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
近日,一部由廣東本土出品、臺灣導演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未映先火,吸引了電影界和文學界不少人的目光。在當下,中華詩詞與人們的關係究竟為何?而這部以中國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為主角的《掬水月在手》,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又應該以怎樣的角度去欣賞?
近日,灣區電影觀察系列之「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多位專家和學者觀影並展開研討。研討會由廣東省文聯指導,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粵海風》雜誌聯合主辦,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天津市美學學會協辦。
研討會現場
詩詞救了她,她何嘗不在救詩詞
《掬水月在手》是現年96歲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記錄了其多艱又堅韌的一生——她經歷了戰亂、國難、離鄉、去國,早年喪母、中年痛失愛女等各種苦難,然而仍在詩詞中豐盈,在窘境中生長,不遺餘力致力於詩詞教學和傳播。影片曾入圍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並將於10月16日正式公映。
「詩詞救了葉先生的命,但她何嘗不是在救中華詩詞的命?」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紛紛表達了對葉嘉瑩人生態度的欣賞。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秘書長鄭大衛感慨,葉嘉瑩將其一生「許配」給了詩詞。為表達對她的敬意,鄭大衛還當場賦了一首藏頭詩:「水月光影形態可掬,詩傳歌詠才華積聚。嘉興千秋歡聲笑語,瑩亮溫和情寓心曲。」
觀影現場
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副所長、《粵海風》雜誌主編盧瑜認為:「影片呈現了一種『弱德之美』,水是其中重要的審美意象。在我心目中,葉先生已經超越了性別和文化的藩籬,是一名從一合十的『士』。」盧瑜解釋,漢字「士」的構造由「一」與「十」組成,可理解為推已及人,從一合十。
東方詩意敘述美學,人活成了詩
與會者普遍認為,《掬水月在手》艱難卻成功地找到了文學紀錄片極佳的東方詩意敘述美學之路:畫面平靜卻給人震撼,古蹟、壁畫、浮雕、字畫等大量空鏡賦予遐想空間,整體上達到了人格魅力、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高度同構。
片中放入大量空鏡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滕威指出:「片子的調性,文理和質地都是中國式的,是用葉嘉瑩的方式去拍葉嘉瑩。」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副研究員易文翔也認為,影片的風格氣質與傳主本人十分貼合,「將人生活出詩的模樣,莫過於此」。
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副會長劉海玲指出:「導演陳傳興用古韻雅樂畫意詩情營造了空谷足音的光影意境,是謂『詩境人生』。」中山大學教授張海鷗則對片中葉嘉瑩的多段詩詞吟誦印象深刻,認為其「用生命在吟誦」,「把生命和詩融洽在了一起,配樂與吟誦彼此對應,產生出一種聲音上的美學」。
葉嘉瑩正以特有的語調吟誦詩詞
葉嘉瑩曾在南開大學教書,該校教授周志強也通過視頻參與了研討。他在發言中深度闡釋了影片與興感美學的關聯:「《掬水月在手》沿著興感美學的思想,帶來那種回溯人生時刻的宛如初見,就仿佛觀眾第一次來到這個世上,帶著一雙驚奇的眼睛而非陳規定見來看待影片當中所呈現的事件和情景。」他強調,若非去影院親身感受,便無法很好地感受影片「流轉有韻的節奏、力之境界以及形上學給我們帶來的領悟」。
與會專家們熱情交流
詩詞有望成為年輕人的新「潮牌」
電影出品人毛繼鴻坦承他對《掬水月在手》的期待:「商業只是手段,文化才是我的目的。尤其在疫情之後,我們更該思考用怎樣的精神、態度、文化去滋養和傳承我們的文明。葉先生的詩境人生為當下人提供了安頓身心的一種方式和指向。」
與會專家一致贊同,影片對中國詩詞的傳承及走向世界,均具有重要意義。廣州大學教授孔令順表示:「中國傳統文化需要記錄、傳承、傳播、弘揚,而電影是國際化的一條好路徑。」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趙軍則呼籲:「詩境人生,即傳統與人格的合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我們更要樹起文化傳承這面旗幟。」
葉嘉瑩先生一生致力中華詩詞研究與教育
展望未來,廣東省文聯副秘書長、創研部主任梁少鋒認為,大灣區開放的格局、雄厚的資本、高端的技術和專業的人才,都將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開創更好的局面。
這樣一部講述詩詞的電影,能否在年輕觀眾中流行?南方傳媒學院執行院長李賀和廣州大學副教授周文萍均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90後」和「00後」中,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其實相當多。而詩詞更是具有穿越歲月和時代的力量,有望成為年輕人的新「潮牌」。還有專家支招,可以葉嘉瑩先生為主題,召集大學生們讀詩和觀影,甚至轉為青少年觀眾剪輯一部「青春版」《掬水月在手》。(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電影劇照、主辦方供圖
責編 | 邵梓恆
審籤|梁澤銘
實習生|周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