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專訪|《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很幸運曾見過那個時代

2020-12-24 騰訊網

10月20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在方所成都店見到了《掬水月在手》的導演陳傳興。他作為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的總監製,為許多觀眾所熟知。在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之外,他同時也是攝影家、學者和作家。

陳傳興手柱一根拐杖緩步走來,說話聲也很輕柔,但言語間又暗暗透露出一種「瘋狂」。他告訴記者,剛出版的《岸螢》有18萬字,全部是他親手用鋼筆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花了5個多月時間。「鋼筆尖都寫壞了,但我很享受墨水寫完後,急迫想要汲取墨水繼續書寫的快感。」寫這本書的動力,被陳傳興比喻為像是內心有一座火山,「通過某種外力、內力的作用,這座火山突然要噴發出來。」

他目光投向手邊自己最近出的兩本書,一本是凝結著他40年思想精粹的精神自傳《岸螢》,另一本是便是《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同名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於近日上映後,大受好評。

今年68歲的陳傳興

讀《岸螢》:讀這本書會迷路,也可能很快就睡著

陳傳興曾經用「迷宮」來形容自己,這次他也用這個詞來形容《岸螢》——這本書集合了他的詩性語言、回憶錄、思想史、電影述評、攝影評論與精神自傳,宛如小徑交錯的迷宮,紛繁無序。故而他也說,讀這本書可能會迷路,找不到出口。

他笑笑說,不妨把這本書當成安眠藥。「如果你睡不著,大可以翻一翻,或許一下子就能睡著了,」陳傳興說,「因為這本書很『高難度』。」雖然《掬水月在手》的門檻也高,需要讀者懂很多中國古詩詞,以及很多歷史背景,但讀者只要有所了解,便能懂得很多。「《岸螢》比《掬水月在手》更複雜更難一些。」陳傳興坦言,「裡面的語言、文字、實驗性的內容更多。」

陳傳興毫不介意地表示,《岸螢》可讀可不讀,讀不懂撕掉都沒關係。「一直到現在,我的東西都不是寫給這個時代的人看的。我跟過去幾百年幾千年的人對話,寫給未來六十年或一百年的人看。」他說,自己一直在「等待」,因為這本書的閱讀構建,需要有全面且大量的知識儲備,來幫助讀者進入書中,一起旅行。就像要進入森林探險前,需要帶足糧食和武器,遇到怪獸時才不會慌張。

《岸螢》內頁

談留學:很幸運能見到那樣一個時代

翻開這本書,內容多是影像和文字的對照,其中大部分圖片來源於去年在上海龍美術館展出的「螢與日——陳傳興攝影展」,其中展現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1976~1980年)法國、英國、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及美國城市的社會氛圍。書中也包括他寫過的關於攝影的一些論述著作。所以陳傳興說,「對我攝影比較了解的讀者,或許會買來閱讀。」

「另一部分讀者可能喜歡文學、哲學。」陳傳興解釋道,比如喜歡福樓拜的文學作品,或對孟德斯鳩的哲學著作感興趣的讀者。這兩位名人的原著裡有大量難以「啃下去」的文字,但《岸螢》用了比較柔軟的方式展現出來,或許這些讀者會喜歡。

作為留學法國的文化先行者之一,陳傳興1976年去到巴黎,在巴黎住了10年,直到博士畢業。當時的巴黎,是公認的文藝黃金時代,陳傳興幾乎將所有課餘時間都用來逛書店、看電影、看戲劇,要麼就是到國家圖書館看珍藏的攝影原作,幾乎將所有清醒的時間都用在了吸收新知識上。「就像是一種知識的狂歡。整天都在開知識的party。」陳傳興回憶道,「你只覺得自己時間不夠,精神不夠,你不能輸給別人。」他表示,自己很幸運,能見到那樣一個時代。

談影片:她的命運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傳奇

提到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時,陳傳興說,這是一部關於葉嘉瑩先生的百年孤寂,「葉先生走過了百年中國,在這百年中,她的命運出現的苦難以及轉折,等於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傳奇。」

「掬水月在手」出自唐代於良史的《春山夜月》。「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詩中營造的氣氛,溫柔而虛幻,浪漫又瀟灑。但陳傳興想表達的還有一個意義就是「水月觀音」,暗喻葉嘉瑩一生都在以傳播古典文學為自己身上的重任。「無論在怎樣困難的環境下,也要把好的東西一代代傳下去。」

作為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陳傳興在拍攝《掬水月在手》時輾轉十個地區、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拍攝前已經構思好了大概的結構,到最後要進入剪輯階段時,我就把自己關在一個旅店裡,大概五六天,重新把這些拍攝的素材還有文字稿大概百萬字,再整理一次。」

談成都:師傅用長筷子挑起蕎麥麵,問吃幾兩

採訪的最後,大家自然也談起眼前的這座城市。「成都是一個很舒服的城市。」陳傳興說。他20年前第一次來到成都,對這裡印象非常深刻,「成都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市民生活也讓人留戀。」他記得那時住在錦江賓館,對面有一條街,蟲草、菌菇……不少東西他都沒見過,「我好開心能在那個市場裡面打白酒來喝,一兩、二兩這樣子,非常過癮。」

他喜歡吃這裡的蕎麥麵,陳傳興回憶當時吃麵的店裡有一口大鐵鍋,「煮麵師傅用一雙很長的筷子,把面放進去,然後挑起來,問你,吃幾兩?「我覺得非常好玩。」在陳傳興心中,成都美,而且這種美是有生命感的,「你在這裡能夠活得很快樂,我到現在都覺得美好。」

時隔多年再來成都,陳傳興說城市的面貌變化很大,但大家生活還是很悠閒,空氣中依然聞得到火鍋味,「難怪成都能吸引這麼多的文化大家,我能理解他們落腳這裡的原因。」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曾琦 攝影報導 編輯 喬雪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將那個時代以一種燦如錦緞的方式呈現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10月19日,電影《掬水月在手》上映4天。10月19日晚,《掬水月在手》成都放映會在成都百麗宮影城舉行。導演陳傳興在映後與成都觀眾見面,並與當代書畫家、藝術史學者陳滯冬展開對談。陳傳興曾多次提到,葉嘉瑩是荷馬、屈原、杜甫、甚至顧隨的女兒,是中國幾千年來的詩的女兒。她在歷史中動蕩飄零,奔走到異國他鄉,最後仍然回到母國,尋找血緣上的依歸。「電影結尾雖然是空,但她回到大草原上,尋找到了葉赫水,這也象徵和隱喻了詩的源頭。」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 ...的貢獻後代人可能會看得更深」——《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談...
    聶際慈攝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白佳麗)10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葉先生的貢獻後代人可能會看得更深」——《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談葉嘉瑩》的記者訪談。 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全國公映的時候,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記者採訪到了紀錄片的導演陳傳興。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美」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 《掬水月在手》上映,這是時代需要的「一顆特殊種子」
    10月12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傳興現身廣州與觀眾進行映後交流,他如此形容《掬水月在手》的主人公葉嘉瑩。《掬水月在手》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葉先生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痛失親人、流離海外,晚年回歸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無論生活如何動蕩,她始終堅持教學和創作,傳承古典詩詞命脈。
  • 現場丨《掬水月在手》洛陽重逢場暨陳傳興導演見面會
    11月1日,《掬水月在手》洛陽重逢場暨陳傳興導演見面會在大北門文化產業園如期相約《掬水月在手以葉先生北京故宅四合院為結構分為六個章節,想傾聽一下陳傳興導演對整個片子結構的構思?4.在一次訪談中您曾說過,想把這部片子打造成新時代的一種國風,您的思路是什麼?
  • 《掬水月在手》:被詩詞拯救的一生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極小眾的紀錄片,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一生。在影片中,白先勇說「她是引導我進入中國古典詩詞殿堂的人」,席慕容是她的「鐵桿粉絲」,漢學泰鬥宇文所安也坦言深受她的影響。如果不是詩詞愛好者,你或許沒聽說過她的名字,但你不該錯過這部紀錄片。
  • 《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自述:用「詩的秩序」拍電影
    《掬水月在手》是導演陳傳興「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也延續了其《島嶼》系列的幕後陣容,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立美擔任出品人的配備。以下是導演陳傳興的自述。《掬水月在手》除了記錄她的詩詞人生之外,對於她自己過往將近百年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都是一種傾訴。
  • 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
    2015年第一次個展後,今年9月,陳傳興的第二個攝影展,即將在上海舉辦——拍攝於1976-1981,法國留學前半段的黑白攝影。一條攝製組來到陳傳興位於臺北的工作室,拜訪這位低調的智者。點擊上方視頻,查看一條對陳傳興的專訪。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 《掬水月在手》熱映,詩詞中的月夜最美都在這一句: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紀錄片「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分別為《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
  • 炫談 | 《掬水月在手》:詩窮而後工
    文|賽璐珞上映一個月有餘,《掬水月在手》收穫票房596.3萬。首映日的晚上,陳傳興導演面對臺下款款深情地說道:「這部電影是我向觀眾發出的舞會邀請,希望大家在其中,能夠學會新的舞步。」如今,正有越來越多的觀眾,隨著他的影像、伴著葉嘉瑩先生的文字翩翩起舞。
  • 影訊 |《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藝聯專線上映
    >《掬水月在手》終極海報預告雙發,定檔10月16日10月15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曝光終極海報和終極預告。影片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預售現已全面開啟。《掬水月在手》由陳傳興執導。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輾轉十個地區、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受訪人包括葉嘉瑩本人和她的學生白先勇、席慕蓉、漢學泰鬥宇文所安等名家。
  • 《掬水月在手》上海路演收官 10月16日將映
    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10日電(徐銀)由導演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本片作為導演陳傳興 「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影片影片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強烈,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4分,引發觀眾期待。10月9日,《掬水月在手》首站路演在上海完美收官。導演陳傳興與作家孫甘露共赴七年之約,映後暢談葉先生、中國古詩詞的當代意義。
  •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電影與圖書同步亮相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辦的影片首映禮上,導演陳傳興、聯合製片人張靜等亮相,未能來到現場的96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也錄製了VCR。對於影片在北京首映,葉嘉瑩先生十分高興,並自稱「老北京」,對北京感情深厚。《掬水月在手》為陳導演「詩的三部曲」完成之作,探討「詩與存在」。紀錄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的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體現「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人」的真義。為了創作《掬水月在手》,主創團隊到訪北京、香港、澳門、天津、山西、西安、洛陽、臺灣等地,並橫越美國波士頓、加拿大溫哥華,歷時三年拍攝與製作。
  • 《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獎
    本報訊(記者丁曉晨)葉嘉瑩先生生平傳記影片《掬水月在手》在昨晚舉行的第33屆金雞獎頒獎儀式上,獲得最佳紀錄/科教片獎。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今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票房已突破600萬元。
  • 《掬水月在手》:一部「詩與存在」的電影實驗
    《掬水月在手》是臺灣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電影。陳傳興這樣解釋這三部紀錄片不同的拍攝理念:《鄭愁予·如霧起時》是「詩與歷史」;《周夢蝶·化城再來人》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掬水月在手》是「詩與存在」。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公映
    國際在線消息:10月14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北京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了首映式,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首映禮上,導演陳傳興表示:「創作這部電影最難的是如何把葉先生中國女性版的百年孤獨濃縮在影片裡,這都是葉先生個人生命的經歷,葉先生透過詩詞的方式去沉浸和回味,她自己對這些磨難沒有過多感受。這部電影像是織錦,是一種亂線穿針的方式,經緯之間在交織,可是我又減針瞞線不希望大家看到,葉先生才是這部電影裡最重要的,她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詩的女兒。」
  • 《掬水月在手》曝主題曲《短歌》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該片曾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紀錄片,今年7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一再加場仍一票難求;而今,影片公映以來,仍收穫觀眾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