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立春日。時杜甫56歲,客居夔州西閣。首聯「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點題,寫作者在初春的日子看到春盤中那細細的新鮮蔬菜,睹物思情,忽然想到了長安洛陽立春時的情形,為全詩奠定「不勝悲」的基調。「春日春盤」點題「立春」。春盤,古代風俗,立春日以韭黃、果品、餅餌等簇盤為食,或饋贈親友,稱春盤。帝王亦於立春前一天,以春盤並酒賜近臣。春盤在魏晉時為五辛盤(盤中放五種刺激性蔬菜),東晉始有春盤(盤中放蘿蔔等時令新鮮蔬菜。到隋唐,春盤中除新鮮蔬菜外有了薄的蒸麵餅。至於春盤中放熟菜甚至肉類以及油炸成春卷,那是宋以後的事情,杜甫沒有享受過。 唐 沉佺期 《歲夜安樂公主滿月侍宴》詩:「歲炬常然桂,春盤預折梅。」 金 元好問 《春日》詩:「裡社春盤巧欲爭,裁紅暈碧助春情。」 馬南邨 燕山夜話·今年的春節:「什麼是『春盤』呢?它是用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表示勤勞、長久、蓬勃的意思。」所謂「細生菜」,應是指部分新鮮蔬菜切成的絲。
兩京,唐時指長安和洛陽。南朝 宋 謝靈運 《會吟行》:「兩京愧佳麗,三都豈能似。」 唐 杜甫 《戲贈閿鄉秦少府短歌》:「今日時清兩京道,相逢苦覺人情好。」
梅發,立春梅發。《雜詩》(唐-王維):「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途中有懷》(唐-溫庭筠):「臘後寒梅發,誰人在故山。」頜聯「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縴手送青絲」,順承上聯,回憶兩京時立春的喧鬧奢華。
高門,高門大戶。借指富貴之家。《莊子-達生》:「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詠史詩》(魏晉-左思):「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宴陶家亭子》(唐-李白):「曲巷幽人宅,高門大士家。」《過故府中武威公交城舊莊感事》(唐-李商隱):「日落高門喧燕雀,風飄大樹撼熊羆。」縴手,指女子柔細的手。《淋池歌》(漢-劉弗陵):「秋素景兮泛洪波,揮縴手兮折芰荷。涼風悽悽揚棹歌。」《擬西北有高樓》(晉-陸機):「佳人撫琴瑟,縴手清且閒。」青絲,呼應上聯的「細生菜」。頸聯「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筆觸由回憶轉回現實,以對比手法凸顯現實漂泊生活的窘迫和心情的悲苦。「對眼」本是俗語,用在此處卻極為妥帖。其實,並不是「巫峽寒江」不對眼,而是多年漂泊異鄉不對眼。本聯情境合一,沉鬱悲涼,乃全詩主旨所在。對眼,入眼。進入視野或看得上。《雲居寺高頂詩》(南北朝-王褒):「邑居隨望近,風煙對眼生。」《庭草》(唐-杜甫):「楚草經寒碧,庭春入眼明。」《縱筆》(宋-陸遊):「關心惟酒盞,入眼獨漁舟。」杜陵,在長安東南,漢宣帝在此建陵,稱杜陵。杜甫的遠祖杜預是杜陵人,杜甫本人又曾經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因而經常自稱為少陵野老、杜陵客等。唐 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挾彈飛鷹 杜陵 北,探丸借客 渭橋 西。」 唐 白居易 《新樂府·杜陵叟》:「 杜陵 叟, 杜陵 居,歲種薄田一頃餘。」 宋 張先 《更漏子》詞:「 杜陵春, 秦樹晚,傷別更堪臨遠。」不勝,受不住,不盡。《覽鏡》(唐-劉希夷):「青樓掛明鏡,臨照不勝悲。」《題盧五舊居》(唐-李頎):「物在人亡無見期,閒庭系馬不勝悲。」尾聯「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承接上聯「不勝悲」,抒發身世飄零、難知定處之感慨。「呼兒」句似脫口而出,細思之則更增悲痛。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詩人在立春之日,這一年又是前路迷茫、「未知定處」,一家人生計無著,豈能不悲!
定處,固定的居處。《詩·大雅·桑柔》:「自西徂東,靡所定處。」《史記·殷本紀》:「帝盤庚之時, 殷已都河 北, 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迺五遷,無定處。」《孔叢子·儒服》:「天下悠悠,士亡定處,有德則往,無德則去。」唐 白居易《蕭相公宅遇自遠禪師有感而贈》詩:「轉似秋蓬無定處,長於春夢幾多時。」 宋 梅堯臣 《送蘇子美》詩:「但欲尋名山,扁舟無定處。」
這首詩由立春春盤而觸景生情,現實與回憶兩相對照,轉換自然,情感深沉真摯,氣氛沉鬱蒼涼,是杜詩一貫的風格。人生自有詩意,詩在遠方等你