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在方所成都店見到了《掬水月在手》的導演陳傳興。他作為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的總監製,為許多觀眾所熟知。在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之外,他同時也是攝影家、學者和作家。
陳傳興手柱一根拐杖緩步走來,說話聲也很輕柔,但言語間又暗暗透露出一種「瘋狂」。他告訴記者,剛出版的《岸螢》有18萬字,全部是他親手用鋼筆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花了5個多月時間。「鋼筆尖都寫壞了,但我很享受墨水寫完後,急迫想要汲取墨水繼續書寫的快感。」寫這本書的動力,被陳傳興比喻為像是內心有一座火山,「通過某種外力、內力的作用,這座火山突然要噴發出來。」
他目光投向手邊自己最近出的兩本書,一本是凝結著他40年思想精粹的精神自傳《岸螢》,另一本是便是《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同名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於近日上映後,大受好評。
今年68歲的陳傳興
讀《岸螢》:讀這本書會迷路,也可能很快就睡著
陳傳興曾經用「迷宮」來形容自己,這次他也用這個詞來形容《岸螢》——這本書集合了他的詩性語言、回憶錄、思想史、電影述評、攝影評論與精神自傳,宛如小徑交錯的迷宮,紛繁無序。故而他也說,讀這本書可能會迷路,找不到出口。
他笑笑說,不妨把這本書當成安眠藥。「如果你睡不著,大可以翻一翻,或許一下子就能睡著了,」陳傳興說,「因為這本書很『高難度』。」雖然《掬水月在手》的門檻也高,需要讀者懂很多中國古詩詞,以及很多歷史背景,但讀者只要有所了解,便能懂得很多。「《岸螢》比《掬水月在手》更複雜更難一些。」陳傳興坦言,「裡面的語言、文字、實驗性的內容更多。」
陳傳興毫不介意地表示,《岸螢》可讀可不讀,讀不懂撕掉都沒關係。「一直到現在,我的東西都不是寫給這個時代的人看的。我跟過去幾百年幾千年的人對話,寫給未來六十年或一百年的人看。」他說,自己一直在「等待」,因為這本書的閱讀構建,需要有全面且大量的知識儲備,來幫助讀者進入書中,一起旅行。就像要進入森林探險前,需要帶足糧食和武器,遇到怪獸時才不會慌張。
《岸螢》內頁
談留學:很幸運能見到那樣一個時代
翻開這本書,內容多是影像和文字的對照,其中大部分圖片來源於去年在上海龍美術館展出的「螢與日——陳傳興攝影展」,其中展現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1976~1980年)法國、英國、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及美國城市的社會氛圍。書中也包括他寫過的關於攝影的一些論述著作。所以陳傳興說,「對我攝影比較了解的讀者,或許會買來閱讀。」
「另一部分讀者可能喜歡文學、哲學。」陳傳興解釋道,比如喜歡福樓拜的文學作品,或對孟德斯鳩的哲學著作感興趣的讀者。這兩位名人的原著裡有大量難以「啃下去」的文字,但《岸螢》用了比較柔軟的方式展現出來,或許這些讀者會喜歡。
作為留學法國的文化先行者之一,陳傳興1976年去到巴黎,在巴黎住了10年,直到博士畢業。當時的巴黎,是公認的文藝黃金時代,陳傳興幾乎將所有課餘時間都用來逛書店、看電影、看戲劇,要麼就是到國家圖書館看珍藏的攝影原作,幾乎將所有清醒的時間都用在了吸收新知識上。「就像是一種知識的狂歡。整天都在開知識的party。」陳傳興回憶道,「你只覺得自己時間不夠,精神不夠,你不能輸給別人。」他表示,自己很幸運,能見到那樣一個時代。
談影片:她的命運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傳奇
提到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時,陳傳興說,這是一部關於葉嘉瑩先生的百年孤寂,「葉先生走過了百年中國,在這百年中,她的命運出現的苦難以及轉折,等於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傳奇。」
「掬水月在手」出自唐代於良史的《春山夜月》。「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詩中營造的氣氛,溫柔而虛幻,浪漫又瀟灑。但陳傳興想表達的還有一個意義就是「水月觀音」,暗喻葉嘉瑩一生都在以傳播古典文學為自己身上的重任。「無論在怎樣困難的環境下,也要把好的東西一代代傳下去。」
作為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陳傳興在拍攝《掬水月在手》時輾轉十個地區、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拍攝前已經構思好了大概的結構,到最後要進入剪輯階段時,我就把自己關在一個旅店裡,大概五六天,重新把這些拍攝的素材還有文字稿大概百萬字,再整理一次。」
談成都:師傅用長筷子挑起蕎麥麵,問吃幾兩
採訪的最後,大家自然也談起眼前的這座城市。「成都是一個很舒服的城市。」陳傳興說。他20年前第一次來到成都,對這裡印象非常深刻,「成都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市民生活也讓人留戀。」他記得那時住在錦江賓館,對面有一條街,蟲草、菌菇……不少東西他都沒見過,「我好開心能在那個市場裡面打白酒來喝,一兩、二兩這樣子,非常過癮。」
他喜歡吃這裡的蕎麥麵,陳傳興回憶當時吃麵的店裡有一口大鐵鍋,「煮麵師傅用一雙很長的筷子,把面放進去,然後挑起來,問你,吃幾兩?「我覺得非常好玩。」在陳傳興心中,成都美,而且這種美是有生命感的,「你在這裡能夠活得很快樂,我到現在都覺得美好。」
時隔多年再來成都,陳傳興說城市的面貌變化很大,但大家生活還是很悠閒,空氣中依然聞得到火鍋味,「難怪成都能吸引這麼多的文化大家,我能理解他們落腳這裡的原因。」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攝影報導 編輯 喬雪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