命的起起伏伏裡堅守「弱德之美」。
葉先生說「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一個弱者。」
熟悉聽箏讀詩的讀者都知道我們多麼敬愛葉先生。不論是公益詩詞課《唐宋詞十七講》還是原創古詩詞話劇《人間詞夢》(上)《人間詞夢》(下)都是因葉嘉瑩先生而緣起。
這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由《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總監製陳傳興導演執導,豆瓣評分8.4分。該片也是入圍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唯一華語紀錄片。如今,我們終於等來了這部影片的全國公映。
本周六(10月17日)14:00,聽箏讀詩於北京當代MOMA百老匯影城舉辦《掬水月在手》專場觀影活動。觀影后葉嘉瑩先生的弟子/《掬水月在手》聯合製片人/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著名學者/音樂評論家劉雪楓、著名音樂人李廣平、著名詩人/作家餘世存、中央財經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專欄作家司聃將會與觀眾進行映後交流。
歡迎讀者朋友前來觀看、交流!
【活動詳情】
張靜,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書香天津全民閱讀推廣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負責人,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葉嘉瑩先生助理,《掬水月在手》聯合製片人。
劉雪楓,著名音樂評論家,古典音樂推廣者,文化學者。《雪楓音樂會》主講人。代表作:《音樂手冊》、《西方音樂史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音樂的聆聽經驗》、《給孩子的音樂》等。
李廣平,著名音樂製作人,詞作家,音樂文化和音樂活動企劃、評論、推廣專家。代表作有《你在他鄉還好嗎》、《潮溼的心》等。
餘世存,著名作家,詩人,文化學者。被譽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衝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代表作有:《非常道》《老子傳》《大民小國》《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等。
司聃,中央財經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專欄作家。代表作有:《蘇軾的方外交遊及其詩文研究》《詩意春秋伴入眠—詩話故事》等。
李崢,自幼習箏人稱「箏箏」。青年作家,聽箏讀詩創始人。代表作:《指尖舞與玫瑰花瓣的眼》、《美人如玉》、 《人間詞夢》(古詩詞話劇)。
反抗平庸,我們需要怎樣的精神?
文/李崢
實不相瞞,我常一人獨坐聽葉嘉瑩先生吟詩而落淚。
與葉先生結緣,竟可追溯至豆蔻年華。那時,中央電視臺有一檔午間讀書節目,請葉先生講詩詞。彼時的我,深深被她吸引。
一晃多年,許是命運的恩賜,讓我遇見她,又讓我選擇中文系。這些年,因創辦聽箏讀詩的關係,也結識了一群同樣敬愛葉先生的朋友。何其難得!
2020年一場庚子大疫,或許讓很多人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更感受到了時代的平庸。很多人落淚,許多人憤怒,也有人把黑鍋甩給了時代。
尼採說:「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每一代人,都或許有自己遙望的黃金時代,而不可避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處理自己的時代。
處理好自己的時代,需要創造、需要反思,也需要承傳。
在福柯處,我們知道「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是講述故事的年代」。因此,任何落在我們今人肩膀上的歷史責任與命題都別無選擇地具備了當代性。在這個價值層面上,葉嘉瑩先生正是一位「克服這個時代」的典範。
葉先生一生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她歷經人世坎坷,卻從容堅強,不做弱者。
她的弱德之美,是禾穗的尖芒刺破了時代的平庸。
在這個意義上,葉先生的詩文和人生,也與漢娜·阿倫特所言的「反抗平庸」具有同樣內核。
這句詩,是葉先生尚是一位輔仁大學的學生時所作。這是她與業師顧隨先生之間最著名的和詩。
在生命暗淡的日子裡,我偶會想起葉先生的詩,身上就頓生力量。
葉先生未必會知道她的言行、詩文給我及如我的人有如此大的感動吧。
倘使有人對我們這個危機四伏的世界充滿了絕望與不滿,我會對他/她說:
請你讀一讀葉嘉瑩先生的詩文,再看一看《掬水月在手》。
你會發現——她,撐起了這個時代的貴族精神。
如今,我們一同觀影,是一種儀式,亦是祝福和禮讚!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掬水月在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