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上映,這是時代需要的「一顆特殊種子」

2020-10-16 羊城晚報娛塘

「這部電影是一個盛會,我想邀請觀眾一起共舞,你們要參與、要重組、要繼續閱讀」

「葉先生的故事,就像是中國女性版的《百年孤獨》。」10月12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傳興現身廣州與觀眾進行映後交流,他如此形容《掬水月在手》的主人公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葉先生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痛失親人、流離海外,晚年回歸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無論生活如何動蕩,她始終堅持教學和創作,傳承古典詩詞命脈。

兩小時的紀錄片,將葉嘉瑩的一生緩緩鋪陳開來。陳傳興說:「這絕對不是一部小眾、精英的電影,而是這個時代需要的一顆特殊的種子。」電影於今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17次訪談,發掘先生有趣動人的一面

《掬水月在手》的拍攝歷時一年,後期製作歷時兩年,拍攝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其間,攝製團隊對葉嘉瑩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採訪了42位葉先生的好友與學生,包括作家白先勇,詩人席慕容、瘂弦,漢學家宇文所安,書法家謝琰等。

拍攝《掬水月在手》是一件水到渠成卻也充滿困難的事情。導演陳傳興製作過系列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記錄了周夢蝶、鄭愁予、余光中等詩人的人生故事。陳傳興一直希望能拍攝葉嘉瑩,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直到幾年前,陳傳興深感自己和葉嘉瑩均年歲漸長,於是說服夫人廖美立擔任電影出品人之一,自掏腰包拍了這部電影。

「好些採訪對象都說我:『你為什麼這麼幸運?』作為一個中國詩詞的門外漢,我竟然敢拍葉先生?」陳傳興笑言,「通過兩年多的拍攝,我得以用另一種方式受教於葉先生。」片中,葉嘉瑩的助理、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說:「很多人都把葉先生當成了神。」而陳傳興力圖發掘葉嘉瑩「人」的一面:「我不敢說這部電影是否拍出了葉先生作為『人』的層次,但至少可以從中看到她身上非常有趣、動人的一面。這兩三年的工作,我至少沒有背離葉先生對我和團隊的期許,沒有背離葉先生門生和朋友們的期待。」

情感內斂,用葉嘉瑩的方式拍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中,葉嘉瑩反覆提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的一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這句話正是葉嘉瑩的人生寫照。她出生於1924年的北京,在一個書香門第長大,少女時代經歷了戰亂和母親的突然離世,婚後隨丈夫前往中國臺灣;之後的二十多年間,她輾轉美國、加拿大等地,遭遇了政治迫害、中年喪女等種種苦難,在晚年終於回到大陸,在南開大學任教。

葉嘉瑩的一生坎坷不平,但這部講述她人生故事的紀錄片卻非常內斂。有觀眾認為《掬水月在手》略顯「平鋪直敘」,但這或許是導演有意而為之。電影拒絕為葉嘉瑩貼上任何標籤,僅通過她和友人的講述以及她的詩詞來呈現其一生。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滕威曾評價《掬水月在手》是「反燃點、反人設」的:「電影裡有沒有家國情懷?有沒有作為一個老師的師者之道?有沒有作為母親、妻子、女兒對家庭的付出?當然有!但電影沒有把這些點煽起來,都是點到為止……電影對葉嘉瑩與人、世、事之間的關係,都是通過細節和詩詞來呈現的。這個片子做到了用葉嘉瑩的方式拍葉嘉瑩。」

電影的結構也非常特別,不以時間順序或者重大人生事件為節點,而是借用了四合院結構作為章節,將電影分為「大門、脈房、內房、庭院、西廂房、無題」六部分。在陳傳興看來,建築可以是居住空間,也可以是記憶宮殿:「拍這部電影我有點貪心,在短短的時間裡講了一輩子的事。我用了葉先生童年居住的老宅的空間作為章節,開場是序曲,然後穿越『大門』,到最後第六章時沒有了章節名,整個回到了『無』和『空』的狀態,寓意葉先生度過了近百年人生,回到一種更為純粹的狀態。」

空鏡留白,尋找中國式電影敘述美學

《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的三部曲」最終章。他說,電影裡藏著他的「私心」:「我希望可以尋找一種中國式的電影敘述美學。」

《掬水月在手》中,陳傳興嘗試通過詩詞來實踐他的電影美學:「詩詞語言的排比並列、音韻的節奏變化,可以讓單調的線性敘述變得不一樣。」片中出現了大量葉嘉瑩親自吟誦的詩詞,配上日本唐樂大師佐藤聰明以杜甫《秋興八首》為題創作的電影音樂,讓觀眾直觀感受詩詞的韻律之美。陳傳興說:「剪輯的時候,聽到她的吟誦我會起雞皮疙瘩,就像薩滿一樣在祈求天地的神靈。」

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空鏡的運用。電影以一段長達兩三分鐘的空鏡拉開帷幕,呈現一張盛唐時期的長安地圖,唐代壁畫、器具、洛陽風光等畫面陸續出現。此後的兩小時裡,拍攝器物的空鏡多次出現。陳傳興表示,這些空鏡不僅是留白和呼吸點,更是故事的主軸之一:「詩是一種時代語言,代表著時代精神。除了吟誦詩詞之外,我們或許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對某個時代加以還原。於是我們想到藉助器物來傳遞和想像當時的環境。」講述和吟誦、音樂、器物空鏡交織,帶領觀眾動用眼睛和耳朵去撫摸時間和空間,這也是陳傳興「中國式電影敘述美學」的一種嘗試。

陳傳興形容,《掬水月在手》就像一場「舞會的邀請」:「電影表面上看起來很傳統,就是一個簡單的女詩人的故事,但實際上具有高度的實驗性。這部電影是一個盛會,我想邀請觀眾一起共舞,你們要參與、要重組、要繼續閱讀。」

編輯:邵子

本塘原創,抄襲必究

公眾號轉載請註明出處

羊城晚報娛塘

微信號 : ycwbyutang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
  • 影訊 |《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藝聯專線上映
    >《掬水月在手》終極海報預告雙發,定檔10月16日10月15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曝光終極海報和終極預告。影片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預售現已全面開啟。《掬水月在手》由陳傳興執導。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輾轉十個地區、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受訪人包括葉嘉瑩本人和她的學生白先勇、席慕蓉、漢學泰鬥宇文所安等名家。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 紅星專訪|《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很幸運曾見過那個時代
    他目光投向手邊自己最近出的兩本書,一本是凝結著他40年思想精粹的精神自傳《岸螢》,另一本是便是《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同名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於近日上映後,大受好評。
  • 方所出品《掬水月在手》首映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成功舉行
    第一部古典詩詞主題電影10月16日正式公映10月12日,在廣州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廣州電影家協會的支持下,方所文化首次聯合行人文化出品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掬水月在手》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葉嘉瑩的唯一一部傳記電影,也是第一部搬上全國大屏幕的4K文學紀錄片電影,更是中國第一部古典詩詞主題電影。
  • 炫談 | 《掬水月在手》:詩窮而後工
    文|賽璐珞上映一個月有餘,《掬水月在手》收穫票房596.3萬。首映日的晚上,陳傳興導演面對臺下款款深情地說道:「這部電影是我向觀眾發出的舞會邀請,希望大家在其中,能夠學會新的舞步。」如今,正有越來越多的觀眾,隨著他的影像、伴著葉嘉瑩先生的文字翩翩起舞。
  • GZDOC2019閉幕影片《掬水月在手》上海電影節上映
    據悉,計劃在香港電影節與大家見面的《好好拍電影》也將推遲上映。這是一部關於香港導演許鞍華與香港電影的紀錄片。 來源:凹凸鏡doc 小編有話說:希望更多優秀的中國紀錄片能在國際上受到關注~ 7.2019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閉幕影片 《掬水月在手》在上影節上映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日,陳傳興導演「詩人三部曲」終章《掬水月在手》全國上映。關於《掬水月在手》,凹凸鏡DOC此前曾發表過多篇文章,《<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的詩詞人生》梳理了構築影像的一些詩詞細節,《手機&網絡為日常糧食的年代,還有人喜歡詩歌嗎?》陳傳興導演講述了他的攝製構思、與葉先生的日常交往,以及回應了影評人的「造神一說」。
  • 從《掬水月在手》看紀錄片進院線
    來源:今晚報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雖然場次被安排在非節假日的非黃金時段,但記者發現影廳的上座率依然超過30%。觀眾既有對對青年情侶,也有身著校服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既有結伴而來的同好,也有獨自觀影的影迷……觀影全程無人離席,且放映結束時大多數觀眾都耐心看完了全部字幕。
  • 《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藝聯上映,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新京報訊 9月10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發布定檔海報,宣布將於10月16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是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由《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總導演陳傳興執導,全程4K拍攝,曾入圍2020年上影節金爵獎紀錄片單元,並在北影節進行展映。 據淘票票數據顯示,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線下展映開票5秒後即全部售罄,成為本屆北影節最快售罄影片。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今年,以詩人葉嘉瑩為主角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10月16日正式上映,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美立製片。與其說是《島嶼》系列的延續,陳傳興更願意把《掬水月在手》與《鄭愁予·如霧起時》、《周夢蝶·化城再來人》一起,合稱為「詩人三部曲」——「鄭愁予是詩與歷史,周夢蝶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是詩與存在。」
  • 《掬水月在手》:被詩詞拯救的一生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極小眾的紀錄片,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一生。在影片中,白先勇說「她是引導我進入中國古典詩詞殿堂的人」,席慕容是她的「鐵桿粉絲」,漢學泰鬥宇文所安也坦言深受她的影響。如果不是詩詞愛好者,你或許沒聽說過她的名字,但你不該錯過這部紀錄片。
  • 《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獎
    本報訊(記者丁曉晨)葉嘉瑩先生生平傳記影片《掬水月在手》在昨晚舉行的第33屆金雞獎頒獎儀式上,獲得最佳紀錄/科教片獎。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今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票房已突破600萬元。
  •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電影與圖書同步亮相
    本報訊(記者 肖揚 張知依)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為陳導演「詩的三部曲」完成之作,探討「詩與存在」。紀錄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的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體現「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人」的真義。為了創作《掬水月在手》,主創團隊到訪北京、香港、澳門、天津、山西、西安、洛陽、臺灣等地,並橫越美國波士頓、加拿大溫哥華,歷時三年拍攝與製作。
  • 葉嘉瑩先生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10月14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並致辭。
  • 《掬水月在手》在我市遭遇「冰」與「火」
    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在全國上映。截止到22日影片下線,我市共有4家影院安排此片,但僅售出20多張票。「《掬水月在手》確實值得一看。我看了一遍後,意猶未盡。」滄州國學院副院長、傳統文化學者翟廣瀛興奮地說。因為熱愛古典文學、喜歡葉嘉瑩先生,翟廣瀛很早就對《掬水月在手》有所了解,並且滿心期待。「16日上映後,我在網上購票,發現只有鹽山一家影院上映了。」翟廣瀛有些失望。
  • 反抗平庸,我們需要怎樣的詩和人?|《掬水月在手》專場觀影暨研討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講述當代文學家、教育家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