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是一個盛會,我想邀請觀眾一起共舞,你們要參與、要重組、要繼續閱讀」
「葉先生的故事,就像是中國女性版的《百年孤獨》。」10月12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傳興現身廣州與觀眾進行映後交流,他如此形容《掬水月在手》的主人公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葉先生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痛失親人、流離海外,晚年回歸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無論生活如何動蕩,她始終堅持教學和創作,傳承古典詩詞命脈。
兩小時的紀錄片,將葉嘉瑩的一生緩緩鋪陳開來。陳傳興說:「這絕對不是一部小眾、精英的電影,而是這個時代需要的一顆特殊的種子。」電影於今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17次訪談,發掘先生有趣動人的一面
《掬水月在手》的拍攝歷時一年,後期製作歷時兩年,拍攝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其間,攝製團隊對葉嘉瑩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採訪了42位葉先生的好友與學生,包括作家白先勇,詩人席慕容、瘂弦,漢學家宇文所安,書法家謝琰等。
拍攝《掬水月在手》是一件水到渠成卻也充滿困難的事情。導演陳傳興製作過系列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記錄了周夢蝶、鄭愁予、余光中等詩人的人生故事。陳傳興一直希望能拍攝葉嘉瑩,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直到幾年前,陳傳興深感自己和葉嘉瑩均年歲漸長,於是說服夫人廖美立擔任電影出品人之一,自掏腰包拍了這部電影。
「好些採訪對象都說我:『你為什麼這麼幸運?』作為一個中國詩詞的門外漢,我竟然敢拍葉先生?」陳傳興笑言,「通過兩年多的拍攝,我得以用另一種方式受教於葉先生。」片中,葉嘉瑩的助理、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說:「很多人都把葉先生當成了神。」而陳傳興力圖發掘葉嘉瑩「人」的一面:「我不敢說這部電影是否拍出了葉先生作為『人』的層次,但至少可以從中看到她身上非常有趣、動人的一面。這兩三年的工作,我至少沒有背離葉先生對我和團隊的期許,沒有背離葉先生門生和朋友們的期待。」
情感內斂,用葉嘉瑩的方式拍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中,葉嘉瑩反覆提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的一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這句話正是葉嘉瑩的人生寫照。她出生於1924年的北京,在一個書香門第長大,少女時代經歷了戰亂和母親的突然離世,婚後隨丈夫前往中國臺灣;之後的二十多年間,她輾轉美國、加拿大等地,遭遇了政治迫害、中年喪女等種種苦難,在晚年終於回到大陸,在南開大學任教。
葉嘉瑩的一生坎坷不平,但這部講述她人生故事的紀錄片卻非常內斂。有觀眾認為《掬水月在手》略顯「平鋪直敘」,但這或許是導演有意而為之。電影拒絕為葉嘉瑩貼上任何標籤,僅通過她和友人的講述以及她的詩詞來呈現其一生。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滕威曾評價《掬水月在手》是「反燃點、反人設」的:「電影裡有沒有家國情懷?有沒有作為一個老師的師者之道?有沒有作為母親、妻子、女兒對家庭的付出?當然有!但電影沒有把這些點煽起來,都是點到為止……電影對葉嘉瑩與人、世、事之間的關係,都是通過細節和詩詞來呈現的。這個片子做到了用葉嘉瑩的方式拍葉嘉瑩。」
電影的結構也非常特別,不以時間順序或者重大人生事件為節點,而是借用了四合院結構作為章節,將電影分為「大門、脈房、內房、庭院、西廂房、無題」六部分。在陳傳興看來,建築可以是居住空間,也可以是記憶宮殿:「拍這部電影我有點貪心,在短短的時間裡講了一輩子的事。我用了葉先生童年居住的老宅的空間作為章節,開場是序曲,然後穿越『大門』,到最後第六章時沒有了章節名,整個回到了『無』和『空』的狀態,寓意葉先生度過了近百年人生,回到一種更為純粹的狀態。」
空鏡留白,尋找中國式電影敘述美學
《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的三部曲」最終章。他說,電影裡藏著他的「私心」:「我希望可以尋找一種中國式的電影敘述美學。」
《掬水月在手》中,陳傳興嘗試通過詩詞來實踐他的電影美學:「詩詞語言的排比並列、音韻的節奏變化,可以讓單調的線性敘述變得不一樣。」片中出現了大量葉嘉瑩親自吟誦的詩詞,配上日本唐樂大師佐藤聰明以杜甫《秋興八首》為題創作的電影音樂,讓觀眾直觀感受詩詞的韻律之美。陳傳興說:「剪輯的時候,聽到她的吟誦我會起雞皮疙瘩,就像薩滿一樣在祈求天地的神靈。」
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空鏡的運用。電影以一段長達兩三分鐘的空鏡拉開帷幕,呈現一張盛唐時期的長安地圖,唐代壁畫、器具、洛陽風光等畫面陸續出現。此後的兩小時裡,拍攝器物的空鏡多次出現。陳傳興表示,這些空鏡不僅是留白和呼吸點,更是故事的主軸之一:「詩是一種時代語言,代表著時代精神。除了吟誦詩詞之外,我們或許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對某個時代加以還原。於是我們想到藉助器物來傳遞和想像當時的環境。」講述和吟誦、音樂、器物空鏡交織,帶領觀眾動用眼睛和耳朵去撫摸時間和空間,這也是陳傳興「中國式電影敘述美學」的一種嘗試。
陳傳興形容,《掬水月在手》就像一場「舞會的邀請」:「電影表面上看起來很傳統,就是一個簡單的女詩人的故事,但實際上具有高度的實驗性。這部電影是一個盛會,我想邀請觀眾一起共舞,你們要參與、要重組、要繼續閱讀。」
編輯:邵子
本塘原創,抄襲必究
公眾號轉載請註明出處
羊城晚報娛塘
微信號 : ycwbyu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