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觀眾如何欣賞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2020-11-19 騰訊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

近日,一部由廣東本土出品、臺灣導演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未映先火,吸引了電影界和文學界不少人的目光。在當下,中華詩詞與人們的關係究竟為何?而這部以中國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為主角的《掬水月在手》,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又應該以怎樣的角度去欣賞?

近日,灣區電影觀察系列之「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多位專家和學者觀影並展開研討。研討會由廣東省文聯指導,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粵海風》雜誌聯合主辦,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天津市美學學會協辦。

研討會現場

詩詞救了她,她何嘗不在救詩詞

《掬水月在手》是現年96歲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記錄了其多艱又堅韌的一生——她經歷了戰亂、國難、離鄉、去國,早年喪母、中年痛失愛女等各種苦難,然而仍在詩詞中豐盈,在窘境中生長,不遺餘力致力於詩詞教學和傳播。影片曾入圍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並將於10月16日正式公映。

「詩詞救了葉先生的命,但她何嘗不是在救中華詩詞的命?」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紛紛表達了對葉嘉瑩人生態度的欣賞。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秘書長鄭大衛感慨,葉嘉瑩將其一生「許配」給了詩詞。為表達對她的敬意,鄭大衛還當場賦了一首藏頭詩:「水月光影形態可掬,詩傳歌詠才華積聚。嘉興千秋歡聲笑語,瑩亮溫和情寓心曲。」

觀影現場

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副所長、《粵海風》雜誌主編盧瑜認為:「影片呈現了一種『弱德之美』,水是其中重要的審美意象。在我心目中,葉先生已經超越了性別和文化的藩籬,是一名從一合十的『士』。」盧瑜解釋,漢字「士」的構造由「一」與「十」組成,可理解為推已及人,從一合十。

東方詩意敘述美學,人活成了詩

與會者普遍認為,《掬水月在手》艱難卻成功地找到了文學紀錄片極佳的東方詩意敘述美學之路:畫面平靜卻給人震撼,古蹟、壁畫、浮雕、字畫等大量空鏡賦予遐想空間,整體上達到了人格魅力、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高度同構。

片中放入大量空鏡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滕威指出:「片子的調性,文理和質地都是中國式的,是用葉嘉瑩的方式去拍葉嘉瑩。」廣東省文藝研究所副研究員易文翔也認為,影片的風格氣質與傳主本人十分貼合,「將人生活出詩的模樣,莫過於此」。

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副會長劉海玲指出:「導演陳傳興用古韻雅樂畫意詩情營造了空谷足音的光影意境,是謂『詩境人生』。」中山大學教授張海鷗則對片中葉嘉瑩的多段詩詞吟誦印象深刻,認為其「用生命在吟誦」,「把生命和詩融洽在了一起,配樂與吟誦彼此對應,產生出一種聲音上的美學」。

葉嘉瑩正以特有的語調吟誦詩詞

葉嘉瑩曾在南開大學教書,該校教授周志強也通過視頻參與了研討。他在發言中深度闡釋了影片與興感美學的關聯:「《掬水月在手》沿著興感美學的思想,帶來那種回溯人生時刻的宛如初見,就仿佛觀眾第一次來到這個世上,帶著一雙驚奇的眼睛而非陳規定見來看待影片當中所呈現的事件和情景。」他強調,若非去影院親身感受,便無法很好地感受影片「流轉有韻的節奏、力之境界以及形上學給我們帶來的領悟」。

與會專家們熱情交流

詩詞有望成為年輕人的新「潮牌」

電影出品人毛繼鴻坦承他對《掬水月在手》的期待:「商業只是手段,文化才是我的目的。尤其在疫情之後,我們更該思考用怎樣的精神、態度、文化去滋養和傳承我們的文明。葉先生的詩境人生為當下人提供了安頓身心的一種方式和指向。」

與會專家一致贊同,影片對中國詩詞的傳承及走向世界,均具有重要意義。廣州大學教授孔令順表示:「中國傳統文化需要記錄、傳承、傳播、弘揚,而電影是國際化的一條好路徑。」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趙軍則呼籲:「詩境人生,即傳統與人格的合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我們更要樹起文化傳承這面旗幟。」

葉嘉瑩先生一生致力中華詩詞研究與教育

展望未來,廣東省文聯副秘書長、創研部主任梁少鋒認為,大灣區開放的格局、雄厚的資本、高端的技術和專業的人才,都將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開創更好的局面。

這樣一部講述詩詞的電影,能否在年輕觀眾中流行?南方傳媒學院執行院長李賀和廣州大學副教授周文萍均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90後」和「00後」中,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其實相當多。而詩詞更是具有穿越歲月和時代的力量,有望成為年輕人的新「潮牌」。還有專家支招,可以葉嘉瑩先生為主題,召集大學生們讀詩和觀影,甚至轉為青少年觀眾剪輯一部「青春版」《掬水月在手》。(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電影劇照、主辦方供圖

責編 | 邵梓恆

審籤|梁澤銘

實習生|周嘉穎

相關焦點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詩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舉行分享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杜翔翔近日,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華夏星光國際影城南山書城店舉行了展映及映後主創分享會。導演陳傳興、出品人廖美立、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尹昌龍及文化學者胡野秋與現場影迷和書迷分享、交流電影與詩詞。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廣州首映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記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人生經歷及思想理念的文學電影《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公映,10月12日晚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10月11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葉嘉瑩先生詩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會,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碩賢,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楊克,葉嘉瑩先生的助手、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掬水月在手》出品人、例外與方所創始人毛繼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院長蔡紅等嘉賓出席對談。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嶽麓書院時勉勵青年學子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為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聰明才智。昨天,全國首部大屏幕4K文學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分享交流會走進嶽麓書院。這部小眾罕見的文學紀錄片,講述了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一生。當古典詩詞遇見千年學府,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今晚,我們走進這部影片,一同感受中華古典詩詞之美。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公映
    國際在線消息:10月14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北京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了首映式,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首映禮上,導演陳傳興表示:「創作這部電影最難的是如何把葉先生中國女性版的百年孤獨濃縮在影片裡,這都是葉先生個人生命的經歷,葉先生透過詩詞的方式去沉浸和回味,她自己對這些磨難沒有過多感受。這部電影像是織錦,是一種亂線穿針的方式,經緯之間在交織,可是我又減針瞞線不希望大家看到,葉先生才是這部電影裡最重要的,她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詩的女兒。」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
  • 炫談 | 《掬水月在手》:詩窮而後工
    文|賽璐珞上映一個月有餘,《掬水月在手》收穫票房596.3萬。首映日的晚上,陳傳興導演面對臺下款款深情地說道:「這部電影是我向觀眾發出的舞會邀請,希望大家在其中,能夠學會新的舞步。」如今,正有越來越多的觀眾,隨著他的影像、伴著葉嘉瑩先生的文字翩翩起舞。
  • ...詩境人生」,就在《掬水月在手》這部她唯一授權的文學紀錄片中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通訊員廖琪 10月9日,大灣區電影觀察系列之「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
  • 葉嘉瑩先生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10月14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並致辭。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MV
    《短歌》MV時光網訊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 粵產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海電影節一票難求,觀眾點讚
    7月26日,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放映結束後,該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見面會,向媒體介紹銀幕前後的經歷。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該片曾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紀錄片,今年7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一再加場仍一票難求;而今,影片公映以來,仍收穫觀眾一致好評。
  • 從《掬水月在手》看紀錄片進院線
    來源:今晚報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雖然場次被安排在非節假日的非黃金時段,但記者發現影廳的上座率依然超過30%。觀眾既有對對青年情侶,也有身著校服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既有結伴而來的同好,也有獨自觀影的影迷……觀影全程無人離席,且放映結束時大多數觀眾都耐心看完了全部字幕。
  • 葉嘉瑩,讓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變成了一首詩
    文丨奧涅金今天要推薦的影片有些獨特,它就是前兩天剛上映的《掬水月在手》。在世人的眼中,葉嘉瑩先生是中國古典文學領域的大師,是著作等身、桃李成蹊的宗師級學者,是中華詩詞文化的一種符號。但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她是通電時與好友問候「尚在世否」的幽默老者,是漂泊兩岸、目睹世事無常的流浪者,也是出奇早慧的少女詩人。在這樣的時刻,「葉嘉瑩」一詞的意義甚至超越了「先生」。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今天(10月23日),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長沙舉行推介交流活動。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參加長沙觀影會。《掬水月在手》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體現「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人」的真義。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時間:2020.11.03 來源:光明網 作者:趙軒
  • 「詩詞電影」成文創「潮牌」 《掬水月在手》獲好評
    原標題:「詩詞電影」成文創「潮牌」 《掬水月在手》獲好評 昨日,「首映在廣州」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部分主創與觀眾見面。這部粵產電影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
  • 《掬水月在手》被贊是今年最美紀錄片
    上周,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獨特的美學風格和對葉嘉瑩先生將近百年人生歷程的詩意描繪,受到了觀眾的好評。該片目前在網絡上的評分高達8.2分,被認為是「今年最美的紀錄片」。本片是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終章,拍攝歷時一年,足跡遍及北京、天津、香港、臺北、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